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十二郎文》教案

《祭十二郎文》教案《祭十二郎文》教案(通用11篇)

《祭十二郎文》教案篇1

18

●从容说课

韩愈幼年丧父,靠哥嫂抚养成人。韩愈与其侄十二郎自幼相守,历经患难,感情特殊深厚。但成年后,韩愈四处漂泊,与十二郎很少见面。正值韩愈官运好转,有可能与十二郎相聚的时候,突然传来他的噩耗。韩愈哀思欲绝写下这篇祭文。

●教学目标

学问目标

1.理解文言词句。文言实词:孤、怙、孥、薨、辍、嗣、蒙、窆、尤等。文言虚词:其、抑、曷等。文言句式:“惟兄嫂是依”,(宾语前置)“呜呼!其信然矣”(感叹)等。

2.了解祭文的有关学问及本篇祭文破骈为散、边泣边诉的语言形式。

力量目标

1.把握本文叙事和抒情紧密结合的写作方法。

2.体会遣词用字的妙处,引导同学从不同的角度领悟此文散发出的浓浓悲情。

3.指导同学饱含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反复朗读,达到理解文意并背诵部分段落的目的。

4.培育同学感受悲剧美学魅力的力量。

德育目标

通过鉴赏本文,让同学体会融于字里行间的至真至切的亲情。

●教学重点

1.鉴赏韩愈散文的叙事中抒情的特点。

2.学习本文破骈为散、不拘常格的语言形式。

●教学难点

体会“邪”“也”“乎”“矣”等虚词在表达感情上的作用。

●教学方法

1.诵读法。反复诵读,留意感情的起伏变化,读出应有的感情波澜。

2.争论法。争论文中的关键内容及韩愈散文的艺术特色。

3.辩论法。通过正反方辩论的形式,体会《祭十二郎文》的现实意义。

4.比较法。比较本文与其他祭文的异同。

●教具预备

录音机、投影、多媒体

●课时支配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介绍及文体。

2.朗读课文,积累字词句。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二、解题

1.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南阳(今河南孟县)人,郡望河北昌黎,又称韩昌黎。唐德宗贞元八年(792)进士,任汴州、徐州幕府推官。贞元十八年(802)入烟子博士、监察御史,因议赈关中旱,贬阳山(今广东阳山县)令,后入为国子博士,累官至中书舍人、刑部侍郎。819年,因上《论佛骨表》贬潮州刺史。820年冬入长安,历任国子祭酒、京兆尹兼御史大夫、吏部侍郎等。

在文学上,他领导了闻名的古文革新运动,反对浮艳华美的骈文,恢复散句单行、自由朴实的秦汉散文艺术,掀起了散文的新.,奠定了唐宋八大家古文的基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祭十二郎文》就是一篇破骈为散的祭文。

2.文体介绍及本文与一般祭文的区分

(2)本文既不同于传统祭文,又不同于韩愈本人撰写的其他大量的哀辞、祭文、铭状、碑志。那些都是应约而写,是念给生者听的。而本文不为发表,是面对死者叙往事诉衷肠的肺腑之言,正所谓“未尝有意为文”却达到了“文无不至”的境界。《红楼梦》中“宝玉祭晴雯”的《芙蓉女儿诔》就属于这种真情自然宣泄的文字。

又云:“去年,东野往,吾书于汝。”盖贞元十八年(802)有《送孟东野序》,则是年为十九年(803),此文必其秋冬作。十二月则公谪阳山矣。

(马其昶、马茂元《韩昌黎文集校注》第336页)

(《语文学习》XX年11月,何铭)

三、自读课文,疏通文意

1.梳理字句。

(1)听读。放古典音乐,老师伴随着音乐有感情地范读课文,要求同学留意感情的起伏变化。

(2)诵读。同学齐读全文,留意字音及字形的精确性。

出示投影:

①选出下列注音正确的一项()

a.及长(chánɡ)长者存(zhǎnɡ)尚飨(xiǎnɡ)

b.不省所怙(shěnɡ)省坟墓(xǐnɡ)窆不临其穴(biǎn)

c.殒其生(yǔn)夭其嗣矣(cí)丞相薨(hōnɡ)

d.汴州(biàn)归取其孥(nú)殁南方(mò)

②指出下列字形没有错误的一项()

a.万剩之公相b.零叮孤苦c.衔哀致诚d.如耽兰之报

参考答案:

①d(a.及长zhǎnɡ;b.不省所怙xǐnɡ;c.夭其嗣矣sì。)

②c(a.剩——乘;b.叮——丁;d.耽——耿。)

2.同学自由读课文,结合解释疏通文意。

出示投影(解释词语,归纳特别句式)

(1)吾少孤:幼年死去父亲。

不省所怙:依靠。《诗经小雅蓼莪》有“无父何怙,无母何恃”的句子,后因取“怙恃”为父母的代称,所怙,即指父亲。

请归取其孥:妻子和儿女的统称,即指家属。

丞相薨:古代称王侯死叫薨。唐代以后二品以上官员死亡也叫薨。

辍汝而就:停止,这里指离开。

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子息,后代。

不克蒙其泽乎:承受、蒙受。

窆不临其穴:葬时下棺入穴。

其又何尤:怨恨。

(2)惟兄嫂是依:宾语前置句。

其又何尤:宾语前置句。

汝其知也邪?其不知也邪:选择疑问句。

呜呼!其信然矣:感叹句。

3.自由发问,提出问题由师生共同解决。

四、理清思路,体会抒情颜色

1.问题:按祭文的一般格式,全文可分为哪几部分?

2.指导诵读。

(1)指定一名同学朗读课文。

(2)集体朗读第5、10两个抒情段。

明确:第5自然段是得到侄儿猝死消息的一段,连用了三个“邪”字,三个“也”字,三个“乎”字和五个“矣”字来抒发感慨,表示不愿信任十二郎的死是真的,又不得不信的冲突心情。诵读时应读出抑扬顿挫、跌宕起伏的感情来。

(解说:本文在写法上采纳了叙事与抒情相结合的方法,其中抒情的段落为2、5、10、11自然段,有标志性的词语,即段首的“呜呼”,叙述穿插于其间。多朗读,体会抒情颜色,为鉴赏作铺垫。)

五、课堂小结

六、布置作业

2.熟读课文,背诵从“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到“而寿者不行知矣”和“呜呼!汝病吾不知时”到“如此而已”两部分。

3.揣摩第5自然段中“邪”“也”“乎”“矣”的用法,体会它们在表达思想感情上的作用。

《祭十二郎文》教案篇2

一、课文悟读

二、亮点探究

1.叙事于琐细中见沉痛。

探究学习:本文在叙事时不是孤立地叙写琐事,而是擅长把它们放在较宽敞的背景中来处理,以便于琐细中见沉痛,于联系中见深挚,比如十二郎英年早逝,这本身就足以使非常痛惜,联系到两人从小孤苦相依,成年后别多聚少,再加上家世凄凉,“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承先人后者,在孙惟汝,在子惟吾。两世一身,形单影只”,现在孙辈中惟一的十二郎也和三兄一样“不幸早世”,岂不是哀思之情更加绵远深重,催人泪下吗

本文的特点是直抒胸臆,但抒情又与叙事紧密结合,正如上述一样,在絮絮切切地诉说家常琐事的同时,感情也表达得曲折人微。再如写与十二郎幼年时孤苦相依的一段困难生活,写的特殊细致动人;而关于生死离别的反复重叠,说而又说的抒情,更显出哀痛的至深至切。所以,与其说是在写祭文,不如说他是在诉衷情。

2.运用多种手法抒发感情。

探究学习:本文虽说是直抒胸臆,但是,从写作的角度看,还是运用了多种手法来将自己的感情抒发得酣畅淋漓:一是从自身幼年讲起而又到处紧密联系十二郎的生活,突出叔侄孤苦相依、情深谊长;二是以“韩氏两世,惟此而已”强调十二郎之死的惨痛之情;第三,不厌其详地写叔侄相见又离别的经过,懊悔自己不该为求禄而使临时相别竟成永别,以此加深抒发失侄之痛;第四,设想自己年老体弱本应早死,将会使十二郎悲伤万分,反跌出今日自己对十二郎早死的哀思之情,使感情抒发又加深一层;第五,由于哀思之极而产生不合常情的想法,想去“从死”,以此来摆脱苦痛,使感情的抒发到达顶峰;最终,以“呜呼!汝病吾不知时”一段,将上述种种哀思作一总括,使人真正感受到“言有穷而情不行终”的哀痛之情。

3.借助文言虚词表达思想感情。

三、选题设计

1.祭文中“直抒胸臆”的常见方法讨论。

讨论方法:

(1)泛读名篇:《祭妹文》(袁枚)、《祭石曼卿文》(欧阳修)、《哀盐船文》(汪中)。

(2)比较阅读:袁枚的《祭妹文》与韩愈的《祭十二郎文》进行比较阅读。

(3)初步归纳:a.回忆与逝者交往之事;b.设想自己本应早亡,反跌出对逝者的哀思之情;c.对逝者后事的交待和支配等。

参读篇目:

(1)同“方法(1)”。(2)《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散文部分)》,上海古籍.。

2.“性灵”的内涵与写性灵的标准。

(1)精读名家作品:如杨万里、姜白石的诗作,袁枚的散文以及韩愈的《祭十二郎文》等,感知“性灵”就是创作要有真性情、真感情。

(2)比较分析:“性灵”派作家贵自然,反对做作;要推陈出新,反对仿古;要强调个性,反对随俗同流;讲求形式美,反对固定框子里的格调……可以此为标准来与其他流派的作品比较。

参读书目:

(1)袁枚《随园诗话》。

(2)郭沫若《读随园诗话札记》。

(3)何琼崖《袁枚评传》。

(4)《唐宋八大家名篇浅析》,湖南训练.。

[1]

《祭十二郎文》教案篇3

1.鉴赏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

2.体会融于字里行间的至真至切的亲情。

一、检查背诵

1.老师范背。

2.同学集体背诵。

3.抽查同学背诵。

二、体会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感人效果

指定一同学回答,其他同学补充。

多媒体显示:

(1)少年孤苦:“吾少孤”“惟兄嫂是依”“零丁孤苦”“两世一身,形单影只”“在孙惟汝,在子惟吾”。

(2)为谋生聚少离多:“其后四年,而归视汝”,“又四年,……遇汝从嫂丧来葬”,“又二年……汝来省吾,止一岁”,“吾去汴州,汝不果来”,“吾佐戎徐州;……汝又不果来”。

(3)未老先衰:“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我自今年来,苍苍者欲化而为白矣,动摇者欲脱而落矣,毛血日益衰,志气日益微”。

(4)子女年幼:“汝之子始十岁,吾之子始五岁,少而强者不行保,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教吾子与汝子,幸其成”,“长吾女与汝女,待其嫁”。

2.提问:本文以抒情为主,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重在抒情的段落,看看有什么标志性的词语。

同学争论后回答,老师引导。

明确:本文抒情的段落有2、5、10、11自然段,标志性的词语为段首的“呜呼”。

3.提问:本文并非连续抒情,而是把难以抑制的悲伤融于家常琐事之中,试分析这种抒情的特点。

同学分小组争论后发言,老师归纳。

明确:本文感情的抒发是波浪式的。

(1)沉痛之情积蓄已久,所以一提起笔感情便禁不住喷涌而出。父母早亡,“惟兄嫂是依”,“中年兄殁南方”,“两世一身,形单影只”。如今侄儿这童年的伙伴,“两世”中的“一世”竟又离开人世,这诸多的不幸怎能不叫悲从中来?于是便自然引发了的第一次抒情。

(2)在抒凄惨身世中宣泄了感情,之后自然转入对自己同侄儿的三会三别的回忆之中。

(3)韩愈与老成在不期然中已成永别,想起“少者殁而长者存,强者夭而病者全”,他的悲情又陡然而起。令读者仿佛看到泪流满面地哭诉:“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呜呼!其信然矣!”不愿信其真,又无法否定的无可奈何,抒发了自古以来有过至悲至痛感情的人们的共同感受。

(5)似乎在同死者话家常,但想到侄儿的生、病、死、葬料理不到又陷入了沉痛的自责,悲情再一次喷涌而出。“彼苍者天,曷其有极!”假如说从前之悲还只是悲侄儿之死,而此时已转而为无限的懊悔和对不公正的上天的诅咒了,并且表示了自己“无意于人世”的沉痛心情。

4.提问:本文写得至悲至痛,试思索在悲侄儿之死的同时,还抒发了哪些悲情?

同学思索后回答,老师引导。

明确:(1)悲叹家族人丁不兴。封建.门第家族观念极强。韩愈出身于小官吏家庭,家庭深厚的儒学思想深深影响了他,而人丁不兴,使他尤其看重家族成员。然而父母早亡、兄殁南方、两世一身等久已令他体会到家境凄凉之悲了,而如今侄儿又撒手西去,儿子、侄孙尚年幼,韩氏能支撑门面的只有韩愈自己,家族之事连个商议之人也找不到。这无限的孤独怎不使他悲从中来,进而想到“无意于人世”呢?

(2)悲叹自己仕途失意。韩愈19岁便离家到京城求进展,但却多次应考落第,25岁中进士后还要处处恳求权贵援引举荐(如《与于襄阳书》),29岁才开头入仕途。到35岁写作本文之时的几年间,却辗转迁徙,京城、汴州、徐州、宣城四处漂泊。他饱读诗书,才华出众,却不得施展,内心自然郁郁寡欢,而此时又得侄儿突然去世的消息,哀思之中情不自禁地蕴含了自身无限的酸楚。于是他便喊出了“诚知其如此,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的肺腑之言。

5.同学思索:是怎样在这些看似平淡的家境叙述中抒发悲情的?

同桌共同争论后明确:写这篇祭文的目的不在称颂死者,而在于倾吐自己的至痛之情。他紧紧围围着叔侄间生离死别这个中心,选取那些值得怀念、忧戚,或感到遗憾的生活琐事,写来如叙家常,布满着生活气息,让人深感真实、可信。又不是纯客观地叙事,而是在典型大事的叙述中,侧重抒写自己的无比哀痛之情,他以痛惜、遗憾、内疚之情来叙事,叙事中到处含情,使得叙事、抒情水乳交融。又充分运用第一人称的便利,尽情地把自己的一切感受都倾注到叙事之中,写得如泣如诉。

三、艺术手法的体现

提问:本文作为一篇优秀的古代散文,具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请归纳艺术手法体现在哪些方面?

同学思索后明确:1.破骈为散、自由多变的形式。祭文是一种古老的文体,形式上多采纳四言韵文或骈文,篇幅短小,非常呆板。韩愈此文,完全突破了四言韵文和骈文的框框,用纯洁的散文体自由抒写。为人们用祭文充分表达思想感情供应了极大的便利。

2.剧烈的抒情性和巨大的艺术感染力。本文以生活琐事为依托,抒发了对侄儿之死的至悲至痛的情感,并且采纳了反复直抒的方法,让人读其文能想见其为文时边哭边写、痛不欲生的情状,引起剧烈的感情共鸣。

四、组织同学探究性学习

辩题:商品经济时代还要不要亲情

1.同学推举两个小组作为辩论双方。

正方观点:亲情、友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任何时候都不行丢。

反方观点:商品经济时代,适者生存,不能因亲情阻碍了前进的步伐。

2.双方稍作预备后辩论开头。

参考内容:

正方: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尊老爱幼、亲情友爱是传统美德,在任何时候、任何状况下都是不能丢的。试想一个丢掉传统不顾.舆论的人,即使有经济头脑,他在现实生活中依旧是寸步难行的。由于丢掉亲情,就意味着冷酷无情,这样的人在.上是站不住脚的。因此要想在经济大潮中立于不败之地,就要树立自己的形象,就不能丢掉亲情。

五、课堂练习

背诵课文,填空并翻译下列各句。

1.呜呼!其邪?其邪?其邪?

2.吾兄之乎?汝之乎?

3.所谓,而。所谓,而。

4.一在,一在,生而,死而,吾实为之,其又何尤!,“”!

5.生不能,殁不能。

1.信然梦传之非其真是真的这样呢?还是在做梦呢?还是这传来的消息不行靠呢?

2.盛德而夭其嗣纯明而不克蒙其泽我哥哥有(那么)美妙的品德反而早早地绝后了吗?你(那么)纯正聪慧反而不能承受他的恩泽吗?

3.天者诚难测神者诚难明矣理者不行推寿者不行知矣这正是所谓苍天的确难以揣测,而神意实在难以知道了!也就是所谓天理不行推求,而寿命的长短无法预知啊!

4.天之涯地之角影不与吾形相依魂不与吾梦相接彼苍者天曷其有极一个在天际,一个在地角。你活着的时候不能和我形影相依,死后魂灵也不在我的梦中显现,又能埋怨谁呢?天啊,(我的哀思)哪里有终点呢?

5.相养于共居抚汝以尽哀活着的时候不能住在一起相互照看,死的时候没有抚尸痛哭。

六、课文总结

韩愈是古文运动的提倡者,他身体力行,在写作本文时一改以前祭文死板的骈文形式,破骈为散,通过自由抒写的散文形式,尽情地倾吐自己心中的哀思,开了祭文自由抒情的先河,我们应学习韩愈的创新精神和严谨的治学态度。

七、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第5、10自然段。

2.从本文的思想感情或艺术手法角度写一篇200~300字的赏析短文。

●板书设计

第一课时:

引子(1段)

与十二郎的骨肉亲情(2~3段)

祭十二郎文十二郎之死(4~9段)

吊慰死者,告以其身后之事(10段)

结尾(11段)

生字:怙殁孥薨遽殒窒飨

多音字:丧长者省乘

重点实词:衔致就果克吊尤

其次课时:

●延长阅读

阅读下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祭妹文(节选)

袁枚

汝之疾也,予信医言无害,远吊扬州。汝又虑戚吾心,阻人走报。及至绵惙已极,阿奶问望兄归否,强应曰“诺”。已予先一日梦汝来诀,心知不祥,飞舟渡江。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四支犹温,一目未瞑,盖犹忍死待予也。呜呼痛哉!早知诀汝,则予岂肯远游,即游亦尚有几许心中言要汝知闻,共汝筹画也。而今已矣!除吾死外,当无见期。吾又不知何日死,可以见汝,而死后之有知无知,与得见不得见,又卒难明也。然则抱此无涯之憾,天乎,人乎,而竟已乎!

1.加点词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汝又虑戚吾心戚:qī

b.及至绵惙已极惙:chuò

c.四支犹温,一目未瞑瞑:mínɡ

d.又卒难明也卒:cù

2.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予信医言无害,远吊扬州吊:悼念死者。

b.已予先一日梦汝来诀诀:诀别。

c.共汝筹画也筹:计策,计谋。

d.然则抱此天际之憾,天乎,人乎,而竟已乎憾:遗憾。

3.指出加点字作介词的一项()

a.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

b.以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c.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化击秦

d.穷予生光阴以疗梅也哉

1.d(卒zú。)

2.c(筹:谋划,动词。)

3.a(a项介词“在”,其余均为表目的的连词。)

《祭十二郎文》教案篇4

教学目的:

1、把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羞、世、敛、省、致、怙、始、薨、嗣、比等)和虚词(其、以、邪、也、乎、矣等)及文言句式(惟兄嫂是依等)。

2、了解祭文的有关学问和本文破骈为散、边泣边诉的语言形式;理解以情动人的文笔,分析叙事和抒情结合的写法,从而领悟此文散发出的浓浓悲情――亲情真实的展现。

重点难点:

1、鉴赏韩愈散文的叙事中抒情的特点;学习本文破骈文散,不拘常格,自由抒情的语言。

2、本课主要是以情动人,要指导同学反复诵读,体会祭文中哀痛凄婉的感情基调;并了解文言虚词(邪、也、乎、矣等)在抒情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设想:

1、本文是一篇情文并茂的祭文,应抓住一个“情”字,梳理层次脉络,强调预习的基础上,反复诵读,加深理解,从而学会在叙事中抒情。

2、积累重要的文言词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宋代学者赵与时在《宾退录》中的一段话:“读诸葛孔明《出师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读李令伯《陈情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古文观止》评点此文:“情之至者,自然流为至文。读此等文,须想其一面哭一面写,字字是血,字字是泪,未尝有意为文,而文无不工。祭文中千年绝调。”可见《祭十二郎文》是一篇令人感动的祭文。

《祭十二郎文》是一篇祭文,叙述家庭、身世和生活琐事,抒发哀痛情感,悼念侄儿,写得情真意挚、凄楚动人,很有特色,后人评价很高。

2、背景:韩愈三岁时就死了父亲,而后由兄嫂抚养长大。长兄韩会无子,次兄韩介有子韩老成,在族中同辈排行十二,故称十二郎。按封建.的法规,十二郎过继给韩会为子,因此韩愈与十二郎自幼相守,历经患难“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感情深厚,虽为叔侄,却情同手足。成年后,韩愈仕途不顺,二十五岁方登进士第,后做官又触犯权贵,触怒唐宪宗,多次遭贬,因四处漂泊很少与十二郎见面。后唐穆宗继位,韩愈官运好转,叔侄二人能够相聚之时,突然传来十二郎病亡的噩耗,使韩愈哀思欲绝,也勾起他辛酸的回忆,于是写下这篇祭文。

3、释题:祭文――也称“悼词”,通常是祭祀死者,抒发悼念哀痛之情的一种文辞,也有用以祭神祭物的。

韩愈的《祭十二郎文》不拘格式,写得情真意切,生动感人,为后人传诵。不单在形式上用的是散句单行,在内容指向上也一任情感的激荡,通篇追叙他与十二郎的共同生活和深厚情意,以及渲泄十二郎之死所带给他的莫大哀痛。这种对祭文体的创变,适应了情感表达的需要,进而也使该文形成了“以情胜”的鲜亮艺术特色。

三、初读,正字音,归纳落实文言学问点

四、再读,整体把握

第一部分(1-3)写两人之间的深厚情意。先从身世和家世的不幸,写幼时孤苦相依;后叙两人的三别三会,最终不得会合而成永别,使懊悔无穷,抱憾终生。

其次部分(4-9)写十二郎之死。先写对十二郎之死的哀思,再详叙死因和死期。

第三部分(10-12)写对十二郎及其遗孤的吊慰,交代迁葬及教养遗孤等事。

提问:本文以抒情为主,在文中找出重在抒情的段落,有什么标志性词语。

明确:本文抒情的段落有2、5、10、11自然段,标志性词语为段首“呜呼”。

提问:本文并非连续抒情,而把难以抑止悲伤融于家常琐事中,这种抒情的特点?

①沉痛之情积蓄已久,所以一提起笔感情便禁不住喷涌而出。父母早亡,“惟兄嫂是依”,“中年死殁南方”“两世一身,形单影只”。如今侄儿这童年的伙伴,“两世”中的“一世”竟又离开人世,这诸多的不幸怎能不叫悲从中来?于是便自然引发了的第一次抒情。板书:悲情之始

②在抒凄惨身世中宣泄感情,后自然转入对三会三别的回忆之中。板书:三会三别

③韩愈与老成不期然中已成永别,想起“少青殁而长者存”,他的悲情又陡然而起。令读者仿佛看到泪流满面地哭诉到:‘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呜呼!其信然矣!”不愿信其真,又无法否定的无可奈何,抒发了自古以来有过至悲至痛感情的人们的共同感受。板书:疑讯之真

⑤似乎在向死者话家常,但想到侄儿的生、病、死、葬料理不到又陷入了沉痛的自责,悲愤再一次喷涌而出。“彼苍者天,局其有极!”假如说从前之悲还只是悲侄儿之死,而此时已转而为无限的懊悔和对不公正的上天的诅咒了,并且表示了自己“无意于人世”的沉痛心情。板书:痛海之极

五、品读,鉴赏特点

1、感情真挚,催人泪下。

思索:何以对侄儿的死悲恸欲绝?结尾的“言有穷而情无终”抒怎样之情?明确:为世间少有的哀情——-叔侄情深

(1)悲家事不幸;(2)悔“旅食京师”;

(3)叹未老先衰;(4)恨小病丧命;

(5)哀后辈孤苦;(6)疚丧葬难周。

2、边诉边泣的语言形式。

这种独具特色的语言形式和语气词的运用,增加全文的感染力。本文读来似叔侄二人之间,生者死者之间的无尽交谈,语言形式独具特色,文中多用重叠的语句和排比句,增加了语势,具有震撼人心的力气;文言虚词,特殊是语气词的使用也增加了全文的感染力,多处接连不断地连用“而”,“邪”,“于”,“也”“矣”字。加重语气,强化情感,并使形为散体的这篇祭文,含有了韵味,节奏也更加顿挫有力,从而更能打动读者。在这里独特的表现手法,是使其真挚、深沉的情感紧紧融注在日常平凡琐事的叙述之中。让绵密深沉的主体情感,直接投射于与十二郎有关的生活细节之中,反复抒吐,与之融铸成完整的审美意象,释放出剧烈、隽永的感情光线。

3、破骈为散,自由多变的形式。

本文却不拘格式,破骈为散,采纳自由多变的散体,写得情真意切,生动感人,为后人传诵。通篇追叙他与十二郎的共同生活和深厚情意,以及渲泄十二郎之死所带给他的难以抑制的悲伤,表达刻骨铭心的骨肉至情和莫大哀痛。

总之,《祭十二郎文》之所以能将真诚的抒情与日常琐事的叙述紧密融合在一起,深切地表达出对亡故亲人的悼念和对人生浮沉离合的无限感叹。

《祭十二郎文》教案篇5

教学过程

一、题解

十二郎,名老成,韩愈之侄,本为韩愈次兄韩介之子,出嗣给长兄韩会为子。他在族中排行第十二,故称十二郎,祭文,祭祀死者了一种文体。

二、写作背景

韩愈幼年丧父,靠兄嫂抚养成人。韩愈与其侄十二郎自幼相守,历经患难,感情特殊深厚。但成年以后,韩愈四处飘泊,下十二郎很少见面。正值韩愈官运好转,有可能叔侄相聚的时候,突然传来十二郎病死的噩耗。韩愈哀思欲绝,写下了这篇祭文。

三、内容结构

全文开头几句是祭文开头的固定形式。

正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呜呼!吾少孤”至“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写人之间的深厚情意。

先从身世和家世的不幸,写幼年时的孤苦相依;后叙两人的三别三会,最终不得会合而成永别,使懊悔无穷,抱憾终身。

其次部分(从“去年,孟东野往”至“其然乎?其不然乎”)写十二郎之死。

先写对十二郎之死的哀思,再详叙死因死期。

第三部分(从“今吾使建中祭汝”至篇未)写对十二郎及其遗孤的吊慰,交代迁葬及教养遗孤等事。

四、鉴赏要点

1、不拘常格,自由抒情

祭文偏重于抒发对死者的悼念哀痛之情,一般是结合对死者功业德行的颂扬而绽开的。本文一反传统祭文以铺排郡望、藻饰官阶、历叙生平、歌功颂德为主的固定格式,主要记家常锁事,表现自己与死者的亲密关系,抒写难以抑止的悲伤,表达刻骨铭心的骨肉至情。形式上则破骈为散,采纳自由多变的散体。正如林纾在《韩柳文讨论法韩文讨论法》中所说:“祭文体,本以用韵为正格……至《祭十二郎文》,至痛彻心,不能为辞,则变调为散体。”使全文有吞声哽咽之态,无夸饰明丽之辞,为后世欧阳修《泷冈阡表》、归有光的《项脊轩志》、袁枚的《祭妹文》等开拓新径。清代古文家刘大魁说:“文贵变……一集之中篇篇变,一篇之中段段变,一段之中句句变,神变,气变,境变音节变,字句变,惟昌黎能之。”

2、感情真挚,催人泪下

写此文主旨不于称颂死者,而在于倾诉自己的痛悼之情,寄予自己的哀思。这主要表现三个方面。

一是强调骨肉亲情关系。和十二郎,名为叔侄,情同手足,“两世一身,形单影只”。今老成先逝,子女幼小,更显得家族凋零,振兴无望。这在注意门庭家道的古代,引起韩愈的切肤之痛是理所当然的。

二是突出老成之死实出意外。老成比年少而体强,却“强者夭而病者全”;老成得的不过是一种常见的软脚病,原来不以为意,毫无精神预备,因而对老成的死追悔莫及,意外的打击使哀思达于极点。

三是表达自身的宦海沉浮之苦和人生无常之感,并以此深化亲情。原以为两人都还年轻,便不以暂别为念,求食求禄,奔跑仕途,因而别多聚少,而邻铸成终身遗憾。求索老成的死因和死期,却堕入乍信乍疑,如梦如幻的迷境,深觉生命飘忽,倍增哀感的痛感。

3、边诉边泣的语言形式

采纳与死者对话的方式,边诉边泣,吞吐哽咽,交织首懊悔、哀思、自责等种种感情,似在生者和死者之间作无穷无尽的长谈。如写闻讣的情景,从“其信然邪”到“未可以为信也”,再到“其信然矣”,语句重叠,表现其惊疑未定的心理状态。末尾“汝病吾不知时,汝殁吾不知日”一段,多用排句,心情激宕,一气呵成。这一切都从肺腑中流出,因而具有震撼人心的力气。

《祭十二郎文》教案篇6

1.学习通过日常琐事的记叙表达对亡人的痛惜和怀念之情的写法。

2.通过本文的学习,把握祭文的写法。

3.学习把握常见文言词语的用法以及常见的文言现象。

教学重点:在叙事中抒情的写法。

教学难点:祭文的写法。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方法:分析理解导读法。

一.教学导入:

由韩愈的《马说》《师说》;或“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等名言引入新课教

学。

二.韩愈和他的作品: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河阳(今河南孟县)人。常自谓“郡望昌黎”,故世称“韩

昌黎”;因晚年曾为吏部侍郎,故也称韩吏部。韩愈提倡的顾问运动及其作品对我国古代散

章;语言要新奇流畅,“唯陈言之务去”,对古文要“师其意而不师其词”。其散文与柳宗

元齐名,并称“韩柳”,他是“唐宋八大家”之首。代表做是《马说》《师说》等。

三.写作背景:

韩愈三岁丧父母,由兄嫂抚养成人,他和十二郎虽为叔侄,实际犹如兄弟,从小生活在一

起,“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感情特殊深厚。十二郎的死,使他哀思欲绝,也勾起他

的辛酸回忆。身世的不幸,家世的凄凉,父母的早逝,兄嫂的抚养,从前同十二郎一起生活

的种种情景都一齐涌上心头;自己的衰病,子孙辈的幼小,这是眼前必需正视的现实。全部

这一切,汇成一股感情的激流,悲感万端,百思萦集,情不能已,因而写成此文。

四.朗读课文:正音正句读。

1.给下列词语注音:

不省()所怙()、殁()死、汴()州、孥()、薨

()

嗣()位、殒()生、奴婢()、窆()、尚飨()颍

()水

2.给下列句子断句:

①吾时虽能记忆,亦未知其言之悲也。②孰谓汝遽去吾而殁乎!

③今吾使建中祭汝,吊汝之孤与汝之乳母。

五.分析理解第一~三段:

(一)导析

1.一词多义辨析

①致

A乃能衔哀致诚B致敬亭于幕府

C将成家而致汝D何意致不厚

E余幼好书,家贫难致F老妇前致词

G[蒋]干还,称瑜雅量高致

②就

A既又与汝就食江南B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

C指物作诗立就D于是荆轲就车而去

③之

A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B亦未知其言之悲也

C佯狂不知所之者D为之,则难者亦易矣

E告汝十二郎之灵

④始

A吾年十九,始来京城B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

C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D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E使取汝者始行,吾又罢去

⑤舍

A故舍汝而旅食京师B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C至舍,四支僵不能动D微楚之惠不及此,退三舍

避之

E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F屋舍俨然

2.理解文化现象

①季父愈闻汝丧之七日②告汝十二郎之灵

③承先人后者,在孙惟汝④请归取其孥

⑤明年,丞相薨⑥万乘之公相

(二)分析段落意义。

1.概括这三段的意义:

答:第一段叙述我听闻侄儿去世预备祭祀的经过;其次段书写身世与家世之不幸的孤苦无

依;第三段叙述两人的三别三会,最终不得会合而成永别,表现自己的懊悔和遗憾。

2.写作此文的目的是为纪念十二郎,为什么要写自己的身世?

答:是为了表现自己和十二郎的之间的深厚亲情,从而表达自己的深深思念。

3.这几段总体是为了突出什么意义?

答:突出与十二郎的深厚情意,即虽为叔侄,实为兄弟。

六.作业:朗读课文,翻译前三段。

其次课时

一.分析四~六段。

1.一词多义辨析:

①其

A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B其后四年,而归视汝

C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D齐国其庶几乎

E汝其善抚之

②信

A其信然邪?其梦邪?B愿陛下亲之信之

C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D低眉信手续续弹,说

尽心中无限事

E烟涛微茫信难求

③然

A呜呼!其信然矣!B虽然,我自今年

C吴广以为然D然不自意

能先入关破秦

④穷

A而不悲者无穷期矣B欲穷千里目,更上

一层楼

C固将愁苦而终穷D孤灯耿霜夕,穷

山读兵书

2.词类活用

①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②遇汝从嫂丧来葬

③而汝抱无涯之戚也④其传之非其真邪

⑤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矣⑥入之纯明宜业其家者

⑦苍苍者欲化而为白矣⑧毛血日益衰,志气日益微

3.区分古今意义:

①明年,丞相薨②去年,孟东野往

③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④未可以为信也

⑤几何不从汝而死也⑥其无知,悲不几时

(二)分析段落意义:

1.概括这三段的段意。

答:第四段感叹命运不公,痛惜诸兄之死;第五段痛惜十二郎之死;表现对十二郎的深沉的

思念。

2.第四段写的痛惜诸兄之死,与本文主旨有何关系?

[1][2]下一页

《祭十二郎文》教案篇7

祭十二郎文

:韩愈

文本

译文

原文

[1/3]

年、月、日,小叔叔愈,在听到你去世消息的第七天,才能强忍哀痛,倾吐衷情,派遣建中打老远赶去,备办些时鲜食品,祭告于十二郎灵前:

年、月、日,季父愈闻汝丧之七日,乃能衔哀致诚,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告汝十二郎之灵:

唉!我从小就做了孤儿──等到长大,连父亲是什么样子都记不清,唯一的依靠,就是哥哥和嫂嫂。哥哥才到中年,又死于南方,我和你都年幼,跟随嫂嫂把哥哥的灵柩送回河阳安葬。后来又和你跑到江南宣州找饭吃,虽然零丁孤苦,但没有一天和你分别过。我上面有三个哥哥,都不幸早死,继承先人后嗣的,在孙子辈中只有一个你,在儿子辈中只有一个我,两代都是独苗苗,身子孤独,影子也孤独。嫂嫂曾经一手抚你、一手指我说:“韩家两代人,就只有你们了!”你当时更小,也许没有留下什么记忆;我虽然能记得,但那时候并不懂得嫂嫂的话有多么悲酸啊!

呜呼!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中年,兄殁南方,吾与汝俱幼,从嫂归葬河阳。既又与汝就食江南,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也。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承先人后者,在孙惟汝,在子惟吾,两世一身,形单影只。嫂尝抚汝指吾而言曰:“韩氏两世,惟此而已!”汝时尤小,当不复记忆;吾时虽能记忆,亦未知其言之悲也。

我十九岁那年,初次来到京城。此后四年,我到宣州去看你。又过了四年,我往河阳扫墓,碰上你送我嫂嫂的灵柩前来安葬。又过了两年,我在汴州做董丞相的助手,你来看我,住了一年,要求回去接妻子。其次年,董丞相去世,我离开汴州,你接家眷来与我同住的事儿便化为泡影。这一年,我在徐州协理军务,派去接你的人刚动身,我又离职,你又没有来得成。我想就算你跟我到徐州,那还是异乡作客,不是长期之计。作长远准备,不如回到西边的家乡去,等我先安好家,然后接你来。唉!谁能料到你突然离开我去世了呢?我和你都年轻,满以为尽管临时分别,最终会长期团聚的,所以才丢下你跑到京城求官做,企图挣几斗禄粮。假如早知道会弄出这么个结局,即便有万乘之国的宰相职位等着我,我也不愿一天离开你而去就任啊!

吾年十九,始来京城。其后四年,而归视汝。又四年,吾往河阳省坟墓,遇汝从嫂丧来葬。又二年,吾佐董丞相于汴州,汝来省吾,止一岁,请归取其孥。明年,丞相薨,吾去汴州,汝不果来。是年,吾佐戎徐州,使取汝者始行,吾又罢去,妆又不果来。吾念汝从于东,东亦客也,不行以久,图久远者,莫如西归,将成家而致妆。呜呼!孰谓汝遽去吾而殁乎!吾与汝俱少年,以为虽暂相别,终当久相与处,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诚知其如此,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

《祭十二郎文》

2022/08/15

[2/3]

去年孟东野到你那边去,我捎信给你说:“我论年纪虽然还不到四十岁,可是两眼已经昏花,两鬓已经花白,牙齿也摇摇摆晃。想到我的几位叔伯和几位兄长都身体健康、却都过早地逝世,像我这样衰弱的人,哪能长命呢?我离不开这儿,你又不愿来,生怕我早晚死去,使你陷入无边无际的悲伤啊!谁料年轻的先死而年长的还活着、强壮的夭折而病弱的却保全了呢?唉!这是真的呢?还是做梦呢?还是传信的弄错了真实状况呢?假如是真的,我哥哥的美妙品德反而会使他的儿子短命吗?你这样纯净聪慧却不应当承受先人的恩泽吗?年轻的强壮的反而天亡,年长的衰弱的反而全活,这是万万不能信任的啊!这是在做梦,这是传错了消息。可是,东野报丧的信件,耿兰述哀的讣文,为什么又分明放在我身边呢?唉!这是真的啊!我哥哥的美妙品德反而使得他的儿子夭亡了啊!你纯净聪慧最适于继承家业,却不能承受先人的恩泽了啊!所谓“夭”,实在测不透;所谓“神”,的确弄不清啊!所谓“理”,简直没法推;所谓“寿”,根本不行知啊!

去年,孟东野往,吾书与汝曰:“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念诸父与诸兄,皆康强而早世,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吾不行去,妆不愿来,恐旦暮死,而汝抱无涯之戚也。”孰谓少者殁而长者存,强者夭而病者全乎!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天其嗣乎?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泽乎?少者强者而天殁、长者衰者而存全乎?未可以为信也!梦也,传之非其真也,东野之书,耿兰之报,何为而在吾侧也?呜呼!其信然矣!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矣!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不克蒙其泽矣!所谓天者诚难测,而神者诚难明矣!所谓理者不行推,而寿者不行知矣!

虽然,吾自今年来,苍苍者或化而为白矣,动摇者或脱而落矣,毛血日益衰,志气日益微,几何不从汝而死也!死而有知,其几何离?其无知,悲不几时,而不悲者无穷期矣。汝之子始十岁,吾之子始五岁,少而强者不行保,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呜呼哀哉!呜呼哀哉!

[3/3]

你去年来信说:“近来得了软脚病,越来越厉害。”我回信说:“这种病,江南人多数有。”并不曾为此而发愁。唉!莫非这种病竟然夺去了你的生命吗?还是另患重病而无法挽救呢?你的信,是六月十七日写的;东野来信说,你死于六月二日;耿兰报丧的信没有说明你死于哪月哪日。大约东野的使者没有向家人问明死期;耿兰报丧的信不懂得应当说明死期;东野给我写信时向使者询问死期,使者不过信口胡答罢了。是这样呢?不是这样呢?

汝去年书云:“比得软脚病,往往而剧。”吾日:“是疾也,江南之人经常有之。”未始以为忧也。呜呼!其竞以此而殒其生乎?抑别有疾而致斯乎?汝之书,六月十七日也;东野云,汝殁以六月二日;耿兰之报无月日。盖东野之使者,不知问家人以月日;如耿兰之报,不知当言月日;东野与吾书,乃问使者,使者妄称以应之耳。其然乎?其不然乎?

今吾使建中祭汝,吊汝之孤与汝之乳母。彼有食可守以待终丧,则待终丧而取以来;如不能守以终丧,则遂取以来。其余奴婢,并令守汝丧。吾力能改葬,终葬汝于先人之兆,然后惟其所愿。呜呼!汝病吾不知时,汝殁吾不知日,生不能相养以共居,殁不能抚汝以尽哀,敛不凭其棺,窆不临其穴,吾行负神明,而使汝夭,不孝不慈,而不得与汝相养以生、相守以死,一在天之涯,一在地之角,生而影不与吾形相依,死而魂不与吾梦相接,吾实为之,其又何尤!“彼苍者天”,“曷其有极”。

从今以后,我对这个世界还有什么可以留恋的!准备回到家乡去,在伊水、颍水旁边买几顷田,打发我剩余的岁月。训练我的儿子和你的儿子,盼望他们成才;抚养我的女儿和你的女儿,等待她们出嫁。我想要做的,不过如此罢了。唉!话有说尽的时候,而哀思的心情却是没完没了的,你是能够理解呢?还是什么都不知道了呢?唉!难过啊!盼望你的灵魂能来享用我的祭品啊!

自今以往,吾其无意于人世矣!当求数顷之田于伊、颍之上,以待余年。教吾子与汝子,幸其成;长吾女与汝女,待其嫁。如此而已。呜呼!言有穷而情不行终,汝其知也邪?其不知也邪?呜呼哀哉!尚飨!

《祭十二郎文》教案篇8

江苏省金湖中学梁万年

苏轼: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

《古文观止》:读此等文,须想其一面哭,一面写,字字是血,字字是泪

背景:

韩愈三岁丧父母,由兄嫂抚养成人,他和十二郎虽为叔侄,实际犹如兄弟,从小生活在一起,历经患难,感情特殊深厚。但成年以后,韩愈四处漂泊,与十二郎很少见面。正值韩愈官运好转,有可能与十二郎相聚的时候,突然传来十二郎的噩耗。十二郎的死,使他哀思欲绝,也勾起他的辛酸回忆。身世的不幸,家世的凄凉,父母的早逝,兄嫂的抚养,从前和十二郎一起生活的种种情景都一齐涌上心头;自己的衰病,子孙辈的幼小,这是眼前必需正视的现实。全部这一切,汇成一股感情的激流,哀思万端,百思萦集,情不能已,因而写成此文。

正音:

闻汝丧sàng衔xián哀抚fǔ汝

省xǐng坟墓不省所怙hù妻孥nú

遽jù去辍chuò汝万乘shèng嗣sì

几jī何几jǐ时颍yǐng水尚飨xiǎng

字词:

幸皆不幸早世幸运

教吾子与汝子,幸其成盼望

省不省所怙知道

汝来省吾探望

其请归取其孥代词,他的

其能久存乎副词,表反问,莫非

其信然邪,其梦邪连词,表选择

曷其有极副词,表反问

吾其无意于人世矣副词,表揣测,也许

死而有知,其何离副词,表揣测,也许

虽以为虽暂离别连词,表转折,虽然

虽万乘之公相连词,表假设,即使

始吾年十九,始来京城副词,刚,初次

汝之子始十岁副词,才

重点难点句子:

1、遇汝从嫂丧来葬:遇见你护送嫂子的灵柩来安葬。

2、汝从于东,东亦客也:你跟我在东边的汴州、徐州,也是客居

3、其能久存乎:莫非能长活在世上吗

4、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是的确的呢?还是在做梦呢?还是这传来的消息不行靠呢?

5、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假如是)真的,(那么)我哥哥有(那么)美妙的品德反而早早地绝了后呢

6、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泽乎:你(那么)纯正明智反而不能承受他的恩泽呢

7、少者强者而夭殁,长者衰者而全存乎:(莫非)年轻强壮的反而要早早死去,年老衰弱的却应活在世上吗

8、其信然也:也许是真实的了

9、所谓天者诚难测,而神者诚难明矣:所说的苍天的确难以推想,而神意实在难以知道了

10、苍苍者欲化而为白矣,动摇者欲脱而落矣:花白的头发全要变白了,松动的牙齿,也像要脱落了

11、吾实为之,其又何尤:这都是我造成的,又能埋怨谁呢

叔侄深情:两世一身,形单影只

三别三会

抱憾终身

噩耗传来:信然邪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

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泽

其梦邪东野之书

耿兰之报

信然矣天难测神难明

理不行推寿不行知

己身未老先衰

将从汝而死

冀孩提成立

死因软脚病

祭祀亡灵:吊慰家属

改葬

言有穷而情不行终

《祭十二郎文》教案篇9

敬重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一、说教材

1、教学目标

把握重点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体会虚词在表达感情中起的作用。

理解破骈为散和边泣边诉的语言形式

了解本文融抒情于叙事的特点

2、教学重点

把握本文融抒情于叙事的特点

把握边泣边诉的语言形式

体会的哀思之情

3、教学难点

本文较长,叙事较为纷繁,行文中文意的转折是本文的教学难点

二、说教学方法

朗诵法、分析理解导读法

三、说教学过程

1、导语的引入

我们已经学过了外国的祭文,比如说《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世界最美的坟墓》等优秀的外国祭文,我们今日来看一下中国古代的祭文方式。

2、整体感知

1.引子2~3与十二郎的骨肉亲情。

4~9十二郎之死10吊慰死者,告其身后之事。

3、研读赏析

提问:是主要从那几个方面倾诉自己的痛悼之情的

(一是强调骨肉亲情关系、突出老成之死实出意外,以自己仕途沉浮之苦和人生无常之感来深化亲情)

提问:第五自然段中"邪'"也'"乎'"矣'在表达思想感情中的作用

哀痛之情无法抑止,又盼望"传之非真',因此在本段连用三个"邪'字,三个"也'字,表示不愿信任十二郎的死是真的。三个"乎'字,表示虽不愿信任而事实俱在的冲突心情。后连用五个"矣'字,表明在理念上感到丧报书信决非误传之后的不情愿又无可奈何的心情。

4、明确本文的艺术特色

(不拘常格、自由抒情,感情真挚催人泪下,边泣边诉的语言形式)

5、总结本文的文言文学问,在练习中完成本课

四、板书设计(略)

《祭十二郎文》教案篇10

在韩愈诸多优秀的抒情散文里,《祭十二郎文》当推为其中的佼佼者,该文在我国浩繁的古代散文作品中,亦是不行多得的宝贵名篇,历来被誉为“祭文中千年绝调”。十二郎,是韩愈的侄子,名老成,他在韩氏族中排行第十二,故称为十二郎。韩愈与十二郎从小生活在一起,情逾一般骨肉。唐德宗贞元二十年(804),在京城长安(今西安)任监察御史的韩愈骤闻十二郎死讯,悲不自胜,痛悼万分。在这种巨大的感情压力下,自他胸臆涌出了这篇千古至文。

《祭十二郎文》教案篇11

教学目标:

学问目标:学习把握常见文言词语的用法以及常见的文言现象。

力量目标:通过本文的学习,把握祭文的写法。

情感目标:学习通过日常琐事的记叙表达对亡人的痛惜和怀念之情的写法。

教学重点:在叙事中抒情的写法

教学难点:祭文的写法

教学课时:2课时

一、教学导入: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一切最动人的文字都是从心底里流淌出来的。今日我们要学习的《祭十二郎文》就是一篇字字含泪,句句动情的抒情散文,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不绝,成了祭文中的“千古绝调”。大家在读课文时要留意体会在文中所表达的深挚感情

THE END
1.形容祖孙幸福的句子说说有哪些?盘点老人小孩一起其乐融融的语句很多时候祖辈与孙辈的亲情是相当浓厚的,老人疼爱孙辈的程度甚至超过了自己的儿女,这常常被人们统称为隔辈亲,其实上一辈老人为了生活忙碌了一辈子,是忽于对自己儿女的关爱的,对儿女多少有点愧疚,到了退休的时候,自己的重心也会放在孙辈身上,把这种愧疚转化成一种补偿心理,给儿女的孩子,那么形容祖孙幸福的句子说说有http://coolmythos.55px.net/show-347696.html
2.描写祖孙情的唯美句子天气预报> 天气生活> 描写祖孙情的唯美句子 描写祖孙情的唯美句子更新时间: 2024-12-04 10:38:35 八字精批流年运程八字合婚八字起名1、爷爷严肃的脸容和他的诚挚的爱却时时伴随着我,激励着我。 2、爷爷,在这特殊的日子里,所有的祝福都带着我们的爱,挤在您的酒杯里,红红深深的,直到心底。 3、盼你伸出双手https://m.tianqiyubao4.com/news_2262988.shtml
3.涨停趁父亲不在兄妹关系好的句子社会新闻跌停|趁父亲不在兄妹关系好的句子2024-11-29 03:53:59 来源: 气象小秘书 作者: 刘朋遂 气象小秘书记者 刘朋遂 报道 中yang要求mou划新yi轮财shui改革,税制gai革是zhong头戏,未来zeng值税、消费shui、个shui等主yao税种hai将有jin一步gai革举cuo。笔zhe呼吁,在税shou征管bu断强hua的同shi,为cu进企yehttp://tclswlw.com/mobile/?/oppo/huwei/20241128/81428.shtml
4.中联社趁父亲不在兄妹关系好的句子社会新闻12月02日,为什么自然界中很少见到黑色花卉,美妙旋律第二季在线播放,亚当君动漫第二季,一路朝阳电视剧策驰影院,史密斯夫妇满天星观看顺序,狼烟1-40集免费看,樱花动漫专注动漫的出招表,康熙的第一季2004在线播放,为什么误杀2骂声一片,少年天子全集免费观看软件,新女婿时代30集免费观看,恶人传1。 12月http://www.lieren2000.com/wap/colormethod_view.asp?oppo/soft/20241127/32398.shtml
5.兄弟姐妹之间最好的关系,不是走得近,而是这“四句话”!亲密你也别计较,说声没关系。 心里无怨恨,彼此都包容, 互相让一让,才能和睦相处。 手足之情,一生不能改, 兄弟姐妹,永远是亲人。 别因为一点小事就闹矛盾, 多想想对方的好, 哪怕发生争吵,也别记仇, 学会不在意,多说没关系。 好好和他们相处, 手足同心,外人不敢欺, https://www.163.com/dy/article/JI2EON3L0524PA1O.html
6.用说叔侄女的经典语录用说叔侄女专题为您介绍知名作家用说叔侄女的生平经历,并且提供用说叔侄女经典语录,用说叔侄女的名言和用说叔侄女的句子,所有语录都是用说叔侄女的经典名言,代表了他的文学水平。https://www.juzikong.com/authors/0ad3efe8-c54d-4cb8-b906-c25479c07df5
7.《白鹅》句子理解结合社会时代背景来理解也是理解句子含义的一个方法, 因为社会背景与文章的内容和作者的写作目的有密切关系。所以教师在学生遇到因时代久远而难以理解的句子时, 要引导学生去了解作者写作时期的社会现状、生活情况等等。如学生理解《詹天佑》这篇文章的一句话:遇到困难, 他总是想:这是中国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 一定https://www.360wenmi.com/f/filej3saq136.html
8.语文教案韩文极写叔侄二人自幼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的患难经历,把非同一般的叔侄关系写得真切感人;袁文用强烈的抒情笔调叙写经过提炼的生活情事,亡妹儿时的音容笑貌、活泼之状如在眼前,唯其如此,作者的缅怀之情,也愈见真挚恳切。 相同点:都以叙述生活琐事为主,通过当时生活事件的真实再现,将自已的悲痛之心,怀念之情寓于https://www.diyifanwen.com/jiaoan/gaoeryuwenjiaoan/04254107610425412183041.htm
9.描写父母对孩子的失望的句子15篇(全文)描写父母对孩子的失望的句子 1、不听话的孩子一次又一次的让人上火,我都想扔出去了。 2、有时候,孩子的一些行为简直让我上火得几天都睡不着觉。 3、天啦,现在的孩子是越长越笨了吗?这样下去,我都快要疯了。 4、不听话的孩子,现在还能好好使劲揍吗?我好想好想使劲的揍扁他。 https://www.99xueshu.com/w/file03br5i5z.html
10.隆兴和议与绍兴合议不同的是将伯执之国的关系改为叔侄之国。()隆兴和议与绍兴合议不同的是将伯执之国的关系改为叔侄之国。():隆兴和议与绍兴合议openkE.cN不同的是将伯执之国的关系改为叔侄之国。()A.正确B.错误正确答案:A公开课https://bbs.openke.cn/thread-727899-1-1.html
11.优美句子摘抄20字左右(精选1660句)它可能是一座山,让你感受巍峨,它可能是一片海,让你体会壮阔,它可能是一首交响乐,让你领略激越,它可能是一座石雕,让你明白雄健。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优美句子摘抄20字左右(精选1660句),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目录【1】风景优美句子摘抄20字左右【5】西游https://3g.yjbys.com/youmeijuzi/1374447.html
12.给句子中的“望”字选择恰当的解释。1看,往远处看;2拜访;3给句子中的 “望”字选择恰当的解释。 1 看,往远处看; 2 拜访; 3 希图,盼; 4 人所敬仰的,有名的; 5 向,朝着; 6 月圆,农历每月十五日前后。 1.每逢望夜,一轮当空,月光闪耀于碧波之上,上下空蒙,一碧数顷,而且荷香远溢,宿鸟幽鸣,真不能不说是赏月胜地。( ) 2.昨天我因去探望病情https://www.shuashuati.com/ti/fac990e587b147fba62126cbfedea144.html?fm=bd8050d637a7497cd43833969e21394b72
13.侄女和我是什么关系怎么填写如果是叔叔与侄女的关系,就写叔侄,如果是姑姑与侄女的关系,就写姑侄。只有这两种才叫侄女,其他的舅舅与外甥女之间的关系,称为甥舅,姨妈与外甥女的关系,称为姨甥。 生物学意义上的亲属,即广义的亲属,是指以两性和血缘关系为纽带的亲属,不包括拟制血亲,它上下各代延续无穷、范围很广。 法律意义上的亲属,即狭义的https://edu.iask.sina.com.cn/jy/1AeWTOKad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