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3词语人教部编版统编版小升初语文知识点梳理讲义及专项练习

小升初语文知识点梳理讲义及专项练习

专题03词语

【考点解读】

词语是学生进行语言表达和阅读的基本要素。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①正确朗读、书写语文书中的词语;②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语表情达意的作用;③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音义,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语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

【要点梳理】

01词语的理解

理解词语的方法有联系上下文法,抓关键字法,近义词、反义词比较法,比喻法、拆拼法等。

(1)联系上下文法:把词语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对理解词语十分重要。在阅读中,联系上下文的内容理解句子意思,联系句子表达的意思来理解词语是很好的方法;

(2)抓关键字法:如“张冠李戴”一词,只要理解了关键字“冠”的意思是“帽子”,那么整个词语就不难理解了:姓张的帽子戴到了姓李的头上。再联系具体语言环境就可以知道这个词语用来比喻认错了对象,弄错了事实;

(3)近义词、反义词比较法:如理解“尤其”一词,可以尝试给它找近义词来替代,那就可以换成“特别”;理解“镇定”一词,可以想到它的反义词是“惊慌”,那么“镇定”的意思就是“不慌张;

(4)比喻法、拆拼法:如“揠苗助长”的表面意思是拔高禾苗帮助其生长,再作更深层次的分析,可以理解到这个词用来比喻做事不遵循客观规律,急于求成,反而适得其反。如“噩耗”的“噩”是“不幸的”的意思,“耗”是“消息”的意思,合起来就是“不幸的消息”。

提示点拨:

有的词语只有一个意思,有的词语在不同的句子中有不同的意思。

考查形式:①理解词语的意思;②根据意思写词语;③理解同一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含义;④找出词语的近义词或反义词;⑤读词语,把想象到的画面描述出来。

02词语的辨析

词近义词是意思相同或相近的词,辨析往往从以下方面进行:①语意的轻重:如“希望”与“渴望”两者都有“心里想着达到某种目的或出现某种情况”的意思,但前者语意较轻,后者语意较重,含有“迫切希望”的意思;②词义范围的大小:如“事情”与“事件”,“事情”(社会上或历史上发生的不平常的重大事情)的范围比“事件”(人类生活中的一切活动和现象)大;③适用的对象:如“赡养”(提供生活所需,特指子女满足父母物质需求以及在生活上提供照顾)与“抚养”(抚育并教养),前者是小对老,后者是老对小;④搭配的习惯:如“改正”经常和“错误”“缺点”等词语搭配;“改善”常和“生活”“睡眠”等词语搭配;“改进”常和“工作”“方法”等词语搭配;⑤感情色彩:如“执着”与“固执”的基本意义相同,而感情色彩却不同,“执着”是褒义词,“固执”是贬义词。近义词之间有细微差别,运用时一般不能相互替代。①写出词语的近义词;②选词填空;③判断两个词语是否近义词;④从文中找出近义词。反

词反义词就是意义相反或相对的词,包括:绝对反义词和相对反义词。分为成对的意义相反、互相对立的词。如,真——假,拥护——反对;或成对的经常处于并举、对立位置的词。如,黑——白,高山——平地。辨析往往从以下方面进行:①从意义上分辨:如“生疏”加上否定就是“不生疏”,表示“不生疏”的词就是“熟悉”。所以“生疏”的反义词是“熟悉”;②具体语境分辨:有些词不止有一个反义词,如“老”的反义词就有“少”“幼”“嫩”“新”等,所以对这类词就需要根据具体语境来确定反义词;③先分解再组合:如“前进”可以先拆分,“前”的反义词是“后”,“进”的反义词是“退”,再组合在一起就是“后退”;④具体语境分辨:有些词不止有一个反义词,如“老”的反义词就有“少”“幼”“嫩”“新”等,所以对这类词就需要根据具体语境来确定反义词。组成反义词的一对词必须属于同一意义范畴;不是任何一个词都有反义词;反义词以形容词最多,其次是动词;表示具体事物的名词大部分没有反义词。多义词可以有几个跟不同义项相配的反义词。如,快——慢、钝,清淡——浓郁、油腻。①写出词语的反义词;②判断两个词语是否是反义词;③从文中找出反义词。多

词一个词进入具体的语言环境就有了固定的意义,比如“骄傲”一词,在“学习刚有一点进步,他就骄傲起来”一句中,是“自满自大”的意思;在“送牛奶的同志一进门就夸‘好看’,这使我们全家都感到骄傲”一句中,是“自豪”的意思。在辨析多义词时,一定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对照字(词)典里的解释,确定它所表示的意思。①理解同一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含义;

②根据不同词意造句。03词语的感情色彩

词带有赞许、喜爱、褒扬等肯定的感情色彩的词语。(1)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褒义可变成贬义,贬义也可变成褒义;

(2)有些多义词,在其几个义项中,有的是褒义,有的是贬义,在使用时要注意区别;

(3)有些词语的后面带“儿”或“子”,会分别带有亲昵或厌恶的色彩。如“老头儿”“小辫儿”含有亲昵的意味,“老头子”“小辫子”一般带有厌恶的色彩。①按词语的感情色彩归类;

②判断词语感情色彩是否一致;

③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贬

词带有憎恶、鄙视、贬斥等否定的感情色彩的词语。中

词不带褒贬色彩,可以用在好的方面,也可以用在不好的方面。04词语的搭配

词语搭配指词与词之间的组合。词语搭配有比较固定的规律和限制,搭配得当,就能准确、生动、具体地表情达意。

词语搭配要合乎日常生活习惯,还要注意词语的褒贬、程度的轻重。

考查形式:①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词语;②把搭配恰当的词语连一连;③选择合适的词语填空。

05词语的归类

(1)按性质分类。如,天空、草地、田野、河流等,都是名词;

(2)按类别分类。如,苹果、梨子、桃子、香蕉等都是水果类;

(3)按适用范围归类。如,先人后己、视死如归、拾金不昧等是描写人物品质的;

(4)按感情色彩分类。如:英武、果断、伟大等是褒义词。

同一个词语,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类别。

考查形式:①画出不是同一类的词语;②按要求给词语分类;③判断词语归类是否正确。

06成语

(1)来自古代神话、寓言故事:精卫填海、亡羊补牢;

(2)来自历史故事:完璧归赵、凿壁偷光;

(3)来自古诗文:学而不厌、山重水复;

(4)来自人物典故:咬文嚼字、不三不四。

①成语的意义,不能只从字面去理解;

②成语有规范性,不能随意换字、增字、减字;

③注意书写和读音的正确。

考查形式:①补充成语;②选词填空;③成语分类;④正确运用成语;⑤理解成语。

07叠词

叠词前不能用“很、十分、非常”修饰,不能说“十分沉甸甸”。

考查形式:①补充词语;②照样子,写词语。

08关联词

(2)例:这衣裳既漂亮,又大方。

(3)常见关联词:又…又…、既…又…、

一边…一边…、那么…那么…、不是…而是…、…也…、一面…一面…、一会儿…一会儿…、有时…有时…、…还…关联词一般都成对出现,大都有一定的搭配习惯,不能任意组合。

同一个句子,运用不同的关联词语,表达的意思就不一样。如,“我们共同努力,竞赛取得胜利”这个句子没有使用关联词语,可以看作是并列关系。如果加上不同的关联词语,句子的关系就起了变化:①因为我们共同努力,所以竞赛取得胜利。(因果关系)②如果我们共同努力,竞赛就能取得胜利。(假设关系)③只有我们共同努力,竞赛才能取得胜利。(条件

关系)①选择关联词语填空;②运用关联词语把两句话合并成一句话;③辨别关联词语运用是否恰当;④运用关联词语造句。递

关系(1)定义:后面的分句比前面的分句向更重或更大、更深、更难的方向推进一层,分局之间的关系是递进的。

(2)例:海底不但景色奇异,而且物产丰富。

(3)常见关联词:不但…而且…、不仅(不只、不光)…还(也、又)…、不但(不只、不止、不光、不单)…甚至…选

关系(1)定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句说出两件或两件以上的事情或情况,并表示要从中选择一种。

(2)例:我们是去吃饭,还是去玩?

(3)常见关联词:

a.表示从几项中选择一项,一般语气上较灵活,有商量的口气。如:是…还是…、或者…或者…

b.表示的选择语气更为坚决,表示二者必取其一,不容许有第三种选择。如:不是…就是…、要么…要么…

关系(1)定义:前后分句的意思相反、相对,后面的分句不是顺着前面分句的意思向下说,而是拐了个弯,意思上作了一个转折。

(2)例:虽然天色已晚,但是老师仍在灯下伏案工作。

(3)常见关联词:虽然…但是…、尽管…还…、虽(固然、尽管)…但(可是、而、却)…、…但(可、却、可是、然而、不过、只是)…假

关系(1)定义:一个或几个分句提出假设的情况,另一个或几个分句说明这种假设实现后会有什么结果。

(2)例:如果明天下雨,运动会就不举行了。

(3)常见关联词:如果(假设、若、倘若、要、要是、要不是)…就(便、那、那么、那就、那么就)…、即使(就是、就算、哪怕、纵然)…也(还)…条

关系(1)定义:前一个分句提出条件,后面的分句表示在这一个条件下产生的结果。

(2)例:只要我们努力,成绩就会不断地提高。

(3)常见关联词:只要…就…、无论(不管、不论)…也(都)…、只有…才…、凡是…都…、除非…才…、任凭…也…因

关系(1)定义:一个分句表示原因或根据,另一个分句表示结果或推论。根据原因或结果顺序的变化,可分为因果关系和倒因果关系。所谓倒因果关系,就是先说出结果,再说出原因,常常用“…因为…”或“之所以…是因为…”来连接分句。

(2)例:因为下雨,所以活动取消。

(3)常见关联词:因为…所以…、…因而(因此、所以)…、既然…就…、之所以…是因为…、因…故…、由于…因此(因而)…承

关系(1)定义:几个分句按一定的顺序,相承相连地说下去,表示连续的动作或连续发生的一系列事件。

(2)例:看了他的示范动作后,我就照着样子做。

(3)常见关联词:…接着…、起先…后来…、一…就…、…就…、…于是…、

…又…、…便…、…才…、…从而…、首先…然后…09新词

③判断新词的运用是否正确。在原有含义的基础上有了新含义的桌面、窗口、潜水、文件夹二、专项练习:【经典例题】

例①:下列词语搭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例②:选词填空。

1.我们既要看到工作中的(),又要看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我们在经济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的()。

3.我们要积极推广科研()。

例③: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运用不当的一项是()

A.厂房里横七竖八地摆放着许多未加工的木材。

B.蟋蟀不像别的昆虫一样随遇而安。

C.社会主义建设蓬勃发展,祖国大地万象更新。

D.这位年仅15岁的小英雄被敌人斩钉截铁地杀害了。

例④: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例⑤:下列加点词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5G网络让我们的生活更便捷了。

B.姐姐录了一段VR,鼓励我比赛加油。

C.我在班级论坛里潜水,从不发言。

D.每次旅游的时候,她都会拍各种风景发到朋友圈。

例⑥:下列各组词语都是褒义词的一项是()

【常见错字集训】

一、借助文言文里学过的字的意思,推想下面加点字的意思。

二、把下列与戏曲有关的词语补充完整,并完成练习。

1.写出下列词语在戏曲方面的意思。

亮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跑龙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语境,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

(1)规规矩矩中国字,横是平,竖是直;()中国话,诗是诗,词是词。

(2)他虽然不是半导体研究(),却在这一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3)他说起话来头头是道,办起事来()。

三、把下列成语补充完整,并完成练习。

1.成语①的主人公是____________,成语③的主人公是______,成语⑨的主人公是______。

2.根据语境,选择恰当的成语填空。(填序号)

江南是人间的天堂,它有()的园林艺术,有()的苏绣作品。静坐亭间,聆听着犹如()的古琴乐,欣赏着佳人的(),别有一番趣味。

四、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看到榜文,他便拿着知府给的印信来到了附近的驿站。

榜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印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驿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客舍里,几个文人墨客正在泼墨斗诗,连货郎也来瞧热闹了。

客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墨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货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众猴听说,即拱伏无违。一个个序齿排班,朝土礼拜,都称“千岁大王”。

拱伏无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序齿排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并写出自己的发现

上下两组相对的词语意思_____,但是感情色彩不同:A组词语是______(褒义词贬义词),B组词语是______(褒义词贬义词)。

六、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并按要求分类。(填序号)

描写社会安定、欣欣向荣景象的有:__________

描写国家落后、社会衰败景象的有:__________

七、下面这些词语分别指的是哪一类人?请你选择恰当的词语序号填在括号里。

八、根据提示写出相应的四字词语。

1.与古人读书求学的故事有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描写乡村生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描写城市生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形容人物品质高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含有人体器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与秋天有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出自寓言故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形容声音非常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点演练试题】

一、选择题。(22分)

1.下列各组词语都属于同一类的一项是()

2.下列词语归类有误的一项是()

3.下列各组词语中,感情色彩相同的一项是()

4.与“摘得桂冠”的意思不相近的一项是()

5.下列词语的古今意义不一致的一组是()

6.下列有关戏剧术语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压轴”指一次戏曲演出的倒数第一个节目,现也指一场演出排在后面的较精彩的节目。

B.“粉墨登场”原指演员化妆上台演戏。现比喻坏人经过一番打扮,登上政治舞台。

C.“花架子”指花哨而不实用的武术动作,比喻外表好看但缺少实用价值的东西,也指形式主义的做法。

D.“跑龙套”原指在戏曲中拿着旗子做兵卒的角色,后比喻在人手下做无关紧要的事。

8.下列句子中,关联词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A.姑娘,既然天上没什么好,你就不用回去了。

B.如果前面的人突然停住,后边的人没处落脚,就会掉进水里。

C.小时候,我无论对什么花,都不懂得欣赏。

D.圆明园虽然建筑宏伟,但是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

9.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如果不是秋风将种子吹下茎秆,那种子不是要被酷寒所冻僵吗?是秋风,把叶子介绍给根须,使它找到了_____生命的母体;是秋风,把种子藏进了厚实的泥土,使它有了一个_____春天的温床;是秋风,把果实领进了一个个温暖的家,使它_____了生命的胚胎。

10.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昼出耘田夜绩麻”中“耘田”的意思是在田间锄草。

B.“优美的姿态”“优良的作风”“优异的成绩”这三个词语的搭配是正确的。

C.“同仇敌忾、蓄谋已久”这两个词语感情色彩相同。

D.“逝者如斯、日月如梭、白驹过隙”这三个词语意思相近。

11.下列句子中加点部分不能用括号中的内容替换的一项是()

A.他极力说这事与他无关,可脸却红红的,这真是此地无银三百两。(无中生有)

B.就你这样前怕狼后怕虎的,什么事也做不成。(畏首畏尾)

C.前人种树后人乘凉,我们应当饮水思源,爱护这片青山绿水。(吃水不忘挖井人)

D.两人闹矛盾,不能总指责对方,毕竟孤掌难鸣。(一个巴掌拍不响)

12.下列词语搭配不当的一项是()

13.下列成语分类有误的一组是()

14.下列各组词语中,关系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15.我们常用“___”来比喻没有主见,随声附和的人;常用“___”来比喻外强中干的人;常用“___”来形容做事遭到拒绝或受到挫折;常用“___”指承担重要的、起支柱作用的工作。()

16.根据这段文字的意思,填入括号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小伙伴们儿时在故乡那条小河里戏水时的()声和抓鱼时的()声,常常钻入我的心里,让我一直享受着当时的()。直到现在,我仍然希望能永远和儿时的伙伴()在那条小河边。

17.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在本句中不含褒义色彩的一项是()

A.他对周围的同志总是体贴入微。

B.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

C.站在山头,青山绿水尽收眼底。

D.少年时代的读书生活恰似一幅流光溢彩的画页。

18.对句子中的加点词语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石猴喜不自胜,急抽身往外便走,复瞑目蹲身,跳出水外。(高兴得自己不能控制)

B.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水流大而急的样子)

C.近因景阳冈大虫伤人,但有过往客商,可于巳、午、未三个时辰,结伙成队过冈。请勿自误。(请不要自己耽误自己)

D.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十分荒凉的样子)

1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与“沙漠是人类最顽强的自然敌人之一”中的“自然”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A.作为妈妈,她自然最了解女儿。

B.它是一株百合花,简单地生活在大自然中。

C.在顺其自然中努力,在努力中顺其自然。

D.待人退一步,爱人宽一寸,人生自然活得很快乐。

20.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春光明媚、春暖花开、春意盎然、寸草春晖”都是描写景物的词语。

B.“水流湍急、涓涓细流、急流汹涌、口若悬河”都是描写水流状态的词语。

C.“炎热、酷热、热情、骄阳似火”都是描写天气热的词语。

D.“俯瞰、浏览、眺望、端详”都是表示“看”的词语。

21.在下面这段话的横线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笔、墨、纸、砚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符号,它们在艺术创造中__地表现了中国古代书画艺术的神韵,记录了岁月的__,体现了古代文人的生活情趣。它们并没有因为当今高科技手段的出现而__,而是继续在书画艺术中展示了华夏民族的质朴和灵动。

二、按要求写词语。(24分)

1.照样子,仿写词语。(6分)

例:白霎霎的像一片雪

2.填反义词,构成对偶句。(10分)

(1)骄傲使人落后,()使人()。

(2)()的结果是(),勤奋的结果是幸福。

(3)宽宏大量者高朋满座,心胸狭窄者()。

3.给“续”组成不同的词语,再填在下列句子中的括号里。(8分)

观众们()走进体育馆观看乒乓球比赛。首先进行的是男子单打比赛,在决定胜负的最后一分时,两名运动员()打了十几个来回才见分晓。接着,()进行女子双打比赛。运动员们高超精湛的球艺,博得观众一片喝彩,掌声()了整整一分钟。

三、读句子,选词填空。(16分)

(1)冰心的散文文字优美,格调()。

(2)薛宝钗举止大方,谈吐(),一言一行,尽显大家闺秀风范。

(3)这片竹林清静(),空气新鲜,景色宜人。

(4)这座庄园古朴(),颇具传统园林艺术特色。

由广州美术学院设计团队和吉林艺术学院设计团队()设计的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将熊猫形象与富有超能量的冰晶外壳结合,造型(),外观(),做工(),是一个充满科技感,又充满温度和人性化的吉祥物。

四、补全词语,并按要求填空。(12分)

1.按要求归类。(填序号)(6分)

(1)描写人物外貌的:________(2)描写人物神态的:________(3)描写人物品质的:________

2.读句子,选词填空。(填序号)(2分)

(1)比赛失败了,我们___地走下赛场。(2)我和姐姐___地听着爷爷讲革命故事。

五、给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选择正确的解释。(填序号)(8分)

1.意思:①语言文字等的意义;②意见;③某种趋势或苗头;④情趣,趣味。

(1)我的意思是先做作业再去玩。()(2)小弟弟说话很有意思。()

(3)天阴沉沉的,有下雨的意思。()(4)我明白这句话的意思了。()

2.窗口:①窗户跟前;②墙上开的窗形的口,有活扇可以开关;③比喻反映或展示精神上、物质上各种现象或状况的事物或地方;④指计算机操作系统中的窗口应用程序。

(1)请你先到一楼的挂号窗口挂号。()(2)你在电脑控制面板里面的系统窗口找吧。()

(3)这户人家的窗口摆着一盆花。()(4)城市是人类文明的窗口。()

六、先写出加点字在文言文中的意思,再根据加点字的意思解释词语。(12分)

1.及其日中如探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赴汤蹈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兔走触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走马观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其人弗能应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愧弗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照样子,把下列成语补充完整,所填的字组成我国省、市的名字。(6分)

例:重于泰(山)(东)山再起

八、按要求完成练习。(40分)

1.选出和示例中表示的关系最相似的一项。(16分)

(1)罗贯中:《三国演义》()

(2)果树:桃树()

(3)工人:工厂()

(4)售货员:顾客()

2.在括号里填上表示“看”的意思的词语。(12分)

(1)人们乘舟荡漾在西湖上,()着如画的美景,心旷神怡。

(2)邓小平的塑像刚落成,来()的人就很多。

(4)()天边,红霞烂漫。

3.把下列句中画横线的部分概括成一个恰当的成语。(6分)

(1)秋天的天空晴朗明净,气候凉爽宜人,学校组织我们去秋游。()

(2)在这片富饶广阔的大地上,人们安定地生活,愉快地劳动。()

(3)高速公路上的汽车,从早到晚,来来往往,像水流一样连续不断。()

4.理解词语并填空。(6分)

例: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春节开始得很早)

1.多数铺户在正月初六才开张。(铺户开张得很晚)

2.她赶紧擦着了一大把火柴,要把奶奶留住。(小女孩留住奶奶的心情非常迫切)

3.后来听母亲说,军阀张作霖要派人来检查。…过了两天,果然出事了。(事情在意料之中)

四、按一定顺排列下列词语。(12分)

1.诗歌《秋》古诗文学作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雨雪霏霏赤日炎炎凉风习习杨柳依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材修改审题列提纲确定中心打草稿

4.元宵节重阳节清明节端午节春节

五、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并完成练习。(22分)

1.上述词语中形容乡村景色的是_____,这样的词语我还知道__________;形容城市风光的是_____,这样的词语我还知道__________。(填序号)(4分)

2.和古人读书求学有关的词语是___、___。(填序号)(2分)

3.和①结构形式相同的词语有__________、__________;和⑩结构形式相同的词语有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4.看到词语②,我想到了这样的场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分)

…………

参考答案

【经典例题】

例①:下列词语搭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D)

【解析】本题考查词语搭配能力。A项中,“保卫”运用的对象应为较大的事物,如,“祖国”,与“公物”搭配不合适;B项中,一般与“身体”搭配的词语应为“强壮”,而“强大”的意思指力量强,它常与“实力”“阵容”等词语搭配;C项中的“参观”一般指实地观察,“参加”或“观看”与“演出”搭配更为妥帖。D项搭配正确。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为您解决烦忧-24小时在线专业服务

江苏教学资源网,专注于为江苏中小学生提供中小学电子课本下载、PPT课件下载,语文数学英语学习资料下载、试卷真题下载、知识点总结及名师教学视频等辅导资料下载。

THE END
1.三NLP中的句子关系判断程序如何确定两句话是同一个语义本文详细介绍了如何利用机器学习和深度模型如单塔和双塔结构来判断句子之间的关系,包括相似度计算的各种方法如欧氏距离、余弦相似度和深度模型的比较,以及在语义关系推理和问答对判断中的应用。 摘要由CSDN通过智能技术生成 句子关系判断是指判断句子是否相似,是否包含,是否是问答关系等,常应用在文本去重、检索(用户输入和https://blog.csdn.net/zly_ir/article/details/136673921
2.一种自然语言转换为SQL语句的方法及系统与流程18.在完成对标签与关系的连接之后,还需要区分三元组中哪些是约束类型,哪些是选择类型,同时分析两个三元组之间是否存在逻辑关系。具体的,将两个向量化的标签结合句子语义向量,输入bert后再经过线性神经网络,进行分类,得出a约束b,b约束a,或无关三种结果之一。然后进行并列关系判断,并在完成后,合并“与”、“或”关系http://mip.xjishu.com/zhuanli/27/202211664916.html
3.英语中的“句子合并”爱问知识人她很年轻,但是她很有经验并且很负责任. 根据两个句子的含义,可以将两个句子之间的关系判断为对比关系https://iask.sina.com.cn/b/newqZN1WDaTHq1.html
4.现代汉语语法知识讲义句群(句子之间的各种逻辑关系) [歌诀]五级语言单位,意义结构切分。语素、词语、短语,还有句子、句群。 汉语语法高考中似乎不涉及,实际在词语的选用,近义词辨析,语病的辨析与修改,句式的变换、选用和仿用,甚至在写作(包括微型写作)方面都有涉及,而且语法知识的熟练系统掌握,对于语言水平的提高,对于文章的阅读和理解,都https://www.diyifanwen.com/jiaoan/hanyuchangshi/133101801049776895.htm
5.汉语歧义句语义例析李富强摘要:无论是书面语或者口语中,所有语言都存在歧义句,汉语也是如此。本文主要从语义的角度来对汉语中引起歧义的词语进行分析,认为汉语中句子内部之间的关系是句子产生歧义的必要不充分条件,即要产生歧义,句子内部就必须是有一定的语义关系,但是有一定的语义关系https://www.fx361.com/page/2016/0714/1736123.shtml
6.任务五语言表达的连贯(句子的衔接)——厘清文脉按序走,前后关联手逻辑关系有因果、条件、递进、并列、总分、大小、轻重、快慢、难易、表里、先 后、动静、多寡等。语段在表达一定的意思时,总会按照某种逻辑顺序或者符合一定的 生活事理,而这种逻辑顺序或者生活事理恰恰就是句子衔接的思路或特征。 边[练边悟3]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https://max.book118.com/html/2024/0108/5220032141011040.shtm
7.胡敏教授解密考研阅读命题与对策上下文进行必要的判断、推理和引申。只有掌握句段之间的关系,才能摸清作 者深层思路上的逻辑关系。从句子与句子,段落与段落之间的过渡可以读出作 者整个的思路及论证过程,才能做出正确的推理、判断或引申。平时训练时, 考生应多注意一些过渡词。 3.积极扩展词汇量,注意动词和名词,训练理解一些难句、复杂句。扩展词汇http://www.yuloo.com/kaoyan/news/2006-09-30/43221.shtml
8.句子的关系类型关联词有哪些(关联词的八种关系)2.注意上下文:上下文常常提供关于句子之间关系的信息。合适的上下文可以指导我们判断连接词。 3.理解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这是最重要的部分,因为句子的逻辑关系是判断句子类型的基础。 4.确认句子类型:在理解句子之间逻辑关系后,应该可以成功地确认句子类型并将之应用于实质问题。 https://www.douban.com/note/853848349/
9.言语理解与表达—第七讲(语法)广东人事人才培训网6.句中出现关联词,要分析关联词所表示的逻辑关系与句子的逻辑关系是否一致 7.句中出现介词,介词所引出的对象常常被误作主语,导致主语缺失。如:由于游泳技术的提高,为广泛深入地开展群众性游泳活动提供了条件。 8.判断词“是”置于主宾之间,主宾经常出现搭配不当。 http://www.gdrsrc.com/kdkllsdfgkfgkkfg/198.html
10.谈谈词短语和句子之间的关系。谈谈词、短语和句子之间的关系。 参考答案:四级语法单位指的是语素、词、短语和句子。语素、词、短语是没有句调的备用单位,句子是有句调的运用单位。说话至少得说一句。一 点击查看答案进入题库练习 查答案就用赞题库小程序 还有拍照搜题 语音搜题 快来试试吧 无需下载 立即使用 你可能喜欢 问答题 为什https://m.ppkao.com/mip/tiku/shiti/2122418.html
11.逻辑关系范文12篇(全文)一篇文章各段落之间及各句子之间都存在着一定的逻辑关系,正确理解这种逻辑关系有助于考生做出快速而准确的选择,提高做题的正确率。这种类型的考题主要是考查考生对文章逻辑结构的理解,要求考生综合运用各方面的知识——如:语法、词汇、语感、逻辑结构等——进行分析判断。只理解个别句子的含义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把上、https://www.99xueshu.com/w/ikeyo6j5q0xz.html
12.初中英语语法大全:句型转换从形式上看,有如下几种形式:①某一词或词组的转换;②词组与句子的转换;③同义句型的转换;④为纠正常犯语言错误而设计的题目。从内容上看,此题型涉及的面较广,主要有:①句子功能方面的转换。包括陈述句(肯定与否定)、四种题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的转换;②句子结构方面的转换。即简单句、复合句、并列句之间的https://www.tingclass.net/show-8329-275020-1.html
13.盘点知识图谱在五大智能领域的应用句间关系匹配是对两个短语或者句子之间的关系进行分类,常见句间关系匹配如自然语言推理(Natural Language Inference, NLI)、语义相似度判断(Semantic Textual Similarity,STS)等。通过关系分类或预测,可以从句子级别计算语义匹配度,提高语义分析能力。 二、搜索推荐 https://www.51cto.com/article/708098.html
14.句子成分的构成划分句子的口诀宜城教育资源网www.ychedu.com句子成分的构成_划分句子的口诀_划分句子成分及复句关系划分句子成分及复句关系" 划分句子成分及复句关系:句子的基本成分有: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谓语一般由简单谓语和复合谓语两种形式构成,主要说明主语的动作、状态及特征。简单谓语由动词构成,根据主语的状态可以有不同的http://yw.ychedu.com/YWJA/QNJS/5989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