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劝学》教案设计(精选10篇)

导语:教案设计要以学生为目标,尽可能使学生可以高效率地接受,理解知识点,同时也能使教学过程有条不紊地进行。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看人教版《劝学》教案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目标:

1.借鉴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和学习态度的论述。

2.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

3.掌握本文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

4.学习以喻代议、寓议于喻的设喻方法。

教学重点:

1.学习以喻代议、寓议于喻的设喻方法。

2.掌握重要的文言虚词和实词。

教学难点:

对荀子的学习观的理解。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锲而不舍”是同学们早已熟悉的两个成语,这两个成语的含义是什么呢?和学习有什么关系呢?我们一起来学习《荀子·劝学》一文,领略一下荀子是如何“劝学”的。

1.介绍《荀子》

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时人尊称为“荀卿”,汉代著作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写作“孙卿”。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官祭酒,后为楚兰陵令。韩非和李斯均是他的学生。他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继承了孔子学说,又能扬弃其消极成分,并批判吸收各学派的思想学说,成为先秦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其散文说理透彻,气势雄浑,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缜密,多排比,善譬喻。《荀子》一书共32篇,其中26篇为荀子所著,末6篇或为其门人弟子所记。

2.题解

二、课文诵读

1.教师范读课文

学生纠正自己预习时的读音错误及断句不当之处。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检查学生字音掌握情况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注明通假字

(1)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2)吾尝跂而望矣()

(3)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4)其曲中规()

(5)虽有槁暴()()

(6)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7)君子生非异也()

明确:(1)kuǐ(2)qì(3)lòu(4)zhòng(5)yòu通“又”;pù(6)zhì通“智”(7)xìng通“性”

4.指名2~3名学生朗读课文(分节读)

教师提示:

为了突出强调,有时需重读,有时还需读后稍作停顿。例,第一段:“学不可以已”,应重读“学”“不”“已”,并且“学”后稍作停顿,即:“学/不可以已”,以下要根据文意自己确定重读,停顿情况。第四段,应注意一组一组的对比句,要把两种截然不同的方法和态度读出来——严格按标点符号的停顿来读。

5.分组齐读课文(通过读、听,强化记忆)

三、课文分析

1.讨论、分析全文的思路结构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阐述这个观点的?

引导学生讨论分析,教师总结、点拨: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学不可以已”。就是学习不可以停止,不可以放松,不可以半途而废。这一中心论点,是从学习的意义、学习的作用、学习的方法和态度三个方面来论述的。

课文一开头提出“学不可以已”这一论点后,接着从三个角度展开论述:在第二段中,学习可以使人“知明而行无过’,说明学习具有重大的意义,从而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第三段,学习使本性与一般人没有差别的人成为君子,说明学习具有重大的作用,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第四段,学习应持注重积累、持之以恒、专心致志的方法和态度,半途停止是不会学好的,只有“学而不已”才能成功,从而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

(2)引导学生理清全文思路结构

组内讨论,全班交流,教师归纳板书

四、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整理、归纳文中的多义词、活用词、特殊句式

第二课时

1.检查背诵

2.整理、归纳文中重要文言知识

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教师列出要归纳的项目,小组内相互交流、补充,教师投影提示强调,其中难句理解、特殊句式等应让学生动手翻译,以训练其翻译技能。

A.字词解释

(1)通假字

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君子生非异也

(2)词类活用

①动词的使动用法: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②名词作状语: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b.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③名词用作动词:a.假舟楫者,非能水也b.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④形容词用作动词: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3)一词多义

B.特殊句式(学生口译,教师重点点拨翻译注意点)

(l)判断句

①青,取之于蓝

②冰,水为之

③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④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

⑤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2)固定格式

无以至千里(“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办法”。下文“无以成江海”中“无以”同此)

(3)定语后置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3.组织学生讨论以下问题(小组讨论,小组推荐发言人,以组为单位提问、交流)

(1)课文中心论点用“君子曰”引出有什么好处?中心论点包括哪几方面的意思?

点拨:用“君子曰”引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使观点更具权威性。这个观点包括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因为学习意义很大,所以学习不能停止;二是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就是不能停止学习。

(2)在论述学习的意义时,用“青”“冰”的比喻论证了什么问题?用“轮”“木”“金”的比喻论证了什么问题?

点拨:“青”“冰”的比喻论证了学习可以提高人的水平;“轮”“木”“金”的比喻论证了学习可以改造人的品性。这五个比喻论述了学习的意义在于能提高人的智能、改造人的品性,使人智慧明达,不犯过错。

(3)在论述学习的作用时,“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这个比喻是论述什么观点的?(引导学生用课文原句回答)

点拨:这个比喻是论述“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这个观点的,强调了学习的作用。

(4)“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揖”这四个比喻为什么要强调“臂非加长”“声非加疾”“非利足”“非能水”?

(5)课文论述学习的方法和态度,可以分为几个层次?是如何正反设喻论证的?

点拨:可分为三层。第一层论述学习要积累,是先正面后反面设喻论述的。第二层论述

学习要持之以恒,是反正、反正设喻论述的。第三层论述学习要专一,是先正面后反面设喻

论述的。

4.鉴赏本文的论证艺术

引导学生回忆初中学过的比喻的有关知识,明确比喻的表达效果。引入对本文论证艺术的最大特点——采用大量的比喻进行说理的艺术特色的鉴赏。

点拨:

(1)本文运用了大量生活中常见的比喻,把抽象的道理说得明白、具体、生动,深入浅出,使读者容易接受。比喻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时用同类事物设喻,从相同的角度反复说明问题,强调作者的观点。例如: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积土成山,积水成渊。有时将两种相反的情况组织在一起,形成鲜明的对照,让读者从中明白道理。如将骐骥与驽马对照,朽木与金石对照。设喻方式有时先反后正,有时先正后反,内容各有侧重,句式也多变化,读来毫无板滞之感。有的比喻,单说比喻而把道理隐含其中,让读者思考,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有的先设比喻,再引出道理,如“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有的先设比喻,引出道理后,再用另外的比喻进一步论证。如先用“积土成山”“积水成渊”设喻,引出“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的道理,再用“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作进一步论证。

(2)论证方法灵活,是本文另一特点,全文先提出中心论点,然后分段论证。每段说明一个问题。第二、三段是先行论证,最后归结论点;第四段则把论点贯穿于论证之中。论证中有时先正后反,有时先反后正。灵活而有变化,使论辩生动有力。

5.小结

《劝学》是一篇说理性很强的文字,却形象清新、脍炙人口,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不衰。关键在于,它把深奥的道理寓于大量浅显贴切的比喻之中,运用比喻时手法又极其灵活自然,生动鲜明而绝无枯燥的学究气。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来阐述“学不可以已”的道理,堪称

雄辩奇才,口若悬河,滔滔不绝,文中所用的喻体几乎都是常见的、易懂的,这些仿佛信手拈来的通俗明了的比喻,都会使人自然而然地联想到某些直观、浅近的形象事物,进而连类比物,启迪思考,接受作者所说的深刻道理。所有这些,也是很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

6.课下作业:

2.学生交流学习体会,写一篇以“学习”为话题的诗歌或散文。

1.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态度的论述。

2.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

3.背诵全文,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重点、难点

中心论点是本文的文眼,它分三个分论点从三个角度论述、体现本文的思想性和逻辑性,这是本文的学习难点;比喻的含义和内在联系以及比喻论证,这是本文的学习重点。抓住提示论点的关键语句和用以论证的比喻,不仅可以明确本文论点和论证方法,揭示作品的思想性和写作特点,而且一些文言词句的重要问题也可迎刃而解。教学准备:

多媒体播音器

教学时数:

一、导入:

在学习方面,不少同学存在着疑惑。没关系,荀子的《劝学》也许可以帮我们解惑。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荀子的《劝学》。(板书)

二、作者简介、解题

1、关于荀子这个人和《荀子》这本书。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山东兰陵。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三、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课文朗读,纠正字音。

2、教师领读课文。

3、学生分组自读。

1、同学们课前已经充分预习过了,文中荀子提出的一个总观点是什么?

2、文中哪一小节是写学习的意义的?(第2节)第2节是不是直接谈学习的?(不是)下文哪里第一次谈到了学?“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前面几句又讲了什么内容?和这句又有何联系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引导:“青于蓝”、“寒于水”两个“于”表明前后二者不同,否则无法比较。青和蓝相比、冰和水相比有怎样的变化?(前者较后者有提高)弯木可以变直、直木可以变曲、金属可以变锋利,这说明它们的性状发生了改变。

青要经过蓝的提纯,冰要经过水的降温,直木经輮才曲,弯木受绳才直,金属就砺才利。无论是“提高自己”还是“改变习性”都是一种变化。物可以变,那么人可以变吗?(可以)物理变需要条件吗?(需要)那么人的改变需要什么条件?“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荀子认为人的知识、道德、才能都不是先天生成的,要成为“知明而行无过”的君子,就必须“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可见学习的意义相当重大。齐读第2节。

一、复习导入。

1、要成为“知明而行无过”的君子,就必须“博学而日参省乎己”。那么“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说的是学与什么的关系?(学与思的关系)孔子曾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那么荀子认为二者何者更重要?(学更重要)从哪句话可以看出?“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可见学习的作用之大。学习的作用在于什么?(弥补不足)作者是怎样论述学习的作用的?(用了四个比喻)学习的`作用在于弥补不足,因为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在“臂非加长”、“声非加疾”、“非利足”、“非能水”的情况下,怎样才能“见者远”、“闻者彰”、“致千里”、“绝江河”?

“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也就是要“善假于物也”。这里“善假于物”就是善于学习。荀子认为君子的天赋本性跟普通人没什么不同,而君子之所以能成为君子就是因为他们善于学习来弥补自己的不足。荀子勉励人们学习,就是想让人们通过学习改造自己、去掉恶劣本性从而成为君子。儒家有个观点“人皆可以为尧舜”,尽管荀子的“性恶论”与孟子的“性善论”截然相对,但在这个问题上殊途同归。孟子认为人通过后天的学习保持善的本性就可以成为君子、圣人。同时,“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言下之意就是普通人不善于学习、不善假于物。如:科学家们利用微型机器人进入埃及金字塔法老墓中探秘。微型机器人是科学家们研制并加以利用的,机器人做的是人无法做的工作。我们普通人就无法发明出这种机器人帮我们工作。所以善假于物就是善于学习。齐读第3节。现在我们知道了学习的意义和作用,明白了学习的重要性。既然学习这么重要,我们应该如何学习呢?怎样又叫做善于学习呢?这就涉及到学习的方法和态度问题,也就是第4小节讲的内容。

四、析特点

(一)、论证方法:

1、比喻说理,形象透彻

2、正反对比论证,灵活而富于变化

(二)、句式特点

气势充沛,说理流畅,多用排比、对偶句式

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

分论点

比喻句

学习的意义:

提高自己改变自己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学习的作用:

弥补不足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学习的方法和态度:

积累

坚持

专心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五、练基础

而:1、表并列关系连词

2、表递进关系连词

3、表顺承关系连词

4、表转折关系连词

5、表修饰关系连词

(1)蟹六跪而二螯(连词,表并列)

(2)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连词,表承接)

(3)吾尝跂而望矣

(4)吾尝终日而思矣

(5)顺风而呼

(6)登高而招(连词,表修饰)

(7)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8)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连词,表递进)

(9)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10)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11)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至千里

(12)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连词,表转折)

(13)锲而舍之,朽木不折(连词,表假设)

六、联美文

劝学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古乐府诗《长歌行》

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

————陶渊明

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苏东坡

七、总结

人要活到老学到老,是谓“学不可以已也”。

勤学、思考、积累、专心是学有成效的法宝。

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

教学设想:

一、抓住文眼,定好教眼。中心论点是本文的文眼,它分三个分论点从三个角度论述、体现本文的思想性和逻辑性,这是本文的教学难点;比喻的含义和内在联系以及比喻论证,这是本文的教学重点。抓住提示论点的关键语句和用以论证的比喻,不仅可以明确本文论点和论证方法,揭示作品的思想性和.写作特点,而且一些文言词句的重要问题也可迎刃而解。

二、要求学生重点掌握的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先指导学生借助注释、工具书,结合课文语境,理解其意义和用法,然后通过课堂点拨、课后“练习”、补充练习以及熟读、背诵等反复训练,才能切实掌握。

教学时数:二课时

一、提示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本文教学目的。

二、预习检查。

三、导入新课。

从初一学过的课文《为学》导入,指出它与本文都用设喻方法,讲有关学习的道理。

四、作者介绍(结合注释①):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五、解题

六、指导学生处理课文字词句中的疑难问题

1.对照注释,借助字典,正字正音

第一组:通假字

(1)輮róu通煣有yòu通又知zhì是“智”的古字暴pù是“曝”的古字(通假字与本字同音;含音相近)

(2)生xìng通性(古音声母韵母相同)

第二组:其他易写错读错字

中zhòng砺lì参cān省xǐng跂qì臾yú螯áo

2.给本课12个重点文言常用实词圈画加注,理解它们的意义和用法。

3.复习初中知识,学生自己理解文言常用虚词“于”、“者”、“而”的用法:

(1)介词,从。虽然,受地于先王,终原守之。/青,取之于蓝。

(2)介词,比。苛政猛于虎也。/而青于蓝。

(3)介词,向。告之于帝。/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1)特殊指示代词,组成名词性结构,表示“……的人或事物”。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假舟揖者,非能水也。

(2)表示略作停顿,并提示下面要说的原因。

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

(1)连词:并列关系。君将哀而生之乎。/知明而行无过矣。

(2)连词:修饰关系。潭西南而望。/吾尝终日而思矣。

(3)连词:转折关系。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4)连词:顺接关系。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4.学生试译难句,教师点拨指正。

(1)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君子”是一个合成双音词。“可以”在古汉语中是两个单音词,相当于现代汉语“可以、用它”的意思。在本文具体语境中,“以”已失去介词的作用,只协调音节。因此,这两个词中只有“可”有意义,与现代汉语的“可以”差不多;它还表示情理上应当如此,可译为“应该”。全句译为:有学问有修养的人说,学习是不应该(可以、能够)停止的。

(2)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句中两个“中”作动词,“符合”的意思。“绳”指木工取直用的墨线,这个词的意义现在已扩大,泛指各种绳索。“輮”和“为”是两个动词,“輮”通“煣”,指古代用火熨木使之弯曲的一种方法,现作“揉”,解释“使……弯曲”。“为”,做成。“以”在两个动词之间表明它后边的行为是它前边行为的目的或结果,作连词用,译作“而”。全句译为:(一块)木材直得合乎(木匠拉直的)墨线,假如使它弯曲而成为车轮,它的弧度(就可以)符合圆规(画的圆圈)。

(3)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句中“神明”即“神灵”;“圣心”指完美的品德和最高的智慧;“自得”不是现代汉语中的合成双音词,“自”是自然,“得”是通;“而”是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这句译为:积累善行养成美德,因而能自通于神明,完美的品德和最高的智慧也就具备了。

(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句中“舟楫”是合成双音词,偏义复词,联系上下文,偏指舟。“水”,名词用如动词,“游泳”。“绝”是会意字,意思是人用刀横断丝织品,“绝江河”很像横断水流,所以“绝”申为“横渡”。“江河”古人专指长江、黄河,现在的词义扩大了,泛指一切江、河。全句译为:借助船只的人,并不是能游泳,但是能横渡江河。

(5)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句中两个“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爪牙”在本文中是两个单音词,它们的本义是爪子、牙齿。后来形成褒义的比喻义:帮手、武士;现代又转为贬义的比喻义:帮凶、走狗,词义的感情色彩有了变化。“强”,坚硬的意思。“上”、“下”方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黄泉”是特殊的单纯双音词。“用心”不是合成双音词,“用”是引介原因的介词,译作“由于、因为”、“心”是“心思”的意思。“一”,作形容词,专一的意思。全句译为: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硬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地下水,(这是)由于心思专一(的缘故)。

5.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听读,指出字音、语气读错的地方。

第三单元劝学

1、通过《劝学》这首古诗的学习,体会读书、学习的重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准确、流利地朗读、背诵古诗,初步理解诗意。

3、在识字、写字过程中,进一步巩固识字与写字的方法。

4、认识10个生字,会写“更、书、劝、学、首、迟、发”7个生字,掌握一个新部首。

1、认识10个要求会认的字,会写7个要求会写的字。学会新部首。

2、在识字、写字过程中,进一步巩固识字与写字的方法。

教学准备:

1、关于读书、学习的名人名言。

2、生字卡片。

3、学生提前查阅有关读书的名人名言,以及颜真卿的资料。

第一课时(4--1)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同学们,大家进入学校,每天都在读书、学习,大家知道关于读书、学习的名人名言吗

大家知道的可真不少!教师也找到了一些这们的名人名言。出示:学而不厌;天才出于勤奋;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学过书法的同学都知道,颜真卿是唐代著名的大书法家,他创造的书法具有雄伟刚劲、大气磅礴的独特风格,被称为颜体。但是大家也许不知道,他所有的这些成绩都来自于他从少的勤奋好学,后来他把自己的学习经历和体会写了出来,为后人留下《劝学》这首诗。

二、朗读古诗,初步体会诗意。

1、教师示范读诗,诗的节奏为: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2、教师领读。

3、学生自由读诗。

4、个别学生读诗,教师纠正字音。

5、学生齐读古诗。

6、学生自由读诗,同时找出要求会写的字。

三、在文本中学习要求会写的字。

1、学习“劝”:“劝”有两个意思,一是拿道理说服人,使人听从,如“劝告”;二是鼓励,如“劝学”。谁知道“劝”字在诗有是哪个意思

2、学习“学”:朗读诗的前两句。

3、学习“更”:指导发音。

4、学习“书”:前两句诗的意思是晚上要挑灯夜读,早上鸡叫就要起订读书。

5、学习“发”:“发”是多音字。

6、学习“首”。

7、学习“迟”:后两名诗的意思是有的人青少年时期不勤奋,等到白头时再想学习,恐怕已经晚了。

8、认读要求会认的字:学习“灯”“读”“勤”“悔”。

四、再读古诗,感情诗意。

诗的用意是勉励青少年及早努力,不虚度光阴。

五、背诵古诗。

六、巩固生字

1、送字宝宝回家。将诗文抄在黑板上,学生将生字卡片贴到正确的位置。

2、多音字练习。

3、字理识字练习。

出示“道”字的演变过程,让学生练习讲述。

七、课后作业

熟练背诵古诗。

第二课时(4--2)

三、认读生字卡片

四、指导书写

可按字形结构分类。

五、课后练习

1、读一读。

生自由读、开火车读。学生选择喜欢的词语说一句话。体会背景图的作用:小蜜蜂非常勤劳,我们要向它们学习。

2、写一写。指导学生把这些词写在虚宫格里,写美观。

3、背一背。指导学生熟练背诵《惜时》和三句名言,不必强调理解诗意。

六、课后作业。

1、书写生字。

2、书写词语:劝学、头发、学生、迟早、首长。

教学反思: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了解了古诗所描绘的意思,认识了10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学会了“首”的字理。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基础知识

2、能力目标:以诵读培养语感,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德育目标:认识“学不可以已”的深刻道理。

教学设想

我们教文言文,目的不在于写作,而在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既如此,什么是学生阅读文言文的理想境界呢它不是能将文言文译成顺畅的现代语,也不是能对文言语句作细致的语法分析,而是一看就懂或者经过查词典、会意而后懂。有时进行点翻译练习或语法分析不过是达到读懂的一种辅助性手段。

针对这样的教学目的,我设计了三个教学环节:诵读课文(感性认知)、探究课文(理性认知)、背诵课文(能力升华)。

1、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树立为发展学生能力、智力而教学的观念,坚持诵读教学。

教学难点是:在诵读中落实本文的文言语法知识教学。在诵读中渗透正字正音、辨词析句、层次疏理、文意理解、语言鉴赏等多项文言基础知识的学习。

2、教学方法

本文采用诵读教法、讨论交流法。

诵读要多次进行,开始照课本朗读,要求字音无误,节奏鲜明,读得顺畅;

继此再读,要求在粗知大意的基础上能大体成诵;

为了使诵读收到实效,首先要善于根据课文内容和写法上的一些特点,启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产生自觉诵读的要求;其次,在诵读练习过程中发现难点时,要指示学生运用各种记忆的因素去解决它们,毫不动摇地要坚持做到当堂成诵。

诵读练习可以分段、分层地进行,但最后一定要连贯地背诵全文。

3、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诵读课文、探究课文、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整理、归纳文中重要的文言知识(实词、虚词、句式)。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刚才,很偶然的想到一个很实在的问题,这个问题可以说遍地都是正确的答案。我很想听听同学们是从什么样的角度来回答这个问题的。

1、从小学到现在,也算是十年寒窗了,你是否思考过这样的一个问题:学习的意义在哪里

2、第二个问题:这些年来,你在学习上有哪些好的方法

这几位同学的回答都很深刻,相信大家也很想知道两千多年前的人,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这节课,让我们一起通过一篇散文的指引,穿越时光隧道去聆听两千多年前的儒家大师荀况关于学习的谆谆教诲。这篇散文的题目是《劝学》(课件板书)

“劝学”的“劝”是什么意思

生:勉励之意。

二、第一环节:诵读课文

训练方法:分段读、分男女生读、全文读、听课文录音

(一)齐读课文(学生读后,教师指导正音、停顿)

同学们读的很投入,声音很响亮。但也有些瑕眦,例如某个字音不准,某个句子的停顿,还有情感处理不太够。这样好象有些对不起这样的名篇,大家请看大屏幕。

注意下列字音:

有yòu槁gǎo砺lì跂qì舆yú蛟jiāo跬kuǐ骐qí

骥jì驽nú锲qiè镂lòu鳝shàn生xìng臾yú

注意一些句子的停顿处理:

1、学/不可以已

2、輮/使之然也

3、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4、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5、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6、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7、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8、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9、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二)欣赏课文诵读(播放课文录音)(注意朗读名家对诵读节奏和情感的处理)

(三)自由诵读,品味语言(教师下去指导,邀请学生个人诵读)

(四)齐读、个人读。

三、第二环节:探究课文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相信同学们也一样,对课文都有了各自得体会或感悟。下面我们就来简单的探究一下。首先,大家在字词句这个层面上有没有困难

(一)课文的文言基础知识(师生交流讨论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

1、文言实词

2、文言虚词

(1)“于”的三种用法:

①相当于“从”,如“取之于蓝”的“于”;

②表示比较,如“青于蓝”的“于”;

③表示动作方向,如“善假于物”的“于”。

(2)“者”的两种用法:

①相当于“……的人”,如“假舟楫者”的“者”;

②指代结果,以示将有所解释,如“不复挺者”的“者”。

(3)“而”的四种作用:

①并列(“知明而行无过”);②表修饰(“终日而思”);

③表转折(“而致千里”);④表顺接(“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3、文言句式(判断句、倒装句、被动句等)

4、课文中哪些说法你觉得不够严谨的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则知明而行无大过矣)

(2)蚓和蟹的比喻不太恰当,这些只是它们的生活习性,和“用心专一、用心浮躁”关系不大。

(二)课文行文思路

老师这里还有几个疑点,请大家讨论。这是一篇议论性散文,那么

2、这个论点是两千多年前的看法,就今天看来是否还有生命力(学习改变命运、终身学习)

3、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论证自己的论点的(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

4、荀子看来,学习的意义是什么(改变自己、提高自己)

学习有什么作用(弥补不足)

学习的方法是什么)(善于积累)

学习应该有什么样的态度(坚持、专一)

5、就散文这点而言,它的文学性体现在哪里(作者通过二十个比喻来说明道理,以喻代议,寓议于喻)

6、谁来总结一下本文的行文思路

从学习的意义上论证(5个比喻)

学不可以已(中心论点)从学习的作用上论证(5个比喻)

从学习的态度上论证(10个比喻)

1、知识目标:朗读课文,理清故事发展脉络,把握主题;准确翻译文言词句

2、技能目标:分析人物形象的性格,体会对话描写的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习文中吕蒙刻苦学习的精神,提高自己的学识修养

教学重点

1、分析人物性格特点,体会对话描写的作用

2、学习文中吕蒙刻苦学习的精神,提高自己的学识修养

教学难点合作探究文中语言,体会人物特点。

学情分析

学生掌握文句的基础上,深入探究课文内容。

教学准备

翻译课文,课件。

一、导入新课,同层展评:朗读课文,并流畅准确的翻译。(5分钟)

二、结合学习建议,学生自主学习:(10分钟)

1、朗读课文,理清故事发展脉络,把握主题;

2、准确翻译文言词句

3、分析人物形象的性格,体会对话描写的作用

三、学生同层交流,小组展示、质疑问难(10分钟)

四、师生共同探究,构建知识体系。(15分钟)

(一)关键词句的翻译

1、关键词语:

当涂:当道,当权岂:难道

邪:相当于“耶”表反问语气“吗”

但:只见:知道

涉猎:浏览群书,不作深入研究

才略:军事方面或政治方面的才干或谋略

关键语句

1)蒙辞以军中多务倒装:蒙以军中多务辞

2)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我难道想让你研究经书当博士吗!”

3)“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士别三日,就要重新另眼看待,长兄知道这件事多么晚啊!”

3、积累成语:(2分钟)

吴下阿蒙:特指原来不好读书的吕蒙,后泛指缺少学识、文才的人,比喻才识尚浅。

刮目相待: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

(二)理清故事发展的脉络,把握主题

1、a.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b.吕蒙接受了孙权的建议吗

c.鲁肃与吕蒙一番交谈后,有何举动

学法指导:再细读课文后完成。

孙权学--吕蒙学—鲁肃学

细读课文,合作探究

2、孙权的话表现了对吕蒙的什么态度从文中找出,仔细分析

3.吕蒙读书后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通过谁的所见所语来写

4.结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猜一猜吕蒙说这话时,是什么语气和心情

5.通过上面的分析,你能总结一下人物形象吗

(四)拓展延伸:

与方仲永的变化相比,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样的启示

(五)、当堂检测(5分钟)

(六)、作业设置:(1分钟)

必做:同步一、二、能力迁移一;

选作:能力迁移:二

学科知识构建与板书设计

孙权劝学劝学就学赞学

孙权——→吕蒙←——鲁肃

(善劝)(肯学)(爱才)

吴下阿蒙————→刮目相待

启示:肯学、勤学

写法:对话描写

教学目的:

2.掌握、积累劝、学、青、中、疾、致、假、绝、兴、功、强、用12个文言常用实词;学习于、者、而3个文言常用虚词;熟记有(又)、暴(曝)、生(性)、輮(煣)、知(智)、乎(于)等古今字和通假字。

3.理解从三个角度论述中心论点的方法。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

1.提示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本文教学目的;

2.介绍作者、解题;

3.正字正音;

4.理解本文的重点文言虚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5.试译难句。

四、作者介绍(结合注释①)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

1.对照注释,借助字典,正字正音

輮róu通煣有yòu通又知zhì是智的古字暴pù已是曝的古字生xìng通性

2.给本课12个重点文言常用实词圈画加注,理解它们的意义和用法。

3.结合思考和练习

二,理解文言常用虚词于、者、而的用法:

4.学生试译难句,教师点拨指正。

5.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听读,指出字音、语气读错的地方。

七、布置作业。

1.认真阅读注释,正确理解课文中的通假字、重点文言常用虚实词和难懂的句子。

2.书面作业:思考和练习二、三、四。

3.熟读课文,初步自析课文,

思考题:

(1)课文的三段各是从什么角度论述的

(2)课文的每组比喻包含什么意思它们之间在意义上有什么内在联系

第二教时

1.每组比喻的意义和内在联系;

2.论述中心的三个角度;

3.设喻的特点。

一、检查预习。

二、研读课文。

围绕三个问题讨论:

第一题: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论述中心论点的

第二题:本文的每组比喻包含什么意思各组比喻之间在意义上有什么内在联系

第三题:本文设喻有什么特点

由学生分段试译,试讲,教师重点点拨:

1.结合课文段落层次分析,讨论第一、二题:

本文第一句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接着围绕这个中心论点分三段从三个不同角度进行论述。

第一段作者用了五个比喻,说明学习的重要性:

青出于蓝、冰寒于水,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提高。

木直为轮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说明:肯下功夫,必见成效。推论出人必须通过学习和参省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地。本段是从总论学习的重要性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第二段作者用了五个比喻,说明学习的重要作用:

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只有摆正学和思的关系才能使学习产生显著效果。

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四个比喻,阐明了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利用和借助外界条件所起的重要作用,从而说明人借助学习,就能弥补自己不足,取得更显著的成效。

君子所以能超越常人,并非先天素质与一般人有差异,而完全靠后天善于学习。本段是从学习的重要作用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第三段作者用了十个比喻,说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

从积土、积水推论到人的积德,正面论述积累的作用,说明学习上的成就是不断积累起来的。不积跌步、不积小流从反面说明如果不积累就不能达到远大目标。这是本段第一个层次,说明学习要积累。

接着从正反两方面说明如何做到积累。骐骥、驽马对比,说明主观条件的好坏,不是学习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学好的关键;锲而不舍,锲而舍之对照,说明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说明做到积累就要坚持不懈。蚓和蟹两个比喻正反对照,说明做到积累还要专一。

本段是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2.讨论第三题:

(1)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情或现象作为喻体。

(2)设喻方式多样:①正面设喻、②正反设喻、③反复设喻。

(3)设喻与说理结合紧密,形式十分灵活:

三、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用一个寓言故事;用五个以日常生活的事例作喻体的比喻。

文本解读:

根据学情和文本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拟以诵读为主要活动,指导学生以学习小组合作探讨交流的方式落实课文内容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

1、知识与能力:掌握古文中的重点字词;学习文本的主要观点,领会学习的能力。

2、过程和方法:学习本文的比喻论证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体会课文所论述的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并运用到自己的学习生活中去。

教学重难点:

掌握文言文中的重点字词;学习《劝学》的主要观点,领会学习的能力;学习本文的比喻论证的方法。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今天很偶然发现了一个有蕴味的句子,可惜它是残缺的,大家可尝试将它补充完整。(投影残句:可以使人免除人生的三大痛苦:贫穷、烦恼与孤独。如工作、学习、奉献等。)大家补充的都很有道理。对于同学们来说呢关于学习的名言举不胜举,大家可以说说(指名交流),今天,我们一起来聆听一下两千多年前的儒学大师荀子关于学习的谆谆教诲。它的题目是:《劝学》。(激发兴趣,启发谈话,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导入新课,使学生生产急于阅读的欲望。)

二、美文品读。

1.教师示范朗读,扫清难点字音。提问学生题目的含义。明确:《劝学》中的劝是劝勉之意,说明本文是一篇论说文,劝学即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

(板书:性恶论学不可以已)

3.背诵第4段,同桌相互检查。提问:这段主要论证的内容是

明确:论述学习的方法和态度。

4.齐声朗读第4段,读后将开始学习小组学习活动。各小组任务:①借助工具书和书中注释,疏通第4段字词句的解释与翻译。②各小组汇总难点字词句,老师讲解。

三、问题探究。

学生齐读,教师点拨,思考问题:这一段论述关关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用什么方法论述的明确:比喻。

问:用了几个比喻分几层论述各是论述哪个方面的明确:十个比喻。分三层论述,论述了(积累、坚持、专心)

每一层的比喻之间是什么关系明确:对比关系。板书:正反对比设喻

积第一层:积累--写积与不积达到的不同的效果,积从正面论证,不积从反面论证,以此比喻说明人只有不断的学习才能见识广博

第二层:坚持--写舍与不舍达到的不同的效果,先从反面论证,舍会怎样,再正面论述,不舍又会如何。以此比喻说明人只有坚持才会有所成就

第三层:专心--写专与躁分别达到的不同的效果。蚯蚓的专是从正面论述,螃蟹的躁是从反面论述以此比喻说明,人只有专心一意才会有收获。

四、积累与提高。

我们很多同学喜欢在课外收集名人名言,诗词对联之类的,现在,我们就这积累、坚持、专心各举出一句名言警句或者对联来。(学生答,教师私下也作准备,以防学生答不上来)

(教师准备)积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泰山不辞小土,方能成其大。

坚持:贵有恒,何必三更睡五更起;最无益,莫过一日曝十日寒。

专心:人生有三只兔子不可追,少年时,课堂外的嬉戏玩耍,这只兔子不可追,它会带给你荒废的人生;青年时,校园外的功名利禄这只兔子不可追,它会带给你虚荣的人生;中年时,社会上的灯红酒绿这只兔子不可追,它会带给你堕落的人生。这也告诉我们要专心:少年时,专心于读书,青年时,专心于学业,中年时专心于家庭事业。

现在我们分角色背诵一下第四段:男生读正面设喻的句子,女生读反面设喻的句子。

总结: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学不可以已。因为学习的方法和态度,积累坚持专心,所以,就是不能停。这样,运用了大量的比喻,采用正面设喻,反复设喻,正反对比设喻的方法论证了中心论点。

五、作业:背诵第3段。

板书设计:

观点:学不可以已性恶论

第四段:学习的方法和态度论证方法

积累坚持专心设喻对比(反衬)

课前准备:

学生读两遍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①解决字音问题,②完成初步翻译,写在纸上,上课备用。

学习目标:

1.在正确朗读的基础上理解文意。

一.导入揭标

中国的教育源远流长,从孔孟到老师,都是教育的实践者。先贤的风范与成就我们只有敬仰,但是我想,作为教育者,我们都有着共同的心愿,就是劝勉学习、鼓舞精神。也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劝学》所倡导的。

(板书课题及作者)

这节课,我们要完成以上目标:

二.理思路、背诵

1.要完成目标,我们从朗读开始。请大家齐读课文。

(学生齐读课文,纠正字音,强调通假字和音随意转。)

2.请大家再读第一二段。

我仔细看了大家的翻译,总体很好,有一些小问题我们需要再注意些。比如第二段的“于”(强调一词多义)

(板书

学不可以已{青→蓝冰→水博学

木、金参省)

请同学们和我一起背,我说上句,请大家接下句。

请同学们依据板书提示背诵。

3.很好,我们来看第三段。先来读一遍。

(提问“彰”“水”“绝”的意思。)

这一段论述的是学习的作用。作者又用了哪些事物来做比呢?

思不如学{(望不如登高)——反

登高顺风正假于物

舆马舟楫)

这几个事例正反结合,论证了要成为君子,要善于借助外物,而这个外物,是学习。紧扣题目和中心论点,笔力老到,论证谨严。

4.很流畅,我们来看第四段。先读一遍。

(强调固定结构“无以”和定语后置“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这一段的分论点大家能看出来吗?(学习的态度和方法)

我们来找找这一段的事例。

积土、积水、积善——积;跬步、小流——不积;这组事例先正后反,论述了学习要注意积累。骐骥——舍;驽马——不舍;朽木——舍;金石——不舍;这组事例先反后正,论述了学习要持之以恒。蚓——一;蟹——躁,这两个事例先正后反,论述了学习要专一。)三个段落的比喻论证都是正反对比结合,而且模式不一,灵活多变。

积→不积

不舍→舍正→反

一→躁)

5.背诵全文

非常好,我们已经依次背会了这四段,下面我们来尝试背诵一下全文。给大家三分钟准备。

请同学们依据板书提示背诵课文。

现在我要擦去一部分板书,我们再来试一遍。

理解文意理清思路选关键词循序渐进

这样文言背诵其实也不难。

三.小结

(并列设喻,反复论证。对比设喻,对照鲜明。层层深入,详尽严谨。整散结合,文气流畅。)

四.结语作业

请大家学习借鉴本文的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仿写一篇《劝背》。

这节课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第一课时:学习目标:

1熟读全文

2掌握词语

3、疏通文意

一、导入:有个成语是说读书对人们大有益处,它能够概括本文的内容,试问是哪个成语?

二、了解作者、作品: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现在属山西省)人。北宋著名政治家、史学家,主持编纂了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撰。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

三了解主要人物:孙权:字仲谋,三国时吴国的建立者。吕蒙:字子明,三国时孙权的大将。鲁肃:字子敬,三国时孙权的谋士。

四查字典,弄清下列字读音。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注意:断句读音语气读

1、权谓吕蒙曰

2、卿今当涂掌事

3、蒙辞以军中多务

4、自以为大有所益

5、蒙乃始就学

6、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六齐读课文,在疑难字词上做记号

七关键词语:当涂:当道,当权岂:难道

邪:相当于“耶”表反问语气“吗”但:只

见:知道涉猎:浏览群书,不作深入研究才略:军事方面或政治方面的才干或谋略

成语吴下阿蒙:特指原来不好读书的吕蒙,后泛指缺少学识、文才的人,比喻才识尚浅。

八关键语句

1、蒙辞以军中多务倒装:蒙以军中多务辞

2、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我难道想让你研究经书当博士吗!”

3、“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士别三日,就要重新另眼看待,长兄知道这件事多么晚啊!”

THE END
1.论语精选,探析学的智慧——经典句子及深邃解释一览说说大全论语中关于学的句子 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是指通过回顾和复习已知的知识,从而获得新的理解和认识;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指的是天资聪慧且乐于学习的人,不会因为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而感到羞耻;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如果只是机械地读书而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收获,如果只是http://722973.com/5E531dD8e99b.html
2.两句也阐述了学与思的关系。(2)《荀子.劝学》中蚯蚓向上食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论语》中孔子用“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两句论述了学习和思考的关系,在《荀子.劝学》中,“___,___”两句也阐述了学与思的关系。 (2)《荀子.劝学》中蚯蚓向上食尘土,向下饮泉水是因为“___”,而螃蟹“___”是因为浮躁、不专心。 (3)《荀子.劝学http://www.1010jiajiao.com/paper/timu/3707001.html
3.劝学中强调反思的重要性的句子.doc论述了学习和思考的关系,在荀子的《劝学》中,也有一句直接提到了学与思的关系的句子是:劝学》中,也有一句直接提到了学与思的关系的句子是》中连用了“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等五个比喻,论证了学习的意义在于能够提高自己,改变自己,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来阐述“ 学不可以已 ”的观点。 12、孔子曰: “学而https://mip.book118.com/html/2018/0215/153289926.shtm
4.思而不学则殆”两句写出孔子对学与思关系的思考,荀子在《劝学题型: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难度:0.85引用次数:37题号:24092488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中“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两句写出孔子对学与思关系的思考,荀子在《劝学》中也有二者关系的思考,这两句是:“___,___。” (2)升旗仪式上,张老师以“https://zujuan.xkw.com/10q24092488.html
5.思而不学则殆”论述了学习和思考的关系,在荀子的《劝学》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论语》中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述了学习和思考的关系,在荀子的《劝学》中也有直接提到学与思关系的句子___,___。(2)在《赤壁赋》中,苏轼写自己与朋友泛舟赤壁之下,朗诵《诗经·陈风》中的《月出》篇,即文中所谓___,___。(3)《谏太宗十思疏》中https://m.12tiku.com/newtiku/919783/35799234.html
6.课文《劝学》文言文教案7篇学不可以已 终身学习 积累、持恒、专一 (社会、时代的需要) 《劝学》文言文教案(精选篇2) 一、导入新课 在学习方面,不少同学存在着疑惑。没关系,荀子的《劝学》也许可以帮我们解惑。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荀子的《劝学》。(板书) 二、作者简介、解题 http://www.jiaoyubaba.com/jiaoan/26760.html
7.《论语》中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述了学习和思考《论语》中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述了学习和思考的关系,在荀子《劝学》中,也有一句直接提到了学与思关系的句子是:“ , ”。题目标签:荀子学习关系如何将EXCEL生成题库手机刷题 如何制作自己的在线小题库 > 手机使用 分享 反馈 收藏 举报 https://www.shuashuati.com/ti/501701a9b9d046e28b7fad50a7230fb6.html?fm=bd2c7e4689a0e0dd4917c0e0ab9e0a2c48
8.《劝学》理解性默写11.人们常说,活到老,学到老,荀子《劝学》篇中的___这句话印证了这句话。 12.《论语》中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述了学习和思考的关系,在荀子的《劝学》中,也有一句直接提到了学与思的关系的句子是:,。 13.荀子认为人的知识、道德http://www.360doc.com/content/23/1230/14/46601607_1109303103.shtml
9.学与思的关系的辩证《论语十则》第四则的内容:“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讲述了“学”与“思”的辩证关系,并指出二者不可偏废. 然而,荀子在《劝学篇》说:“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荀子从另一个角度对“学”和“思”作出了比较,并得出了“学”比“思”更为重要的结论. https://www.jianshu.com/p/46933f16ce97
10.人教部编版必修上册《第10课劝学》2021年同步练习卷(15)”。在后面又阐明了学习要持之以恒的句子是:“ , ; , 。” 组卷:6引用:2难度:0.8 解析 3.人们常说,活到老,学到老,荀子《劝学》篇中的“ “这句话印证了这句话。 组卷:8引用:2难度:0.8 解析 4.刘禹锡诗云“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与荀子《劝学》中的“ https://www.jyeoo.com/sj/445b7db9-3576-4bb7-a654-a86b4326d4d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