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连贯的内涵、容易出现的问题,怎样做到语言连贯,要注意的事项
一、什么是语言连贯
连贯,即语言前后相连,上下贯通。它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个是句子内部的停顿;一个是句子之间的照应,指句与句之间在内容上的逻辑联系等。
语言的连贯问题,说到底就是思路问题。思路就是思维的路线,好的思路应该是清晰、便捷、连续不断的。反映在语言上,就是句子的顺序、段的顺序安排要合理。语言有修养的人说话是从来不乱说的,话题是什么,中心是什么,观点是什么;先说什么,后说什么,怎样过渡,怎样衔接,怎样照应,使用什么句式……绝不“头一句,脚一句”“着三不着两”,思路飘忽不定;绝不是“不挨着不靠着”突然冒出一个“离群句”。
因为只有语言连贯、通顺,才能谈到文采与奇警。但是无论是平时说话作文,还是考试,作文语言的通顺和连贯是一个大问题,即使是优秀的作文,深究起来问题也不少。
二、语言不连贯的六种情况
第一、句与句之间缺乏合理的逻辑顺序
一段话应该有统一的话题,还要按照各句与话题的关系以及各句之间的关系合理地组织起来,才能做到“言之有序”。不仅句子之间要有合理的顺序,段与段之间也要保持合理的顺序。句、段之间的顺序反映的是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常见的有顺承、转接、平列、层进、解说等。句、段组织得不合理,就会杂乱无章,它反映了作者的思维缺乏条理性。口头表达也好,书面表达也好,都要求“言之有序”,但于口头表达比较随便,容易横生枝节,随意粘连,书面表达则要求比较严格。
第二、句与句之间缺乏应有的语言呼应
句子之间不仅要有逻辑上的联系,还要有语气上的联系,才能连贯、通畅。加强语气连贯的方法很多,例如主语承前省略、利用代词呼应、使用关联词语、增添过渡语言、适当重复上文的内容或语言等等。句间顺序更多地涉及到思维逻辑问题,语言的呼应则更多地涉及到技巧问题。如果缺乏这种语言呼应,读起来就会感到生硬,缺乏连贯感。
第三、句与句之间,或段与段之间缺乏必要的过渡
第四、行文之间缺乏照应
第五、语言表述中的跳跃现象
这里又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认识问题,学生由于对事物缺乏深入、细致的理解,对事物发生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没有弄清楚,表述时便少了一些必不可少的环节。另一种是没处理好由思考向语言的转化。心理学中把思考时所用的语言叫“内部言语”,而把说出来或写出来的语言叫“外部言语”。由于思维的速度大大高于表达的速度,“内部言语”一般是简约而不完整的,它不太受语法规则的约束,用词欠斟酌,也不连贯,到了表达的时候,我们要经过推敲,使之完善起来。思考常常在瞬间完成,这时留在我们头脑里的往往是首尾环节,中间的环节被省略或淡化了,形诸语言文字的时候,必须把它们添补上,对方才能明白。如果表述时缺少这些中间环节,语言便不连贯。以上两种情况多出现在议论文里。
第六、做不到“文从字顺”
一方面是用词不够恰当、妥帖,拗口。另一方面是句与句之间衔接不好,思想含混、语句错乱和别扭。不能做到顺从畅达,文气贯通,把思想感情有条不紊、井然有序地表达出来。
三、怎样做到语言连贯
“语言表达连贯性”训练,不仅是一种运用语言的技能训练,而且是提高语言能力的素质训练。这项训练要求高,难度大,但仍然是有章可循的。首要的是保持一致性:包括结构一致,话题一致,内容一致,情调一致,风格一致,角度一致。
(一)上下文的结构要一致。注意句中修辞格特点、句式特点、复句关系。
(二)上下文的话题要一致。
任何一个长的句子或一组句子都有一个确定的中心话题,或者叙述一个事件,或者说明一个事物,或者阐明一个观点,或者表达某种感情。每个句子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要围绕着统一的话题,使句子的话题与段的话题一致;每个段要围绕统一的话题,使段的话题与全文的话题一致。话题前后统一,是保持语言连贯的首要条件。
(三)上下文的情调要一致。
语句能寄予感情,尤其是描写性文字。描写的景物,或繁荣,或荒凉;或热闹,或冷静;或欣欣向荣,或萧瑟肃杀;氛围基调或暖色,或冷色,或明朗,或灰暗;作者渗透于其中的感情或喜或悲,或爱或憎,或明快或沉郁,这就要求上下文意境和谐,情感色彩一致。注意作者感情的喜悦、悲伤、爱、憎、褒、贬;色彩的繁盛、凄凉、热烈、萧瑟;风格的豪放、婉约、激昂、沉郁。对于描写或抒情类的句子,有时要考虑前后语句的情调要保持一致。即前边是热烈的,与之衔接的句子就不能是凄凉的;前边是壮阔的,后边就不能是柔婉的;前边是悠远的,后边就不能是热切的等等。
(四)上下文的风格要一致。
汉语多讲究音节的对称美和韵脚的押韵美,保持句式和音节节奏以及韵脚的统一。要选择与上下文相协调的句式,整齐的句式和统一的结构,要用双音节都要双音节词,要用单音节词都用单音节词,要用短语都用同一类型的短语,以此类推。这样可以增加语势,加强语言的连贯。音节和谐常常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句式整齐匀称,音节协调;二是上下文押韵。
(五)上下文表述的角度要一致。
四、语言连贯要注意的问题
要做到连贯,除了上面谈到的六个方面之外,还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一)上下文的内容要符合逻辑事理
一个复句、句群或语段,或者记叙,或者议论,或者说明,或者描写,前后语句之间一定要有内在的逻辑联系,遵循着先因后果、由轻到重、由表及里、从主到次的次序。而且,不论什么内容,一定要符合事物的客观规律,符合生活的逻辑、自然的规律或思维的逻辑,符合人之常情。不合逻辑的句子,衔接不仅是不好,而且是错误。比方说,“发芽、长叶,开花、结果”这个过程符合植物生长的规律,而如果将其中某一个过程的位置调换一下,那就不合逻辑了。
(二)前后要注意照应
所谓“前后照应”就是说,一句话既要与它前面的话语有联系,又要与后面的话语衔接得上,要“瞻前顾后”或“顾头又顾尾”,要树立“前有交代,后有照应”的概念。在阅读中留心各种照应的实际意义,在说写中注意句中成分彼此照应,句子与句子间相互照应,使语句不矛盾不脱节。前后照应包括前后句内容的对应顺序、主被动语态、结构形式、关联词语和前问后答等的对应。
(三)要用好关联词语
前面已经提到过关联词语的照应问题,这里再单独强调一下。关联词语连接复句内部的分句,还可以连接句群内的上下句。恰当地使用关联词语,可以使语言连接紧密,语意表达连贯,对于连贯句与句之间的意思,畅通语气,有重大的作用。
(四)语段之间要讲究过渡,增强连贯性
前面说过,有良好的语言修养的人说话,总是讲究过渡的,绝不是“头一句,脚一句”“着三不着两”的。这一点,在当今社会尤其讲究。生活中免不了看电视,看电视免不了看各种演唱会,而看演唱会时不应只是欣赏歌唱得如何,还应欣赏主持人的精彩“串词”——好的串词能将上下内容不同的歌曲节目巧妙地、恰倒好处、不留痕迹地串联在一起。就是新闻播报或天气预报时,为了平易自然,编辑往往要在每条新闻之间加上一些承上启下的话。
(五)使用各种修辞方法,使文气贯通
(六)巧妙使用意思有联系的词语或句子
(七)培养“文从字顺”的语言感觉
人们在长期的语言实践中可以判断出话怎样说才算通顺,怎样说就别扭,而别扭的话不仅别人听不明白,自己写着也觉得不顺,这种感觉就是语感之一:语言“通顺感”。这种通顺感主要表现在对词语的搭配和词语的排序正误的判断上。汉语用词有一定的搭配习惯,比如,我们可以说“深情厚谊”,也可以说“深厚情谊”;可以说“浓情蜜意”,却不可以说“浓蜜情意”。词语的排序也是如此,先说什么,后说什么,有约定俗成的规律,我们写作中遵循这些规律,话就会写得通畅。
(八)还要注意要掌握语言的韵律
平时该怎样培养自己的语感呢?
在作文完篇后,要注意检查:一是自己出声地读一读,看有没有拗口的地方;二是换个立场,请别人来读,自己来听,看是不是句句听得清,是不是没有一点儿磕绊;三是对觉得别扭处认真检查一下,检查时一方面要查语言材料——语汇,看其搭配、词性、色彩等;另一方面要查语言的组织形式——语法,看其结构、成分、语序等。(郭培耘写作)
图文解读
点击图片→查看大图
同步教案
写作语言要连贯
精彩开篇词
学习目标
2.学会把围绕一个话题的几个句子,按照合理的顺序排列起来。
3.学习衔接句子的方法,适当选用关联词语、提示语或过渡句。
教学过程
一、文题展示
你做过饭吗,或者制作过模型、修过自行车吗?试就你某次动手做事的经历写一篇作文。题目自拟,不少于500字。
提示:
1.除了题目中提到的事情,还可以写组装玩具、洗涤衣服、打扫屋子等。
2.要把做事的过程写出来,让人了解你是怎样做的。
3.写清楚做事的顺序,保持前后叙述的连贯性。
二、写作导航
(一)叙述主体要一致
叙述一件事情,或者说明一个道理,要保持话题的前后统一。每个句子要围绕统一的话题,使句子的话题与段的话题一致;每个段要围绕统一的话题,使段的话题与全文的话题一致。话题前后统一,是保持语言连贯的首要条件。话题往往就是主语,在连续表述中,最好不要轻易改变主语。
例如:被人们称为乐圣的贝多芬,到了晚年耳朵完全聋了。______,自己却没有听到什么。
A.交响乐队在他的指挥下演奏B.交响乐队被他指挥着演奏
C.他指挥着交响乐队在演奏D.他指挥的交响乐队在演奏
显然,C项填入空中,前后的语言才是贯通的。因为句子中的主语应该是贝多芬,只有选C项才保持了主语的一致,其他三项改换了主语
(二)句子的顺序要合理
记叙文的顺序主要有三种:顺叙、倒叙、插叙。
倒叙是先写结局,然后再追叙事情的发生、发展,或者先写后来发生的情况,再追述产生这种情况的经过。
(三)语言的衔接和呼应要恰当。
关联词语的恰当搭配。关联词表明了句子之间的关系,关联词语是句子与句子衔接的重要枢纽,这是保证句子连贯的重要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