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论语〉十二章》课课练(原卷板+解析)20232024学年统编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docx

Word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1/151《〈论语〉十二章》课课练(原卷板+解析)20232024学年统编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

《〈论语〉十二章》课课练(解答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评卷人得分

一、选择题

A.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

三十而立:指三十岁时能够立身,有所成就。启示我们把握人生成长的关键时刻。

B.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

温故知新: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认识和体会。令人领悟富有智慧的学习之道。

C.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

见贤思齐:看见贤者,就想学得与他一样。启发我们不断修身向善,积极反思自我。

D.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论语·先进》)

沂水春风:春风和煦、春日畅游的美好图景。鼓励大家珍惜春光,及时享乐。

D

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名著以及掌握成语的能力。

D.“鼓励大家珍惜春光,及时享乐”说法不当,“沂水春风”,意思是来自沂水的春风;比喻深受孔学的教育与熏陶。

故选D。

二、小阅读-课内

2.下列哪个句子不适用于“学习与教育”的话题()

A.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B.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C.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D.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A.选项意为:学到知识后按时温习并实践练习,不是一件令人心生喜悦的事吗?适用于“学习与教育”的话题。

B.选项意为:君子食不追求饱足;居住不追求安逸;对工作勤奋敏捷,说话却谨慎;接近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并向他学习,纠正自己的缺点,就可以称得上是好学了。适用于“学习与教育”的话题。

C.选项意为:通过温习旧知识从而得知新的体会与发现,这样就可以当老师了。适用于“学习与教育”的话题。

D.选项意为:《诗经》三百篇,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它,就是没有邪念,思想纯正。这句话是孔子对于《诗经》的评价。

3.对《论语十二章》中有关章节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孔子在《八佾》中把礼、乐与仁紧紧联系起来,他认为礼与乐是外在的表现,仁则是人们内心的道德情感和要求,所以乐必须反映人们的仁德。

B.“朝闻道,夕死可矣”中的“道”指的是“仁义之道”,要懂得仁义的道理,就要牺牲自己的生命。这句话千百年来激励着无数仁人志士为追求真理而牺牲。

C.《卫灵公》一节所揭晓的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原则。孔子主张人应当以对待自身的行为为参照物来对待他人,这是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体现。

D.在《阳货》一节中,孔子全面而精确地概括了《诗》的社会价值,强调了《诗》在为人处世上的重要作用,教诲弟子要学《诗》。

B

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主旨或观点的整体把握能力。

B.“要懂得仁义的道理,就要牺牲自己的生命”错误。这句话是形容孔子对真理或某种信仰追求的迫切心情,并不是要获得儒家的“仁义之道”,就一定“要牺牲自己的生命”。

故选B。

三、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这种以“述”为“作”的精神,被后世儒学传之永久,经书代代相传时,他们就写出了无数的注疏。后来的《十三经注疏》,就是用这种精神对经书原文进行解释而形成的。

(摘编自冯友兰《孔子:第一位教师》)

材料二:

“述”的内涵非常丰富。《说文解字》将“述”解释为“循”;在现代汉语中,“述”可以理解为“叙述”“陈述”“讲述”“论述”或“阐述”等。

因此,孔子将他对经典的传承比作一个孝子做的事情。儿子对父亲最大的孝是对父亲志向、事业、梦想的继承、实现和发扬光大。同样孔子述的天道也是对天的孝。对于孔子而言,他的智力活动是恢复天道,这就是对天尽孝,在孔子那里,“孝”的含义涉及了延续文化传统和历史传承的义务,

孔子不是唯一把哲学活动与“孝”联结起来的人。孔子与柏拉图早期的作品《游叙弗伦》对“孝”的定义殊途同归。苏格拉底的话问对象游叙弗伦得出“孝”是公正的一部分,“孝”是人类对上帝的侍奉。苏格拉底认为自己的哲学活动就是对神灵的侍奉,自己的问答法就是对神灵的侍奉。基于苏格拉底对上帝侍奉的论证,苏格拉底提供的解析就是进行哲学活动是对上帝真正的“孝”。对哲学活动与孝的密切联系,亚里士多德也有所表述。他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说,“孝”要求更加尊重真理而不是尊重你的朋友。他认为“孝”的对象是真理,而不是上帝。践行“孝”这一德性活动是追求哲学的严肃义务,因为追寻哲学是为了探寻真理。

孔子、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都把哲学活动和“孝”联结起来,尽管每一个人对“孝”的理解不同,这也反映了他们做哲学的方法不同。苏格拉底通过诘问的方式审查人的信念;亚里士多德更多地是通过对前人理论的考察、批判发现真理;孔子则认为从事“孝”的活动就是对天道的传承。

(摘编自余纪元、金小燕、韩燕丽《“述而不作”何以成就孔子?》)

材料三:

“述而不作”的信条影响深远,达两千年之久,成为风气。自孔子以后,儒家教育多遵从这一原则,以传授、注解经典为己任。要从事这一学问,必然熟记经文才能言而有据。因而,熟记经典成为学生的基本功。

孔子教育弟子是为了让他们从政,用子夏的话说是“学而优则仕”(《论语·子张》)。隋唐以后,科举盛行,官方明确规定了读书人的出路,只有为官一途。学校成为向科举输送考生的途径之一。科举使用八股文体,专以四书五经命题,以儒家经典考学生,解析阐释以经典为准,不允许有超出范围的见解。

可以说,孔子“述而不作”的信条,使得他在教学中有偏重继承、轻视创新的倾向;伦理关系与师生关系的结合,造成学生对教师的依赖,这使人们从青少年时代起就减少或部分失去了探索未知的兴趣。这样使得传统教育以教师解释、学生背诵为基本方式,因循以往,缺乏创新精神。

(摘编自李杨《“述而不作”与传统教育》)

A.《论语》中虽然记录孔子说自己“述而不作”,其实孔子在传述文化遗产的同时,也“作”了一些新的东西,后孔子时代的儒学都长期传承并发展着这种精神。

B.“述而不作”中的“述”内涵非常丰富,在古代辞书中解释为“循”,但在现代汉语中这一含义被“叙述”“陈述”“讲述”“论述”或“阐述”等含义取代。

C.儒家经典著作《中庸》一书认为“孝”应包括“善述人之事也”,也就是说,“述而不作”中的“述”与“孝”是统一的,这种理解恰好切合孔子的观点。

D.“述而不作”的信条,后来成为儒学教育的一条重要原则,熟记经典成为学生的基本功,这一传统一直影响到后来的科举测试,并目命题解析均以四书五经为限。

5.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教师,孔子期望把学生培养成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作为伟大的思想家,他认为从事“孝”的活动是对天道的传承。

B.孔子认为,儿子出生的头三年完全依赖父母,故父母死后孩子应以同样的时长服丧以表感恩,于是提出了“三年之丧”的礼制。

C.“孝”在儒家思想学说中古有着重要的地位,在孔子看来,“孝”不仅限于父母,也体现在对历史的传承和对文化传统的延续。

D.孔子、柏拉图、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等人都将哲学活动与“孝”联结起来,因做哲学的方法不同,对“孝”的理解也有差异。

6.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主要观点的一项是()

A.“上帝为每个人灵魂提供了选择机会;或是拥有真理,或是得到安宁。你可以任选其一,但不能兼而有之。”

B.“倘若没有天地,哪里会有人类生存发展的空间。因此,敬天祈福正是对天地自然献上的一份崇高敬意。”

C.“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

D.“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

7.请简要分析材料三的论证思路。

8.对影响两千年之久的孔子“述而不作”的信条,你是如何看待的?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4.D5.B6.C7.材料三采用了总分式结构,先总说“述而不作”的信条影响深远,然后分别从积极和消极方面加以解说。

8.①“述而不作”有其积极的一面,孔子向弟子们解释古代文化遗产,对文化经典的传承以及要求学生熟背文化经典都是值得提倡和继承的。

②但教学中偏重继承,限制学生探索未知的兴趣和创新精神,又有局限性。

4.本题考查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

A.“后孔子时代的儒学都长期传承并发展着这种精神”错误。由原文“这种以‘述’为‘作’的精神,被后世儒学传之永久,经书代代相传时,他们就写出了无数的注疏。后来的《十三经注疏》,就是用这种精神对经书原文进行解释而形成的”,可见并非“都”“发展”,选项以偏概全,表述绝对。

B.“‘述而不作’中的‘述’……在古代辞书中解释为‘循’,但在现代汉语中这一含义被……含义所取代”错误。由原文“‘述’的内涵非常丰富。《说文解字》将‘述’解释为‘循’;在现代汉语中,‘述’可以理解为……等等”可知,选项有两个问题,其一为扩大范围,把《说文解字》换成“古代辞书”;其二把文中“可以理解为”偷换成“被……所取代”,表述绝对,曲解文意。

5.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B.“于是提出了‘三年之丧’的礼制”错误。由原文“例如在解释‘三年之丧’这种古老的礼制时,孔子说……”可知,“三年之丧”是古代礼制,早于孔子,只是孔子对这一礼制作出了相应的解释,并非他提出来的。

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二的观点即孔子的“孝”,而论述的中心就是延续文化传统和历史传承。

A.这里说的是“真理”和“安宁”的关系,不能作为材料二“孝”的论据。

B.表述对天地自然的敬畏。不能作为论据证明材料二有关孝的观点。

D.材料二中确实提到了与父子有关的内容,“孔子将他对经典的传承比作一个孝子做的事情。儿子对父亲最大的孝是对父亲志向、事业、梦想的继承、实现和发扬光大。同样孔子述的天道也是对天的孝”,可见这里父子的内容仅是以比方、喻体的形式出现,本体“孝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才是论点重点,可见此项孝顺父母宗亲的内容与中心论点没有直接的关系,自然不能作为论据。

故选C。

材料三十围绕“述而不作”这一信条的影响来说,文中第一句话“‘述而不作’的信条影响深远,达两千年之久,成为风气”是一总括性语句,提出了观点。

“自孔子以后,儒家教育多遵从这一原则,以传授、注解经典为己任。要从事这一学问,必然熟记经文才能言而有据。因而,熟记经典成为学生的基本功”是说,孔子向弟子们解释古代文化遗产,对文化经典的传承以及要求学生熟背文化经典都是值得提倡和继承的,这是“述而不作”的积极影响。

材料三第二、三段说到,孔子“述而不作”的信条使得教学中偏重继承,限制学生探索未知的兴趣和创新精神,这是“述而不作”的局限性、消极影响。

所以材料三采用了总分式的结构,先总说“述而不作”的信条影响深远,然后分别从积极和消极方面加以解说。

由原文“‘述而不作’的信条影响深远,达两千年之久,成为风气。自孔子以后,儒家教育多遵从这一原则,以传授、注解经典为己任。要从事这一学问,必然熟记经文才能言而有据。因而,熟记经典成为学生的基本功”可知,孔子向弟子们解释古代文化遗产,对文化经典的传承以及要求学生熟背文化经典都是值得提倡和继承的,这是“述而不作”的积极的一面。

由原文“孔子教育弟子是为了让他们从政,用子夏的话说是‘学而优则仕’(《论语·子张)。隋唐以后,科举盛行,官方明确规定了读书人的出路,只有为官一途。学校成为向科举输送考生的途径之一。科举使用八股文体,专以四书五经命题,以儒家经典考学生,解析阐释以经典为准,不允许有超出范围的见解”“孔子‘述而不作’的信条,使得他在教学中有偏重继承、轻视创新的倾向;伦理关系与师生关系的结合,造成学生对教师的依赖,这使人们从青少年时代起就减少或部分失去了探索未知的兴趣。这样使得传统教育以教师解释、学生背诵为基本方式,因循以往,缺乏创新精神”可知,孔子“述而不作”的信条使得教学中偏重继承,限制学生探索未知的兴趣和创新精神,又有局限性。

四、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樊迟退,见子夏,曰:“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颜渊》)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雍也》)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述而》)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卫灵公》)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里仁》)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B.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C.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D.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请问其目目:条目,细则。

B.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事:从事,实行。

C.尧舜其犹病诸病:弊病。

D.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约:贫困。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阐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孔子与樊迟的对话可知,樊迟向孔子问“知”,孔子回答的“知人”指的是知人善任。

B.孔子认为只有做到“克己”,让自己的德行完全合乎“礼”,并且能够“博施于民而能济众”,才可以被称作“仁人”。

C.孔子说“我欲仁,斯仁至矣”,意味着对每一个人来说,可怕的不是他不具备仁德,而是他丧失了追求仁德的愿望。

D.孔子说没有仁德的人“不可以长处乐”,因为这些人如果长期处在安乐中,会忘乎所以,流于淫滥。古今中外那些“富贵而淫”的人物往往就是如此。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2)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13.关于什么是“仁”,孔子回答颜渊、樊迟分别是“克己复礼”“爱人”,回答仲弓、子贡分别是什么?然后结合文本,谈谈你对孔子所说的“仁”的理解与认识。

9.D10.C11.B12.(1)一旦做到了这些,天下的人都会称许你有仁德。实行仁德要靠自己,难道是靠别人吗

(2)士人(读书人)不可以不抱负远大、意志坚强,(因为)担子沉重,路途遥远。把实行仁德作为自己的责任,(担子)不也是很沉重吗?13.①回答仲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回答子贡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则达人”;②孔子对“仁”的解释虽然多种多样,但是基本点有两方面,一是克己复礼,把对“仁”“礼”的追求变为自己的自觉;一是设身处地地体贴人、关爱人并且付诸行动。

9.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

句意:这是涵义多么丰富的话呀!舜有了天下,在众人中选拔人才,把皋陶提拔了起来,不仁的人就远远地离开了。汤得了天下,也从众人中选拔人才,把伊尹提拔起来,那些不仁的人就远远离开了。

“富哉言乎”是一个主谓倒装句,“乎”一般用在句末,表感叹,且“舜”是下一句的主语,故在“乎”后断开,排除AC;

“选于众”是状语后置句,其后断开;“举”是“推举”的意思,“举皋陶”是动宾结构,故在“举”前断开,排除B。

1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的能力。

C.病:担忧,忧虑义,此处意为不足。句意:尧舜等这么道德高尚的圣人都会感到有所不及。

B.“孔子认为只有做到‘克己’,让自己的德行完全合乎‘礼’,并且能够‘博施于民而能济众’,才可以被称作‘仁人’”说法错误。根据原文“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可知,只要能够做到克己复礼就可被称作“仁人”,能够做到“博施于民而能济众”,那就不单纯是“仁人”,而是“圣人”了。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一日”,一旦,;“克己复礼”,约束自我,使言行归复于先王之礼;“归”,称赞。

(2)“弘毅”,抱负远大、意志坚强;“仁以为己任”,宾语前置句,以仁为己任,把实行仁德作为自己的责任。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回答仲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回答子贡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则达人”。

孔子对“仁”的理解:

原文说,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说明孔子为他推崇的“仁”下的定义,“克己复礼”就是“仁”。“克”就是克制、约束。“克己”就是克制、约束自己的心念、言行,把对“仁”“礼”的追求变为自己的自觉

原文说,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可见,孔子认为,仁即爱人。孔子仁的基本含义是爱人,爱人就是关心、爱护他人。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就是设身处地地体贴人、关爱人并且付诸行动。

所以说,孔子的“仁”的含义,一是对自己要做到“克己复礼”,对别人要“爱人”。

参考译文:

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说:“抑制自己,使言语和行动都走到礼上来,就是仁。一旦做到了这些,天下的人都会称许你有仁德。实行仁德要靠自己,难道是靠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行仁德的具体途径。”孔子说:“不合礼的事不看,不合礼的事不听,不合礼的事不言,不合礼的事不做。”颜渊说:“我虽然不聪敏,请让我照这些话去做。”(《颜渊》)

仲弓问什么是仁。孔子说:“出门好像去见贵宾,役使民众好像去承担重大祀典。自己所不想要的事物,就不要强加给别人。在邦国做事没有抱怨,在卿大夫的封地做事也无抱怨。”仲弓说:“我冉雍虽然不聪敏,请让我照这些话去做。”(《颜渊》)

樊迟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爱人。”樊迟又问什么是智,孔子说:“善于知人。”樊迟没有完全理解。孔子说:“把正直的人提拔上来,使他们的位置在不正直的人上面,就能使不正直的人变正直。”樊迟退了出来,见到子夏,说:“刚才我去见老师,问他什么是智,他说:‘把正直的人提拔上来,使他们的位置在不正直的人上面’,这是什么意思?”子夏说道:“这是涵义多么丰富的话呀!舜有了天下,在众人中选拔人才,把皋陶提拔了起来,不仁的人就远远地离开了。汤得了天下,也从众人中选拔人才,把伊尹提拔起来,那些不仁的人就远远离开了。”(《颜渊》)

子贡说:“假若有一个人,他能给老百姓很多好处又能周济大众,怎么样?可以算是仁人了吗?”孔子说:“岂止是仁人,简直是圣人了!就连尧、舜尚且难以做到呢。至于仁人,就是要想自己站得住,也要帮助人家一同站得住;要想自己过得好,也要帮助人家一同过得好。凡事能就近以自己作比,而推己及人,可以说就是实行仁的方法了。”(《雍也》)

孔子说:“仁德难道离我们很远吗?只要自己愿意实行仁,仁就可以达到。”(《述而》)

曾子说:“读书人不可以不弘大刚强而有毅力,因为他责任重大,道路遥远。把实现仁作为自己的责任,难道还不重大吗?奋斗终身,死而后已,难道路程还不遥远吗?”(《泰伯》)

孔子说:“志士仁人,不会为了求生损害仁,却能牺牲生命去成就仁。”(《卫灵公》)

孔子说:“没有仁德的人不能够长久地安于穷困,也不能够长久地处于安乐之中。有仁德的人长期安心于推行慈爱精神,聪明的人认识到仁对他有长远的利益而实行仁。”(《里仁》)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论语》十二章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子罕》)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罕》)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

14.下列各句中划线词语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A.敏(勤勉)于事而慎于言B.可谓好学也已(语气助词,表肯定)

C.君子喻(知晓,明白)于义D.见贤思齐焉(句末语气词)

15.下列诗句中没有古今异义现象的一项是()

A.文胜质则史B.一日克己复礼

C.小子何莫学夫《诗》D.君子喻于义

16.下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论语》十二章采用简洁的语录体形式,通过师徒对话来传达人物的思想主张,体现人物之间的情感活动。

B.“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通过对比来进行说理,使读者印象鲜明而深刻。

C.“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运用对比说理,形象生动地阐述学习要持之以恒、不可半途而废的道理,易于被读者理解并接受。

D.本文中的许多名句都富有哲理,如“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等语句内涵深刻,充满智慧,给人以人生的启迪。

17.翻译句子。

(1)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2)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14.D15.D16.C17.(1)质朴超过文采就会粗野鄙俗,文采超过质朴就会浮夸。文质兼备、配合适当,这样之后才可以成为君子。

(2)有智慧的人不会迷惑,有仁德的人不会忧愁,有勇气的人不会畏惧。

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D.“见贤思齐焉”的“焉”解释错误。句意为“看到有德行有才能的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在其中和他看齐。”所以“焉”,代词,“他”的意思。

1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古今异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史”:古义,虚浮不实;今义,一般指历史。句意:文饰胜过了质朴就会虚浮。

B.“一日”:古义,一旦,表示假设;今义,一天。句意:一旦做到克制自己而言行符合礼的规范。

C.“小子”:今义,指学生们;今义,男孩子,人(用于男性,含有蔑视意)。句意:学生们为什么不学习《诗》呢。

D.不是古今异义。句意:君子懂得大义。

C.“……运用对比说理,形象生动地阐述学习要持之以恒、不可半途而废的道理,易于被读者理解并接受”错误。“‘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的意思是“‘譬如用土堆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下来,那是我自己要停下来的;譬如在平地上堆山,虽然只倒下一筐,这时继续前进,那是我自己要前进的。’”这里孔子是以“为山”和“平地”作比喻,论说坚持不懈的重要性。

1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质”,质朴。“文”,文饰。“史”,虚浮不实。“彬彬”,相杂适中的样子。“然后”,这样以后。

(2)“知”,通“智”,智慧;“惑”,迷惑。

孔子说:“君子食不追求饱足;居住不追求安逸;对工作勤奋敏捷,说话却谨慎;接近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并向他学习,纠正自己的缺点,就可以称得上是好学了。”(《学而》)

孔子说:“做人如果没有仁爱之心,对礼节能怎么样呢?做人如果没有仁爱之心,对音乐又能怎么样呢?”(《八佾》)

孔子说:“早晨能够得知真理,即使当晚死去,也没有遗憾。”(《里仁》)

孔子说:“君子懂得大义,小人只懂得小利。”(《里仁》)

孔子说:“看见有才能的人(德才兼备的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就反省自己有没有和他一样的缺点,有要改正。”(《里仁》)

孔子说:“质朴胜过了文饰就会粗野,文饰胜过了质朴就会虚浮,文质兼备、配合适当,这样之后才可以成为君子。”(《雍也》)

曾子说:“士不可不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肩负重大责任,路途漫长遥远。以实行仁道为己任,不是很重大的责任吗?直到身死才能结束,不是很漫长遥远的吗?”(《泰伯》)

孔子说:“譬如用土堆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下来,我所有的努力都废弃了;譬如填平洼地,虽然只倒下一筐,这时虽然只有一筐,但我也在前进。”(《子罕》)

孔子说:“有智慧的人不会迷惑,有仁德的人不会忧愁,有勇气的人不会畏惧。”(《子罕》)

颜回请教问孔子如何才能达到仁的境界,孔子回答说:“努力约束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如果能够真正做到这一点,就可以达到理想的境界了,这是要靠自己去努力的。”颜回又问:“那么具体应当如何去做呢?”孔子答道:“不符合礼的事,就不要去看、不要去听、不要去说、不要去做。”颜回听后向老师说:“我虽然不够聪明,但决心按照先生的话去做。”(《颜渊》)

子贡问孔子问道:“有没有一个字可以终身奉行的呢?”孔子回答说:“那就是恕吧!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强加给别人。”(《卫灵公》)

孔子说:“学生们为什么没有人学诗呢?诗可以激发心志,可以提高观察力,可以培养群体观念,可以学得讽刺方法。近则可以用其中的道理来侍奉父母;远可以用来侍奉君主,还可以多认识鸟兽草木的名称。”(《阳货》)

五、情景默写

18.《论语》十二章

(1)时代青年要勇担重任,志向高远,努力实现祖国复兴的远大目标。这可用曾子的两句话来表述:,。

(2)《论语》十二章中孔子强调,君子要约束自我,使自己的言行符合先王之礼,这样才能达到儒家所说的“仁”的标准的句子是:。

(3)美国对中国进行了一系列制裁,而中国对美国也采取了一些相应的反制裁措施,他们却指责我国违背了贸易规则,中国可以用《论语》十二章中的“,”这两句话来反驳。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克己复礼为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词的正确书写:弘毅、己、勿。

六、选择题组

“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表述了中国古贤的人生意趣,也__________了古人向往的美育图景。美育在中国历史和文化语境中从来不是一技一艺的传习,也不是理论概念的记诵,而是全身心的文化沉浸和场景感受,因而具有总体性特征。与之相应,中国美育资源也__________,皎皎明月、悠悠晴空、山峦溪流、市井勾栏,万事万物都拨动着人们的心绪。这是我国美育的特色和传统,应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继承和弘扬,这就要求美育资源的重组。蔡元培在《美育实施的方法》中就提出过,美育要从家庭、学校、社会入手,社会美育又包括从美术馆、剧院到博物馆,从道路、建筑到公墓,真可谓方方面面,无所不包。()

互联网带来的变革也具有全方位和总体性特征,美育资源的重组也有多个层面。最基础的是传统美育资源的数字化,把文字、线条、歌曲、影像乃至诗歌、小说、色块、唱腔、旋律、镜头等转化为可在网络空间再现、传输和存储的形态,从而为互联网美育所用。进一步则是将那些因网而生的新的文化能力、文化样态和文化活动转化为美育资源。比如,动漫、网游等作为一种__________的网络文艺形态已受到越来越多人重视,但其美育价值还远未得到发掘。事实上,动漫、手游、网游以及各种新媒体艺术展等文化产品或活动,都给人以美的熏陶,并激发人对自然、历史、文化和生活的思考,无不具有美育意义。应该说,类似资源并非隐藏在网络世界深处__________,相反,它们完全体现在认识美、鉴赏美、创造美的网络活动之中,只是由于这种活动与我们固有的美育经验重叠较少,因而需要全新的眼光、思维和话语,方能加以认识、激活和运用。

19.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描绘汗牛充栋新鲜不可捉摸

B.描绘包罗万象新兴不可捉摸

C.描写包罗万象新鲜高深莫测

D.描写汗牛充栋新兴高深莫测

20.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时代在进步,首要的显然是互联网,今天我们必须把这份名单进一步延长。

B.时代在进步,今天我们显然首要的是必须把这份名单进一步延长到互联网。

C.时代在进步,今天我们必须把这份名单进一步延长,首要的显然是互联网。

D.今天我们必须把这份名单进一步延长,时代在进步,首要的显然是互联网。

2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把诗歌、文字、歌曲、影像乃至小说、线条、色块、唱腔、旋律、镜头等转化为可在网络空间存储、再现和传输的形态,从而为互联网美育所用。

B.把诗歌、文字、歌曲、影像乃至小说、线条、色块、唱腔、旋律、镜头等转化为可在网络空间传输、再现和存储的形态,从而为互联网美育所用。

C.把诗歌、小说、歌曲、影像乃至文字、线条、色块、唱腔、旋律、镜头等转化为可在网络空间存储、再现和传输的形态,从而为互联网美育所用。

D.把诗歌、小说、歌曲、影像乃至文字、线条、色块、唱腔、旋律、镜头等转化为可在网络空间传输、再现和存储的形态,从而为互联网美育所用。

19.B20.C21.C

19.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这类题一定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分析,即词语的基本义、感彩和语境意义。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用,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

描绘:也说描画,也指用语言文字来描写;描写:通过一定的写作手段(如生动形象的语言、朴素直白的对话),把人物或景物的状态具体形象地描绘出来。具体语境说上文的句子很生动地用语言文字描写出古人向往的美育图景,选用“描绘”。汗牛充栋:形容藏书很多。包罗万象:形容内容丰富,应有尽有,无所不有。语境是表述中国美育资源丰富,所以选用“包罗万象”。新鲜:多形容物品,意思是刚生产、刚收集或刚制成的;新兴:多形容产业,意为最近兴起的。语境表述动漫、网游等是最近兴起的网络文艺形态,所以选用“新兴”。不可捉摸:指对人或事物无法猜测和估量;高深莫测:意思是高深的程度无法揣测,形容使人难以理解。语境说类似资源并非隐藏在网络世界深处无法猜测和估量,并没有使人难以理解的意思,所以选用“不可捉摸”。

20.本题考查语言表述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此题重点考核选填衔接句,填写衔接句主要从陈述对象的一致,虚词的运用,句式选用、情感基调、前后的逻辑顺序和音韵的和谐的角度选取。

21.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要注意明确病句的类型,以及典型的错例,答题时从结构和内容的角度分析句子,对照错例,找到错误。

划线句“把文字、线条、歌曲、影像乃至诗歌、小说、色块、唱腔、旋律、镜头等转化为可在网络空间再现、传输和存储的形态,从而为互联网美育所用”存在不合逻辑和语序不当的问题。“把文字、线条、歌曲、影像乃至诗歌、小说、色块、唱腔、旋律、镜头等”不合逻辑,应该为“把诗歌、小说、歌曲、影像乃至文字、线条、色块、唱腔、旋律、镜头等”,“再现、传输和存储”语序不当,“存储、再现和传输”最符合逻辑顺序。

语句衔接的题目是课标卷必考的题目,有时是排序,有时是填写衔接句,排序的题目主要从陈述对象的转换、关联词语的呼应、指代性词语的指代意义、和上下文的顺序照应、和空格前后的衔接等角度分析。填写衔接句主要从陈述对象的一致,虚词的运用,句式选用、情感基调、前后的逻辑顺序和音韵的和谐的角度选取。

七、语言表述

八、微写作

23.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你从孔子下面这些言论中读出了什么教育思想?请谈谈你的观点并简要分析。要求:可任选一条,也可针对下面多条来谈。对所选内容的理解准确,观点明确,条理清晰。180字左右。

①子曰:“有教无类。”

(《论语·卫灵公》)

②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

(《论语·公冶长》)

③子曰:“自行束脩(1)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论语·述而》)

④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⑤闵子侍侧,訚訚(2)如也:子路,行行(3)如也;冉有、子贡,侃侃如也。子乐。“由也,不得其死然。”(《论语·先进》)

解释:(1)束脩:十条干肉。脩为脯,即干肉。束脩算是微薄的拜见礼物。(2)訚訚:中和正直的样子。(3)行行:刚强的样子。

示例:“有教无类”,意思是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没有(贫富、地域等)区别。在孔子生活的年代,穷人一般很少有机会接受教育,因而,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的思想,对于劳动人民接受教育具有重要意义。然而,教育的全民化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我国现阶段,全面普及义务教育,特别是实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战略,让无差别教育逐步由理想变为现实。

本题考查学生微写作的能力。

表述方式:本题题干要求“对所选内容的理解准确,观点明确,条理清晰”,即写作应该谈看法,写认识,因而写作的表述方式应选择议论。写作的文段做到认识深刻,观点明确,条理清晰,层次感强。

关键词和写作对象:根据题干“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你从孔子下面这些言论中读出了什么教育思想”可知,本次写作的关键词和写作对象是孔子的“教育思想”。从所给材料看,①体现的孔子的教育思想是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没有(贫富、地域等)区别;②体现的孔子的教育思想是对懒惰怠慢,不思进取的学生应严格约束,不仅听其言,还要观其行;③体现的孔子的教育思想是对有向学之心的学生尽心教诲;④体现的孔子的教育思想是“启发式”的教学思想,争取让学生能做到举一反三;⑤体现的孔子的教育思想是因材施教,明确学生各自的优劣,加以指导。

写作要点:本题是一篇微写作,题干给出的写作方向,考生要紧紧围绕要求写作,本题的写作角度是理解孔子言论中一条或多条观点,并分析理由。如选择“有教无类”这一条,先理解这句话的内容,即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没有(贫富、地域等)区别;再分析孔子提出这一观点的背景及意义,即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的思想,对于劳动人民接受教育具有重要意义,现实是教育的全民化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最后结合现实,指出我国目前实行的义务教育,把这一理想变为现实,这是对孔子“有教无类”教育思想的最好的诠释。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

THE END
1.从《论语》中感悟教育家精神两千年前,孔子提出“仁”的思想,并将这个“仁”贯彻于他的学说和实践之中。在《论语》中,孔子有关仁的论述很多,他认为“仁”是一种美德,“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我们更要拥有这种美德,弘扬教育家精神,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踔厉奋发,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作出更大贡献。 https://www.jianshu.com/p/9cf58d83de94
2.《论语第八章: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是一部宝贵的国学经典,其中包含了许多有智慧和价值的句子。通过学习和背诵这100句必背经典,我们可以汲取其中的智慧,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准则,提升自己的修养。希望大家能够读懂《论语》中的精华,将其中的智慧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为建设和谐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http://www.qlmzp.com/gx/39388.html
3.从《论语》看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教学艺术(五)根据《论语》中关于师生关系的论述来看孔子的教育思想和艺术 1.教学相长,共同学习 《论语》中记录:“当仁不让于师。”意思是学生在真理面前,不必迁就自己的老师,也就是说师生之间应该相互学习,孔子也是这样践行的,《论语 八佾》记载过,子夏对于《诗经》中的句子有疑惑,向孔子提出疑问,孔子在解答之后,子夏曰https://www.fx361.com/page/2021/0611/8445675.shtml
4.论语文交际圈中的师生关系(精选8篇)在这种交往里,尊重双方的主体性是平等交往的前提;在平等交往中,教师与学生通过平等对话,实现语用经验的传递,语感的迁移,语文知识的积累和语文素养的共同提高。 作者邮箱: wuyun_0320@sohu.com 篇2:论语文交际圈中的师生关系 《小学教学》第11期的第1篇https://www.360wenmi.com/f/filemwi75bq0.html
5.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系统复习资料(含答案)7、现实生活中,人们为了表明“只要谦虚求教.到处有老师”的观点(表示应当向有长处的人学习)时常引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的话:“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8、表明孔子非常重视学习过程中的复习环节的句子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9、与今人“举一反三”意思类似的句子是: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https://m.wang1314.com/doc/webapp/topic/22188209.html
6.师生感情论文范文5篇(全文)感情匮乏指的是, 教师在师生关系中不愿或没有付出足够的感情, 以冷漠、疏远、轻视的方式对待学生。这是目前教师感情投入方面最大的问题。应试教育和功利主义的盛行使得教育局限于单纯的知识传授和应试训练, 教师过度重视教育之外的目的或结果, 教育过程成为一种教师改造学生的技术过程, 学校成了工厂, 课堂成了车间。https://www.99xueshu.com/w/ikey08px2uax.html
7.“侍坐”是《论语》中比较罕见的完整段落,生动地再现了孔子和学生【简答题】战国后期,《礼记》中的《___》从正反两方面总结了儒家的教育理论和经验,以简赅的语言、生动的比喻,系统地阐发了教育的作用和任务,教育、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等,是罕见的世界教育思想遗产。 查看完整题目与答案 【判断题】图像处理软件中一个完整的图https://www.shuashuati.com/ti/08fa7866f1fa4947903464f579892080.html?fm=bdbds1e2858c63546d7bb72aac338d65cdd8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