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基础知识点

在平时的学习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知识点吧!知识点是传递信息的基本单位,知识点对提高学习导航具有重要的作用。想要一份整理好的知识点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语文基础知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

一、表达方式:

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二、修辞手法:

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复、借代、反问、设问、引用、对比、对偶、反语

三、表现手法、

写作方法:象征、联想、想像、烘托、反衬、对比、衬托、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借物喻人、寓理于事、寄情于事、借物喻理、状物抒情、情景交融、运用典故、先(后)抑后(先)扬、欲扬先抑、以小见大、虚实结合、以静衬动、动静结合。

语言特点:一般指口语的通俗易懂,书面语的严谨典雅,文学语言的鲜明、生动、富于形象性和充满感情色彩的特点。分析时,一般从修辞上进行分析。

四、记叙文

1、记叙的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追叙)

五、议论文

1、论证方式:立论、驳论

2、议论文三要素:

1、论点:解决“需要证明什么”

2、论据:解决“用什么来证明”

3、论证:解决“怎样来证明”

3、议论文结构

1、引论:提出问题

2、本论:分析问题

3、结论:解决问题

4、论据类型:

道理论据(理论论据):包括名人名言、俗语谚语、公式定律等。

事实论据:一切事实、史实、数据等。

5、常见论证方法:

1、最基本的论证方法:摆事实、讲道理

2、常用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引用论证(如引用故事则属于举例论证,如引用名言则属于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类比论证(常有“同样”“诸如此类”等词语)

6、分析论据与论点的关系:

答题方式:本文(段)的论点是,这里所列举的……属(事实或道理)论据,是为了从(反面或正面)证明这个论点……

7、辨识论证方法,分析其作用:

1、回答这类问题,首先需要明确常见的几种论证方法的概念,了解它们之间的差别,然后结合语境,具体内容具体分析

2、答题方式:这一段(一句)运用了论证方法,论证了……(论点),显得……(好处)。

六、说明文

1、说明文分类:

1、实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

2、科技性说明文、文艺性说明文(科学小品或知识小品)

2、说明顺序:

2、空间顺序:注意表方位的名词

3、逻辑顺序:先总后分、由主到次、由表及里、由简到繁由此及彼、由现象到本质等。

3、说明方法: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打比方、分类别、作诠释、下定义、列图表、引用(名言、资料等)

4、两大说明方式:平实说明与生动说明

5、说明文语言特征:

1、说明文语言的根本要求是科学性、准确性,简练明确;文学性说明文还要求生动性、形象性。

2、分析说明文语言的基本要求:首先是其对说明事物特征、性质的作用,其次是说明的严密性、科学性,第三是形象性、生动性

6、说明文的结构

1、说明文的结构有:总分式、并列式、层进式、对照式。一篇完整的说明文常常是几种结构综合运用的。

2、把握结构的意义。

七、散文

1、散文的分类: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写景散文

2、散文的特点:

A、形散而神不散

B、意境深邃、感情真挚

C、语言优美、凝练、富于文采

3、散文鉴赏步骤

A、明确散文类型

B、抓住散文线索

C、明确散文思路

D、把握散文特点

E、品位散文语言

F、理解散文主旨

八、小说

1、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故事情节与环境(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2、小说的结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有的前有序幕,后有尾声)

描写的方法:

九、描写

1、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2、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肖像)描写

3、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4、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

5、描写(或抒情)方式:正面(又叫直接)、反面(又叫间接)

6、小说中的环境描写: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人物描写

环境描写

外貌描写

神态描写

语言描写

动作描写

心理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

社会环境描写

细节描写

白描(初中不要求掌握)

正面描写(也叫直接描写)

侧面描写(也叫间接描写)

分析人物可从分析刻画人物形象的描写方法入手,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刻画人物的方法的作用,如,从内容上看既可以是人物的动作描写,从繁简的方面看可以是细节描写,而从角度方面分析可以是正面描写。

2。刻画人物形象方法的作用:

(1)正面描写

细节描写:以小见大,更真实深刻地突出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使人物形象更鲜明。

(2)侧面描写

①周围人物:衬托主人公形象,突出主人公的性格品质。

②环境、场面气氛: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

1、叙述人称与叙述方式

2、布局谋篇的技巧

(1)开门见山、首尾呼应、卒章显志、伏笔照应、层层深入、过渡铺垫、设置线索。

(2)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

(3)材料与中心关系处理,主次详略得当,材料典型、真实、新颖、有力。

3、表现手法的作用

(1)象征:使主题含而不露、隐而不晦。

(3)先抑后扬:引发好奇,感情铺垫。

(4)托物言志:含蓄、哲理和有暗示性地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使读者在欣赏中获得独特的美感享受。

(5)借景抒情:通过景物描写,来衬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

(6)虚实结合:更鲜明的刻画人物的性格,突出特点,更集中的揭示主题。

(7)动静相衬:动衬静,静衬动,生动的烘托,相得益彰。

(8)以小见大: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突出表现中心,更有震撼力。

环境(景物)描写的作用

1。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这是最基本的一点)

2。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

3。渲染一种特定的气氛

4。推动故事发展(伏应、引出下文等)

第一步:先理解词语的本义,也就是词典上解释的常用义(简称词典义),把握词语在一般情况下的感情色彩。

第二步:结合语境揣摩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简称语境义)

第三步:分析词语用在此处的作用也就是表现力。如,动词:这个词语准确描写了……表现了人物的……性格品质。

表现手法(衬托、象征、照应、渲染、烘托、铺垫、情景交融等)

语言上的作用(包括修辞及关键词的作用)

赏析句子艺术形式上的作用的入手角度

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

新题型及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

一、词语的比较

1、比较词义,尤其是意思相近的词,一定要仔细辨别两个词在程度、适用范围、感情色彩的方面的区别。

2、词语作用的认识与辨析:

A、“××”词好在哪里?

★答题方式:用了“××”词,生动地(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符合实际情况,具有科学性)。

B、“××”词能不能删掉?

★答题方式:①不能,用了“××”词,生动地说明了……,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去掉就没有这种效果。

②不能,删掉“××”词,句子的意思就变成了……,显得太绝对化;用了“××”词,准确地说明了……,符合实际情况,留有余地,具有科学性。

C、某个词换成另一个可以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D、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

(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二、语句作用、含义分析题

1、句中用了关联词“虽然……但是……”,这组关联词表转折关系;用了关联词“不但……而且……”之类,这类关联词表递进关系,两者用意都在于强调后者。

2、倒装句的作用:往往是强调前置(即调到前面)的部分,例如:“甚矣,汝之不惠”就是为了强调“汝之不惠”的程度是“甚矣”。又如“并不见佳,我以为”一句是为旗帜鲜明地强调作者对“雷峰夕照”这一胜景的评价是“并不见佳”。

3、评价、赏析一句话:应从两个方面入手,先评写作特色、语言特色,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语言或生动或优美或讲求对称或准确严密……再评思想内涵,即阐明这一句表达了什么观点,给你什么感受、启迪、教育……

4、分析一句话的含义也可从分析关键词入手,着重体会关键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

5、说明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说明内容、说明对象的特征和说明文语言的特色(准确、生动)。

7、议论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论点(或是全文的中心论点,或是所在段的分论点)以及议论文语言的特色。

8、关键句子主要包括五个方面:

①点明题旨的句子;②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③总结全文的句子;④起承转合的句子(如相互照应的句子和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⑤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句子(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反语、设问、反问,特别是引用的句子)。理解关键句子主要是指能体味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喜怒哀乐、褒贬态度及思想倾向等。同时要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功能、作用、特点。

指明语句所用的写作方法:一定要注意文体特征和名词使用的准确性。

三、问答题型、常规答题术语及技巧

二是结构方面的,如过渡、呼应等;

三是语言方面,如引人入胜、生动活泼等。

1、修辞手法的作用:

(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2、语句在文中的作用:

总起全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承上启下(过渡)、前后照应、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点题、推动情节发展

B、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题(深化中心)

C、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

D、评价语句特色用词:

准确、严密、生动、形象、通俗易懂、语言简练、简洁明了、言简意赅、富有感染力、节奏感强、委婉含蓄、意味深长、发人深省、寓意深刻、引发阅读兴趣、说理透彻、有说服力。

3、环境描写的作用:

A、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

1、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

B、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句的主要作用:

2、推动情节发展;

3、渲染气氛;

4、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

5、突出、深化主题。

4、用自己的话回答问题:

2、现在要考虑的就是如何将原文中的语句变成自己的话,可以采用下列方法:

②翻译句子法,适用于文言文语段;

③解释重点词法,适用于原文语句中有生僻词;

④变换句式法,适用于原文使用的是疑问、设问、反问的语意未能完全明确的句子,而题目又要求作出明确表达的情况。

5、根据阅读短文的感受谈自己的看法或体会:

1、用第一人称;

2、采用

6、根据语境,补写心理活动

1、必须用第一人称;

2、必须仔细研读具体语境。

7、根据短文提出的观点补充举例:

1、可举名人事例,有更大的说服力,并能展示出自己的知识面,但一定要写准确人物、事件,切忌张冠李戴。

2、也可举凡人事例,可以编造,但要注意具有真实感,切忌过于夸大,让人一看就知道是胡编乱造的。

3、格式:人物+事例+简短评价

文段中事例的概括:

1、必须包含两个要素:人物+事情;

8、划分段落、层次,概括段意、层意:

B、要注意体会本文的主要内容和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以及蕴涵在文中的思想感情。注意一些常用词语:

如概括主要内容,一般用:本文记叙了……,描写了……,介绍了……,通过……,如概括写作目的和思想感情,一般用:表达……、抒发……、赞美……、歌颂……、揭露…

鞭挞……、讽刺……、说明……、揭示……、反映……等。

C、段意的归纳

2。说明文: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文: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怎样,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思想感情作者或作品中人物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如善恶、好恶、褒贬等。

1、主旨出现的形式和位置应该有明确的判断,主旨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在形式上应该是较完整的句子。位置上:①标题、②★开头、③★篇末、④论述过程中(注意承上启下的过渡句)、⑤表述不集中,需要概括

2、当碰到文中没有现成的表达主旨的句子时,尽管有一定难度,但也有方法可循:需要在准

10、开放性阅读试题的解答:

这类试题实际就是要考查学生对选文内容或重要句子的感悟能力。要求学生把阅读与生活、阅读与写作、阅读与学习方法、阅读与创新有机地结合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要求根据选文材料谈看法、感受和启示;

2、结合实际阐述对选文内容的理解;

3、对文中的人物进行评说;

4、根据生活、学习经验,判断优劣,对选文材料谈自己独到的见解;

5、联系实际对文中说明的现象提出合理化建议和设想;

6、调动知识的积累,考查选文材料由内向外的延伸和课本外与内的联系(如理解选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作品中的文学典型、名句等);

7、发挥联想、想像补写有关内容;

8、对文中的艺术手法或美点进行赏析。

作文修改点评角度及惯用语

1、语言

②语言说理性很强,措辞严密,例如:(可填写段落),体现了议论文语言论证的严密、准确的特点。

议论:(注意议论的地点,如记叙文中的议论),抓住例子讲明作用。

3、结构:

4、立意:

5、选材

6、说理:

8、抒情技巧。

9、评价特点。

10、构思。

11、写作意图。

作者通过(事件或主题),意在告诫人们要,或提出自己的见解,或呼吁世界要(把握作者的写作方向)。

12、作者的写作角度。

写作

一、心理描写:

“她觉得自己本是为了一切精美的和一切豪华的事物而生的,因此不住地感到痛苦。由于自己房屋的寒伧,墙壁的粗糙,家具的陈旧,衣料的庸俗,她非常难过。这一切,在另一个和她同等的妇人心上,也许是不会注意的,然而她却因此伤心,又因此懊恼,那个替她照料琐碎家务的布列塔尼省的小女佣人的样子,使她产生了种。种忧苦的遗憾和胡思乱想。她梦想着那些静悄悄的接待室,如何蒙着东方的帏幕,如何点着青铜的高脚灯檠,如何派着两个身穿短裤子的高个儿侍应生听候指使,而热烘烘的空气暖炉使得两个侍应生都在大型的圈椅上打盹。她梦想那些披着古代壁衣的大客厅,那些摆着无从估价的瓷瓶的精美家具;她梦想那些精致而且芬芳的小客厅,自己到了午后五点光景,就可以和亲切的男朋友在那儿闲谈,和那些被妇女界羡慕的并且渴望一顾的知名男子在那儿闲谈。”

“梦想”使用达7次之多,反复使用,表明她不切实际,爱白日做梦,充分地展示了她卑俗的灵魂。淋漓尽致地表现出她追求享乐,爱慕虚荣的思想。预示了悲剧的必性!

除了从心理描写的角度表现玛蒂尔德的性格特点之外,课文还从哪些角度反映了她的这一性格?

二、语言、动作描写:

1、要让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抓住人物的语言、行动,最能直接地反映人物性格。我们以“借项链”这一情节为例,来分析人物的言行,体察人物的性格。

2、“借项链”一节,作者描写得非常精彩,其中有很多“最准确”的句子,“最准确”的动词和形容词,它们是如何准确传神地表现玛蒂尔德的心态和性格的呢?

(1)、玛蒂尔德在试这些首饰的时候,“不知道该拿起哪件,放下哪件”,而且还不断地问着:“再没有别的了吗?”让读者充分感受到一个贫穷却又对珠宝情有独钟的妇女见到日思夜想的珠宝首饰时特有的激动、惊喜。

(2)、当她忽然发现青缎盒子里的一挂精美钻石项链时,高兴得“心也跳起来了”,双手拿着那挂项链“发抖”。表现她的又激动又紧张的心情。激动,是因为她发现这里竟有如此精美的项链;紧张,是她很想借到却又担心对方不借给她。

(3)、她把这串项链挂在脖子上,对着镜子“出神好半天”——她发现自己配上这副项链太美了,美得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了:镜中这位高雅迷人的贵妇人竟然就是自己,这不正是自己日夜梦想中的富贵形象吗?展示了她空虚爱做梦的内心世界

(4)、可是要开口借了,却又显得“迟疑而焦急”。担心借不到,所以“迟疑”;可又很想借到,所以又“焦急”。这种心情只有玛蒂尔德自己才能真切地体会到。

(5)、她的问话也特别讲究:“你能借我这件吗?我只借这一件。”这里“这件”、“只”、“这”,三个词必须重读,才能体现她此时的心情。“这件”、“这”,强调自己对这串项链情有独钟;“只”,表明自己要求不高,别无他求。她问得如此迟疑而焦急,如此讲究问话“艺术”,是担心对方不借给她。

(6)、对方却爽爽快快四个字:“当然可以!”她兴奋得简直要发疯了,“跳起来”,“搂住”朋友的脖子,“狂热”地亲她,接着就带着这件宝物“跑”了。这可太意外了,得到首饰的极度兴奋的心情毫不掩饰地表露出来。

莫泊桑真不愧是得到福楼拜老师真传的语言高手,场景不大,着墨不多,却把一个爱慕虚荣的小资产阶级妇女描绘得栩栩如生,把她的性格刻画得入木三分。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分类

字词

一、一词多义

1、见:

①黄泉下相见,勿违今日言。(见面,动词)

②转头向户里,渐见愁煎迫(被,副词)

③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我,代词)

2、相:

①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命相,名词)

②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宰相,名词)

③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复指你,表一方对一方有所动作)

④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互相,副词)

⑤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辅助,动词)

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互相,副词)

⑦朱文子相三君,妾不衣帛,马不食粟(辅助,动词)

⑧胜不敢复相士(观察,审察,动词)

⑨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她,表一方对一方有所动作)

⑩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我,表一方对一方有所动作)

3、迎:

①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迎接,动词)

②人迎物亦鄙,不足迎后人(迎娶,动词)

③适得府君书,明日来迎汝(迎娶,动词)

④新妇识马声,蹑履相逢迎(迎接,动词)

⑤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投降,动词)

⑥公夫人甚爱女,每迎女,婿固不遣(迎接,动词)

⑦赵王及平原君自迎公子于界(迎接,动词)

二、古今异义的词

1、下床:媒人下床去,诺诺复尔尔。

①古义:从座位上起来。

②今义:离开床

2、多谢: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①古义:多多劝告。

②今义:谢谢。

3、交通: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

①古义:交错相通。

②今义:交通运输。

4、可怜:可怜体无比,阿母为你求。

①古义:可爱。

②今义:让人同情。

1、自由: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

①古义:自作主张。

②今义:没有束缚,自由自在。

阅读理解答题技巧

2、遇到生词不要急,试题中一旦出现生词,一般会注上中文词义,如果没有注出词义,那么学生应该这样处理:

①利用构词法知识猜测词义

②一般的人名和地名可以不知道它的写法

③有些名词要根据上下文意思来猜测其意义

④有的生词是故意不注意的,是要在题目当中出现的,学生要根据上下文指出表达该词在文中意义的选项。

3、弄清问题

①有的问题是根据文中的句子设计的,可以从文中一句找到正确的答案

②有的问题是根据文中的一段话设计的,因此可以从文中的某一断找到正确的答案

4、采用排除法

①与文中事实相反的选项

②文中完全没有谈到的内容的选项

③不合情理或荒谬的选项

④间接或次要的选项在这样精泛结合的学习过程中,不仅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得到了锻炼,而且学生的思维和分析能力都得到了培养。

语文阅读理解常考题型

1、内容概括

2、记叙文人称及作用

3、记叙的详略和线索

4、记叙的顺序及其作用

5、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及其作用

6、句子赏析和加点词语赏析

7、标题、句子、文段的作用

8、结合实例(现实)谈感受

9、表现手法(写作手法)及其作用

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归纳

一、通假字

1、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yuè,高兴。

2、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

3、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

4、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5、荆轲奉樊於期头函奉,通“捧”,捧着。

6、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出现。

7、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绕。

8、卒起不意卒惶急无以击轲卒,通“猝”,仓促,突然。

二、古今异义

1、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古义:走投无路,陷于困境。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

2、仰天太息流涕古义:眼泪。今义:鼻涕。

3、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古义:品德高尚之人,此指樊将军。今义:年长之人。

4、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古义:可以用它来……。今义:表可能、能够、许可。

5、持千金之币物古义:礼物今义:钱币。

6、秦王方还柱走古义:跑今义:步行。

7、诸郎中执兵古义:宫廷侍卫今义:指中医。

8、左右既前,斩荆轲古义:周围侍从。今义:表方向或大约。

三、词类活用现象:

名词作状语

1、进兵北略地

2、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3、函封之

4、发尽上指冠

高一语文常用知识点

名词作动词

1、樊於期乃前曰又前而为歌曰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左右既前,斩荆轲

2、皆白衣冠以送之

3、乃朝服,设九宾

使动用法

1、使使以闻大王

2、使毕使于前

3、自引而起,绝袖

意动用法

1、太子迟之

2、群臣怪之

四、文言句式:

判断句

1、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2、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3、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省略句

1、秦王购之(以)金千斤

2、欲与(之)俱

3、见燕使者(于)咸阳宫

4、而(群臣)卒惶急无以击轲

被动句

1、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2、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介宾短语后置

1、常痛于骨髓(介宾短语后置)

2、嘉为先言于秦王(介宾短语后置)

3、燕王拜送于庭(介宾短语后置)

4、使毕使于前(介宾短语后置)

定语后置

1、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2、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语文学习五种方法

1、大量阅读

博览群书是培养孩子语文素养基本功之一,甚至可以说,阅读是语文学习的根本。

大量的课外阅读是提高孩子语文水平不可替代的手段。

美国心理学家克拉森的心理实验研究表明,学生充满兴趣的课外阅读对提高他们写作能力的作用,远远大于机械的写作训练。

语文成绩好的孩子几乎都特别读喜欢课外书。

这些孩子往往有很多的积累:语词的积累、素材的积累、情感的积累等。

这样的孩子在写作上往往有突出的构思、神奇的用词,在阅读理解方面有杰出的见地,在说话方面有超出他人的见识等。

总之,他们由于见多识广而语文根底厚实。

坚持阅读是培养理解能力的有效途径。

特别是多读一些文辞优美、气魄宏大的散文,对提高理解能力很有帮助,比如《鲁迅文集》,《读者》杂志对培养这些能力和素养都很有帮助。

博览群书不但是孩子语文素养的基本功之一,而且是孩子成材的一个重要条件。

这里需要强调一点: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一定不能远离名著,培养孩子阅读经典名著要从小引导,循序渐进。

同时要注意不但要阅读,而且要写读书笔记或者书评。

2、背诵经典

初中毕业生,如果能背诵150首古今诗词,25首白话诗歌,40篇精美的文言散文(每篇三五百字),10篇精美的现代白话文(每篇800到1000多字),200多条古今中外格言警句。那么,他的语文功底应该是不错的。

如果不能在孩子们阅读背诵的“童子功”季节引导他们走向阅读的海阔天空,让他们在书中与历史对话,与高尚交流,与智慧撞击,从而打下沉实、厚重的文学素养、人文素养的基础,将来孩子就很难成为高尚的、文明的,具有创造性的现代人。

3、勤写日记

日记能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分析辨别能力,增强孩子的自我约束力,提高孩子的文字表达能力和自我反省能力,更重要的,是能磨练孩子的意志力和积累作文素材。

写日记的好处大大超过了教育者的想象。

培养孩子写日记的习惯要循序渐进,开始可以写短些,每天一、两句,到每天三、五行,慢慢提高增长。

内容也不拘格,什么都可以写,想象的,现实的,国内的,国外的,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大到国家大事,小到鸡毛蒜皮等等,要做到有闻必记,有为必记,有见必记,有感必记。

但一定不能出现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现象,哪怕一两句也要写上,写得荒诞一点,不合常规也行,但必须要写下去,目的是为了习惯的养成,终止了,就前功尽弃了。

只要老师与家长引导得当,一定能够大幅提升孩子的写作水平与语文水平。

4、开阔眼界

要孩子懂得:课堂小天地,天地大课堂。

语文学习应该在课堂上,但绝对不是只靠课堂就能学好的,生活也是语文学习的课堂。

语文学习还要在广阔的天地中,引导孩子睁开惊奇的眼睛面对世界,去直面精彩纷呈的生活场景,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

去逛书店、旅游、看展览、做采访、搞调查、看焦点访谈;讨论下岗分流、西部开发、腐败现象、庸俗文化……

让孩子在丰富多彩的世界里,懂得我们生活在奇妙的大自然里,生活在多变的信息社会中,感受人世间的爱与恨,美与丑。

5、写好作文

作文是需要灵性的,是需要创造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的。

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写作能力,世界各国的学校都非常重视,例如美国从小学开始,写作就是孩子们的必修课,到博士毕业都是如此。

提高语文成绩有哪些窍门

语文中,有很多知识是需要我们自己去感悟的,有些东西可能老师讲我们也听不懂,所以学习语文,还要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

THE END
1.2023高考作文二轮复习:高考议论文“五段三论”式结构模板议论文类模板议论文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可兼用其他表达方式;以鲜明的态度表明观点或主张,以充分的材料论证其观点或主张,可使用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等多种方法;结构完整严密,语言准确,逻辑性强。 “五段三论”式 “五段三论”式是高考作文中一种常见的议论文模板,适用于大部分议论文。“五段”指的是http://www.21wh.com/content/id/11995.html
2.25,议论文三要素及相互关系论点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是明确的判断,在形式上是一个完整的句子,论点不能是疑问句或一个短语,不能使用比喻句。论题,即议论文中要论证的对象或范围。如《想和做》,这篇文章的题目就点出了它所要议论的论题,有的文章在开头引入论题,如《发问的精神》。3、中心论点与分论点的关系 一篇议论文一般只有一个https://www.360doc.cn/mip/812387102.html
3.三种体裁阅读题题型总结及答题思路明示定州市初中语文学科工作室夹叙夹议:灵活多变,表意自由。 比喻论证: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抒情: 总体作用:直接表露出作者的喜怒爱憎。直接抒情:感情率真,淋漓尽致;感情充沛,抒放自然;感情直露,表意明确。 间接抒情: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3.某句段对人物采用了哪些描写方法(或描写手法)?有什么作用? https://blog.sina.com.cn/s/blog_12d0ec5410101s6c8.html
4.英语:基础高阶经典外刊阅读L5.解构阅读中段落—匹配类题目详解构成语段的各个句子之间有时可以包含一种以上的句际关系. 因此, 理解阅读材料时一定要把握语脉, 理清句际间的关系, 进而理解语段或全文的内容. 2.3.2. 找出句子之间的连接性的词语 文章的语句间的组合, 除了从语句间的意义关系分析外, 还可借助句子之间的连接性词语来把握, 因为连接性词语能表明这个语段句与https://blog.csdn.net/u012549626/article/details/127715047
5.议论文阐释句.doc议论文阐释句 篇一:议论文的阐释观点 议论文的阐释观点,分析道理 一、温故知新: 1、 标准语段的五种句子 : 观点句、阐释句、材料句、分析句、结论句。 2、 语段组成示例: 知识就是力量。(观点句)它首先是一种难以量化的、伟大的精神智慧,当然更可转化为具体的、可见的、巨大的物质力量。(阐释句)一介书生https://max.book118.com/html/2017/0820/129093852.shtm
6.2020选调生高分答题技巧河南选调生技巧选项特征:各选项大小关系易于区别。 猜题技巧:选择数值位于中间的选项。 【例1】某单位两座办公楼之间有一条长204米的道路,在道路起点的两侧和终点的两侧已各栽种了一棵树。现在要在这条路的两侧栽种更多的树,使得每一侧每两棵树之间的间隔不多于12米,如果栽种每棵树需要50元人工费,则为了完成栽种工作,在人工https://ha.huatu.com/zt/2020xdsqf
7.敬业与乐业教学反思8篇在执教《敬业与乐业》一课前,我的教学设想是引导学生掌握演说词的特色,理解议论文的有关知识以及作者的精妙构思,还有意识的增加了学生的仿句和迁移能力的训练。主要的授课方法是将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自由发挥,培养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我在授课的过程中以读为主,采用各种诵读的方式,为引导学生从读中领悟文章https://www.liuxue86.com/a/5114348.html
8.高考英语信息匹配新题型探究与解题指导一般来说,一个段落通常由几个语段构成。需要引导学生明白构成语段的方式有两种,一是靠句际间意义的结合,二是靠句际间的关联词,逻辑性插入语来连接。告诉学生在分析语段层次时,可以借助句际间的连接词语作出判断,但最主要的还是要真正体会句际间的意义关系,把握作者的思路,理清层次,真正理解文章,选准答案。https://fjzpyz.cn/nd.jsp?id=491
9.语文知识转型与课程改革最新章节毋小利著但也还有不少议论文实际上只有上述三要素中的论点,并无论据,当然就更谈不上论证了,如《谈读书》《谈骨气》等。 《谈读书》的写法,正如语文教材编辑所言:这篇随笔的写法不同一般,它论述的范围相当广泛,但语言十分简练,几乎一句就是一个观点。从这句话可以看出,《谈读书》的写作目的并非是要提出论点并用论据https://m.zhangyue.com/readbook/1304034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