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为人处世:遵循规律,求真才有更好的结果

我小的时候很少听说过癌症,可当今的癌症病人却越来越多。癌是怎么来的?从“癌”字本身就可以看出来,三个口,一座山,那就是乱吃多了造成的。这就是违背“道”的后果。

老子在《道德经》二十一章开篇指出:“孔德之容,惟道是从”。直译的意思是,大德的形态,是由道所决定的。换句话来说,人所表现出来的德行与聪明才智,是对“道”这一自然规律遵从的结果。

依我的理解,老子所说的“道”有至少有两层含义,一是指事物的本源。比如,我们吃的大米,其本源是水稻,则水稻就是“道”;雪是怎么来的?它是水在冷空气的作用下凝结而成的,所以,水是其本源,水就是“道”。二是指自然规律,也称自然法则。太阳从东边升起在西边落下,一年有春夏秋冬,人有生老病死等等,这就是“道”。

“道法自然”。道是自然而然的规律,只能顺应,不可违背。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角度来看也是一样的:规律是客观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本质联系,具有普遍性的形式;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规律,但不能违背规律。

所谓“求真”,即“求是”,按照实事求是的原则去探寻事物的本质,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务实”,就是在规律的指导下去行动。

(一)求真,就要认清“道”的本原

任何事物的产生、运动、发展都有其内在的规律性,也就是“道”,故此,要真正地认识事物,把握其本质,就必须从事物本身的内在联系出发。

1.保持客观的态度

在职场中,我们很多人往往只是从表面上去判断一个人,说这个人行,那个人不行。比如,某个人对你很热情,事事处处都很客气,于是你觉得他是个好人,而实际上,他内心所想的、背地里所干的,我们不深入了解是不知道的,所谓口蜜腹剑,或许就是指这种人;有的人表面上看起来很冷漠,而实际上他却是个“保温瓶”,外面冷,里面热。

因此,要掌握事物的本来,绝不能凭主观臆断,必须要有客观的实事求是的态度,同时也必须是全面的而非片面的认识。我们既不能“瞎子摸象”,也不能“坐井观天”,而应从事物本身的外在表现、内在结构和功能,及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上去判别。

一是不能人云亦云,而要多问几个为什么,自己亲自去探个究竟。

二是看问题、想事情要有全局思维、系统思维和发展思维。这就跟下棋一样,你不会全盘考虑,下一子是一子,你怎么也赢不了。

2.掌握求真的技术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来的?”“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要让我们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就必须走好“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你要知道李子的味道,就要亲口尝一尝”。

首先,深入调查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要掌握事物的本原即“道”,你不下足调查的功夫是做不到的。

一是从外部特征上去了解。我们认识一个人,起初更多的就是他的外部特征,如脸型、身高、胖瘦、声音等。要从多个侧面去观察,尽可详细地掌握事物的表征。

二是从内部功能上去了解。这是进一步探寻事物本原的步骤,如你要买一部新手机,除了看他的外观以外,对它的内在性能肯定要了解,只有否令你满意之后你才会买。对人的了解更是这样,他内在的就是品德、价值观、个性脾气、兴趣爱好等。

四是从相互联系上去了解。唯物辩证论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如前所说的气候变暖问题就是如此。所以,了解一个人或一件事,要从他(它)的内部联系与外联系去观察。为什么现在会强调家风?因为不同的家风所培养出来的人是不一样的,这就是联系。

其次,认真研究

“要完全地反映整个的事物,反映事物的本质,反映事物的内部规律性,就必须经过思考作用,将丰富的感觉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工夫”(毛泽东《实践论》)。毛主席的这段话,充分阐明了研究的方法。

一是定性分析法

最根本的方法就是矛盾分析法。也就是运用“统一性与斗争性”、“共性与个性”、“普遍性与特殊性”、“内因与外因”、“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的辩证关系的原理来分析事物,从而把握事物的本质。

同时,我们也可以用“6W2H”法来分析,如了解一个人(如下图):

还可采用关系图、矩阵图、鱼骨图等来分析。

二是定量分析法

这是采用数量特征、数量关系与数量变化来进行分析的方法。一般我们可以采取比率分析法、对比法、数学模型法、权重法(各指标的比重)等来分析人与事。

三是定性与定量结合法

显而易见,就是将定性分析法与定量分析法结合起来用(此略)。

(二)务实,就要按照“道”来行事

务虚者或许有一时的锦秀,但终究是会昙花一现的。纵观古今,只会吹牛的人几乎没有大成,这毕竟是背“道”而弛的行径。

1.不能好大喜功

在企业经营中,这种现象也存在。如当年的史玉柱,就是因为好大喜功,不顾自己的资金链断裂的危险,硬把巨人大厦从12层增加到70多层,结果让巨人公司陷于了死地。

一是要依“道”而行,尊重客观事实,既不能等靠要,也不能不顾现实而“拔苗助长”;

二是要调整好心态,千万不要以为急功近利不会有什么,其危害之大是有目共睹的。

2.不能恣意妄为

小结:做人做事应当遵行规律,不能虚而不实,只有求务实才能让人信,真正做成事。违背规律而行,迟早都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THE END
1.老子的缘起论从事相生到和谐世界老子是中国道家哲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的《道德经》是一部深刻阐述了宇宙自然法则和人生境界的经典之作。在这部著名著作中,老子提出了“缘起”这一概念,这一概念在道家哲学中具有深远意义,它不仅解释了宇宙万物如何生成,也揭示了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类社会应如何建立和谐。 https://www.kkrtggh.cn/dao-jia-ren-wu/774495.html
2.道德经深度解读理解天地万物之间的相互依存《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巨著之一,由老子所作,是一部集哲学、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思想于一体的杰出作品。它以“道”为核心,阐述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基本法则,强调顺应自然,不争不斗,以达到内心世界之平静与外在世界之和谐。这篇文章将从“道德经感悟最深的一段话”出发,探讨其蕴含的哲学思想,并对此进行现https://www.0enllpinf.cn/dao-jia-gu-shi/336480.html
3.探索道德经的智慧如何在混沌中寻找平衡与和谐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的著作,内容丰富深邃,通过对自然界万物生长变化规律的观察和思考,提出了“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以及“顺其自然”的宇宙观。它不仅是一部哲学书籍,更是一部生活指南,为人们提供了许多实用的智慧。 道法自然 道德经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强调“道”,即天地之间运行的一种普遍原则。这股力量https://www.lbizomgyw.cn/dao-jia-ren-wu/245107.html
4.《道德经》第八讲:老子与人际关系的智慧武当功夫《道德经》第八讲:老子与人际关系的智慧 《老子》的智慧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大家看就那么五千言,但是含金量特别高,好像一座挖了几千年的金矿到现在还是那么富有,永不穷尽。在人际关系方面老子也有许多智慧是当代人可以借鉴的,这一讲先来总体上谈谈《老子》与人际关系的智慧,以后各讲再一一条分缕析。http://www.wdgf.com/culture/djjd/2015-08-04/4029.html
5.金刚经和道德经到底哪个更实用(很多人都不懂)可见金刚经强调的是无差别心,即人应该具备对万物一视同仁的态度,这种无差别心在现代社会中同样具有重要意义,而道德经则强调的是处事原则,如“行不言之教”,“弃智成圣”,这些都是非常实用的智慧。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如果能够遵循这些处事原则,就可以更好地化解纷争,增进人际关系,使得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https://www.ewtop.com/archives/17231
6.老子人际交往中的竞争CCTV节目官网CCTV10往期 片段 分享到:手机观看 点赞收藏评论客户端看 视频简介 栏目介绍 来源:央视网 更新时间:2010年04月14日 00:10 视频简介:现代社会做任何事都存在竞争,而且竞争的石头愈演愈烈,怎样做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呢?这确实是一门高深的学问。早在两千五百多年前,老子就在他的《道德经》中为我们道出了应对竞争http://tv.cntv.cn/video/c19235/1c4e42ff7efb4423de1574b8cd37c04d
7.《中国式人际关系》(曾仕强著)简介书评在线阅读曾仕强说人际关系曾仕强说中国好家风曾仕强经典语录曾仕强详解道德经中国式情绪管理中国式人际关系人性的真相坤道-中国女人的修养三国的人生智慧孝经:中国式家庭关系从易经到中华文化大道至简大易人生家风-遗失的优秀传统文化 北京汇智光华书刊发行有限公司当当自营 http://product.dangdang.com/25214877.html?ref=book-65152-9168_1-529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