江苏省苏南八校2024届高三大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孔子思想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中华文化始终把人作为探究的核心,而这个“人”并不仅仅是生理意义上的个体,更主要的是具有社会意义的人群。正是在追求人己和谐共生的历史演进中,人们不断完善自我,逐步形成了中华民族“先人后己”的传统美德。此后,经过一代又一代的传承,“舍己为人”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崇高精神追求。可见,中华文化是把个人和他人融为一体、追求人己相互依存与和谐共生的文化。

一些西方学者以“为己”一词为依据,认为中华文化是利己文化,这显然是对中国古代典籍的误读。“为己”一词始见于《论语》,在《宪问》中,就弟子所问古今学术差异这一问题,孔子答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何谓“为己”和“为人”?孔子未曾展开讲,这个问题是由后世的荀子解决的。在《劝学篇》中,荀子将“为己”之学定位为“君子之学”,而将“为人”之学称为“小人之学”。荀子的结论是:“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禽犊”意为馈赠他人的礼物,意思是君子求学问,是为了使自己具有美好的品德;小人求学问,是为了取悦于人。西汉经师孔安国取荀子之说以释《论语》,将“为己”训为“履而行之”,“为人”则解作“徒能言之”。魏晋时期,玄学家何晏著《论语集解》,以孔安国之说为基本依据。从此,把“为己”释作“履而行之”的经典解读一直为历代经师所传承。可见,中国古代典籍中的“为己”,乃是讲修为自己,是指学者个人的道德修持和践履。因此,“为己”与“利己”全然不是一回事,不可混为一谈。

(摘编自《中华文化追求人己和谐》)

材料二:

中华传统美德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是中华文化的精髓。当前,认真践行中华传统美德,深入挖掘和阐发其中的思想道德资源,以文化人,以德育人,是我们在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应当努力做好的一件大事。

为而不争,是蕴含于中华传统美德之中的一可贵思想。若究其渊源,这一思想可以追溯至《老子》。《老子》最后一章说:“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不争。”这里说的“不争”,以“为”作前提。所谓“为”,有两层含义,第一层是“为人”“与人”,即有利他人、给予他人;第二层则是该书所言四个“不自”,即“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也就是说,人生在世,既要做有利于他人的事,也要把自己应当做的事情先做好,这才叫做“为而不争”。孔子也主张“君子无所争”,说的是“矜而不争”。也就是说,不争的前提是“矜”。同一个“矜”字,老子作夸饰用,主张“不自矜”,孔子则作庄重用,虽讲法各异,但皆从严格律己出发。唯其如此,也就有了孔子“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想。也正是弘扬先贤思想,孟子才会主张:“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古往今来,为而不争的思想有若春雨润物,融入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滋养了一代又一代先人。然而近些年来,这样的思想被一些人渐渐淡忘了,急功近利、损人利己的坏习气蔓延滋长,许多人对此不以为耻,反以为荣。更有甚者,为了谋求一己私利,竟然践踏道德底线,损害国家、民族利益。长此以往,势必导致民族道德素质下降。凝聚人心、扶正风气,这是中国学人数千年一以贯之的社会责任意识。北宋范仲淹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张载执着追求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早成旷世箴言。清代学者顾炎武著《日知录》,用整整一卷篇幅集中探讨历代社会的人心风俗问题,发出了“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的呐喊。晚清学人据以归纳,遂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时代强音而融入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之中。

见贤思齐,从当前社会风气的实际出发,学人似有必要多讲讲为而不争的道理,多谈谈中华传统美德中的可贵思想。只要我们脚踏实地、坚持不懈,经过较长一段时期努力,定然能使中华传统美德深入人心、蔚成新风。

(摘编自《谈谈“循序渐进”与“为而不争”》)

A.春秋战国是中华文化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时期,中华文化的若干基本主张都是这一时期的众多杰出思想家提出的。

B.人作为中华文化探究的核心,这个“人”更主要的是指具有社会意义的人群,而不仅仅是指生理意义上的个体。

C.“为而不争”的思想早已融入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滋养了一代又一代先人,这一思想在当今尤其显得重要。

D.以范仲淹、张载等为代表的中国学人提出的思想主张,体现了他们“凝聚人心,扶正风气”的社会责任意识。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孔子和孟子关于“自己同他人和谐共生”的主张,虽然各自的表述有所不同,但核心主旨是一致的。

B.为了驳斥西方学者对中国古代典籍的误读,中国历代学者经过不断探求,终于明确孔子“为己”的内涵。

C.两则材料都引用了孔子“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但论证的中心不同。

D.“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晚清学人根据顾炎武的话归纳出来的,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

3.下列语句中不能体现中华文化追求人己和谐特点的一项是:()(3分)

A.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

B.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C.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D.以责人之心责己,以恕己之心恕人。

4.老子和孔子分别是我国道家和儒家的创始人,请结合材料简述他俩思想主张的异同。(4分)

5.当今社会,急功近利、损人利己的现象屡见不鲜,你认为应如何扭转这种风气?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说明。(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小题。

月黑夜

杨朔

秋头夏尾,天气动不动就变颜变色地阴起来,闹一场大风大雨。在这样风雨的黑夜,最惯于夜行的人也会弄得迷失方向。

①黑暗形成一所无情的监狱,把李排长一群人牢牢地禁锢起来。李排长接到冀南军区司令部命令,过河到滏阳河北岸参加反“扫荡”斗争。他带领一班骑兵在黑夜里转来转去,终于迷惑地下了马。班长杨香武提议先到村里找村长庆爷爷避避雨。到了村里,庆爷爷就领着李排长等人来到一座破旧的祠堂,先安排八路军战士休息。

第二天雨停了,他们潜伏在村里。到了傍晚,火轮般大的太阳沉落后,暮色苍苍茫茫地袭来,李排长的心境却相反地晴朗起来:他不再担心鬼子的侵扰。过河的事,庆爷爷已经一手包揽,预先便把事情铺排妥当。不走桥,而用船渡。但想安全地突过这道封锁线,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只要走漏一些儿消息,鬼子决不肯轻轻地放过。

李排长从腰里掏出粮票和钱,要算还这一天人马的吃食费用。庆爷爷推开他的手,再三地拒绝。老头子笑道:“嘿,你想错啦。咱们连据点那里的人还心甘情愿偷着送公粮。咱是想:同志们轻易不来一趟,吃点饭还不是应该的。”结果,李排长还是把粮票等付清了。

二更天光景,大地睡去了,生长在大地胸膛上的人们却展开保卫土地的活动。庆爷爷一定要亲身送他们渡河。李排长认为他的年纪高,深夜露水很重,怕他招受风寒,百般阻止他。老人更加不肯。庆爷爷惯常倚老卖老,假若旁人说他老时,他可决不服气。他会握紧拳头,伸直强壮的右胳膊,瞪着眼说:“别瞧咱老,五六十斤的小伙子叫他坠着打提溜,还不算事!”

渡河的地方离据点仅仅十来里路,隐隐地可以望见那边的灯火。李排长一群人到达河边时,庆爷爷早就派来一些农民等候着。堤上放着两盏马灯,照见那些汉子。

杨香武低声叫道:“吹灭灯!还怕鬼子看不见?”一个农民却很大意地答:“不怕,鬼子黑夜从来不动。”随手只把灯苗捻小。

滏阳河平静地流着,很黑,很深。两岸十分静悄,只听见各色各样的虫叫。

庆爷爷走近一个汉子,小声问:“船还没有来么?”

这时,下游响起缓缓的水声,河面推过来纤细的波纹。不久,一只小船轻飘飘地傍岸

泊下。船小,所以只能渡人。庆爷爷用商量的口气对李排长说:“头口顶好卸下鞍子,叫他们给拉过去。”

骑兵脱离鞍子,就像海螺跑出甲壳,失去机动的能力。但又没有更完善的办法,只好冒险。李排长叮嘱每个人要携带着自己的一套马具过河,不许杂乱地堆在一起。这样,即使情况突然转变,急切间还可以备马,不至于乱成一团。李排长动手解马肚带时,警惕地朝据点望了几眼。②那隐隐的灯火还没熄灭,犹如几只狡猾的魔眼穿过漆黑的大野,窥探这边的动作。

马生来便识水性,一个个在浪花里摇动着身子,农民就全爬上马背,低声吆喝着,一同凫到对岸。骑兵各抱着鞍鞯,争着上船。先摆过五六个去,李排长和杨香武全等第二批再渡。庆爷爷打着一盏灯走来,轻声地咳嗽着,一面亲热地说:“你们走啦?回头可来呀!”

李排长从心里感激地说:“就是太麻烦你老人家啦。”

小船摆过来,第二批人也渡过河去。一袋烟的工夫,这支骑兵便重新备好马,坐上马背。李排长转过头,望见庆爷爷还站在河对岸,不知对农民指挥着什么。古铜色的脸膛,花白头发,依稀地映着灯光,显出的不是老迈的神情,而是充满生命力的青春气概。李排长用两腿把马一夹,领着头跑起来,急急地要脱离这危险的境地。他们跑出将近二里路,后边忽然传来爆炸的声响。杨香武低声嘲笑道:“鬼子出击了不成?马后炮,吓唬谁,横竖追不上老子啦。”

李排长用缰绳鞭着马,更紧地催促马奔跑。马便放开腿,领着后边的马群,一阵风似的驰向茫茫的黑夜。北极星正挂在他们的对面。

半个月后,这队人完成任务,果然转回来了。他们平安地偷过那座离据点极近的板桥,赶到庆爷爷村上时,约摸将近半夜。四十里路的急行军,每人的喉咙都有些干燥。李排长决定在这里歇息一刻,喝点水,然后再走。他们不费事地叫开栅栏门,把马缆在街上,一齐走进村公所。农民都起来了,敞着怀,趿着鞋,对待老朋友似的招呼他们,但是精神带着点不自然。

杨香武一只脚踏着凳子,两手玩弄着他惯用的柳条鞭子,眨着眼问:“庆爷爷哪去啦?”

一个农民苦涩地答:“死啦!”

每个骑兵都睁大眼,李排长的脸露出更大的惊异。不待他问,那个农民接下去说:“③那天黑夜送同志们走后,他老人家也就送了命!”

那天夜晚,骑兵渡过河去,庆爷爷正吩咐大家把小船拉到原地藏匿起来,几个人亮着电筒,从他身后走过来。河面红光一闪,响起巨大的爆炸声音,就在这一霎间,小船碎成几块。十来个鬼子兵即刻从夜色里涌出来,把岸上的农民包围在中间。庆爷爷叫鬼子抓去后,好几天没有音信,后来才听说被鬼子挑死了……

农民说完这段事情,又补充道:“都怪咱们太大意,河边的灯点得明晃晃的,人家用千里眼照一照,什么东西看不见?”

全场的人都哀默着,说不出话。桌上,洋油灯的灯苗颤动起来,光亮一时变得很暗淡。灯影里,老人的形象似乎又出现了:古铜色的脸膛,满顶花白头发。他人虽然死了,他的形象却更清晰、更高大,活生生地刻印在李排长的心中、杨香武的心中,以及每个骑兵的心中。

带着这个形象,当骑兵们再投向漆黑无边的夜色时,每人都具有一种新的力量。这力量刺激他们,④使他们急切想撕破夜色,把头高举到天外,从那里,他们可以看见另一个崭新的世界。

(有删改)

A.文中“八路军”“扫荡”“鬼子”等特定词语的运用,暗示渡河这件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是抗日战争时期。

B.李排长“不再担心鬼子的侵扰”,从侧面表现庆爷爷做事周到,值得信任,也表现百姓对革命队伍的支持。

C.文中两次对庆爷爷外貌形象进行刻画,不断强化庆爷爷尽管年老,却充满了生命力的青春气概和斗争精神。

D.庆爷爷虽然没有轰轰烈烈的英雄事迹,却是千百万个为中国革命斗争献出宝贵生命的平凡英雄的典型代表。

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句子①运用比喻,把“黑暗”比着“监狱”,禁锢了李排长一群人,照应题目,突出雨中夜晚队伍行军的艰难。

B.句子②中的“狡猾的魔眼”“漆黑的大野”“窥探”等描写性词语,渲染了紧张恐怖的气氛,烘托斗争的残酷。

C.句子③中农民称庆爷爷的死为“送了命”,回答很随意,表明村里人对这种“死”已习以为常,不再感到悲伤。

D.句子④中“夜色”一语双关,既指天色,更指社会现实的黑暗;“急切想撕破夜色”表达了战士打败敌人的决心。

8.这篇小说多处运用了伏笔和照应的手法,试找出两处,并简要分析这样写的表达效果。(4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书曰:“不偏不党.,王道荡荡。”言至公也。古有行大公者,帝尧是也。贵为天子,富有天下,得舜而传之,不私于其子孙也。去天下若遗躧①,于天下犹然,况其细于天下乎?非帝尧孰能行之?孔子曰:“巍巍乎!惟天为大,惟尧则之。”易曰:“无首,吉。”此盖人君之至公也。夫以公与天下,其德大矣。推之于此,刑之于彼;万姓之所戴,后世之所则也。彼人臣之公,治官事则不营私家,在公门则不言货利,当公法则不阿亲戚,奉公举贤则不避仇雠,忠于事君,仁于利下,推之以恕道,行之以不党,伊、吕是也。故显名存于今,是之谓公。诗云:“周道如砥,其直如矢,君子所履,小人所视。”此之谓也。夫公生明,偏生暗,端悫②生达,诈伪生塞,诚信生神,夸诞生惑,此六者,君子之所慎也,而禹桀之所以分也。诗云:“疾威上帝,其命多僻。”言不公也。

齐景公尝赏赐及后宫,文绣被.台榭,菽粟食凫雁。出而见殣,谓晏子曰:“此何为而死?”晏子对曰:“此馁而死。”公曰:“嘻!寡人之无德也,何甚矣!”晏子对曰:“君之德著而彰.,何为无德也?”景公曰:“何谓也?”对曰:“君之德及后宫与台榭。君之玩物,衣以文绣;君之凫雁,食以菽粟;君之营内自乐,延及后宫之族,何为其无德也?顾臣愿有请于君:由君之意自乐之心推而与百姓同之则何殣之有?君不推此而苟营内好私,使财货偏有所聚,菽粟币帛腐于囷府,惠不遍加于百姓,公心不周.乎国,则桀纣之所以亡也。夫士民之所以叛,由偏之也。君如察臣婴之言,推君之盛德,公布之于天下,则汤武可为也,一殣何足恤哉?”

(节选自刘向《说苑·卷十四》,有删改)

【注】①躧(xǐ):草鞋。②悫(què):诚实。

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由君之A意B自乐C之心D推而与E百姓F同之G则何H殣之有?

A.“不偏不党”与《上枢密韩太尉书》中“乡党之人”中的“党”词义不同。

B.“文绣被台榭”与司马迁《报任安书》“虽万被戮”中的“被”词义不同。

C.“君之德著而彰”与诸葛亮《出师表》“以彰其咎”中的“彰”词义相同。

D.“公心不周乎国”与杜牧《阿房宫赋》“周身之帛缕”中的“周”词义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孔子称赞尧没有因私心把帝位传给自己的子孙,而传给舜,是一个大公无私的人。

B.伊、吕作为臣子能够大公无私,举贤任能,忠心事君,而不徇私枉法,结党营私。

C.景公出巡看见路上有饿死的人,觉得自己没有德行,晏子趁机劝说景公要有公心。

D.晏子认为齐景公如果能推行盛德成为像汤武一样的圣君,就无需担忧会有人饿死。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⑴去天下若遗躧,于天下犹然,况其细于天下乎?

⑵推之于此,刑之于彼;万姓之所戴,后世之所则也。

14.你认为齐景公应该怎样做才能达到“大公无私”的境界?请结合材料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5~16题。

岐阳三首①(其二)

(金)元好问

百二关河②草不横,十年戎马暗秦京。

岐阳西望无来信,陇水东流闻哭声。

野蔓有情萦战骨,残阳何意照空城。

从谁细向苍苍③问,争遣蚩尤④作五兵。

【注】①当时蒙古兵攻占岐阳(今陕西凤翔)。②百二关河,指秦地。③苍苍,指天。④蚩尤,上古时代九黎部落联盟的领袖,被炎帝与黄帝打败。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中“陇水东流闻哭声”句,与辛弃疾“中间多少行人泪”的意境相似。

B.用“有情”修饰萦绕战士尸骨的野草,表现战士“马革裹尸”的豪情壮志。

C.尾联直抒胸臆,通过质问苍天、“争遣蚩尤”,表达了诗人的愤激之情。

D.本诗格调沉郁顿挫、苍凉悲壮,情感低沉悲痛,颇有杜甫离乱诗的风格。

16.这首诗在写实的描写中浸透了民众的苦难,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⑴人们常说爱屋及乌,《诗经·静女》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就运用移情于物的手法,表达男子对女子的喜爱。

⑵冬天,小明跟随爸爸去登泰山,大雾弥漫,一步一滑,真切感受到姚鼐在《登泰山记》一文中所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登山艰难。

⑶生活在自然之中,“清风”常会撩动古人的心弦,化作佳句融入诗文之中,其中令你印象最深刻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青春激流打起的一个浪头在孙少平内心渐渐平伏了,他甚至感到有一种解脱的喜悦。他现在认识到,他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应该按照普通人的条件正正常常地生活,而不要做太多的非分之想。当然,普通并不等于平庸。他也许一辈子就是个普通人,但______A______。在许许多多平平常常的事情中,他也确实表现出不平常的看法和做法。比如,像顾养民这家伙,挨了别人的打,但不报复打他的人——尽管按常情来说,谁挨了打也不会平平静静,但顾养民的做法就和一般人不一样,展现了他伟大的人格。这件事让孙少平获得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认识:______B______!

①这是第一次关于人生的自我教育。②这也许会对他以后的生活产生深厚的影响……③过了几天,突然出现一件他意想不到的事。④县宣传部和文化局根据学校的指示,⑤要组织一个文艺宣传队,⑥到各公社巡回宣传演出。⑦金波、顾养民、郝红梅和他都被选拔上了,⑧虽然这并非是他们第一次参加文艺演出,⑨但他们仍然感到很兴奋。

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4分)

19.文中第二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作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6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近年来,随着消费升级和人们生活节奏加快,预制菜行业成为餐饮业的新宠。其实预制菜也不是一个新鲜事物,它不过就是加工食品的进阶版。

20.请在文中画横线处依次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

21.文中①②两处都用了“如何”表示疑问,为何句末标号不同?请简要说明。(4分)

22.近日有关“预制菜”的话题火爆,起因是国内个别学校食堂准备引进预制菜。请结合材料的内容,就“预制菜进校园”提出你的几点建议。(4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本试卷现代文阅读Ⅰ中两则材料都提到孔子“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句话。孔子的这句话主张把自己和他人合为一体,设身处地去思考如何同他人和谐共生的问题,虽然历经千年,在当今仍然具有积极意义。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一)现代文阅读Ⅰ(19分)

1.(3分)A(“都是”绝对化,应是“这一时期的众多杰出思想家提出了中华文化的若干基本主张”)

2.(3分)B(强加因果,是作者引用这些学者的观点驳斥西方学者误读。)

3.(3分)C(强调自己的责任、担当意识。)

4.(4分)(1)相同点:①都把个人和他人作为一个整体来思考;②都从严格律己出发提出“不争”的主张。

(2)不同点:①老子认为通过帮助他人可以更好充实、提升自已,孔子认为首先要充实、提升自己才能更好地帮助他人(或:先要己“立”“达”才能更好地“立人”“达人”);②老子认为“不争”的前提是“为”,要有利他人而不自我夸饰,孔子认为“不争”的前提是“矜”,要自我庄重。

评分建议:一点1分,意思对即可。

5.(6分)①要追求人己相互依存与和谐共生的文化;②要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传统美德的思想道德资源;③要多宣扬、践行中华传统美德,增强社会责任意识。

评分建议:一点2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赋分。(二)现代文阅读Ⅱ(16分)

6.(3分)C(第二次外貌描写表现人们对庆爷爷的深切怀念。)

7.(3分)C(“送了命”是当地人的口头语,“他老人家”表现了那农民对庆爷爷的尊敬。)8.(4分)(1)举例:①上文写“堤上放着两盏灯”“一个农民很大意说”为后文写敌人发现部队渡河,“传来爆炸的声响”以及庆爷爷的死埋下伏笔;②上文写庆爷爷送别部队时说“你们走啦?回头可来呀”为后文写部队回来了解到庆爷爷的死埋下伏笔。

(2)效果:①容易把事情说得更加清楚完整,思路更加明确;②使小说结构严谨,全文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评分建议:举例、效果各2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赋分。9.(6分)①庆爷爷亲自安排部队过河的事情,百姓们主动为部队提供粮草,体现了百姓是人民队伍的强大后盾;②庆爷爷牺牲后,战士们化悲痛为力量,奋勇前行,体现了平凡百姓给人民队伍带来伟大的力量;③李排长要给粮票和钱,关心百姓的安危,体现了人民队伍为人民。这些情节都很好地体现了“庶民者,国之本”思想。

评分建议:一点2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赋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20分)

10.(3分)BDG

11.(3分)C(明显/揭示。A项,结伙/古代地方户籍编制单位;B项,覆盖/遭受;D项,遍及。)

12.(3分)A(转述不当,作者引用孔子的话是论证尧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而不是说“孔子称赞尧没有因私心把帝位传给自己的子孙,而传给舜,是一个大公无私的人”。)

13.(1)(4分)(尧)放弃天下就像丢弃草鞋一样,对天下尚且如此,何况那些比天下细小的事呢?

评分建议:译出大意得2分;“去”、状语后置句,每译对一处得1分。

(2)(4分)在此处推行它,在彼处就会把它当作典范;百姓爱戴的,就是后代效法的。

评分建议:译出大意得2分;“刑”“则”,每译对一处得1分。

14.(3分)①与民同乐;②施惠百姓;③推行盛德。

评分建议:一点1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赋分。

【参考译文】

齐景公曾经赏赐后宫,台榭都披上文绣,给野鸭与大雁吃菽粟。景公出巡看见路上有死人,就问晏子说:“这些人为何而死?”晏子回答说:“这是饥饿而死的。”景公说:“唉,我是一个多么没有恩德的人啊!”晏子回答说:“君主的恩德显著而明显,为什么说没有恩德呢?”景公问:“怎么说?”回答说:“国君的德行施及后宫和台榭。国君的玩物都穿着文绣,国君的凫雁都吃着菽粟,国君由宫内自己享乐延及后宫的人与家畜:怎能说是没有德行呢?只是我希望向大王请求一件事:请大王把这种自己享乐的心意推广到与百姓同乐,那样怎么会有饿死的人呢?如果国君不推及百姓,而是只求宫内个人的爱好,使财物偏聚于宫内,菽粟币帛在仓库内腐烂,恩惠不施于百姓,君主的公德之心不能遍及全国,这是桀、纣亡国的原因。士人百姓背叛的原因,是由于国君偏心引起的。您如能明察我的话,推行您盛大的恩德,在天下公开布施,那么可以成为商汤、武王这样的圣人,哪里要忧虑一个人的饿死呢?”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15.(3分)B(用野草环绕战士尸骨,映衬了战士们沙场战亡、白骨无人收的凄惨。)

16.(6分)①“草不横”“暗秦京”通过描写荒凉环境,暗写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②“望来信”“闻哭声”通过描写人的动作和心理感受,暗写战争造成百姓流离失所、妻离子散的惨状;③“萦战骨”“照空城”通过描写荒野白骨和残阳下空城,写将士被战死、百姓被屠杀的战争残酷。这些写实描写浸透了民众的苦难。

评分建议:一点2分,意思对即可。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7.(6分)(1)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2)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3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评分建议:一句1分,如有错字、漏字则不给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10分)

18.(4分)A:要做一个不平庸的人;B:平常事也能显示人格的伟大。评分建议:一处2分,意思对即可。

19.(6分)②这也许会对他以后的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④学校根据县宣传部和文化局的指示;⑧虽然这并非(或“并不是”)他们第一次参加文艺演出。

评分建议:一处2分;如有其他正确改法,也给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10分)

20.(2分)A:源远流长;B:昙花一现。

评分建议:一处1分;如有其它符合语境的成语,也给分。

21.(4分)第①处的问句充当“是”的宾语,是句子中的一部分,所以用句号。第②句是完整的句子,所以用问号。

22.(4分)①要正视家长和学生的知情权,让他们了解预制菜的实际情况(1分);②要建立动态监管机制,加大执法力度,确保预制菜的安全、卫生、健康(2分);③要保持菜品风味,满足学生饮食需求(1分)。

评分建议:意思对即可。

23.参照2023年江苏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本题背景材料“就地取材”,来自试卷现代文阅读Ⅰ,但思考不能限于原材料,而要注意题干引导语,“孔子的这一思想主张虽然历经千年,在当今仍然具有积极意义”,命题指向“在当今仍然具有积极意义”,为考生指明了社会问题,即在当今如何践行孔子“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思想主张。当今社会,急功近利、追求个体利益最大化的现象非常普遍,这种现象不仅存在于个人,甚至存在于集体、国家、民族之中,所以孔子“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思想主张用于处理人与人、集体与集体、国与国、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关系尤显得重要。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渴望成功,追求成功代表着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无可厚非;但孤军奋战是很难成功的,人与人交往要相互尊重,“将心比心”,“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要学会把别人的成就作为自己奋发进取的动力,把别人的经验作为自己走向成功的阶梯,要懂得成就别人就是成就自己,能时时处处推己及人,构建和谐的社会关系。

引导语不仅解释了“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含义,而且指出其做法和意义,考生审题的关键就是要将问题明确化,具体化,将原因全面化、深入化。简单地说,就是要理清题干潜藏的因果逻辑,把握作文要论述分析的关键问题,即“为什么要‘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怎么才能‘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思考到这个层面仍然不够,作文要给出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措施,体现出写作者的理性思维和时代视野。

作文文体不限,若写成议论文,切忌空洞说理,原因要讲透,措施要明确,可以围绕“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展开论述,要有理有据。若写成记叙文,可以发掘自己成长过程中关于“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方面的故事,表现“我”的看法,叙事可以运用“展现矛盾——消解矛盾”的叙事模式,以使故事曲折有致。作文中除了必要的动作、语言、神态描写之外,还要注意人物心理的刻画,以丰富人物形象,增强感染力。

THE END
1.道家经典句子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中国传统宗教与三大关系探索二、人与人的关系 在处理好人与自然之间的问题之后,还必须正确处理人际间的纽带。传统宗教提供了一系列原则来指导人们如何相互待遇,如反战思想,即战争是人类罪恶,是应该避免的事情。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了“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鼓励各国之间相互尊重,从而减少冲突。此外,还有一些学派主张思想https://www.4o94l6jj8.cn/ru-jia-wen-hua/326939.html
2.《道德经》里,这3句话,道出了婚姻的真相齐善鸿讲道德经齐善鸿讲道德经的书评。文/吴呱呱 嗨,我是吴呱呱。 有人说: “《道德经》是一部经典著作,不管是每一次阅读,还是在人生的不同阶段阅读都会有不同的感悟。” 确实如此。 可是,我们又会遇到读不懂,或者理解不透彻某个句子意思的时候https://m.douban.com/book/review/13288575/
3.课堂笔记范文12篇(全文)C 对象:人类。道德存在于人与人之间的利害关系之中,当一个人独处在孤岛上,孑 然一身,不与他人发生任何关系,是无所谓道德的。在动物界也不存在道德问题,不能以善恶进行评价,如猫 吃老鼠,狼吃羊不具有任何道德意义。 二、社会主义道德的几个要点 1、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为人民服务。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https://www.99xueshu.com/w/ikeyfkd01ci5.html
4.考向14情境补写这看起来是以题材为标准类,其实是用艺术表现了一些独特的观念和思想,即中国画概括了自然和人生三个方面:人物画表现的是人类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山水画表现的是③ ,将人与自然融为一体;花鸟画则表现大自然的各种生命与人的和谐相处。中国画的分类,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的哲学观念和审美观。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https://zujuan.xkw.com/thematiclist/10pt1794ct8302n215893.html
5.道德经名言名句及解释(道德经最精髓的句子)《道德经》里讲:“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踮着脚的人,也许站得高,却注定站不稳;迈大步的人https://www.haian.com.cn/thread-1274278-1-1.html
6.老子的道德经10大名句道德经全文及译文下载老子的道德经10大名句_道德经全文及译文下载_道德经中最唯美的句子详细信息 运行环境: WIN 资源等级: 免费资源 开发商: 不详 资源添加: 审核:赝青 录入:赝青 下载地址1 老子的道德经10大名句_道德经全文及译文下载_道德经中最唯美的句子 老子的道德经10大名句_道德经全文及译文下载_道德经中最唯美的句子重读http://3g.ychedu.com/LSCS/LSJA/GEJA/599643.html
7.佛经中的名言(精选9篇)借鉴野兽的智慧和勇力,并用于人世争斗,古已有之,如早自宋代就有这样的思想:“人有所不为,然后可以有为,凡物皆然。《裴氏新书》曰:‘虎豹无事,行步若不胜其躯;鹰在众鸟之间,若睡寐然。盖积怒而后全刚生焉。此越人以灭吴之道也。’”[5](40)然而,只有在中古时期的中印——汉梵文化交流,并从印度传译https://www.360wenmi.com/f/filekfct4hmd.html
8.道德经中的关于仁的句子集锦200句老子道德经句子网络文章61、道德经中强调“因为有儿子,所以能够爱他”,这是一种平和的心态,能够带来家庭中的吉祥和睦。 62、与人相处,要以真诚的情感,宽容的胸怀,热爱的心态,笃定的信念。 63、道德经告诫人们,若能以诚待人,便能建立可信赖的人际关系。 64、若者不可尽得,尽得则不可保守。 65、独处让我们避免了依赖他人的情感支持https://bbs.openke.cn/thread-619291-1-1.html
9.林安梧:中国哲学研究的“话语”与“方法”——关于“经典诠释如说“仁”是柔软的心肠,是人与人之间存在的道德真实感。若进一步说“胡话汉说”,或是“汉话胡说”者,说Metaphysics如同我们说的“形而上者谓之道”,这“道”说的是“总体的根源”,这与Metaphysics之为“物理之后”已有差别,但仍有可相互融摄处。犹记多年前,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访学,与叶秀山先生谈起中西哲学http://www.rjwm.sdu.edu.cn/info/1016/219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