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社会心理学研究对象、性质、研究范围
一、研究对象
孕育社会心理学有两个母体:社会学和心理学。研究社会心理学自然形成了两种研究倾向。即所谓的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和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
(一)侧重于心理学的定义以美国心理学家F.H.奥尔波特在《社会心理学》(1924年)一书中指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的学科”。
美国心理学家G.W.奥尔波特(1968)认为:社会心理学试图理解和解释个体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怎样受到他人的实际的、想象的或隐含的存在的影响。
(二)侧重于社会学的定义:是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强调社会心理学应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或人与人之
年(P8),它指出:“社会心理是关于
。
(三)介于心理学与社会学之间的定义
社会心理学应该是研究人与人互动过程中的心理以及行为。科学的社会心理学定义应该介于心理学与社会学之间。
1990年中国社会心理学会会长、北京大学教授沈德灿(shen)在对形形色色的社会心理学定义进行了分析整合后,认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社会行为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这个定义目前为我国大多数社会心理学研究工作者所接受。
第二节社会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
哲学思辨阶段:从古希腊开始一直延续到19世纪上半叶。特点:根据哲学思辨和社会准则来认识社会行为。
经验描述阶段: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特点:在观察的基础上,对人类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进行客观的描述和分析。定性研究
经验描述阶段是社会心理学的形成时期。1908年,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的《社会心理学导论》和美国社会学家罗斯的《社会心理学》先后出版,一般认为,这两本书标志着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
实证分析阶段:始自20世纪20年代。特点从定性研究转向定量研究,从纯理论研究转向应用研究。
第三节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常用的有实验法、观察法、调查法、测验法、档案法、跨文化研究法、个案研究法等。
第二章社会化
第一节概述
一、社会化概念
社会化是个体在社会的影响下,通过学习,掌握社会经验、规范,形成与社会一致且有自己特色的态度、情感、行为习惯与品格,并取得社会成员资格的成长过程。
社会化的条件(社会化的原因)
1、人类的童年依赖期甚长
2、人类具有超越本能的能力。
3、人类创造了社会化的重要沟通工具——语言,为经验传递提供了条件
4、人有高度的学习能力:
社会化的类型
按社会化的发展阶段划分:
1、基本社会化:发生在个体生命的早期,即婴儿至青少年时期的社会化。
2、预期社会化:学习今后扮演的角色。现在的大中专院校承担的任务。为今后走上工作岗位做准备。
3、继续社会化:指人们为了适应变动着的形势(如家庭建立、工作调动、经济生活变更、社会关系变化、社会责任变化等),在完成了社会化的基本过程之后的继续学习社会文化的过程。干什么学什么。
4、再社会化:指个体生活环境或所承担的社会角色发生急剧变化时,或者由于社会化过程的失败而受到严重处罚时,为了适应新的环境,或者重新适应社会,需要对自身的生活习惯、行为准则、价值观念等做出重大调整,进行重新学习。(新兵入伍,移民国外,要学习国外一些规范。)(还有就是那些常说洗心革面,重新做人)。
5、反向社会化:年轻一代将文化知识传递给前辈的过程。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速,这一问题被重视起来。“文化反哺”
社会化的内容(一)生活技能的社会化(二)职业技能社会化。(三)行为规范社会化(四)生活目标的社会化(五)语言社会化(六)性别社会化
社会化的基本特征(特点)(一)社会强制性(二)个体能动性(三)终生持续性(四)共同性与个别性的统一
第二节社会化的理论
一、精神分析理论
(一)弗洛伊德:无意识(二)埃里克森:认同危机
二、认知发展理论
(一)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二)柯尔伯格的道德推理阶段理论
三、社会学习理论(观察学习)四、哈里斯的群体社会化理论
第三节社会化的途径
一、社会教化社会通过社会化的执行者实施社会化的过程。
(一)社会教化的共同内容
教授基本的生活技能;教导行为规范;培养社会角色;树立面向未来的生活目标
(二)社会教化的场所、机构
1.家庭家长的文化程度、父母期望、家庭功能、教养方式、学习指导的方式、父母监控方式、家庭气氛
2.学校(1)校园环境(2)学风、班风(3)学校领导和教职工影响因素:教师、班集体、同学、校园环境等
3.同辈群体:地位相近,年龄、兴趣、爱好、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大体相同的人所组成的一种关系亲密的非正式群体。
4.大众传播媒介
二、个体内化
1.观察学习
2.认知加工
3.角色扮演
4.主观认同
5.自我奖赏
6.社会比较
第三章自我意识
一、自我意识的概念
自我意识指一个人对自己的意识,亦即主观的我(主我)对客观的我的(宾我)(客我)意识。
二、自我意识的分类
心理学家对自我意识的结构,诠释不一,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说法:
1.躯体我(生理)、精神我(心理)、社会我美国实用主义心理学家詹姆斯
2.知的我、被知的我库利(德国)
3.主我(I)和客我(me)美国米德
4、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调控1998年时蓉华等人从表现形式分类
5、罗杰斯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
6、希金斯分类实际自我、理想自我与应该自我
第二节自我意识的心理成分
一、自我认知正确认识自我是健全自我意识的基础
(一)自我认知的含义主观的我对客观的我的认知与评价
(二)自我认知形成的途径:
1.乔韩窗口理论认为:人对自己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每个人的自我都有四部分:
(1)公开区(公开的我)(开放自我):自己知道,别人也知道
(2)盲点区(盲目的我)(盲目自我):别人知道,自己却不知道的部分,也就是所谓个人的盲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