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与词组合成短语或句子,这些词就成为短语或句子的构成成分,彼此之间就形成一定的关系,如动宾、偏正、并列、主谓等关系。这些关系,实质就是词语之间的意义搭配关系。从结构关系来说,词语的搭配应注意下列问题:
1.并词关系词语的搭配
并列关系的词语之间是平等的,无主次之分。要注意,表示大小不同概念的词语不能并列,如“报纸”和“杂志”可以并列,“报刊”和“杂志”就不能关弄,因为它在意义上有部分重合。“共青团员”与“高三学生”不能并列,因为它们是交叉关系。“音乐”、“舞蹈”不能与“武术”、“体操”并列,因为它们不是同一大概念的包含的几个小概念。
5.要正确对待网络语言
所谓网络语言是在网络严正环境中网友们的词语,这是一种特定情境下使用的语言。如果不管人懂不懂,不管恰当不恰当,照搬照套,至少起不到需要的表达作用。
4.慎用文言词语
3.注意词语的音节配合
高尔基说:“语言的真正的美,是由于言辞的准确、明朗和响亮动听而产生出来的。”因此选用词语还要注意词语的音节配合,发挥汉语的声韵之美,使人听起来悦耳,读起来琅琅上口,这样才能提高语言的表达效果。
在一个句子的内部,要注意词语音节的匀称。在双音节的词里,一般是单音节与单音节配合;在四音节的词里,一般是双音节与双音节配合。这样可以使音节整齐对称,增强语言的节奏感。例如:“互助”和“停用”都是两个单音节的配合;也可说成“互相帮助”和“停止使用”,这是两个双音节配合。如果说成“互相帮”、“停止用”,就不和谐。为什么对偶句,排比句读起来顺口?就是因为其音节配合得好。“无实事求是之意,有哔众取宠之心。华而不实,脆而不坚是也。这一点在讲“语言表达”时还会谈到。
2.注意词语的色彩
这里的“色彩”包括感情色采和语体色彩。造用词语要注意其表达的褒、贬或好、恶之情。“殚精积虑”、“处心积虑”,词义相近,但前者是褒义,后者是贬义;“深思熟虑”是褒义,蓄谋已之“是贬义。但运用语言是一件较复杂的事,在特定的语境下,褒义词贬用,贬义词语褒用,会产生意相不到的效果。鲁迅《藤野先生》中国”标致“形容清国留学生的丑态,就是一例。又如“嘴脸”,用以指人的“嘴”和“脸”时是中性的,但是置于“你看那副嘴脸”中就会有贬义了。
还要注意语体色彩,这是指适用于不同语体的风格色彩。口头语体用词通俗易懂,生动活泼,书面语体庄重典雅,讲究分寸。“商量”,用于口头语体,“商榷”则用于书面语体中的政论语体。“平分秋色”,用于书面语体,“半斤八两”用于口头语体;“杀一儆百”用于书面语体,“杀鸡吓猴”用于口头语体。不过,就像褒、贬可以活用一样,词语的词体色彩有时在特定的语境下也是可以活用,庄词谐用,谐词庄用,就属于此类。
词语的选用,以词语的积累为前提,没有积累,就无从选择。就选择而言,要注意下列问题:
1.确切地了解词义
这是主要指了解近义词语之间的微细差别。“莅临”、“亲临”都是“临”的意思,但“亲临”强调亲自到。“亲密、亲切、亲热”都是表示相互之间的关系的,但“亲密”重在关系,感情密切,无阂核;“亲切”重在感情真挚、恳切;“亲热”重在亲切而热情。“无动于衷”是指内心“不动”,“不动声色”是指外表“不动”诸如此类,应有明确的辨析。
3.善扩
还有其他的办法。
1.善听。
善听,就是在日常生活中善于听别人谈话、听录音文播、听影视中的语言,从中吸取生动活泼、富于表现力的词语,用来充实自己语汇的仓库。即使是听唱歌也可以吸纳。这里特别要强调向民众学习各种鲜活的语言,包括中种熟语、俗语。高考已经将熟语、俗语引入试题。如“可望而不可即”、“一年之计在于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