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结构分析论文通用12篇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逻辑结构分析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所谓法律规范的逻辑结构指的是组成法律规范的各要素之间存在的既定逻辑关系的方式和状态。

1传统法律规范结构观分析

1.1传统法律规范结构分析观点

(1)旧三要素说。受到前苏联法学思想的影响,以孙国华为代表的国内一些学者认为法律规范由假定、处理和制裁三部分构成。所谓假定,是指法律规范中规定使用该规范的条件部分,它把规范的作用与一定的事实状态联系起来,指出在发生何种情况或具备何种条件时,法律规范中规定的行为模式便生效。所谓处理,是指法律规范中为主体规定的具体行为模式,即权利和义务,它指明人们可以怎么做,应该怎么做,不能怎么做,以此指导和衡量主体的行为。所谓制裁,是指法律规范中规定主体违反该规范时应当承担怎样的法律责任、接受怎样的国家强制措施的部分。

(4)四要素说。以李步云为代表的国内学者则提出了法律规范由适用主体、适用条件、行为模式、行为后果等四个部分构成。所谓适用主体是指法律通过法律规范赋予哪些主体以一定的权利,约束了哪些主体以一定的义务,以及同时既赋予又约束了哪些主体以一定的职权或职责。所谓适用条件是指法律规范适用于具体主体时的条件,包括主体自身条件和非主体自身条件,也即包括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两大类。所谓行为模式是指法律规范对于主体在一定条件下如何行为的规定。所谓行为后果是指对于主体依法行为和违法行为分别作出的评价和处理。

1.2传统法律规范结构观弊端分析

这四种观点对于中国法律和法学的发展以及民众知悉把握法律规范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对于法律规范的合理性和有效性的发现乃至于新规范的理性建构以及旧规范的批判改造却产生较大程度的阻碍。这些负面作用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对法律规范的性质把握失于模糊,都未能通过逻辑构成角度离分法律规范与其他社会规范的本质不同。如宗教规范“行邪术的女人,不可容她存活”用四种要素观去分析这条宗教规范都是可以进行的,也就是说以往的这些观点都没有触及法律规范结构的特质。

(2)对法律规范的逻辑构成的分析过于主观,未能呈现法律规范的作为认知世界客观实在的性质;法律不是发明物,而是人类的一种发现,法律规范的逻辑构成要素并不是法学家主观意志的产物,而是一个客观既定的本体论问题,它的结构状态是具有规律性意义的客观真实。

(3)对法律规范适用主体的分析过于片面,未能明确而全面地指出法律规范的适用主体范围,仅将民众的作为治理对象。但是法律秩序的实现实际上是通过多方位主体的互动来实现的,法律规范所面对的既包括普通民众,也包括立法者、执法者与司法者。

(4)对法律规范结构的分析从过程到结论得出过于武断,历时性推导过程到共时性结构得出明显矛盾,因果关系式的规范构成要素推导,与规范逻辑结构得出南辕北辙。按照结构主义哲学的观点,结构依赖于每个构成要素,离开任何一个要素,结构都不复存在;各要素之间是共在关系,任何要素都离不开其他要素而存在。也就是说“存在即同构,非同构不为存在”,那么四种要素观都是在一种“因果关系式”链条中建立的,因果关系本身的过程性或历时性特征与法律规范结构的共时性或同构性特征明显矛盾。

(5)都只是对于法律规范间的关系的分析,是规范间结构的分析,而并不是对于单一法律规范结构的分析。比如有学者认为通常情形下法律规范的结构都不是以完整的形式存在的,往往需要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规范协作嵌套才能得以完整,譬如光指出“执行调整功能的规范和执行保护职能的规范之间在逻辑上有内在的联系,二者必须结合起来,才能完整地发挥法律的职能。保护性规范中的假定,恰恰就是违反某个调整性规范中处理部分规定的事实状态。我们将在内容上有必然关系的调整性规则和保护性规则结合起来,就形成了一个由假定、处理和制裁三要素构成的逻辑上完整的法律规范。”

2法律规范逻辑结构分析

2.1结构组成部分(要素)

三者的关系是~种递进关系,可分析如下

(如果……,则……)并且(如果……,则……)并且(然则……则……)

(如果……,则……)并且(如果……,则……)并且(否则……则……)

下面对此作出具体说明:

第一次逻辑关系:

行为条件、行为内容。行为条件是指立法主体在严格既定的立法程序约束制定的关于人们如何行为的前提条件的规定,即在什么样的条件下人们可以、应该或不得进行行为。行为条件中的规定主要涉及:主体条件(包括年龄、能力、身份、职务等的规定)、时空条件(包括时候、时机、地方、场合、处所、位置、方向等的规定)、背景条件(事件、活动过程、状态、环境等的规定)。行为内容是指立法主体在严格既定的立法程序约束制定的关于人们如何行为,是作为还是不作为,如何作为和不作为的规定,即在既定的条件下人们可以如何行为、不得如何行为、必须如何行为。

第二次逻辑关系:

适用主体、行为选择及行为后果。适用主体指的是普通大众。行为选择是指普通大众在以立法主体制定的法律规范中引导自己的行为,可以怎样行为、必须怎样行为或不得怎样行为。行为后果是法律规范中关于人们在作出合式与否选择时赋予相应后果,是普通大众面对既定法律规范的行为认知。

第三次逻辑关系:

适用主体、适用条件与行为后果。此处的适用主体指的是拥有法律执法及司法权的国家机构。适用条件指的是司法和执法主体对于行为主体适用既定法律规范的行为方式判断。行为后果指的是司法和执法主体对于行为主体适用既定法律规范进行相应行为的条件判断及其遵从和违背既定法律规范规定的行为赋予相应法律后果的规定。行为后果分为肯定性后果和否定性后果,肯定性后果是对合式选择行为的保护、认可或奖励;否定性后果是对违式选择行为的否定、阻止、撤销或制裁。

2.2实例分析

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1l5条的规定为例:

放火、决水、爆炸、投毒或者以其他危险方法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

此处的法律规范结构分析如下:

行为条件——公民个人;

行为内容——不得做出放火、决水、爆炸、投毒或者以其他危险方法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

适用主体——公民个人;

行为选择——选择为上述行为或不为上述行为;

行为后果——如果为上述行为,那么公民个人将被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如果为不为上述行为,那么公民个人的行为受到国家的保护(隐含):

适用主体——司法裁审人员

适用条件——某公民做出放火、决水、爆炸、投毒或者以其他危险方法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

一、加强整体把握意识

结合固定程序高效阅读训练,把整体把握文本的意识牢记于心,阅读文本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加强文本的整体把握意识。

二、快速理解词语的技巧

可以运用形声字,快速分析词义;借助整齐句式,相似语言结构来理解词义;借助理、情、事来推断词义;借助词法结构分析来推断词义。还可以根据表达目的来推断词义,根据描述例解来判断词义,根据逻辑关系来推断词义,依据上下文来推断词义,根据转义(引申、修辞、情态等)来推断词义。

三、快速理解句子技巧

可以抓住关键词来理解句子,根据逻辑关系来理解句子,根据人物特点来理解句子,根据背景及写作意图来理解句子,根据语境和语句比较来理解句子,根据修辞方法来理解句子。还可以根据上下文之间的同义互解,宾主互解,连义互解,虚实互解来理解句子。

四、快速理解段落的技巧

可以通过抓中心句概括段意,由物及人,抓精神实质来理解段落;还应注意分析句子间关系,如顺接关系、并列关系、转折关系、层进关系、解说关系、因果关系、条件关系、目的关系等。

五、快速分析结构层次的技巧

说明文层次划分可从说明顺序人手或从总说与分说的结构方法人手。

六、快速归纳中心思想的技巧

七、快速分析写作特色的技巧

八、深入分析文本的技巧

九、规范性语段阅读

关键词: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方法策略

如何进行初中语文的文言文教学呢?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一、诵读法

即熟读和背诵的方法。诵读法是日渐被现代语文教育者注意的传统教学法。大声朗读,口熟而成诵是文言文教学的特殊要求。通过朗读,可以培养学生语感。而文言文比现代文讲究韵律,带有明显的声音美,学生也愿意读。在朗读中,教师要教给学生朗读的方法,包括朗读的节奏、语气、语调、语速,能更好地朗读课外作品,从而形成能力。需要指出的是诵读需与会意密切结合,疏通文义;例如在背诵《出师表》时,要抓住诸葛亮由谈论形势到三条治国方针的提出,由叙述21年来的经历到“出师”战略目标的提出,由归纳各方面的责任到全篇主旨的点明这条行文线索,做到灵活记诵。

二、讲解法

三、讲析法

即“用讲述分析来加深对课文内容和写法理解的教学方法。分析要从教学目的出发,抓住课文的特点和重点,紧棵扣课文的字词句来进行。可以侧重于课文的某一方面,如人物分析,情节分析,结构分析,语言分析,逻辑分析,表现手法分析等,不必面面俱到。”例如分析文言文的表现手法,要因体裁的不同而重点不同。议论文着重在篇章结构,论点论据;人物传记着重在选材,剪裁和人物描写;写景抒情的散文,着重于景物描写和意境。对同一体裁的课文,重点也有所不同。

四、评点法

例如,在讲《登鹳雀楼》一诗时,对其中的“依”,“穷”二字要点,对整首诗所表现出来的雄浑开阔,激越昂扬的格调要评。以此帮助学生理解和领会全诗的意境。

五、自学练习法

(1)查注自读。这种方法主要用于预习阶段和较浅显的课文的学习。

(2)试讲回讲。试讲是学生在老师讲解之前,尝性地讲解课文。

(3)文意猜读。文意猜读法是学生在文言文的自学过程中,运用已有的知识,根据上下文的关系,对新知识作出的合乎逻辑的推测从而明确文意的一种方法。例如从词的结构去猜:“暮而果大亡其财”(《寓言三则智子疑邻》)“果”,“大”,“财”的词义与现代汉语一致,可运用猜读法猜出:“果”――果然,“大”――极大,“财”――财物。

六、比较法

要比较古今字义异同、语法异同、词性变化活用、一字多义、多字一义。如“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句中“箕畚”要译成“用箕畚”,要比较,使学生明用法。又如多字一义现象,“曩与吾祖居者”、“向吾不为斯役”(《捕蛇者说》)两句中“曩”与“向”均是“从前”之意。还可比较思想感情和写作特点。如《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两位作者虽然都受贬,两篇文体基本相同,但抒发的感情却有区别,《岳阳楼记》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旷达胸襟,很难见到受贬后的抑郁之情;而《醉翁亭记》却流露出作者受贬后娱情山水以排谴抑郁的复杂感情。

七、归纳法

即贯讲时能上连下挂,归纳总结,使知识系统化。例如教《马说》、《爱莲说》、《捕蛇者说》之后,要归纳说明,“说”是古代文体名,跟现在的杂文大体近似,是议论文的一个分支。其内容大多是一事一议,也就是借一件事或一种现象来表述作者对某些事物或问题的见解,常具有由小见大的特点;形式上则表现为叙议结合,叙为议设,议由叙生,议是核心,大都是卒章见志。总之,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逐步做好文言知识的归纳整理工作,促使学生掌握的文言知识条理化和系统化,并由此产生领悟和联想,内化和迁移,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提高自学能力。

毕业论文是商务英语专业教学计划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对学生2年半学期各门课程学习效果的检查.其主要目的是:

1、培养学生的英语阅读、写作能力及运用商务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2、检查学生对所学专业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并将论文成绩作为学生能否毕业的主要依据之一。

3、训练学生搜集运用资料的技能,同时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增强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论文写作要求:

1、以英文/汉语完成论文写作。

2、字数要求不低于3000个单词或字,统一采用A4(210x297mm)页面复印纸单面打印.其中上边距2.8cm,下面距2.5cm,左边距2.5cm,右边距2.5cm,页眉1.6cm页脚1.5cm装订线0.5cm.字间距为标准,行间距为1.25倍行距.页眉内统一为:用5号宋体

3、论文的内容要与本专业所要求的知识和技能相结合,要求论述者阅读一定量的英文和中文资料,能够对所有的资料进行合理删减、组织和编辑,掌握论文撰写的结构与布局。要求语言流畅,层次清晰,论点明确,论据充分。具有以下特性:

1)科学性:观点正确,论据充分可靠,结构合理,能反映出学生对本学科知识系统掌握的程度及其某一问题有较深理解很认识

2)实用性:选题应该具有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应该体现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水平

3)逻辑性:论证应该有力,层次应该分明,逻辑应该严密,结构应该完整合理

4)技术性:应该具有收集整理运用材料的能力,语言表达应该清晰准确,格式应该规范

1月14日:学生与导师见面选题和开题

1月15日-3月25日学生写作,提交提纲,初稿,导师修改并将完成情况向系里汇报

3月31号前根据导师的修改意见完成第二稿交导师修改

4月7号前完成定稿并按照要求打印装订成册.打印3份,交系里2份

4月8号-4月13号准备答辩,原则上采用英语答辩

2007年4月14号论文答辩,原则上采用英语答辩

5:论文成绩评定:采用5级记分制,及优秀,良好,中等,及格和不及格五等.其中优秀没,良好等次的人数分别按不高于15%,20%的比例评定.终结成绩必须经指导老师学院毕业论文指导小组认定.

6:特别说明:

毕业论文写作是严肃的事情.严禁抄袭剽窃他人论文.一经发现此次论文成绩判为0分.

三、论文选题方向:

1、商务英语教学改革的方向,途径,课程设置等

2、商务英语教学在新形势下的影响和意义;

3、我国贸易的现状及其发展方向

4、商务英文翻译技巧;

5、江西招商引资探讨及其对策

6.WTO保护期过后对我国的影响;

四、论文设计与拟定的程序:1、指导教师的帮助下,根据本指导书提供的选题范围,从中选择论文方向,确定题目。(注:选择其他的题目,需与指导教师商议确定)

3、论文结构:包括题目,中英文摘要和关键词,目录和正文.详见后面附件

附件1:

外语系英语专业(高职)毕业论文选题(商英专业)

1.《商务英语课程设置的探讨》

2.《跨文化因素对英汉翻译的影响》

3.《商务英语的特点及翻译技巧》

4.《商务英语函电在对外贸易中的作用》

5.《单证员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

6.《商务英语函电翻译技巧》

7.《商务谈判中英语的重要性》

8.《浅谈出口结汇风险的防范》

9.《中国退税制度的改革及其影响》

10.《商标名称的翻译与策略》

11.《外贸企业信用风险管理与控制》

12.《2007年外资

银行在我国本土注册探讨》

13.《我国利用国际贷款/国际援助现状分析》

14.《WTO与我国反倾销探讨》

15.《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之现状》

16.《内陆地区对外贸易发展策略研究》

17.《中印两国两国对外贸易战略分析》

18.《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

19.《浅谈商务英语写作时避免修饰语错位的方法》

20.《商务函电翻译的用词技巧》

21.《外商直接在华投资探讨》

22.《社会文化迁移对中国式英语的影响》

23.《我国外贸出口品牌战略的实施与研究》

24.《商务英语专业口语课程教学探讨》

25.《入世对我国农产品贸易的影响与对策研究》

26.《应对经济全球化,加快我国企业跨国经营》

27.《英语写作中常见中式英语分析》

28.《入世商务英语写作的研究》

29.《制单工作在国际结算中的地位》

30.《关税壁垒与非关税壁垒探讨》

31.《浅谈实质利益谈判法》

32.《国际电子商务发展面临的新问题》

33.《商务英语写作中的错误与商务英语写作教学之间的关系》

34.《清算所在期货市场上的地位》

35.《跨国公司在华扩张模式透析》

36.《汉译英中遇到新词语的译法问题》

37.英汉互译中词义的不对应(文化意义、风格意义、修辞意义等)

38.我国市场经济国家地位与反倾销

39.如何防范信用证诈骗

40.我国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之探讨

41."10+1"自由贸易区未来前景展望

42.汉语中新词汇的翻译技巧

43.商务英语的特征与翻译

44.珠江三角洲外贸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45.南昌现利用外资纵谈

46.广州/深圳等地区三资企业结构分析

47.浅谈广州等地区外贸企业的困境与出路

48.浅谈广州等地区出口产品结构的市场分布

49.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之探讨

50.单证员跟单员等资格证书现状思考

51.礼仪在商务谈判中的作用

52.跨国公司的本土化经营战略及其实施

53.中国在亚洲区域合作中的地位和作用

54.延长我国加工贸易国内价值链问题探析

55.中国贸易的现状和前景

56.我国西部地区引进外资问题研究

57.人民币业务对外开放之探讨

58.浅谈涉外合同英语特色

59.海外投资与出口贸易的相互关系

60.文化和地理因素对外商在中国直接投资的影响

61.绿色壁垒对关税壁垒的替代效应研究

62.新贸易保护主义的政策调整与我国贸易发展

63.贸易磨檫及其解决机制研究

64.UCP600-信用证领域的新规则探讨

65.论<<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的适用范围及总则

66.浅谈<<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下卖方的知识产权担保义务

67.我国纺织业出口竞争秩序现状分析与对策探讨

68.浅谈来料加工与进料加工的利弊

69.经纪佣金商或场内经纪人在期货交易中的地位

70.浅谈商检证书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

附件2开题报告格式

商务学院

高职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题目名称:中国家庭企业管理创新研究

题目性质:研究论文

学生姓名:XXX

专业:工商管理

学院:XXXX

年级:04级

指导教师:XXX

一、选题背景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家族企业为主的民营企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和壮大,在国民经济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与此同时,我国的家族企业也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如家长式的管理方法、企业基础管理制度不健全和后续发展无力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制约着我国家族企业的发展壮大,而且严重影响到我国经济的健康快速的发展,因此,研究我国现阶段家族企业如何进行管理创新,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家族企业员工的积极性,从而实现家族企业生产要素优化配置,促进家族企业持续发展已显得尤为紧迫。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拟解决的主要问题、研究步骤、方法

本文从我国家族企业的实际情况出发,以管理创新的理论为指导,对我国家族企业如何进行行之有效的管理创新进行深入地研究。首先评述了国内外学者对家族企业管管理创新含义的不同看法,提出了家族企业管理创新的含义、构成要素及内在机理,认为我国家族企业进行管理创新的有效性在于有利于更好地实现家族企业的经营目标,有利于充公调动企业员工尤其非家族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其次,分析了我国现阶段家族企业管理创新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指出了我国家族企业管理模式存在诸多不足,如在管理创新过程中仍然存在家长式决策、缺乏战略管理和基础薄弱等诸多问题,所有这些在客观上要求创建一种新的管理模式

以促进家族企业健康快速发展。

再次,要创建一种适合我国家族企业实情的管理模式,就必须全面准确地把握好我国家族企业所面临的外部环境。因此,本文指出了我国家族企业开展管理创新面临着外部环境的特殊性和复杂性。

三、研究工作进度

1、教师报题(2006.11.1----11.15)

2、网上公布毕业设计题目和指导教师(2006.11.20)

3、学生选题(2006.11.20---12.15)

5、学生上交开题报告(纸字稿)(2006.12.25----2007.1.15)

6、中期论文检查(交电子稿)(2007.4月1日前)

7、论文上交(纸字稿附电子稿)(2007.4.15----2007.5.1)

8、07届毕业设计答辩(评定学生成绩)(2007.6月初)

9、07届优秀论文评定(2007.6.15)

10、07届优秀论文汇报会(2007.6下旬)

四、主要参考文献

[1]顾文静,温州民营企业实行委托---制的障碍分析,经济管理。2002.2

[2]甘德安,中国家族企业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3]苒明杰,管理创新,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版

[4陶良虎,制度创新是家族企业变迁的方向,光明日报,2002年5月14日

二、综合评析

(一)理论建构严密,层层递进

(二)“融入”与“跳出”的研究方法

(三)坚持文化脉络中的戏曲音乐研究

三、余论

参考文献引文概念辨析引文分析

朱大明,高级工程师,《防护工程》杂志执行主编。

一、概念辨析

1.从定义上看

2.从类型上看

3.从论文中的表达格式看

引文的表达则是对参考文献中引用的具体内容在正文中以直接引语或间接引语的形式进行表述并按照规定的格式规范标注。

参考文献与引文二者之间关系的表达格式通常是采用“顺序编码制”或“著者-出版年制”构成完整的参考文献引用标注和著录体系。

4.从相互关系看

由于参考文献是作者选择供学术研究以及撰写或编辑论文、著作引用或参考的有关文献资料,因此,其是独立存在的具有特定主题内容和完整结构的各种文献资料。引文则是根据撰写或编辑论文、著作的具体需要,在正文中表述的参考文献的具体引用内容,并与正文在语形、语义和语境上有机结合。引文出自参考文献,但不是参考文献本身,而是在正文的语境中相对正文语义而言的。其中,与引文直接对应的“引文参考文献”是指引文的出处,或引文的信息源。而参考文献是编辑核实引文的依据,是读者检索文献的途径,是引文编辑者编制引文索引的基础[13]。

二、辨析的目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叶继元.学术规范通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62-183.

[2]李兴昌.科技论文的规范表达――写作与编辑[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5:51-52.

[3][11]GB/T7714-2005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S].

[4]王道杰,李晓佳.《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更名为《参考文献著录规则》的初探[J].科技与出版,2011(2):45-48.

[5][12]劳缶.什么叫“文后参考文献”?[J].科技与出版,2011(3):51-52.

[6][15]马凤,武夷山.关于论文引用动机的问卷调查研究――以中国期刊研究界和情报界为例[J].情报杂志,2009,28(6):10-14转8.

[7][8][13]段明莲,陈浩元.文后参考文献著录指南[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6.

[9]朱大明.略论引文表述的基本模式及注意事项[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1,22(3):430-432.

[10]刘雪立.参考文献的继承性引用、指示性引用和批判性引用[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4,15(3):251-253.

[14]朱大明.关于制定科学引证行为准则的探讨[J].科技导报,2007,25(14):72-74.

一、诵读法。

即熟读和背诵的方法。诵读法是日渐被现代语文教育者注意的传统教学法。大声朗读,口熟而成诵是文言文教学的特殊要求。通过朗读,可以培养学生语感。而文言文比现代文讲究韵律,带有明显的声音美,学生也愿意读。在朗读中,教师要教给学生朗读的方法,包括朗读的节奏、语气、语调、语速,能更好地朗读课外作品,从而形成能力。需要指出的是诵读需与会意密切结合,疏通文义;例如在背诵《出师表》时,要抓住诸葛亮由谈论形势到三条治国方针的提出,由叙述21年来的经历到“出师”战略目标的提出,由归纳各方面的责任到全篇主旨的点明这条行文线索,做到灵活记诵。

二、讲解法。

三、讲析法。

即“用讲述分析来加深对课文内容和写法理解的教学方法。分析要从教学目的出发,抓住课文的特点和重点,紧棵扣课文的字词句来进行。可以侧重于课文的某一方面,如人物分析,情节分析,结构分析,语言分析,逻辑分析,表现手法分析等,不必面面俱到。”例如分析文言文的表现手法,要因体裁的不同而重点不同。议论文着重在篇章结构,论点论据;人物传记着重在选材,剪裁和人物描写;写景抒情的散文,着重于景物描写和意境。对同一体裁的课文,重点也有所不同。例如《桃花源记》和《小石潭记》同是游记,《桃花源记》着重记所见所闻,写的是人,事和活动的经历;《小石潭记》着重所见景物,写的是景物特征,教学重点自然应有所区别。

四、评点法。

五、自学练习法。

1、查注自渎。这种方法主要用于预习阶段和较浅显的课文的学习。

2、试讲回讲。试讲是学生在老师讲解之前,尝性地讲解课文。叶圣陶说“”

3、标点翻译。

4、文意猜读。文意猜读法是学生在文言文的自学过程中,运用已有的知识,根据上下文的关系,对新知识作出的合乎逻辑的推测从而明确文意的一种方法。一般从以下几个角度去猜读:a从词的结构去猜。如“暮而果大亡其财”(《寓言三则智子疑邻》)“果”,“大”,“财”的词义与现代汉语一致,可运用猜读法猜出:“果”——果然,“大”——极大,“财”——财物。

六、比较法。

要比较古今字义异同、语法异同、词性变化活用、一字多义、多字一义。如“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句中“箕畚”要译成“用箕畚”,要比较,使学生明用法。又如多字一义现象,“曩与吾祖居者”、“向吾不为斯役”(《捕蛇者说》)两句中“曩”与“向”均是“从前”之意。还可比较思想感情和写作特点。如《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两位作者虽然都受贬,两篇文体基本相同,但抒发的感情却有区别,《岳阳楼记》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旷达胸襟,很难见到受贬后的抑郁之情;而《醉翁亭记》却流露出作者受贬后娱情山水以排谴抑郁的复杂感情。

七、归纳法。

即贯讲时能上连下挂,归纳总结,使知识系统化。例如教《马说》、《爱莲说》、《捕蛇者说》之后,要归纳说明,“说”是古代文体名,跟现在的杂文大体近似,是议论文的一个分支。其内容大多是一事一议,也就是借一件事或一种现象来表述作者对某些事物或问题的见解,常具有由小见大的特点;形式上则表现为叙议结合,叙为议设,议由叙生,议是核心,大都是卒章见志。总之,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逐步做好文言知识的归纳整理工作,促使学生掌握的文言知识条理化和系统化,并由此产生领悟和联想,内化和迁移,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提高自学能力。

一、目前的现状

二、阅读障碍分析及对策

研究生的英语阅读都存在哪些障碍以及如何应对呢?通过细心的观察和与学生访谈,笔者发现主要存在以下障碍。

要改变学生的这种思维定式,笔者首先在研究生阅读课之初组织学生开展讨论,明确这一阶段开设英文阅读课的目的在于通过英文阅读来获取本专业领域国外的研究成果和信息,并非仅仅是扩大单词量,并且思考英文文献阅读与专业学习之间的关系。目的明确之后,学生们才会要有意识地调整本科已经养成的英语学习习惯,转变学习的重点。

如何克服跨文化差异的障碍呢?笔者认为首先教师要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增加自己对西方文化的了解;其次,认真准备每一堂课,根据每一课书的主题,充分利用互联网、图书馆等资源来搜集资料,增加跨文化知识的输入;第三,可以以学生为中心,提前给学生布置一些课下自主研究的作业,给他们一个课前跨越文化差异的机会;第四,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开设例如《英美文化概况》这样的选修课。

复合型课程的支撑体系

为了顺利实现课程体系改革的目标,构建自内向外的复合型课程支撑体系,内部为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外部为导师队伍建设和产学研结合,如图3所示。

(一)课程设置

一要加强实践课程,包括实验、设计、模拟、实习等,处理好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比例关系,提高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研究生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二要加强交叉课程建设,合理调整技术、管理、经济、法规课程的比例,使工程硕士研究生立足于“大土木”工程背景之下,概览建筑与土木工程各学科相互间交叉、渗透和融合的特征,拓展专业并形成较高的视野;三要加强人文课程,通过专题课或者学术讲座的形式,丰富研究生的人文科学素养。

(二)教学方法

教学内容首先要更加重视其宽广性、应用性和实践性,培养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4];其次要反映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最前沿的知识,使研究生熟悉研究方向的新动向,增强科研兴趣;同时要做到与后续课程和论文研究的有效衔接,减少研究生课程学习的盲目性。教学形式要以研究型形式为主,如讨论式教学、参与导师课题等,实现研究生从被动接受到主动钻研的有效转变,教师起到启发引导的作用。教学方法还要灵活多样,如模拟软件、实地调研等,优化教学过程并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三)考核方式

考核方式的改革首先要改变本科阶段一贯的终结性考核制度,将课程互动评价、阶段成果和终结性考试三部分作为每门课程的成绩。在论文或设计研究阶段,要加强论文开题、阶段报告、中期报告和论文答辩的过程考查,提高专业学位的授予水平,改变目前中国“严进宽出”培养模式的不利局面;其次,要将理论课程与实践活动结合,评价学生理论知识掌握情况和与之对应的实验或实践活动完成情况,形成多元化综合评价体系,促进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四)导师队伍建设

导师是研究生学习和生活的指导者,导师的责任感、知识结构和学术水平是保证研究生质量的关键因素。因此,要建立公平的竞争机制对导师严格遴选,从源头上提高导师队伍水平;要鼓励导师定期深入企业了解生产实际需要,与企业合作开展科学研究工作,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这样一方面促进导师知识结构的不断更新和学术水平的持续提升,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导师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有针对性的指导能力。

(五)产学研结合

课程改革的评价体系

课程改革的建议

(一)优化课程设置

(二)加强导师队伍建设

加强导师队伍建设是关键,侧重提高导师的学术水平。针对面向实践的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要改变以往以论文、论著和科研成果的数量作为衡量导师学术水平的单一指标的不利局面,将导师带领学生参与企业实践和社会课题也纳入导师学术水平评价体系。学校应对全日制工程硕士导师加强工程实践训练,同时吸收不同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和实践领域有丰富经验的专业人员担任兼职导师,承担部分教学指导工作。“双导师制”培养学生,形成优势互补,从而改变导师过于理论化的学术现状,引导导师重视工程实践,全面提高导师的学术素养。

这些意见听上去也有一定的道理,但我以为有些问题还需探讨清楚。对于曲式分析好像是老生常谈,其实不然,它是一个没有人去面对或者说敢于面对的问题。似乎谈到曲式分析就落伍了,这有点像不用现代作曲技法作曲就落伍了一样的心态。我今天的发言就是想回归理性,用科学的认知态度就曲式分析在基础教学中的意义和作用谈几点意见。

一、曲式分析究竟是什么。

二、目前曲式分析基础理论研究的现状

我们在对曲式分析基础理论的研究其实并没有成熟和完善。在多年的硕、博考试中,对一部作品的争论和探讨是经常有的。曾见过北京的一些院所,对考题给出的所谓的标准答案就不准确。当然这并不奇怪,因为很多作品本身不能简单地用一个答案来解释,但我们的标准答案只有一个,那么考试过后考生们常常会不知所以。大家可以观察一下,目前在国内市场上作品分析方面的教科书最多,内容上可谓花样翻新。这种“多”或许可以说明两个问题:一是作品分析比较容易,分析会使人“想当然”,谁都敢下定义,当然也敢写书;二是作品分析比较难,音乐作品千变万化,很难用统一的理论去解释它,自然大家就会以各自的不同的理解去论述它。

实事求是地说,我们的基础教学和理论研究普遍还很薄弱。我可以给大家读几段教科书上的论述,是关于乐段和一部曲式的。这些论述都是来自国内著名的且比较畅销的国产教科书:

第一种论述说:“乐段是最小的曲式单位。”大家注意这里是将“乐段”称谓作为曲式范畴来运用的,没有“一部曲式”的概念;

第二种论述:“由乐段构成的曲式为一部(段)曲式……”这里有了一部曲式的概念,并可以理解为乐段和一部曲式是一回事;

第三种论述:“一部曲式和乐段在名称上可以相互通用,但有差别。乐段既可涵盖一部曲式,又能包含曲式单位外的其他结构部分,即附属结构部分。”这种论述意思是说,乐段不仅和一部曲式名称通用,而且乐段范畴很广,似乎引子、连接、尾声都可叫乐段;

第四种论述:认为“在一部曲式内部包含多种陈述结构形式,乐段是一部曲式内部陈述结构中的类型之一。”这种观点与上述完全相悖,首先,一部曲式涵盖乐段,其次,将乐段作为陈述结构的层级进行论述。

各位同行,大家不觉得晕吗?这就是我们目前市场上的教科书,我们的学生、音乐爱好者们是不可能看懂的。这里我只是举了一个例子,还有很多,比如我们常见的“段”“部”“并列”等表述会有完全不同的释义,而且每本书都会发明很多专用名词,这就更加麻烦。我认为,我们从事音乐分析理论的专家、学者应该并有责任扭转这个局面,这是确保基础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因此说我们对曲式学的研究还在路上,并没有走到尽头。

三、曲式分析是基础教学中的重要分析方法

我们这次大会的主题是围绕方法和教学展开的。曲式分析或曲式学就是一种分析方法,作为西方音乐史上重要的理论体系之一其学术价值不可低估。曲式分析对有调性音乐而言无疑是最适合不过的分析方法,我们没有必要拿音集集合的理论去分析贝多芬和肖邦的作品。首先要从历史和文化层面对待这个问题,在基础教学中要结合音乐风格史将曲式分析技术准确地传授给学生。应该意识到,西方共性写作时期,涌现了浩瀚的音乐精品和众多世界级作曲大师,然而作曲家们共同使用的就是那么几个曲式原则(再现、并列、循环、奏鸣),他们是如何创作出千变万化的音乐作品,个性化的艺术表现又是如何形成的,这是教学中应该深入探讨和研究的内容,也是曲式分析的难点所在。通过分析让同学们从中学习和体会到西方经典作品中其艺术价值究竟是什么。

四、曲式分析对现代音乐分析的借鉴意义

研究和运用现代多元的音乐分析方法是十分必要的,但任何分析方法都是有针对性的,应该从音乐史和音乐创作流派、个性的发展角度去研究。不同的分析方法之间常常是有关联的,比如实践已经证明的申克分析理论与传统分析理论的各种联系。我在研究斯特拉文斯基晚期序列音乐中也考虑用什么分析方法研究,最后发现斯氏的主要重心都放在了序列的各种技法的运用上,使用各种办法来摆脱勋伯格十二音序列技法的束缚。比如勋伯格要求序列必须由12个半音构成,斯氏除了使用12个半音创作外,更多尝试使用4音、5音、7音、11音、13音、16音;勋伯格要求序列不能有重复音,而斯氏的序列有大量的重复音出现,《七重奏》中的16个音序列不重复音只有8个;勋伯格要求回避调性,走出传统,斯氏却用轮回法突出中心音来加强调性感,并大量运用与传统体裁和技法的结合来保持自己的音乐个性等等。那么我的研究重点就必须放在序列技术的运用上,传统曲式原则在他的作品中有保留也有突破,但结构分析并不是难点。反而传统曲式的综合分析方法和思路完全可以被借鉴和应用。

五、基础理论研究对研究生培养的意义

怎样才能写出有学术价值的音乐分析论文?我以为,首先就是对作品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这是首要的案头工作,这是真正的第一手资料。当然,做好这个案头工作不容易,是对一个人理论功底的考验。我经常对同学们说阅读和分析谱子是个基本功,这个基本功的培养最好的途径就是大量的曲式分析。

关键词:数字信号;信号处理;DSP

1.数字信号处理的概念

数字信号处理是用数字计算机对离散信号或将模拟信号离散化后进行处理的现代信号处理技术,自身有其独特的计算方法和理论。数字信号处理是当前发展相当迅速的一种技术,无线通讯,多媒体技术,网络等都是基于数字信号处理算法的。

数字信号处理器(DSP)是为进行数字信号处理而设计的微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是同数字信号处理技术一同发展起来的。它针对数字信号处理的应用采用了专用的硬件设计结构。

微处理器的发展经历了单板计算机、单片计算机的历程,DSP则是一种高性能的片上微计算机系统。它除了利用大量的新技术、新结构来大幅度改善芯片性能外,还把内存、接口、外设、事件管理器等集成在一个芯片上,成为一个功能强大的片上系统(SOC)。DSP的产生和发展,得益于数字信号处理理论及计算机、电子技术的飞速进步。

2.数字信号处理器模拟的实现

计算机系统本身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要使用软件来模拟每个晶体管或每个门电路各个方面的行为特征几乎是不可能的。人们简化系统复杂程度的常用办法是对系统按层次进行抽象,体系结构就是对计算机系统在结构层次上的简化。然而,体系结构层次上的计算机系统依然很复杂,开发其软件模拟器也因此而十分困难。通常的做法是,在已存在的模拟器基础上进行二次开发或改进,使其适应自己的要求。

3.DSP硬件结构分析

3.1DSP的主要特点及其硬件要求

从一开始,DSP的结构就是针对DSP算法模型进行构造的,几乎所有的DSP都包含有DSP算法的特征。因此,数字信号处理的上述特点要求DSP必须是专门设计的。

3.2多总线,多处理单元结构

DSP芯片采用了哈佛结构,它分别设置程序存储和数据存储空间,使用专用的程序总线和地址总线。CPU可以同时访问程序和数据,大大提高了处理速度。所谓的改进哈佛结构,体现在如下几点:

1)允许数据存放在程序存储器中,并可以被算术指令直接使用。但程序和数据不能同时读取,多数访问存储器的指令需要两个执行周期。

2)将指令存储在高速缓存中,无须从数据/程序存储器读取,可以节约一个指令周期。

3)改进存储器块结构,允许在一个周期内同时读取一条指令和两个操作数。

使用两类(程序总线、数据总线)六组总线。包括程序地址总线、程序读总线、数据写地址总线、数据读地址总线、数据写总线、数据读总线。配合哈佛机构,大大提高了系统速度。

3.4DSP结构改进

关键词:舒曼协奏曲写作手法演奏处理

一、作品简介

1、创作背景

《a小调钢琴协奏曲》,作品完成于1845年。1841年舒曼试图改变传统钢琴协奏曲的写法,创作了《钢琴主奏a小调幻想曲》的单乐章钢琴协奏曲,但被出版社退稿。后来舒曼不得不另外新作了两个乐章。该作品是在舒曼一生中最幸福的年代完成的。当时,他和克拉拉的爱情冲破重重阻力而取得成功,创作也随之出现。乐曲主题鲜明,表现了作者的生活理想以及为之而斗争的信念。虽然在外表上与古典的协奏曲相比并不显得新颖,但实质上这是一首极具浪漫主义特色的钢琴协奏曲。首演是1845年12月4日在德累斯顿,由门德尔松指挥,克拉拉演奏钢琴。

2、结构分析

舒曼的《a小调钢琴协奏曲》共分为三个乐章,由于此篇论文主要是研究第一乐章,所以我在这里仅对第一乐章结构进行分析。《a小调钢琴协奏曲》第一乐章是热情而具有强烈感情的快板,节拍为4/4拍,曲式结构为奏鸣曲式。乐章的第一主题在a小调上,显得压抑、痛苦。第二主题则在明亮的C大调上展开,光明,富有幻想色彩。这两个主题的发展时而痛苦哀叹,时而浮想联翩;时而冥想苦想,时而慷慨激昂。

第一乐章奏鸣曲式结构的划分如下:第一部分引子(1-4);第二部分呈示部(4-155):主部(4-19),连接部(20-58),副部(59-111),连接部(112-134),结束部(134-155);第三部分展开部(156-258):I(156-184),II(185-204),III(205-259);第四部分再现部(259-397);第五部分华彩段落(398-457);第六部分尾声(458-544)。

二、写作手法

1、展开性变奏的简介

2、《a小调钢琴协奏曲》中展开性变奏手法的运用

引子材料的运用:这首作品以钢琴独奏一连串气势宏大的和弦下行作为引子,运用了后附点的节奏型,使得音乐十分具有推动力。在展开部的第二个阶段这个素材得到了变奏发展,主要形式为钢琴和乐队之间进行对话,运用了连续的八度下行,并进一步强调了引子中标志性的附点节奏型。在降A大调同主音调上的发展将作品推上了展开部的一个,成为了发展部第三阶段热情洋溢段的预示,与引子具有相同的作用。

谱例1:主部主题

连接部材料的运用:在连接部中乐队奏出的一个旋律乐句(见谱例),在副部第102至111小节对这个材料进行了展开变奏,在钢琴与乐队的对话中反复运用了这个材料,从双音变成了单旋律,增添装饰音来进一步发掘音乐内在的情感变化。

谱例:

三、演奏处理

1、个人修养

钢琴演奏者的个人修养主要指在掌握钢琴演奏专业技术之外的思想、情操、文学艺术以及知识等各方面的修养,也可以说是钢琴演奏者在演奏素质上的陶冶,是一种非技术性的创作功力的凝聚。作为钢琴演奏者,除了遵循作曲家原有的风格和意图外,也要有自己独特的悟性和创造力,这靠的就是个人不同的人生阅历来表达自己的内心话语。钢琴演奏者也是表演形式的一种,需要充分投入自己的感情,当然又要有相对的控制力,不能滥用感情,而是要适度,要学会外冷内热和外热内冷。音乐是一种语言,演奏者必须首先学会用音乐语言来讲话。所以我们必须去了解其它的艺术语言,他们之间是一种相互贯通的关系。根据这首作品,我们就必须去了解舒曼在创作时的处境以及感受(可参考第一部分作品简介),对我们演奏有很大的启发作用。

2、技术难点

3、情感表达

情感的表达建立在对作品正确的理解,我们要避免被一个模式给禁锢,要对作品进行加工投入自己的情感,作品中抒情性和戏剧性对比的段落要在风格和感情上加以区分。当然,演奏上的激情和演奏上的从容不迫都是非常重要的。总而言之,情感的表达要根据作品,从自己内心深处有感而发。这首作品充分表现了舒曼的双重性格,时而坚韧时而抒情,热情洋溢中又透露着安逸。演奏者要充分将自己的心情注入作品中,让作品充满无穷的活力。

结语

注释:

①杨和平,《论展开性变奏及其手法》

[1]杨和平,《论展开性变奏及其手法》

[2]刘庆刚编著,《钢琴的演奏与教学》,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年,第一版

THE END
1.探究句子间逻辑奥秘,揭秘句子衔接关系的秘密与技巧诗句大全句子与句子之间的衔接关系 1、句子是语言表达的基本单元,而句间关系则涉及不同句子之间的联系和过渡,理解句间关系对于确保表达清晰、逻辑严密至关重要,我们可以通过使用转折词、递进词、因果关联词等,来明确地表达句子之间的逻辑联系,在写作和阅读过程中,重视句间关系有助于更有效地组织思路和逻辑结构。 http://722973.com/f832a3cfEF65.html
2.英语句子的详细分析(精选7篇)最后一句是英语的存现句,句子已有谓语结构,但后面“want to go home quickly”以动词原形的形式出现在句子中不符合英语的句法,根据前后部分间的关系和意义,在“students”后添加一个关系代词“who”,就把后面的部分变成“students”的定语从句,才符合英语的句法。 四、句子的达意以及句子间的逻辑关系 有时虽然考虑https://www.360wenmi.com/f/filewn1s6fnc.html
3.考点2语病知识构建,解题技巧①搭配不当或成分残缺 ②关联词语使用错误(句间逻辑关系) 选择题 突破导航 突破1 全面了解基本的语法和逻辑知识 近几年高考语病题是对语言准确表达的全方位的考查,越来越细致,小到一个词的使用,大到复杂句子的逻辑关系都在其考查范围内。而对病句的备考,大多只强调病句的类型,而忽视了对现代汉语基本语法和逻辑知https://zujuan.xkw.com/thematiclist/10pt3839ct11244n358978.html
4.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doc文档介绍:精品文档,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精品文档】第 2 页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Taking good notes is a time-saving skill that will help you to become a better student in several ways 71 Second, your notes are excellent materials to refer to when you are studying for a test. https://m.taodocs.com/p-569165680.html
5.阅读理解试题的做题方法13篇(全文)二、注意上下文的逻辑关系 文章前后的逻辑关系除了从语句间的意义关系分析外,还可借助句子之间的线索词来把握,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判断:同义词、近义词、反义词、同根词、转折连词(如but,however,yet,though,nevertheless等)、并列连词(如and,also,not onlybut also,on one handon the other hand等)、因https://www.99xueshu.com/w/filewcdb1jb6.html
6.金字塔原理TheMintoPyramidPrinciple:LogicinWriting第一篇 表达的逻辑第1章 为什么要用金字塔结构1.1 归类分组,将思想组织成金字塔人脑具有对事物进行归类组织的特点。金字塔原理满足大脑的两个需求:①一次记忆不超过7个思想、概念或项目。②找出逻辑关系。1.2 自上而下表达,结论先行金字塔采用自上而下、结论现行的模式,使读者更容易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图1 金字塔https://book.douban.com/review/14393923/
7.第二课:并列句逻辑关系词可以直接跟句子吗文章浏览阅读899次。本文详细解析了并列句的概念,展示了英语中并列、从属和逻辑关系词的运用技巧,重点讲解了如何通过and、but、or等连词以及平行、转折、选择等关系构造复杂的句子结构,同时提醒读者区分逻辑关系词与真正连词的区别。https://blog.csdn.net/qq_44886601/article/details/124162386
8.任务五语言表达的连贯(句子的衔接)——厘清文脉按序走,前后关联手排序式连贯题是指给出一组句子或一个语段中连续的若干语句一(般是5至6句), 打乱顺序,然后让考生根据句子间的逻辑关系,重新组合归位的一连贯题型。 从命题的基本形式看,语句排序题型又可分为语境类和非语境类两。下面结合具 体实例对各类排序题的连缀技巧分别予以说明。 https://max.book118.com/html/2024/0108/5220032141011040.shtm
9.二句子结构—平行结构逻辑关系这里的逻辑关系是指句子间的逻辑关系。作者指出,中国人的阅读习惯是,不依靠这些表示逻辑关系的词,也能读懂文字的意思。而如果中国人把这样的习惯带入到英语中,就会给英文的读者带来困难。在写英文时要多用表示逻辑关系的连接词,让自己文章的脉络更清晰。 https://www.jianshu.com/p/51132857fa09
10.昂立:考研英语知识运用讲解(5)让步关系和部分常用标志词和短语如although, though, even though, even if, nevertheless, despite, in spite of等。 2) 由非连接词体现的逻辑关系,如in fact, generally speaking等。 2. 句子内部信息 1) 照应 (1)词汇间的同现关系 同现指意义上相互关联的单词同时出现在同一语篇中。 https://www.hjenglish.com/new/p3848/page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