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权文化和法律失衡:家暴的历史根源

父权文化和法律失衡:家暴的历史根源

阅读提示

■焦杰

据统计,因家暴而导致的离异占全部离婚案件的25%左右,涉嫌犯罪的妇女遭受过家暴的比率为35.7%。在世界范围内,针对妇女的暴力也不鲜见。全世界大约1/3的妇女曾遭受过身体或性暴力,其中大多数发生在亲密关系中,高达38%的谋杀妇女的案件是男性亲密伴侣所为。在中国,亲密关系暴力也很严重,家暴发生率约为30%,90%的受害者是女性。为推动性别平等,消除针对妇女的暴力,值此“打击暴力侵害妇女行为16日行动”期间,笔者将以史为鉴梳理家暴产生的历史根源。

家庭暴力源于夫妻权力关系不对等

法国著名女性主义学者西蒙娜·德·波伏娃说过:“两种类别的人在一起时,每一种类别都想把他的主权强加给对方……如果其中一个类别的人以某种方式取得了特权,那么这一类别将压倒另一类别,让他处于受支配的地位。”两性关系也是如此。家暴可以说是父权社会的产物,源于丈夫控制妻子身体的需要,以保证妻子生下的每一个孩子都是自己的后代。

受母系文化影响,先秦时代两性关系壁垒并不森严。未婚而合、私奔和私通现象非常普遍,为了防止乱族的事件发生,上古时期曾经流行过“三月庙见”之礼,即行过共牢之礼的夫妻并不同房,她需要在婆家考察三个月,确认没有珠胎暗结才能到祖庙拜见男方祖先,正式确立媳妇的地位。如果没有通过考察,她将会被退回娘家。为达到控制女性的目的,周公制礼作乐,严格内外之分,将夫妻之间的权力关系也规划在内,一方面通过成年礼和婚礼将男女两性分隔到不同的区域之内,确立了男外女内的社会分工,男子不但成为家庭的领导者,也成为妇女的代言人;另一方面又通过以父系血缘为核心的丧服制度,确立了重父党轻母党、尊父轻母、嫡庶有别和男女有别,尤其是“妇人不二斩”的原则,赋予丈夫在夫妻关系中的至尊地位。

战国以后个体家庭的普遍建立,夫妻关系超越宗法关系而受到思想家的普遍重视。不论是儒、墨、道、法,还是杂家等,他们的妇女思想都惊人的一致。《庄子》曰:“男先而女从,夫先而妇从。”《韩非子》曰:“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三者顺则天下治,三者逆则天下乱。”出现于战国时期的《易传》则是这一时期妇女思想的集大成者。《文言传》和《系辞传》将乾坤两卦与君臣、父子、夫妻联系起来,确立了男为乾为尊,女为坤为卑,男阳女阴、男主女从的性别观念。汉代的董仲舒巧妙地将儒家的正名思想与《周易》的阴阳思想相结合,提出了“君臣、父子、夫妇之义,皆取诸阴阳之道”的主张,在意识形态领域确定了夫尊妻卑、男主女从的礼教。“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的服丧原则,变成了针对女性的道德规范,夫妻关系由先秦时期的“夫义妻和”变成了“夫御妻事”,这意味着丈夫有权力管教妻子,而妻子有义务对丈夫服从。在整个中古社会,礼法所认可的夫妻关系完全由夫对妻所享有的权利与妻对夫应尽的义务所构成。

古代法律凡事涉夫妻冲突皆偏袒男子

在以礼治国的原则下,古代的法律也深深打上了男尊女卑的烙印。凡事涉夫妻冲突,不论秦汉律法,还是唐宋明清的法律都毫无例外地偏袒男子。《秦律》规定,对强悍的妻子,丈夫可以用打的方式来管教她,如果有明显的肢体折伤,才是犯法的行为,处以“耐”刑,即是削去胡须。汉律的处罚更轻,即便打伤了妻子,但如果不是用兵刃伤的,“毋罪。”然而“妻殴夫,耐为隶妾。”

明律更为丈夫打死妻子的严重后果脱罪。明律规定,如果妻子殴骂丈夫的祖父母、父母,丈夫擅自将她杀死,处杖刑一百。但是,如果妻子因不堪忍受丈夫殴骂而自尽身死,则不论罪。因为这条法律的存在,明代男子擅杀妻子的现象比较严重,所以《大清律例》稍做改变,在后面加上了“祖父母、父母亲告乃坐。若已亡,止科骂夫。或妻有他罪不至而夫擅杀,仍绞。”显然,清代法律的制定者认为明律有很大的漏洞,增补条文进行弥补,但增补后的条文还是有很大的漏洞。试想,有几个祖父母、父母能够为了媳妇而大义灭亲的。

因为有法律支持,明清时代的家暴现象极为严重,生活琐事是导致夫殴妻致死的最主要原因,日常口角,家务不及时,服侍丈夫不够好,不慎摔坏了东西,劝丈夫不要打架等,都是引发丈夫暴打妻子的理由。起因虽然不同,但忤逆了丈夫的面子,违反了夫妻伦理是共同的。清代发生过一个著名的案例,有个叫裴秉若的人,在十年间,用鞭棍殴打、火叉烫烙、小刀划割等暴力手段残害妻妾,前三任妻子自杀而亡,第四任妻子重伤病故,被打死的妾有四人,打跑一人。因为妇女不堪忍受家暴而自杀的现象太严重,所以清律又增加了一条“若殴有重伤缢死者,其夫杖八十”。

当今社会发生的家暴原因很多,家暴难以得到处罚的原因也不少,但传统观念和制裁太轻是最重要的原因。每一个家暴的实施者肯定是父权社会夫妻伦理的忠实信徒。当代社会虽然提倡男女平等,妇女的法律地位与男子相同,但传统观念的影响仍然很深,家庭暴力和亲密关系的暴力总被视为私人事务,公共权力不愿也难以介入。虽然反家暴法已经出台,使得公权力有法可依,但对施暴者产生威慑作用仍需时日。消除针对妇女的暴力,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观念的更新和法律制裁力度的加大,皆是必要的手段。

THE END
1.无边泳池让人后心发凉的真·恐怖(获取方法请查看文末)(无边泳池问题一:在一段不对等的夫妻关系中,彼此应该如何经营这段婚姻?故事里头的妻子,给了我们一个非常不好的示范,作家被蹂躏得千疮百孔的内心,异常渴望被认可。此时,只要有那么一丁点的苗头,作家也会毫不犹豫的赴汤蹈火。出外野餐,这本身就触犯了“度假”的禁忌。而在野餐过程中,迷妹的老公说的话已经开始诡异。作家上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5015736/
2.最好的夫妻关系,不是门当户对,而是以下四种这篇文章通过引用萧伯纳的名言以及古代诗人的诗作,深刻探讨了现代婚姻中“门当户对”观念与现实生活的矛盾,并强调了夫妻关系中互选、互补、互亲和互助的重要性。以下是对文章内容的几点总结与扩展: 萧伯纳的话虽然揭示了历史上婚姻选择的一种普遍现象,但文章指出,婚姻的长久与幸福并不完全取决于双方家庭背景的对等。https://m.sohu.com/a/791895621_121839683
3.伉俪与夫妇的区别请帖写夫妇还是伉俪接亲网3、双方关系不同 夫妇本为夫妻对等的关系,但是在婚姻里,经常会出现某一方更加强势的情况出现,即使这样,二人结合也叫做夫妻。 但是伉俪不同。“伉”本义是匹敌,相当;“俪”本义是配偶。“伉俪”即相匹敌的配偶。由此可知,事业各自有成,生活情趣又相仿的夫妻才能称为“伉俪”。 https://www.jieqinwang.com/baike/18770.html
4.夫妻之间一对一交流次数频繁,交流时间过长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4.权力不对等:显示出夫妻关系中可能存在权力的不对等,一方更有影响力和决定权,另一方则处于相对弱势的位置。不过,具体情况还需要结合夫妻双方的日常相处、性格特点等多方面因素来综合判断。 六、这样下去长时间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和问题? 如果这种交流模式长期持续下去,可能会出现以下情况和问题: 1.情感疏远:弱势一方https://www.hongxiu.com/chapter/23447504001450404/81208232365843283
5.夫妻关系杂议现代散文(精选2篇)夫妻关系,是人世间最说不清道不明的一个话题。不妨先从怕老婆说起。 网上一位江楼最敬佩的老友,在他那醇厚华美、美不胜收的著文中,不止一次地直言他怕媳妇。其实,怕媳妇(咱就说怕老婆)不是什么坏事。俗云:不怕老婆发不了家!是说,在很多事情上,老婆可以为自己掌掌舵,以免自己丢三落四、冒里冒失、大手https://www.360wenmi.com/f/filewl8r5d3f.html
6.老年人法律政策知识问答(二)家庭赡养与扶养常见问题夫妻之间的相互扶养,既是权利,也是义务。我国《婚姻法》第20条第2款规定:“一方不履行扶养义务时,需要扶养的一方,有要求对方付给扶养费的权利。”夫妻之间的这种权利义务关系,是基于婚姻关系而产生的,不受感情等因素的影响。只要夫妻关系在法律上还存在,一方生活困难时,对方就有义务予以扶养。即使那种夫妻感情极差,https://www.quanzhou.gov.cn/zfb/wsbs/kstd/lnr/cjwt/201310/t20131023_174017.htm
7.最好的夫妻关系,都符合这2个特征婚姻里,不能只有一个人唱主角。 如果婚姻真的是一所学校,夫妻不是彼此的老师,而是同学。 一起读书成长,一起考试升级,甚至一起翘课捣乱,走来的一路,是并肩前行。 最好的夫妻关系,就是这个样的,势均力敌,才是神仙伴侣。 最近,日本公主结婚的新闻出了圈。 https://www.jianshu.com/p/d1030c289b9f
8.夫妻经营一家店,老公总是训人,时间久了心好累我想过,好好谈谈,但是没有用,一说,脾气就上来了,我不想吵,一吵就胸口疼,所以我就不说了很烦,一直这样下去2203阅读 ·2回答 收藏熊小青 咨询达人/心理作者/优质答主 关注 全部 这位朋友,你好,你和你丈夫的相处现状,与你们的角色定位混乱有关,你们是夫妻关系,也就是说要在沟通中要关心彼此的感受、表达https://m.xinli001.com/qa/100055797
9.浅析审判实践中“婚内强奸”的定性与处理在性关系上,夫妻是完全不对等的,妻子毫无性权利、性自由可言。因此,即使被丈夫强奸,妻子也无法起诉,只能承受。但是二战后,随着女权主义运动的兴起,女性的自我意识与权利意识逐渐觉醒,开始追求与男性平等的社会地位和权利。在婚姻关系方面,女性也不甘心只是丈夫的奴隶与工具,而要转变为婚姻关系中平等的伙伴。在这一https://www.chinacourt.org/article/detail/2013/10/id/111025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