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妻朋友同事之间有这种感觉,往往藏着“软暴力”

如果有一段长期让我感到不舒服的关系,我愿意和对方去解决、沟通,但不代表我要无条件地去维持它。

作者:武志红主创团|米高

前几天和一个闺蜜一起吃饭。

我们聊到一件很诡异的事情:

生活中总有一些特定的人,只要和他们呆在一起,我们就会不自觉地,感到自己哪哪都做不好。

例如,我只要和朋友A呆在一起,就会感到慌乱和自卑。

有一天我俩约好一起去逛街。

去到商场,我试穿一条短裙,A瞥了一眼,脱口而出:“你这腿也太粗了吧!不合适。”我尴尬地看下自己的腿,最终狠心放弃。

喝下午茶,她督促我:“你那么胖,不要再点全糖的。”我听完不太舒服,但还是点点头。

随后我们去试化妆品,在人来人往的商场中,A就像个百科全书一样,从毛孔粗大到肤色黯淡,大声地帮我分析所有的皮肤问题,最后帮我淘到了一个适合我的产品。

在和A的交往过程中,她虽然总在提醒我、帮助我,但我内心却五味杂陈:

她说得挺有道理的;

看来我是真的有很多问题;

我真的很差劲。

尽管每次见面,我都尽量调整自己到最好的状态,但还是会猝不及防地,被她找到新缺点,我因此很泄气。

在现实生活中,你也许也会有这样的感受,例如:

不停地指出你有生活漏洞的父母,让你怀疑自己无法过好生活;

永远在谴责你有育儿问题的伴侣,让你觉得自己不是一个合格的父母……

我们会下意识地认可他们,然后试图去改善,但也常常因为无法达到让他们满意的点,感到很无力。

如果你也和我一样,有共同的经历,感到自卑和委屈。

当你长期遭遇某人或某个团体对你施加这些压力,并不意味着你真的很差劲。

实际上,你很可能遭遇了人际暴力。

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缺点。

身边的人有时会帮我们指出来,这本无可厚非。

但人际暴力常常就很隐蔽地躲在这些小指正中,让我们很难区分。

这个顿悟,来自我和妹妹的一次谈话。

几个月前,我和朋友A一起去旅游,回来后我忍不住找妹妹倾诉:

我用英语和一个问路的外国人愉快地聊天。这个过程中A在一旁闷闷不乐。我感到很奇怪,结束后一问,她说:“你蹩脚的发音让我感到尴尬。”

之后的旅途中,我有意识地避开和外国人聊天。我甚至开始纠结,我的口音那么严重,是不是该去报一个口语班了?

妹妹听完,摇了摇头:

我之前也提出过你有口音问题,但你为什么不那么自卑,反而还能和别人嘻嘻哈哈地沟通?

因为我当时和你说,尽管你的口音有一点小瑕疵,但目前完全不影响你和别人进行交流啊。

如果一个人真的在乎你的感受,她肯定会像我一样,客观地看待你的缺点,并用尊重你的方式和你沟通。

我这才恍然大悟:

同样是指出我的缺点,为什么唯独A让我感到不舒服呢?

因为A表面上为我好,实际上却不断给我传递“我很胖”(实际上我不满100斤)、“我很丑”、“我什么都做不好”的信息。

这已经可以纳为一种人际暴力了。

于是,我开始思考“为你好”与“人际暴力”的区别。

给大家举两个工作上的例子:

场景一

我今天在工作中犯了不少错误,上司一一揪出了问题。

我很挫败,拉着同事去茶水间透透气。

恰巧上司经过,我顿时就紧绷起来,结果他一改刚才的严肃,笑着说:“好好放松一下,才能更好地投入工作。”

我如释重负,在未来的工作里安心提升自己。

场景二

我把整理了很久的报表交上去,上司单独拎出一个小错误,开始数落:“你大学学历又怎样,还不如我的小学文化水平。”

从此,只让我做端茶倒水的杂活。

几个月下来,类似的事情不断发生,我感到精疲力尽,觉得自己很差劲。

为什么场景一中我可以很快就恢复精神气呢?

因为我很清楚,上司纠正我,是为了更好地工作,而不是要故意为难我个人本身。

而场景二,表面看来,上司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让工作顺利进行,但他羞辱我等恶意行为,已经严重贬损和否定了我的人格,让我整天提心吊胆,自我怀疑。

确切地说,他给我打了一支叫“人际暴力”的毒针。

根据人际暴力的特征,可以概括为以下4点:

①恶意为之、毫无同理心

拒绝和你交流;

故意在各种场合排挤你;

对你进行个人攻击;

威胁和恐吓你离开。

②有长期且重复的迹象

每周至少出现一次;

不断重复同样的言语或行为。

③从属性

抓住你的软肋,在精神上控制你;

利用不对等的关系,有意或无意地凸显自我。

④擅长“秋后算账”

让你“低人一等”成为共识后,

冷不丁地拿以前的事来奚落你;

进一步巩固先前不平等的势力。

法国精神分析学家玛丽-弗朗斯·伊里戈扬认为:

人际暴力是一种精神虐待。

施害者通过动作、言语、举动、态度等手段摧毁受虐者的自尊,使其丧失自我认知。

除了上下级关系,人际暴力在朝夕相处的亲密关系、原生家庭、同伴关系里也很常见。

这些无形又高级的人际暴力,产生的后果包括:

①自我怀疑和贬低

在电影《无问西东》里,许伯常与刘淑芬曾经是对琴瑟和鸣的小情侣。

婚后,许老师却把妻子当作空气,每天躲在书房里拼命改作业,夫妻各过各的——这本质上是一种情感隔离,也是人际暴力的一种。

即使刘淑芬把许老师的杯子摔坏,许老师也宁可用自己的饭碗喝水,也不用妻子的杯子。

一次次的隔离,让刘淑芬陷入自我怀疑:难道我真的是世界上最糟糕的人吗?

最终,她万念俱灰,投井自尽。

这让我联想到我在面对上司的人际暴力时,也曾经像刘淑芬一样自我怀疑:

难道我就真的这么没有竞争力吗?

我这么差劲,怎么敢跳槽?

除了打杂我还能做些什么呢?我什么都不会。

即便后来到了新的公司,一开始我还是会战战兢兢,唯恐做错什么事情,被别人看出来我真的不行。

当一个施害者实施暴力时,往往会用两种方式。

一种是莫名地对你冷漠,让受害者不断猜测:

我到底做错了什么,他要这样对我。

另一种是反复挑剔你明显的缺点,让受害者不得不承认:

他说得对,我真的很差劲。

无论是哪一种,受害者最后都会陷入深深的猜想和自我否定,甚至长期被困在这段关系里,没有勇气再去开启一段新的关系。

②矛盾心理:内疚与抑郁交加

当人际暴力包裹着“为你好”的外衣时,会让人产生更加复杂的负面情绪。

你首先会感到一丝不快,随即一股强烈的内疚感泛起,把你的不快全部压下去:

他是为我好才这样做的,我怎么能这样想呢?

久而久之,这种无法发泄的不适感,就会在心里堆积,变成一种幽深的抑郁。

这种矛盾心理,在我和A的关系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朋友A一路来以“为你好”控制我的方方面面,导致每一次她邀请我去逛街和旅游,我都不太情愿。

一旦这个念头出来,我就会质问自己:她对我那么好,怎么可以拒绝她?

这种内疚逼着我一次次赴约,尽管我每一次待在她身边都感到很无力。

这个过程中,内疚感和抑郁感轮番上阵,让我矛盾极了。

③对关系抱有怀疑,逃避一切的关系

这种情况,一般发生在被群体暴力的人身上。

以至于他不敢轻易地相信别人,甚至为了避免伤害,直接逃离一切关系。

中学时发生了一件事,几乎毁了我的整个中学生活:室友悄悄将我无意吐槽另一个人的短信公诸于众。

因此最好的朋友疏远我,走廊上同学们的眼神和话语也透出了很多嫌弃和恶意,我每夜失眠,不敢与人亲近。

后来有一次,隔壁班的一位朋友专门过来问候我:“你最近还好吗?”

我那一瞬间的反应是:

他突然来关心我是什么意思?

他难道不知道我那件事吗?

他难道是想嘲笑我是个道德败坏的人?

我压抑住内心复杂的思绪,冷冷地回应:“还行。”

在普通人看来,这只是简单的一句关心,但我却明显感觉他在嘲笑我,甚至想要攻击我,以至于马上打起了退堂鼓,不敢和他说出被我压抑的心声。

一直到上了大学,我才从周围人笃定的善意中,慢慢愿意打开自己的心扉。

经历过人际暴力的人,很容易以为超负荷的模式就是生活常态。

但我们仍然不能否认,内心追求幸福与快乐,是人性使然。

那么,我们该如何应对遭遇人际暴力后的创伤?

1.意识到人际暴力不合情理

在电影《少年的你》里,周冬雨饰演的陈念不止一次被“校霸”魏莱打、剃头、扒衣服、录像。

为什么陈念会成为众矢之的?

她只不过出于善心,帮另一个被欺凌的女孩披了一件外套而已,却像每个被冷落、指责、控制的人一样,承担着莫须有的错。

事实上,这种暴力,可能是出于一种从众心理的无意识,也可能是人性本身存在的恶。

这种“恶”所产生的人际暴力,不符合情理,更加没有任何意义。

就像陈念的一个动作、我的一个缺点,真的证明了我们是糟糕到可以被欺压的人吗?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只有意识到这种暴力的不合理,我们才能跳出自我怀疑、内疚、抑郁、绝望的怪圈,真正地过好自己的生活。

2.直接离开

美国作家琼·狄迪恩写道:

意识到自我的内在价值,就有可能拥有一切:能够辨别是非,敢爱,也敢漠然。

所以,在某种人际关系上,我们是可以保持冷漠的。

当我们遭遇人际暴力时,最好的策略就是采取不理睬的态度,甚至离开。

武志红老师推荐过一本心理学书叫《不要控制我》,里面提到一个故事:

有个朋友去喝咖啡。

有人对她说“笑一笑”,

她继续喝咖啡。

那人说“你笑一笑”,

她对那个人说“你说什么?”

那个人说:“你笑一笑”,

她说“你说什么?”

那个人落荒而逃。

故事里的“她”以不理睬来对抗“那个人”,可以让他意识到,他的情绪控制对她来说毫无用处。

这样的话,事情很快就会平息下来:因为他找不到人来“打架”,只好放弃。

在人际暴力中,当我们看清对方的有意伤害,不认同对方,那么ta的施压、言语,也就不再有力量了,相反,ta会尊重你,把你放在平等的位置去思考。

3.建立支持系统

当我们遭遇人际暴力的时候,内心极其虚弱,无力还击。

如果事态已经很严重,却不作出反抗,通常会被施暴者认为在配合他。

这时,我们需要一种更超强的力量来砸碎这个怪圈,可以是你的朋友、父母、老师,甚至是司法机关。

只要他们认为你不至于被这样对待,并且一直笃定地支持你、认同你,你就可以依靠这股力量支撑下去。

写在最后

我也曾自我怀疑过,会不会是因为我的性格过于柔弱,才总会遇到这种事情。

但我意识到人际暴力的随机性以及从众心理之后,我停止了自我攻击。

我们不必感怀过去的经历,而是感恩在这些经历中不断探索、不断强大的自己。

THE END
1.无边泳池让人后心发凉的真·恐怖(获取方法请查看文末)(无边泳池问题一:在一段不对等的夫妻关系中,彼此应该如何经营这段婚姻?故事里头的妻子,给了我们一个非常不好的示范,作家被蹂躏得千疮百孔的内心,异常渴望被认可。此时,只要有那么一丁点的苗头,作家也会毫不犹豫的赴汤蹈火。出外野餐,这本身就触犯了“度假”的禁忌。而在野餐过程中,迷妹的老公说的话已经开始诡异。作家上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5015736/
2.最好的夫妻关系,不是门当户对,而是以下四种这篇文章通过引用萧伯纳的名言以及古代诗人的诗作,深刻探讨了现代婚姻中“门当户对”观念与现实生活的矛盾,并强调了夫妻关系中互选、互补、互亲和互助的重要性。以下是对文章内容的几点总结与扩展: 萧伯纳的话虽然揭示了历史上婚姻选择的一种普遍现象,但文章指出,婚姻的长久与幸福并不完全取决于双方家庭背景的对等。https://m.sohu.com/a/791895621_121839683
3.伉俪与夫妇的区别请帖写夫妇还是伉俪接亲网3、双方关系不同 夫妇本为夫妻对等的关系,但是在婚姻里,经常会出现某一方更加强势的情况出现,即使这样,二人结合也叫做夫妻。 但是伉俪不同。“伉”本义是匹敌,相当;“俪”本义是配偶。“伉俪”即相匹敌的配偶。由此可知,事业各自有成,生活情趣又相仿的夫妻才能称为“伉俪”。 https://www.jieqinwang.com/baike/18770.html
4.夫妻之间一对一交流次数频繁,交流时间过长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4.权力不对等:显示出夫妻关系中可能存在权力的不对等,一方更有影响力和决定权,另一方则处于相对弱势的位置。不过,具体情况还需要结合夫妻双方的日常相处、性格特点等多方面因素来综合判断。 六、这样下去长时间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和问题? 如果这种交流模式长期持续下去,可能会出现以下情况和问题: 1.情感疏远:弱势一方https://www.hongxiu.com/chapter/23447504001450404/81208232365843283
5.夫妻关系杂议现代散文(精选2篇)夫妻关系,是人世间最说不清道不明的一个话题。不妨先从怕老婆说起。 网上一位江楼最敬佩的老友,在他那醇厚华美、美不胜收的著文中,不止一次地直言他怕媳妇。其实,怕媳妇(咱就说怕老婆)不是什么坏事。俗云:不怕老婆发不了家!是说,在很多事情上,老婆可以为自己掌掌舵,以免自己丢三落四、冒里冒失、大手https://www.360wenmi.com/f/filewl8r5d3f.html
6.老年人法律政策知识问答(二)家庭赡养与扶养常见问题夫妻之间的相互扶养,既是权利,也是义务。我国《婚姻法》第20条第2款规定:“一方不履行扶养义务时,需要扶养的一方,有要求对方付给扶养费的权利。”夫妻之间的这种权利义务关系,是基于婚姻关系而产生的,不受感情等因素的影响。只要夫妻关系在法律上还存在,一方生活困难时,对方就有义务予以扶养。即使那种夫妻感情极差,https://www.quanzhou.gov.cn/zfb/wsbs/kstd/lnr/cjwt/201310/t20131023_174017.htm
7.最好的夫妻关系,都符合这2个特征婚姻里,不能只有一个人唱主角。 如果婚姻真的是一所学校,夫妻不是彼此的老师,而是同学。 一起读书成长,一起考试升级,甚至一起翘课捣乱,走来的一路,是并肩前行。 最好的夫妻关系,就是这个样的,势均力敌,才是神仙伴侣。 最近,日本公主结婚的新闻出了圈。 https://www.jianshu.com/p/d1030c289b9f
8.夫妻经营一家店,老公总是训人,时间久了心好累我想过,好好谈谈,但是没有用,一说,脾气就上来了,我不想吵,一吵就胸口疼,所以我就不说了很烦,一直这样下去2203阅读 ·2回答 收藏熊小青 咨询达人/心理作者/优质答主 关注 全部 这位朋友,你好,你和你丈夫的相处现状,与你们的角色定位混乱有关,你们是夫妻关系,也就是说要在沟通中要关心彼此的感受、表达https://m.xinli001.com/qa/100055797
9.浅析审判实践中“婚内强奸”的定性与处理在性关系上,夫妻是完全不对等的,妻子毫无性权利、性自由可言。因此,即使被丈夫强奸,妻子也无法起诉,只能承受。但是二战后,随着女权主义运动的兴起,女性的自我意识与权利意识逐渐觉醒,开始追求与男性平等的社会地位和权利。在婚姻关系方面,女性也不甘心只是丈夫的奴隶与工具,而要转变为婚姻关系中平等的伙伴。在这一https://www.chinacourt.org/article/detail/2013/10/id/111025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