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必看笔记

第一节社会心理学研究对象、性质、研究范围

一、研究对象

孕育社会心理学有两个母体:社会学和心理学。研究社会心理学自然形成了两种研究倾向。即所谓的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和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

(一)侧重于心理学的定义以美国心理学家F.H.奥尔波特在《社会心理学》(1924年)一书中指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的学科”。

美国心理学家G.W.奥尔波特(1968)认为:社会心理学试图理解和解释个体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怎样受到他人的实际的、想象的或隐含的存在的影响。

(二)侧重于社会学的定义:是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强调社会心理学应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或人与人之

年(P8),它指出:“社会心理是关于

(三)介于心理学与社会学之间的定义

社会心理学应该是研究人与人互动过程中的心理以及行为。科学的社会心理学定义应该介于心理学与社会学之间。

1990年中国社会心理学会会长、北京大学教授沈德灿(shen)在对形形色色的社会心理学定义进行了分析整合后,认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社会行为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这个定义目前为我国大多数社会心理学研究工作者所接受。

第二节社会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

哲学思辨阶段:从古希腊开始一直延续到19世纪上半叶。特点:根据哲学思辨和社会准则来认识社会行为。

经验描述阶段: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特点:在观察的基础上,对人类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进行客观的描述和分析。定性研究

经验描述阶段是社会心理学的形成时期。1908年,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的《社会心理学导论》和美国社会学家罗斯的《社会心理学》先后出版,一般认为,这两本书标志着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

实证分析阶段:始自20世纪20年代。特点从定性研究转向定量研究,从纯理论研究转向应用研究。

第三节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常用的有实验法、观察法、调查法、测验法、档案法、跨文化研究法、个案研究法等。

第二章社会化

第一节概述

一、社会化概念

社会化是个体在社会的影响下,通过学习,掌握社会经验、规范,形成与社会一致且有自己特色的态度、情感、行为习惯与品格,并取得社会成员资格的成长过程。

社会化的条件(社会化的原因)

1、人类的童年依赖期甚长

2、人类具有超越本能的能力。

3、人类创造了社会化的重要沟通工具——语言,为经验传递提供了条件

4、人有高度的学习能力:

社会化的类型

按社会化的发展阶段划分:

1、基本社会化:发生在个体生命的早期,即婴儿至青少年时期的社会化。

2、预期社会化:学习今后扮演的角色。现在的大中专院校承担的任务。为今后走上工作岗位做准备。

3、继续社会化:指人们为了适应变动着的形势(如家庭建立、工作调动、经济生活变更、社会关系变化、社会责任变化等),在完成了社会化的基本过程之后的继续学习社会文化的过程。干什么学什么。

4、再社会化:指个体生活环境或所承担的社会角色发生急剧变化时,或者由于社会化过程的失败而受到严重处罚时,为了适应新的环境,或者重新适应社会,需要对自身的生活习惯、行为准则、价值观念等做出重大调整,进行重新学习。(新兵入伍,移民国外,要学习国外一些规范。)(还有就是那些常说洗心革面,重新做人)。

5、反向社会化:年轻一代将文化知识传递给前辈的过程。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速,这一问题被重视起来。“文化反哺”

社会化的内容(一)生活技能的社会化(二)职业技能社会化。(三)行为规范社会化(四)生活目标的社会化(五)语言社会化(六)性别社会化

社会化的基本特征(特点)(一)社会强制性(二)个体能动性(三)终生持续性(四)共同性与个别性的统一

第二节社会化的理论

一、精神分析理论

(一)弗洛伊德:无意识(二)埃里克森:认同危机

二、认知发展理论

(一)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二)柯尔伯格的道德推理阶段理论

三、社会学习理论(观察学习)四、哈里斯的群体社会化理论

第三节社会化的途径

一、社会教化社会通过社会化的执行者实施社会化的过程。

(一)社会教化的共同内容

教授基本的生活技能;教导行为规范;培养社会角色;树立面向未来的生活目标

(二)社会教化的场所、机构

1.家庭家长的文化程度、父母期望、家庭功能、教养方式、学习指导的方式、父母监控方式、家庭气氛

2.学校(1)校园环境(2)学风、班风(3)学校领导和教职工影响因素:教师、班集体、同学、校园环境等

3.同辈群体:地位相近,年龄、兴趣、爱好、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大体相同的人所组成的一种关系亲密的非正式群体。

4.大众传播媒介

二、个体内化

1.观察学习

2.认知加工

3.角色扮演

4.主观认同

5.自我奖赏

6.社会比较

第三章自我意识

一、自我意识的概念

自我意识指一个人对自己的意识,亦即主观的我(主我)对客观的我的(宾我)(客我)意识。

二、自我意识的分类

心理学家对自我意识的结构,诠释不一,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说法:

1.躯体我(生理)、精神我(心理)、社会我美国实用主义心理学家詹姆斯

2.知的我、被知的我库利(德国)

3.主我(I)和客我(me)美国米德

4、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调控1998年时蓉华等人从表现形式分类

5、罗杰斯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

6、希金斯分类实际自我、理想自我与应该自我

第二节自我意识的心理成分

一、自我认知正确认识自我是健全自我意识的基础

(一)自我认知的含义主观的我对客观的我的认知与评价

(二)自我认知形成的途径:

1.乔韩窗口理论认为:人对自己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每个人的自我都有四部分:

(1)公开区(公开的我)(开放自我):自己知道,别人也知道

(2)盲点区(盲目的我)(盲目自我):别人知道,自己却不知道的部分,也就是所谓个人的盲点。

THE END
1.人际关系的基石信任是一种心理状态,指的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或群体的期望与信念。它包含了对他人诚实、可靠和能力的信任。信任不仅是情感上的依赖,也是理性上的判断。在人际交往中,信任使我们能够放下防备,开放心扉,与他人建立深厚的联系。 二、信任的重要性 促进人际关系:信任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无论是家庭、朋友还是同事https://blog.csdn.net/kkflash3/article/details/144069484
2.人际关系的作用和意义高彬医生讲座讲解心理咨询科疾病2021-08-28 语音内容: 人际关系的作用和意义, 第一,人际关系是维护人身心健康的重要途径,人际关系影响人的生理和心理状况,影响人的情绪和情感的变化,影响人的精神世界; 第二,人际交往是成长成才的重要保障,人际交往是交流信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是个体认识自我,完善自我的重要手段。是一个集体成长和社会发展的需要https://m.120ask.com/voice/mip_73764.html
3.人际关系的重要性1、好的人际关系是一种无形的财富,所以必须要与朋友搞好人际关系。有的人成功不仅在于他的能力强,更重要的是善于交际。 2、人际关系使你创业更容易成功,他们会在你创业的途中推你一把,让你更快发展起来,更快的成功,他们会在你困难时向你伸出援手,会在你不知所措是为你指明方向。 3、学会处理人际关系,善于http://m.riliai.com/zx_214074/
4.社交与交友,真正的社交含义是否仅限于简单的交朋友探讨?摘要:社交与交友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不可避免的活动,但社交的真正含义并不等同于简单的交朋友。社交涉及更广泛的概念,包括人际互动、沟通、建立联系、分享经验等。人们通过社交来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和信任,建立稳固的人际关系网络https://www.28wp.com/post/9567.html
5.人际交往和沟通的重要性样例十一篇总之,由于没有足够多的锻炼机会,导致学生交流经验的缺乏,使学生无法掌握正确的人际交往技巧,以及养成良好的人际技能素养,所以在交往过程中容易出现不当的行为而影响人际关系,或是语言表达能力欠佳、表达不妥或是词不达意而让人误解,给人际交往造成不好的影响。https://www.sfabiao.com/haowen/39082.html
6.人际关系心理学知识一人际关系的定义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心理上的关系、心理上的距离。自有人类社会以来,人就有交往上的需要。所以人际关系是得以生存、人类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保证。也就是说,人际交往将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相联结并形成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发展的网络系统。 http://www.100md.com/html/Dir/2003/09/26/98/664.htm
7.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看法和观点(精选8篇)实际上在大学生的交往过程中都会或多或少的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在每个成长中的大学生,都希望自己生活在良好的人际关系的气氛中,应该如何改善人际关系,如何加强人际交往,大概是每个大学生迫切希望解决的问题。其实对于大学生而言,人际交往对学习、生活和心理健康都有很大的意义。 https://www.360wenmi.com/f/filee3v0fvpl.html
8.2018级降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具有较强人际沟通、组织协调和开发拓展创新能力。 具有较强的语言逻辑性,优秀的决策力、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以及良好的客户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素质结构 具有爱岗敬业的事业心、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高尚的社会主义道德品质,热爱劳动、勤奋学习、遵纪守法、富于实干、勇于创新。 具有“以人为本、公平公正、用https://jwc.wfhlxy.com/info/1023/1356.htm
9.人际关系论文通用12篇并不是说初中生与家长和教师的关系一定就是矛盾和斗争,只要方法得当,家长和教师在帮助初中生形成和谐的纵向人际关系方面是大有作为的。进一步讲,作为父母和教师,只要充分认识到他们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满足他们需要一个同成人能平等交流情感的空间和时间的需求,理解他们在人际交往活动中出现的问题,采取合理的教育策略,https://ncjygl.xueshu.com/haowen/7351.html
10.《教育公共基础知识》考试大纲人际关系的概念。人际关系是人与人在交往中建立的直接的心理的关系。 人际关系的结构。人际交往包括人际认知、人际情感、人际行为。 人际关系的类型。人际关系包括师生关系、教师间关系、教师与学校领导的关系、教师与家长的关系。 7.职业适应 职业适应的概念。职业适应指在积极的职业价值观的指导下,所形成和维持的职业http://rlsbj.cq.gov.cn/zwxx_182/sydw/sydwgkzp2017/202403/t20240306_13005967.html
11.人际交往论文(精选5篇)现代人际交往是否有规可循,有范可依,如何才能提高现代人人际交往的水平,从而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弟子规》能给我们现代人际交往怎样的启示?带着这些问题,笔者对近年来关于《弟子规》和人际交往两方的文献进行了梳理,欲从先人的智慧中寻找现代人际交往的规范。 https://www.1mishu.com/haowen/116666.html
12.关系良好人际关系数学中的关系哲学上的关系(1)平等原则。在人际交往中总要有一定的付出或投入,交往的两个方面的需要和这种需要的满足程度必须是平等的,平等是建立人际关系的前提。人际交往作为人们之间的心理沟通,是主动的、相互的、有来有往的。人都有友爱和受人尊敬的需要,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平等对待、人的这种需要,就是平等的需要。 http://baike.xuexiaodaquan.com/doc-view-3092.html
13.第九章人际交往与社会影响人际 关系的建立与维持不仅满足了人类 的生存需要,而且也满 足了人类健康发展的心 理需要。因此,明确人 际交往的心理规律与原理,明确人 际关系建立和发展的过 程,明确个人在群体情 境下的行为表现以及群 体的特征是非常有意义的。本章主要介绍人际交往的基本过程和理论、人际交往过程中的沟通模式和人 际吸引的https://www.jianshu.com/p/3bed08cc413e
14.礼物的流动:一个中国村庄中的互惠原则与社会网络2.大多数西方学者对中国社会中的人际关系的研究,关注送礼的功利性与私人网络的培育,忽视了社会互动的文化意义。 3.金耀基与黄光国的概念分析需要经验研究检验。 本项研究试图考察中国一个北方农村的礼物交换过程和网络培育,关注礼物交换的文化规则与运作逻辑。 https://www.douban.com/note/780680211/
15.人际关系学本课程的基本要求是:系统掌握人际关系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和常见的方法、技巧;并将本课程的理论、知识和方法、技巧应用于具体的人际交往。要求考生具备理论联系实际的本领,具备较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学习本课程必须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对所学理论、知识、原则、方法、技巧等的实际应用。 https://www.zikao365.com/demo/zkfd/three/c510896-v101/
16.人际沟通能力的概念模板(10篇)护理学专业具有其特殊性,绝大多数学生为女生,由于青年女性的生理心理特点,部份女生心思细密、敏感,情绪波动大,所以在女性环境中人际关系的问题及人际交往矛盾均多于男女比例平均的专业。鉴于这一特点,护理专业的医患沟通的学习须与人际沟通的学习相结合。只有学生在其基本人际环境中掌握沟通学的理论方法,并在日常学习生活https://www.haofabiao.com/haowen/37206.html
17.浅谈人际交往与沟通的重要性8篇(全文)而我们大学生处于一种渴求交往、渴求理解的心理发展时期,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们心理正常发展、保持个性健康和具有安全感、归属感、幸福感的必然要求。每个人生命的主宰其实就是自己,关键是你要有所改变,要有强烈成功的愿望,针对自己人际交往和沟通中存在的问题,结合自己的个性特点,以积极的态度和行为对待人际交往,https://www.99xueshu.com/w/filetphg3y5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