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体内的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在直接交往中形成的心理关系。它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概念。我们从三个层次来分析。

(一)人际关系是社会关系的心理层面

因此,人际关系是社会关系的心理层面。人际关系的状况,从根本上来说,取决于社会关系的性质。

(二)人际关系具体包含在现实各种社会角色关系之中

角色关系是社会关系的具体化,人们在工作和生活中的直接交往关系都是在各种角色之间进行的,如领导关系、同事关系、师徒关系、同学关系、同乡关系等。

(三)人际关系的实质是心理上的亲疏关系

人际关系的形成是交往、认知和情感三因素互相作用的整合。其中:

这三因素中,情感因素起着主导作用,它制约着人际关系的亲疏程度和稳定程度。

人际关系的特征

为了把握人际关系概念的丰富内涵,需要进一步分析它的一些具体特征。

(一)个人性

和社会关系不同,人际关系表现在具体个人的互动过程中,是一种个人交往或个性关系。在人际关系中,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上级和下属这些社会角色关系退居到了次要地位,而对方是不是自己所喜欢的对象,成了主要因素。

(二)需求性

人际关系以能否满足交往双方的需要为基础。因此,群体中的人际关系状况,取决于人们之间的需要满足的程度。

(三)情感性

人际间的情感倾向可以归结为两大类:

在前一种情况下,对方总是所希望、满意的客体,个体有强烈的与其合作或结合的行为倾向。在后一种情况下,对方则是不能被接受的、难以忍受的,甚至是感到厌恶的客体。

(四)直接性和可感性

一般说来,没有直接的交往和接触是不会产生人际关系的,而只要建立起某种人际关系,就一定为人们所直接体验到。

如人们之间在心理上的距离越近,就越会感到心情愉快,若存在冲突和矛盾,则会感到抑郁,这充分说明了人际关系的直接性和可感性。

人际关系的类型

(一)人际关系的需求类型

美国心理学家舒兹(W.C.Schutz)认为,由于每个人都期望得到别人的支持、帮助和信赖,因而人们都具有人际关系的需求。他认为这种需求可以分为三种:

根据以上三种人际需求的表现,舒兹把它们区分为主动表现的行为者和被动期待他人的行为者,并由此得出六种基本人际关系倾向。

表现→

需要↓

(二)人际关系的地位类型

心理学家雷维奇通过研究,从双方的地位的角度,把人际关系概括为八种类型:

雷维奇的八种人际关系类型,尽管来自对夫妻关系的测试,但对大部分具有经常性互动的人们之间的关系来说,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

人际关系的行为模式

一定的人际关系表现出一定的人际行为模式,也就是说一方的行为会引起另一方相应的行为。

这是人际关系行为的一个规律。需要指出的是,这里说的是“相应”,而不是“对等”。

(一)人际吸引的两个原则

人际关系的行为模式通过人际吸引的两个原则得到具体表现,这两个原则是:

这两个原则表明,在人际交往中,彼此的心理距离是为感情的交换所制约的。这种感情的交换是有方向的,但不是等价的,而是增值的。这种增值可能是正增值,也可能是负增值。

(二)人际行为的八种模式

美国心理学家利瑞(T.F.Leary)从几千份人际关系的研究报告中,概括出人际行为的八种模式:

人们相互之间的吸引力或排斥力的大小,是衡量人际关系好坏的标志。

邻近性吸引

邻近性吸引,指空间距离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在日常生活中,常有这样的心理体验,自己最喜欢的人,往往是身边邻近的人。然而,往往自己最讨厌的人,也是邻近的人。这说明,空间因素是影响人际吸引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

(一)邻近性为什么容易产生人际吸引?

(二)邻近性的最少代价原则

此外,空间因素不仅指距离的远近,还包括空间封闭和开放的程度。在“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封闭空间中,尽管距离很近,也难以增加人际吸引。

交往频率的吸引

一般说来,人们彼此交往的频率越高,越容易形成较密切的联系。因为交往的频率高,容易相互了解,形成共同的感受、兴趣、经验和语言,也就容易成为知己。

同时也应注意到,不能过分夸大交往频率对人际关系的作用,而忽视交往内容和质量的作用。如果交往双方缺乏诚意,交往行为仅停留在表面的应酬上,即使交往频率高,也只能是貌合神离。

相似性吸引

相似性吸引,指交往双方都意识到彼此在个人特性方面的相似性而引起的相互吸引,并且两者相似的方面越多,相似的程度越大,越会产生亲密感,越容易相互吸引。

个人特性包括年龄、性别、个人社会背景、态度等方面。

由于态度可以看作以价值为核心的各种社会背景和个性特征的融合,因此,可以用态度的相似性吸引来说明其他的相似性吸引。

相似性为什么会产生人际吸引呢

我们还可以作这种解释:由于个性和社会背景相似,人们趋向于参加类似的社会活动,因此交往的机会多,沟通比较容易,使相似的各方产生好感,相互吸引。而差异大的人,由于缺乏共同的经验和语言,容易产生距离感,难以沟通和彼此吸引。

互补性吸引

互补性吸引,指当双方的需求以及对对方的期望正好成为互补关系时,会产生吸引力。

(一)互补为什么会产生吸引

(二)相似性吸引和互补性吸引哪个更重要

能力与特长的吸引

能力与特长的吸引,指人们一般都比较喜欢聪明能干的人,不喜欢愚笨无能的人。

那么,是不是越聪明越能干的人越招人喜欢呢?

也不是,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一个极为聪明能干的人,会使其他人产生一种卑下感,对其敬而远之,从而降低了吸引力。

如果他偶尔暴露些小毛病,或者遭受些小挫折,反而会更招人喜欢。

同时要看到,才能超群而又有些小缺点的人对两种人会降低吸引力:

外貌的吸引

外貌对人际吸引所产生的力量是毋庸置疑的,尤其在人们初次打交道时更是如此。

外貌不仅指相貌,还包括衣着、仪表、风度等。

美好的外貌为什么会产生吸引力呢?

按照马克思“人也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物体的”观点,爱美是人本质力量的一种表现。我们可以作这样的解释:

这种晕轮效应一方面出于人们良好的愿望,另一方面出于文艺作品的渲染。

妨碍人际吸引的个性品质特征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有些个人的性格特征会妨碍人与人之间的吸引,这些个性品质特征主要有:

人际关系对管理的重要性

(一)人际关系影响群体凝聚力

人际关系是群体凝聚力的基础。

(二)人际关系影响职工的工作效率

人际关系是人们完成工作任务的客观心理环境。

(三)人际关系影响职工身心健康

人际关系对人的心理健康有重大影响。

人际关系好有助于身心健康,而人际关系失调常常会带来心理的失调,导致心理疾病、行为变态。

许多研究表明,人类很多疾病特别是心因性疾病如神经衰弱、高血压、偏头痛和溃疡病等,都与人际关系失调有密切关系。

人际关系发展变化的轨迹

人际关系的发展变化的过程,可以分为关系的形成、发展、稳定和分离四个阶段。

(一)人际关系的形成阶段

(二)人际关系的发展阶段

当双方相互吸引后,便设法进行适应性交往。

(三)人际关系的稳定阶段

关系的稳定并不是说关系双方诸因素一成不变,而是说双方之间至少保持以下特点:

(四)人际关系的恶化阶段

人际关系能否维持和发展,关键在于交往双方需求的满足程度。

如果一方总是感到得不偿失或者双方在需求得失的矛盾面前互不相让,就会使关系向负向发展。人际关系的恶化分为四个阶段:

人际互动分析理论

人际互动分析理论也叫人格结构的PAC分析理论,由加拿大人柏恩(T.A.Berne)提出。这种理论认为,在交往过程中,个体的个性由三种状态构成:

在人际交往中,由于三种心理状态的平行互动和交叉互动,就构成了十种人际交往类型。

(人际互动的十种交流类型)

通过PAC互动分析可以看出,个体的心理状态在人际交往中起着主导作用。“成人刺激”和“成人反应”的相互作用是解决问题、协调人际关系的主要途径。在特定的条件下,互补性的交叉交往关系也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而非互补性的交叉交往关系往往导致误会、关系紧张或中断。

人际关系的改善途径

人际关系是在人们长期交往中形成的,改善不尽如人意的人际关系也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从提高交往主体的素质和创造良好的交往环境等多方面入手。概括地讲,改善群体人际关系最基本的途径有以下几方面。

(一)建立坚强的领导班子

在实现组织目标的管理过程中,组织中的人际关系,主要是上下级之间的领导关系和平级之间的同事关系,其中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往往又影响、制约着群体同事关系。因而领导班子的思想、作风与人际协调能力,对其单位的人际关系影响最大。

(二)建立合理的组织结构

组织结构是否合理,同样影响人际关系。

(三)创造良好的群体环境与交往气氛

人际关系是在相互交往的过程中逐步建立和发展的。

人们交往的频率与深度对人际关系有重要的影响,因此,作为管理者要有意识地利用组织的力量,创造适宜的群体沟通气氛,促进成员的相互交往。具体说:

(四)加强群体成员的自我修养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需要领导者从宏观上施加必要措施,也需要群体成员们从微观上对自身进行调节。

(五)通过训练培养管理者人际关系能力

人际关系能力主要指人对别人交往需要、动机的体察能力和使自己的行为与外界环境更加吻合的能力。这些能力可以通过训练来培养。

在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被广泛采用培养领导者和管理人员人际关系能力的方法,有敏感性训练和角色扮演两种。

THE END
1.2024年5.25心理降知识竞赛题库及答案(共70题).docx场所应在(C)A.咨询员家中B.双方商定的茶馆C.咨询室D.来访者家中14,按照心理学的观点,大部分心理问题来源于(D)A.家庭内部B.社会环境C.人际关系的处理D.自身的内部冲突15,在心理咨询的各种形式中,最主要而且最有效的方法是(BA.电话咨询B.面对面C.专题咨询D.互联网咨询16,咨询师与来访者的咨询关系类似于(Dhttps://www.renrendoc.com/paper/362122934.html
2.人际关系的基石信任是人际关系中最为重要的元素之一,它如同一座桥梁,连接着彼此的心灵,构建起稳固的关系。无论是在家庭、朋友、职场还是社会中,信任都是维系关系的核心。本文将深入探讨信任的定义、重要性、建立与维护信任的方法,以及在生活中信任的表现与挑战。 一、信任的定义 https://blog.csdn.net/kkflash3/article/details/144069484
3.公共管理每周一学(12月1日)学苑网络课堂A、物质 B、精神 C、环境 D、战略 【答案提示】:本题正确选择D。解析:组织实际上是一群人为了达到共同的目的,通过权责分配和层次结构所构成的一个随着环境变化而不断进行自我完善的有机体。组织通常由以下要素组成:物质要素、精神要素、环境要素、目的要素。http://www.xycentre.org/front/toArticle/856
4.管理学超星尔雅学习通网课答案2、【单选题】一艘轮船要顺利行使到目的地,船长的角色包括:设计航行方向的领航员,实际控制方向的舵手,轮船的设计者或选用者,以及使全体船员形成支持﹑参与和沟通关系的促进者。以上这些角色分别对应于管理的什么职能? A、计划﹑控制﹑组织和领导 B、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 http://changchun.ehqc.cn/show/48_53.html
5.绪论珍惜大学生活开拓新的境界教学重点、难点:1.引导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全面认识自我,协调人际关系,依据时代大背景和社会大舞台确立自己新的成长与发展目标。正确认识学习知识与学会做人的辩证关系。2.把个人立业成才的追求与复兴中华民族的伟大事业结合起来,尽快进入创造性学习阶段。如何做到知行统一,德才兼备。 http://www.bcvit.cn/zzjydianzijiaoan/2135.jhtml
6.人际关系学人与人之间在相互交往中发生、发展和建立起来的关系就是人际关系。 本章作为人际关系学的概述首先探讨什么是人际关系;人际关系的实质和特点;什么是人际关系学;人际关系学的学科体系;人际关系学的研究对象,以及研究人际关系学的目的、原则与方法等。 第一节 人际关系的概念和实质 https://www.zikao365.com/demo/zkfd/three/c510896-v101/
7.德育答辩论文样例十一篇在汉语课堂教学中,不单单是要求上语言教学课,还要开设诸如“中国文化史”、“中国文明史”、“中国国情”等文化教学课程;即便是在课堂语言教学中,建构语言与文化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也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境界。文化元素始终是教师授课内容的背景和内核,文字是隐形的翅膀,是文化的基本元素,要让非母语区的学生不是感到汉字https://www.sfabiao.com/haowen/1493.html
8.题库大全加答案《组织行为学》4篇(全文)成功的管理者使用更多的人际交往技巧,而有效的管理者使用更多的沟通技巧。 3)为什么在我们试图理解组织行为时,用系统研究完善直觉是重要的? 答:系统研究指的是通过对事物之间关系的考察,试图解释其中的原因和结果,并把结论建立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之上。系统研究包括一些重要的事实和关系,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更为准确的预测https://www.99xueshu.com/w/filea1vc31t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