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选初中语文教材的诗歌都是文质兼美的作品,里面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思想情感与审美观念,作为教师在平时教学活动中应将这些思想与审美观念,通过对学生的讲述与引导,对其加以熏陶、传授,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帮其树立正确的积极向上的人生目标。初中古诗词中蕴含的思想与审美观念可分为以下几种:
(2)对理想执着追求的意念。大诗人李白虽然满腹诗书,却一生潦倒,怀才不遇,空怀一腔为国建功立业的情怀,但他仍然对追求理想拥有着“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执着,拥有“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的乐观心态,等等。
(二)以古诗之美发展学生语文能力
古典诗词体现着丰富的艺术美,其表现主要如下:
(1)音乐美。古典诗词最早就是以歌唱的形式表达出来,每首古词都配有曲,曲就是配乐唱的,其音乐性也就不言而喻。古诗多音律和谐,章节复叠,有着浓烈的音乐性和节奏感。在唐朝之前成为古诗,之后成为格律诗,古诗多不讲究平仄和对仗,律诗对格式要求十分严格,必须讲究平仄,以求得声调的抑扬顿挫,朗朗上口。
(2)语言美。诗歌是最精美的语言艺术,诗中的每一个字对诗整体都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古诗词中的每一个字都是作者经过千锤百炼、反复推敲得出来的,诗中每一个字都有不同的韵味,饱含了不同的意境。比如可比较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与“悠然望南山”中“见”与“望”的区别。很明显,“望”字缺少一种悠闲的意蕴。
(3)意象美。诗歌形成过程中需要诗人精神情感异常饱满、激烈,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这种广阔深远、自由新奇的审美想象。因此语文教师必须抓住诗歌这一特点丰富学生想象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可利用幻灯片、讲述诗歌写作背景、诗人个人经历等措施,积极调动学生想象力,使其展开联想与想象,用自己的感情体验与经历去感受诗歌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意蕴与丰富画面。
二、实现古诗教学价值有效性的途径
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承载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化底蕴,不仅如此,它也有助于培养初中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学习习惯。
(一)吟诵朗读
诵读是学习古诗歌的有效途径,它能让学生在吟诵过程中感受歌的情感美和音韵美。出色的诵读不但能够让学生读出诗歌抑扬顿挫的节奏感,也能将学生引入到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之中,从而加深学生对它的理解与掌握。同时,诵读诗歌要讲究节奏,各词字的语音、语调都会有轻重之分,这样既能读出音律美,也能传达诗人的思想情感。不仅如此,在吟诵过程中还能加强学生古诗词量的积累,为今后的学习及写作打下基础。
(二)通过比较联系法加深学生对古诗的积累
比较联系法可有效减少学生古诗词书写过程中的错别字的现象,比如“亲射虎,看孙郎”与“西北望,射天狼”中的“郎”与“狼”的书写。通过平时的比较联系可有效帮助学生区分并理解。
古诗教学从小学开始,学生学习古诗不仅可以提高自己的审美,还可以从中学习到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文化。因此,教师必须要重视小学古诗教学。那么,对于蕴涵着优良中华传统文化的古诗,教师在教学中应从哪些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呢?
一、加强对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的教育
爱国主义情感是中华民族团结和发展的不竭动力,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学校德育的首要任务就是教育学生具有爱国主义情感。因此,教师在古诗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情感教育。具体可从以下几点着手:
(一)教育学生热爱祖国
历朝历代都有好多爱国诗人,他们的很多诗篇都饱含着深深的爱国之情,如南宋诗人陆游、抗金名将岳飞、爱国主义诗文文天祥等。唐代诗人杜甫一生爱国忧民,他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中写道:“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这首诗描述了诗人听闻收复河南河北后喜极而泣的心情,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关心国家、人民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王昌龄在《出塞》一诗中写道:“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体现了诗人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情感。这样的诗人和诗作还有很多。在教学时,教师要使学生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深入体会诗人的爱国主义情感,教育学生热爱祖国,努力学习,长大后为祖国的发展出力献策。
(二)教育学生热爱家乡
古诗有云:“人是故乡亲,月是故乡明。”可见其对家乡的热爱。唐代诗人李白脍炙人口的诗作《静夜思》中“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一句传达的便是诗人思念故乡、热爱故乡的情感。宋代诗人王安石在诗作《泊船瓜洲》中写道:“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句表达了诗人思念家乡的炽烈情感。教学时,教师要善于对这些千古佳句进行深入解读,进而教育学生热爱家乡。
(三)教育学生热爱劳动人民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尤其是广大劳动人民在人类历史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们身上散发着自强不息的优秀文化传统的光芒。因此,热爱劳动人民是学生必须具备的道德品质。唐代诗人李绅在《悯农》这样感叹:“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充分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尊敬。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劳动人民的艰辛,感受诗人对劳动人民尊敬的思想感情,教育学生热爱劳动人民,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
二、加强对学生情谊的教育
除了有表达爱国主义情感,热爱家乡、热爱劳动人民情感的诗作之外,还有很多是表达亲情、友情的诗作。情谊是十分美好的东西,每个人在与他人的交往中都会产生或深或浅的情谊。在当前快节奏的生活中,人际关系淡漠已成普遍事实,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情谊教育。
(一)亲情教育
爱家才能爱国。家是亲情维系的一个团体,父母之情、手足之情是亲情的体现。唐代诗人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中写道:“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充满了对兄弟的思念之情,读来使人颇为感动。诗人孟郊在《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中歌颂了母爱的伟大至极。著名的《七步诗》虽然反映的是手足相残,但从反面教育我们亲人间要和睦相处。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切体会亲人的关爱,培养学生尊老爱幼的高尚道德品质,使学生与父母、兄弟姐妹在家中营造一种和谐的亲情关系。
(二)友情教育
子曰:“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又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与朋友交往是学生学习、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有朋友学生才不会囿于自己的小圈子,才会博闻。而益友又是非常重要的,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可见朋友的选择也大有学问。因此,对学生的友情教育不容忽视。古人就十分重视朋友间的交情,在诗作中多有反映。如李白的《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高适的《别董大》,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等诗表达了诗人与朋友间的深厚情谊。教学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深刻体悟诗中所表达的对友人的深情厚谊,教育学生要珍惜友情,相互学习,相互帮助。
三、加强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
小学阶段正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阶段,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学生只有树立了正确的、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才能沿着正确的道路发展,才能成为社会的优秀人才。引导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确立,靠单纯的说教很难达到良好的效果,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利用教学资源,使学生在形象生动的教学中有所感知,有所体悟。
【关键词】中职;古诗词;兴趣;情感
一、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文选入的古诗词年代久远,有着时代的烙印,今人与古人之间横着一道鸿沟。要深入理解这些作品,对中职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必须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放在第一位。
1.通过诵读激发兴趣。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古诗词语言凝练,富有节奏感、音乐感,基本上都可以配乐吟唱。要读出古诗词的音韵美,必须注重朗读技巧,将诵读教学贯穿于教学始终。开始可以听录音或者由教师范读,然后学生齐读,读准字音;学生自主讨论,对难以理解的教师给以点拨,弄清楚整首诗的大意。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划出诗词节拍,然后让学生按节奏朗读,体会古诗词的节奏与韵味。总之,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声情并茂的诵读,从中获得艺术享受,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通过歌曲激发兴趣。古诗词大都可以配乐而唱,一些歌曲中也采用有名的古诗词为词,如王菲的《天上人间》,配上现代音乐,成为富有时代气息的歌曲,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贴近。我们在学习这些诗词的时候就可以给学生听听这些歌,大部分学生都比较喜欢流行歌曲,在不知不觉中就背下了这些诗词,并乐在其中。
4.通过举办诗歌朗诵会激发兴趣。中职生喜欢参与活动,教师要结合学生兴趣特点,多举办诗歌朗诵会等活动,可以让学生自行选择诗歌,制作成幻灯片,并自行配乐,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和音乐伴奏,容易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情感
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孟子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即是说读诗时要尽量还原出诗人创作时的情感状态,这才能与作者产生共鸣,达到深入理解古诗词的目的。由此可以看出情感的重要性。
1.通过爱国诗歌体验情感。古诗词中有很多流传千古的爱国诗篇,中职语文教材中节选了大量的爱国诗歌。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现了其誓死报国的精神;王昌龄的《出塞》“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表现了其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气概;陆游的《示儿》“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体现了其壮志未酬的情怀……都淋漓尽致地抒发了诗人的爱国情怀与精忠报国的豪情壮志。在古诗词教学中融入爱国精神,引导学生在诵读这样的诗篇中感受古人炽热的爱国情怀,学生也易于接受,这些感人至深的诗作也会激励学生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2.通过表现亲情的诗歌体验情感。亲情是人世间最稳定的感情,是人间的至情。古诗中有很多表现亲情的诗句,孟郊的“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用平实的语言歌颂了伟大的母爱,引起无数读者的共鸣,成为脍炙人口的诗句。这样不仅能感染学生情感,还能引起情感共鸣,让学生体会到人间真情的可贵,树立正确的亲情观。
3.通过表现友情的诗歌体验情感。友情是朋友间真挚的情感,是弥足珍贵的。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白居易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都寄托了诗人对挚友的美好祝福与不忍分离的心情。诵读这样的诗篇,学生能感受到古人之间的真挚情感。
4.通过歌颂爱情的诗歌体验情感。爱情是古诗词中的永恒主题,中职语文教材中节选了大量的爱情诗。苏轼的《江城子》中的“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秦观的《鹊桥仙》中的“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等等,这都是对真挚爱情的歌颂,是人间真情的自然流露,让人读起来淋漓尽致并深受感染。
总之,中职古诗词教学中,引导学生学好古诗词的方法有很多,这里不再一一列举。激发兴趣,体验情感是比较注重的方法,学生在感兴趣的基础上积极投入学习,在体验情感中达到情感共鸣,从而领悟古诗词意蕴。
参考文献:
一、借“流水”表思乡之情
李白的《渡荆门送别》:“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长江东流,碧水含情。“江入大荒流”写出了诗人极目远眺,江水奔腾万里,直达荒漠辽远的原野的情景。境界高远,青春勃发,朝气逼人。这是借流水写思乡之情。诗人对家乡的山山水水怀有深挚的感情,江水流过,依依难舍。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万里相送,意味深长,境界高远,艺术感染力强烈。又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马致远《天净沙秋思》),营造出一种冷落暗淡的气氛,又显示出一种清新幽静的境界。虽是凄凉落寞、流落他乡,但小桥流水人家让人感到幽雅闲致,家乡的美好景象时时浮于脑际。游子漂泊天涯,迎着凄凉的秋风,信步漫游,愁肠百织,不知自己的归宿在何方,完美地表现了漂泊天涯的旅人的思乡之情,与杜甫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有异曲同工之妙。
二、借“流水”写友爱之情
三、状热爱平凡生活的性情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惠崇春江晚景》)春暖花开、江暖鸭嬉,寥寥几笔,勾勒出早春江景的如诗如画。尤其令人叫绝的是“春江水暖鸭先知”,诗人将鸭子人格化,写它像人一样知寒知暖,喜爱春天,热爱生活。富有情趣、美妙传神!让人感叹生活是多么的美好,语言平淡而意境醇美。诗句描绘的景象一片祥和安宁,且意趣盎然,流露出诗人热爱生活的情怀,为人们喜爱而传诵至今。
四、借流水表达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曹操《观沧海》)诗人远观大海,看到日月星光任由大海自由吐纳,展现出一派吞吐宇宙的宏伟气象。以日月在大海面前之“小”衬托出诗人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自信乐观气度之“大”,情景交融而境界雄阔。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该诗句写黄河之水,势不可当,具有一种惊心动魄的力量。
“日照香火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望庐山瀑布》)展现出一种神奇雄壮的美,可看出诗人对大自然神奇伟力的赞美。
五、抒人生的壮志豪情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李白《宣州谢楼饯别校书叔云》)大诗人李白与叔李云宴饮谢眺楼,兴趣高雅不凡,雄心勃发飞动,豪情神驰宇宙,壮志凌云摘月,这样一种豪迈的兴致、神奇的想象,今天依然让人叹为观止。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词句意境开阔博大,词人感慨隐约深沉。笔墨凌云健举,包举有力,将浩荡江流与千古人事并收笔下。千古风流人物既被大浪淘尽,则一己之微岂不可悲?
六、叹家国悲愁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江河之大莫过于长江,春天冰融雪消,江河的水量最大,以“春水”喻愁,更是浩荡不息。一江春水东流,前浪后浪层层叠叠,犹如新愁压旧愁,无休无止。李煜的愁不是缠绵的爱情相思之苦,而是社稷倾覆的家国之恨,因之用气势磅礴的一江春水作比更为恰当,有一种与天地山河同在的厚重感。
《语文课程标准》中古诗词的学习目标是“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也就是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在感知诗词的基础上学会初步鉴赏古诗词。然而,在目前的教学中,由于中考对古诗词的要求不高,只在“积累与运用”题中默写名句,“古诗鉴赏题”也只考查学生对诗词大意的了解,于是,许多老师的教学方法非常简单,只是读读、背背,对内容点点了事,未能引领学生真正走进诗词的优美境界,不能达到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这一目的,以致初中古诗词教学显得相当苍白。笔者认为,有必要重视初中古诗词教学,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让学生在诗歌海洋中吟咏性情,在古典文化里陶冶性情,在民族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里放飞心灵,唤醒学生的语文审美意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审美力,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目的。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通过指导学生探究诗词的意象、主题、诗人主体等,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诗词鉴赏审美能力。
一、探究诗词的意象,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明朝诗评家胡应麟曾说:“古诗之妙,专求意象。”只要把握了诗词中的意象,就不愁对整首诗境的领会了。探究意象,可采用“合作研讨”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来进行,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一般会提出“意象是什么”“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有哪些”“这些意象有什么特点”等问题,教师便可指导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进行探究,通过分小组搜集资料,然后交流研讨,解决问题。
首先,从学生熟悉的诗词和意象入手,让学生理解什么是诗词意象。“所谓意象,不是模仿的客观生活形象,而是根据生活形象为素材所创造的意中之象——理想的审美形象,渗透诗人情感的艺术形象。”也就是说,意象是客观事物经过诗人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如李白《静夜思》诗里的那一轮明月,不知打动了多少人的心。只需稍稍点拨,学生很容易明白诗歌里的“月”是诗人寄托思乡怀人情感之物。而学生也从搜集的更多写月的诗句中发现,“月”的这一传情达意的作用在古诗词里比比皆是,如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李白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通过举例、引证,至此,学生对这种在古诗词中反复出现、表达特定情感的惯用意象开始有所感知。
二、探究诗词的主题,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感
特级语文教师于漪曾说:“教学生学习诗词,诵读古诗词,既不能放任自流,又不能降格为技能技巧的分析。要着力于整体感知,充分发挥诗词所蕴含的丰富的育人功能。”探究古诗词的主题,正是着眼于诗歌的整体,让学生把学过的古诗词整理归类,引导学生对同一题材或同一主题的诗词进行整体感悟和理解,使他们对古诗词有更深更广的理解,甚至上升到文化、生命的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