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论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这几句:“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孔子这番话是针对一个最具挑战性的学生而发的,就是宰我。纵观整部《论语》,很少看到孔子这样批评自己的学生。尤其是这两句前面的句子:“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中,也许只有宰我能让老师这么激动了。
宰我在《论语》中出场四次,第一次陈述观点遭到孔子驳斥,第二次是上课睡觉被痛批一顿,第三次是向老师提问,第四次是质疑“三年之丧”又遭到批评。孔子在给弟子分类排名时却将宰我排在言语科第一名,然而整部《论语》却少见其踪。在关于“三年之丧”的讨论中,当孔子驳斥他的观点后,他立刻离开教室。因此,孔子对宰我的印象很不好,以至于两次在其他弟子面前利用宰我作为反面教材。
同样的问题也存在于另一个学生澹台灭明身上。孔子感慨说:“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可见即使智若孔圣都难免受惑于表象。
即使是孔子,都因惑于言辞而错看了宰我,因迷于外貌而错看了子羽,这都是教训。
我们的教育是要直入人类灵魂深处的,是要以了解学生为起点的。那么怎样才能真正了解自己的学生呢?孔子也有所论述:所谓“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这是不是孔子在经历“宰予昼寝”事件后的反省与应对呢?用这三点来作为“听其言而观其行”的注脚实在是太贴切了。尤其最后重复“人焉廋哉”这个反问句,简直就是孔子对于“以言取人,失之宰我;以貌取人,失之子羽”的深度反省。
然而,通过视、观、察了解学生必然发现有优有劣。如何对待这样的优劣,我想更应该引起我们的思考。宰我这样的学生,被老师说两句就离开教室,而又言行不一。孔子却并未放弃他,所谓“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也许只是一时的气话,而“于予与是改”的语气又像极了“启予者商也”。似乎也没看出来宰我被开除的迹象,可见孔子还是心怀慈悲,通过观察了解学生的优缺点,却并不因此而全盘否定宰我,还是承认他是言语科第一名的。其实,这段话在我看来,既是一时气话,又是借题发挥。但无论如何,都能看到文字背后一位慈祥的伟大导师。夫子之道,一言以蔽之,那就是“忠恕”,“忠”即真实表达自己的意思,批评宰我;“恕”则和而不同,包容宰我,这一切都基于一点:仁爱之心。
孔子先前听其言而信其行是因为仁爱之心,而后决定听其言而观其行也是因为仁爱之心。因为对学生的爱而轻信其言,在发现这样做有问题时,又因为对学生的爱而要去观其行以了解学生,进而因材施教。这样的忠恕仁心实在令人感动,难怪颜回会满含深情地说:“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我想正是孔子这份忠恕之心,使他所有的教育智慧都能深入人心,让学生“欲罢不能”。因为“忠恕”违道不远。我想这才是最值得我们体悟学习的思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