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翻译涉及到两种语言的转换,涉及到两种语言在表达某一文本的同一个内容时的各种表达方式。这些表达方式,有的是相似的,有的是有差别的。下面本文将从词汇、句子结构、篇章及文化四个方面对英汉两种语言差异进行对比分析。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英汉语言翻译的比较,希望对你有帮助!
一、英汉词汇对比与翻译
英国翻译理论家Newmark曾说:“文本翻译的大多数工作都是在词汇层面上完成的”。许多学习者在翻译时逐字逐句地把汉语翻译成对应的英语,从而导致“中国式英语”现象的频繁发生,其根本原因是受到了汉语的干扰。英汉词汇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对比:
(一)词义比较
1.词的多义性
英语词义比较灵活,词的涵义范围比较广,词义对上下文的依赖性较大,而汉语词义比较严谨,凝滞,词的含义范围比较窄,词的意义比起英语词义对上下文的依赖性比较少。英语一向被认为是一种适应性、可塑性较强的语言。EricPartridge:Wordsdonothavemeanings;peoplehavemeaningsforwords.(词本无义,义随人意。)英语词义灵活,突出地表现为一词多义。例如:“story”这个词,汉语的词义是“故事”,但在英语中,在不同的上下文中却有不同的词义。如:
2.抽象与具体
英语表达中常使用抽象名词,这类名次涵义抽象笼统,往往给人以一种“虚、暗、曲、隐”的感觉。而汉语用语倾向于具体,常常以实的形式表达虚的概念,以具体的形象表达抽象的内容,并给人以一种“实、明、直、显”的感觉。
3.静态与动态
英语常用静态词汇,具体体现在较多的适用名词和形容词。而汉语则多使用动态词汇。如:Heisagoodeaterandagoodsleeper.他能吃又能睡。
4.构词法
(1)英语主要构词法有派生、转化和合成三种,汉语主要有派生、转化、合成、重叠四种。
(2)英语派生可用于名词、动词、形容词等,汉语派生只用于名词。
(3)重叠是汉语主要构词法之一,英语则无重叠法。
(二)词语搭配比较
英汉两种语言在长期使用中形成了各自的固定词组和搭配用法,翻译时不能把汉语词语的搭配用法生搬硬套到英语译文中。例如:“看报纸”的看应该翻译成“read”而不是“watch,look”,又如汉语的“开”通常翻译为“open”,但“开”同时有很多含义,如:开灯(turnonthelight)开饭店(runarestaurant)开会(holdameeting)开账户(openabankaccount)。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应注意在语境中把握词汇的含义及用法,将固定搭配和习惯用法作为词块来整体记忆,这样可以避免“中国式英语”的出现。
(三)词序比较
如:WestudyEnglishhardintheclassroomeveryday.我们天天在教室里认真学习英语。
二、英汉句子结构对比与翻译
(一)形合与意合
所谓“形合”就是主要靠语言本身语法手段,强调结构的完整性和形态的严谨性;所谓“意合”主要靠句子内部逻辑联系,强调内容和表意的完整性。英语重形合,结构紧凑严密,并列句要有并列连词连接、主从句要有从属连词等,介词或介词短语也是连接词语的重要手段。而汉语重意合,结构简练明快,常常不用或省略介词。
如:Themonksmayrunaway,butthetemplecannotrunawaywithhim.
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彩虹有许多颜色,(从)外圈红(到)内圈紫。(英语句中有五个介词,汉语中翻译则可以省略或不用介词)
(二)物称与人称
英语较常用物称主语,表达客观事物如何作用于人的感知,让事物以客观的口气呈现出来。汉语则注重主体思维,往往从自我出发来叙述客观事物或倾向于描述人及其行为或状态,汉语也常常隐含人称或省略人称。
如:Anideasuddenlystruckme!我突然想到了一个主意。
(三)被动与主动
如:Eighthoursperdayforsleepmustbeguaranteed.必须保证每天8小时的睡眠。
Wehaven’tbeentoldaboutit.没有人通知我们这件事。
Thisisoneofthosequestionsthatdon’tneedanswering.这是一个不需要回答的问题。(及物动词“need”后接动名词常表达被动的含义,“answering=tobeanswered”,为符合汉语表达习惯,常译为主动)
三、英汉语篇衔接对比与翻译
(一)语篇衔接手段
英汉语篇衔接手段上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语法衔接上,包括照应、替代、省略和连接。英语行文要求避免重复,所以使用人称代词的频率远高于汉语,而汉语则习惯于实称。英汉两种语言最显著的差异是英语用代词时,汉语经常重复名词。
(二)段落结构
英语中每个段落必须集中一个内容,一个段落通常有一个主题句概括段落的中心思想,而段落中的具体细节都与主题有关,语篇结构有比较规整和固定的模式,一般模式是:主题句+支持句1、2、3…。在汉语中,多数段落采用归纳式的方法展开,把论点放在段落的结尾。
(三)篇章展开模式
四、思维文化对比与翻译
(一)思维差异
(二)文化差异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这种文化是在特定自然环境、历史条件、地理位置和社会现实中形成的,因此具有特殊性。文化与语言相辅相成。
1.文化背景不同
中国自古以农立国,农业人口多,用语不少是农谚。
如:众人拾柴火焰高Manyhandsmakelightwork.
对牛弹琴castpearlsbeforeswine
西方人喜欢航海,用语不少源于航海事业。
如:Stillwatersrundeep.静水流深。
Asmallleakwillsinkagreatship.小洞不堵沉大船。
2.风俗不同
中国人把猫头鹰当作不吉祥的象征,但英语中却说,aswiseasowl,把猫头鹰当作智慧的象征。中国人把龙视为吉祥的神物,但英美却把龙视为凶残的怪物。
3.联想不同
如:害群之马blacksheep胆小如鼠astimidasarabbit
身壮如牛asstrongasahorse如鱼得水likeaducktowater
总而言之,翻译不仅是语言形式的转换,同时也是思维模式的转换。通过英汉语言对比分析,能够了解两者的语言特点。在英汉翻译时就应当尽可能保留原文的形象性,同样使得翻译内容形象生动,达到翻译的标准“信、达、雅”,培养与提高翻译能力。
对比语言学在英汉翻译中的运用
中英翻译作为一种语言、一种文化之间的转换,包含着众多的语言学知识。在翻译的过程中,讲求信、达、雅,不仅仅要将源语言转换成目的语言,同时翻译过来的语言要能够和目的语言表达方式相一致。我们可以将翻译的过程看成是编码解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翻译人员担任着中介者的作用,翻译信息的是否得当,直接影响着交流的整个工程。因此在翻译中需要对源语言和目的语言的语言学要能够精通了解。
一、外延意义与内涵意义在英汉翻译中的运用分析
二、指示意义在英汉翻译中的运用分析
指示意义指的是一个句子所表达的最为基本的意义。它需要根据上下文的关系来进行体现,它是与某种语境相密切关联的,当对一个句子进行翻译时,必须要能够考虑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使用场合以及上下文关系。例如Johnisaboy.在这句话中就可以将boy直接翻译男孩的意思。而当一个妻子对丈夫说boy的时候,则可以翻译成为亲爱的,兄弟之间称呼boy的时候,则可以翻译成为老弟,由此可见,在不同的翻译场合,boy的翻译称呼不同,第一个boy是直接指示,第二个boy是对丈夫的称呼,第三个boy则是表达对兄弟的亲切。由此,在翻译中需要结合情景对指示意义进行理解,只有这样才能够翻译得更加准确。
三、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了解到语言学对于翻译过程来讲起到了相辅相成的作用。语言学对于语言翻译来讲起到了方法上的指引,翻译为语言学带来了各种不同语言知识的碰撞。近些年来,中外一些著名的翻译专家都对语言学在翻译中的作用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认为英汉的语言学知识无论系统与否都对翻译理论具有重大的影响,因为语言学对于意识形态、世界观等精神领域的作用至关重要。但是在翻译过程中,不论是理论或者是方法,最后都是要能够运用到实践过程中去去,只有精通源语言和目的语言的语言学知识,才能够真正翻译出标准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