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本栋:关于唱和诗词研究的几个问题

诗词唱和是中国文学史上一种极为普遍的现象。然而,对这样一种文学现象,历来毁多誉少。像宋人严羽就说:“和韵最害人诗。”①

明人王世贞则说:“和韵联句,皆易为诗害而无大益。”②

清人袁枚也说:“余作诗雅不喜叠韵、和韵及用古人韵。以为诗写兴情,惟吾所适(略),何得以一二韵约束为之?”③

本文拟就唱和与唱和诗词的渊源、发展及特点,唱和诗词的评价及研究中的若干问题,作一些初步的探讨。

关于唱和与唱和诗词的渊源、发展及特点

唱和与唱和诗词起源于原始人的劳动。《淮南子道应》篇记载:“今夫举大木者,前呼邪乎,后亦应之。此举重劝力之歌也。”⑦

把这种前呼后应的劳动号子记录下来,应当说就是唱和与唱和诗词的最原始的状态和形式。

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学艺术的进步,朴素的劳动号子也带着亦诗亦乐的色彩,逐渐提高起来。《诗经郑风》中的诗歌:“萚兮萚兮,风其吹女;叔兮伯兮,唱予和女。”⑧

沈约《宋书》中的记载:“《但歌》四曲,出自汉世,无弦节作伎,最先一人唱,三人和。”⑨

都是其例。

不过,这些诗乐合流的唱和,“和”往往不是自作辞,而是随唱以和,同然一辞,或者有声无辞;属于唱和而各自为辞的,是相传为舜与皋陶的赓歌。唐人元稹说:“始尧舜时,君臣以赓歌相和。”⑩

宋人黄鉴也说:“唱和联句之起,其来久矣,自舜作歌,皋陶赓载。”(11)这是不错的。

唱和与唱和诗词的源头虽可追溯到很久以前,但真正以诗歌形式进行的唱和,则要到东晋时期陶渊明、刘程之、慧远等人的诗中才出现。南北朝时期,君臣唱和的作品很多,为唱和诗词的发展,准备了充分的条件。至唐、宋时期,诗词唱和发展到鼎盛,达到很高的水平,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唐宋以后,唱和之风不衰,仍有一定成绩。

但仅仅是同,也许唱和诗词的价值就大为降低了。事实上和作与原唱往往是同中有异,既同又异。因为尽管人人都可同题共作,但每个人的生活处境和所充当的社会角色、思想情感和性格才干以及艺术修养、审美爱好等,都不会也不可能完全相同。题材相同,然题材去取的角度和方法却可以不同;体裁相同,但又可增韵;所抒发的思想情感相近,然又会各有侧重;诗意的表达要彼此照应,但又可补、可续、可借题发挥,甚至完全不同;用韵多有始终不差者,但也可完全不必受原韵束缚;诗歌风格较为接近,然也时时可以自露本色。

联句诗与唱和诗词同源,它属于唱和诗词的一部分。舜与皋陶赓歌,既是联句又是唱和。汉柏梁台联句,群臣与汉武帝各述其职的朴质的诗句,也可分别与武帝的诗句构成唱和。晋贾充与其夫人的联句,亦近于唱和。受联句影响,和作往往要补续原唱诗意,发原唱未发之蕴,也很显然。

拟作本是古人用功之法,是诗人们在创作道路上大都要经历的一个学习阶段。朱熹说:“向来初见拟古诗,将谓只是学古人之诗,原来却是如古人说‘灼灼园中花’,自家也做一句如此;‘迟迟涧畔松’,自家也做一句如此(略),意思语脉,皆要似他底,只换却字。其后来依如此做得二三十首,便觉得长进。盖意思句语,血脉势向,皆效它底。”(12)这就是拟作。受其影响,许多和古人之作明显带有学习的意味,同的成分比一般唱和之作更多。不过,拟作而次韵,又是反过来受唱和诗词影响的缘故。

这里,还有必要讨论一下唱和诗和韵的有关问题。

至于唱和诗的用韵,始见于唐代宗大历年间。如戴叔伦有《酬别刘九郎评事传经同“泉”字》,所谓“同‘泉’字”,即唱和双方同用“泉”字所在的“先”韵。

和诗次韵的起始可以推得很早。程大昌《考古编》卷七“古诗分韵”条指出:“杨衒之《洛阳伽蓝记》载王肃入魏,舍江南故妻谢氏而娶元魏帝女。其故妻赠之诗曰:‘本为薄上蚕,今为机上丝。得茧遂腾去,颇忆缠绵时。’其继室代答先谢,正次用‘丝、时’两韵,则亦以唱和为次矣。”(13)但这个例子实属偶然。有意识地次韵唱和出现在大历十才子的创作中,而不是元、白。像李益《赠内兄卢纶》诗:“世故中年别,余生此会同。却将悲与病,来对朗陵翁。”卢纶和作《酬李益端公夜宴见赠》曰:“戚戚一西东,十年今始同。可怜歌酒夜,相对两衰翁。”依次用“同、翁”二字。又如李端的《野寺病居喜卢纶见访》,与卢纶和作《酬李端野寺病居见寄》,韵脚依次用“深、林、心、寻”四字,完全符合次韵的规则。可见,次韵唱和并不始于元白,元白只不过是较早大量次韵唱和的诗人而已。

关于唱和诗词的评价

唱和诗词的评价颇为复杂。因为不但唱和诗词的数量众多,类型不一,题材广泛,高下参差,足以炫人耳目,惑人心魄,而且,从创作主体上看,唱和双方的情况也是千差万别的,很难一概而论。但是,如果我们能从唱和诗词的性质和特点去考察的话,又会发现,尽管唱和双方的情况多有差别,然当其构成唱和之时,双方所处的地理环境、生活遭际与体验、思想观念与政治倾向、文学爱好与情趣等,或此或彼,总有某些相同或相近的地方,据此将唱和诗词大致区别开来,划分出不同的层次和类别,分别对待,各定是非,或不失为一条可取的途径。

在文学史上,一方对另一方的作品一见倾心,赞美之不足,又拿来学习、揣摩,并从而和之,这属于审美爱好与情趣方面的趋同,其和作带有学习的性质,我们可以把这一类唱和诗词作为同爱好层次的唱和。比如南宋方千里、杨泽民和陈允平的《和清真词》。

诗词唱和中又有这样一种情况,即共同的地理环境构成了彼此的唱和。这似乎很简单,然而许多唱和诗词正是在这种条件下促成的。我们可以把这种唱和叫作同处唱和。其代表是君臣、府主与幕僚、同官之间的唱和。

第三类是社会遭遇相同或相近构成的唱和,尤其是唱和双方都处在于己不利的社会环境中的时候,更容易触发彼此思想感情上的共鸣。元白、刘柳、皮陆、苏黄等在文学史上齐名的作家的很多唱和,就属于此类。

第四类唱和是和方与原唱作者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相似,或对原唱内容及作者的遭际深有感慨,遂借他人之酒杯浇自己胸中之块垒。此类与第三类唱和的不同,在于唱和的构成往往取决于和作一方。作品多为追和之作。

“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如果唱和双方的思想政治观念、性格情感、文学主张以及审美爱好等,都很接近,那就不管是同处还是异居,同朝还是异代,都能构成唱和,所谓“同其声气则有唱和”(14),“同声和者多”(15),这就构成了第五类同声气唱和。其例则甚多。

全面讨论这五类唱和诗词,非一文所能胜任,这里仅就前两类唱和之作的评价谈一些初步的看法。

方千里、杨泽民和陈允平为何要和周邦彦的词,他们并未明说过,然从周邦彦的词在北宋末和南宋的影响来看,当属学习之作。清真词深婉曲折,音律华美,当时“贵人、学士、市儇、妓女,知美成词为可爱”(16),至南宋更有人认为,“凡作词,当以清真词为主。盖清真最为知音,且无一点市井气,下字运意,皆有法度,往往自唐宋诸贤诗句中来,而不用经史中生硬字面,此所以为冠绝也”(17)。明末毛晋遂指出:“美成当徽宗庙时,提举大晟乐府,每制一调,名流辄依律赓唱,独东楚方千里、乐安杨泽民有和清真全词各一卷,或合为《三英集》行世。”(18)再加上陈允平的和清真词《西麓继周集》一卷(19),这就有了三家和清真词的传世。

方千里等三家和清真词,大致是从总体风格上对原作的一种摹拟。且看周邦彦的[还京乐]“禁烟近”及三家和作。周词:

禁烟近,触处浮香秀色相料理。正泥花时候,奈何客里,光阴虚废。望箭波无际,迎风漾日黄云委。任去远,中有万点,相思清泪。到长淮底,过当时楼下,殷勤为说,春来羁旅况味。堪嗟误约乖期,向天涯、自看桃李。想而今,应恨墨盈笺,愁妆照水。怎得青鸾翼,飞归教见憔悴。(20)

方词:

岁华惯,每到和风丽日欢再理。为妙歌新调,粲然一曲,千金轻费。记夜阑沉醉,更衣换酒珠玑委。怅画烛摇影,易积银盘红泪。

向笙歌底,问何人、能道平生,聚合欢娱,离别兴味。谁怜露浥烟笼,尽栽培、艳桃秾李。谩萦牵,空坐隔千山,情遥万水。纵有丹青笔,应难摹画憔悴。(21)

杨词:

春光至,欲访清歌、妙舞重为理。念鸳轻燕怯媚容,百斛明珠须费。算枕前盟誓,深诚密约堪凭委。意正美,娇眼又涩,梨花春泪。

记罗帷底,向鸳鸯、灯畔相偎,共把前回,词语咏味。无端浪迹萍蓬,奈区区、又催行李。忍重看、小岸柳梳风,江梅鉴水。待学鹣鹣翼,纵他名利荣悴。(22)

陈词:

彩鸾去,适怨清和,锦瑟谁共理。奈春光渐老,万金难买,榆钱空费。岸草烟无际。落花满地芳尘委。翠袖里,红粉溅溅,东风吹泪。任鸳帏底,宝香寒、金兽慵熏绣被,依依离别意味。琼钗暗画心期。倩啼鹃、为催行李。黯销魂,但梦逐巫山,情牵渭水。待得归来后,灯前深诉憔悴。(23)

三家和清真词并不完全是摹拟原作。有时候他们也能超越学习的局限,给作品注入新的内容。比如陈允平的一首和作[西河]《金陵怀古》:

石头城上试倚,吴襟楚带如系。乌衣巷陌几斜阳,燕闲旧垒,后庭玉树委歌尘,凄凉遗恨流水。买花问酒锦绣市。醉新亭,芳草千里。梦醒觉非今世。对三山,半落青山,数点白鹭,飞来西风里。(24)

周邦彦的原唱用隐括手法,写六朝的兴衰存亡,抒发的是一种思古的幽情,堪为怀古名作。陈允平这里的和作虽也怀古,但又于怀古的凄凉氛围中流露出一种茫茫然国破家亡、无限惆怅的失落感和身世感,隐约反映出南宋偏安政权飘摇欲坠的严酷现实。

再如杨泽民的[齐天乐]《临江道中》、[南乡子]《宁都登楼》、[兰陵王]《渔父》、[虞美人]《红莲》等,或述行役劳苦,或写登楼即目,或虚拟一渔父形象,或着实咏叹一物,全与原作内容无涉,而又多有可观,尤可注意的是,他的和作往往能写出一个下层官吏的喜怒哀乐,其中既有“看舞相时丽曲”的宴饮之乐(25),也有“案牍纷纭,夜深尤看两三卷”的劳顿烦倦(26);既有“年华换,利名虚岁月,交友半云泥”的伤时感逝(27),更有“方从事,未出已思归”(28)、“微官系缚,期会良苦。封侯万里,金堆北斗,不如归去”(29)这种出处进退的曲折复杂的心理表露。杨泽民还有一些词如[瑞鹤仙]《忆旧居呈超然示儿子及女》、[渔家傲]《戒酒》、[六么令]《壬寅四月扶病外邑催租寄内》等,这种出处矛盾的心理,表现得更明显,感情也更愤激。它们已远远超出了学习的范围,其所保留的,不过是原唱的声调、格律的躯壳而已。

同处唱和,主要指的是在君臣、府主与幕僚和同官之间进行的唱和。

每当一个新的朝代取代旧朝,励精图治,社会逐步走向安定、发展和繁荣的时候,国家的政策往往也由武功而转向文治。君臣之间的唱和,多半集中在这一时期,它所反映的,也大致是一种盛世的升平气象。

比如初唐,在君臣朝会、巡幸、游宴等活动中,就产生了许多唱和诗。像“百灵侍轩后,万国会涂山。岂如今睿哲,迈古独光前。声教溢四海,朝宗引百川。”“庭实超王会,广乐盛钧天。”(30)“清跸喧辇道,张乐骇天衢。”(31)“九重丽天邑,千门临上春。”(32)是大臣们对圣朝赫赫声威的夸耀、对天子功业的赞美和对帝京壮景的称颂。“修躬思励己,抚俗愧时康。元首伫盐梅,股肱惟辅弼。”(33)“巨川何以济,舟楫伫时英。”(34)“顾循承丕构,怵惕多忧虞,尚恐威不逮,复虑化为孚。”(35)则是君王的自谦自励和对贤臣辅佐的渴求。这些诗虽不必佳,但或雍容典雅,或雄浑朴质,都有其特定的认识价值。

再如宋初,宋太宗以下,皇帝与群臣赏花钓鱼,多有唱和诗,词藻华丽,用意精巧。宋真宗更是“听断之暇,唯务观书,每观一书毕,即有篇咏,命近臣赓和”(36)。明初也是一样,史载明宣宗“励精图治,(杨)士奇等同心辅佐,海内号为治平。帝乃仿古君臣豫游事,每岁首,赐百官旬休。车驾亦时幸西苑万岁山,诸学士皆从,赋诗赓和,从容问民间疾苦”(37)。这些诗一方面在某种程度上反映着所谓的盛世景象,另一方面也影响到了当日诗风的发展方向。

皇帝周围有文人学士侍从唱和,地方行政长官也会照此行事,这种情况在唐代尤其常见。胡震亨《唐音癸签》卷二七载:“唐词人自禁林外,节镇幕府为盛。(略)要视其主之好文何如,然后同调萃,唱和广。(略)裴度开淮西幕,有韩愈、李正封郾城联句诗;徐商帅襄阳,有周繇、段成式、韦蟾、温庭皓《汉上题襟集》。(略)其人故掌签之遗秩,其诗亦应教之绪篇也欤。”是符合实际情况的,只是还远不止这些,像李邕与杜甫等在济南、元稹与窦巩在武昌、颜真卿与皎然、陆羽在湖州的唱和等,也都是例子。其中不乏佳作传世。

唱和因人而成,也因人而宜,唱和的对象不同,唱和便有区别。同处唱和中,君与臣、府主与幕僚的关系是上下级关系,另有一种平级关系唱和,即同官唱和。北宋杨亿等人的西昆酬唱,欧阳修等人的礼部唱和,邓忠臣、张耒等人的同文馆唱和,明成祖永乐年间胡广、胡俨等人的燕山八景唱和,明英宗正统初年杨荣等人的杏园唱和等等,都属此类。这里我们仅就杨亿、刘筠等人的西昆酬唱略作讨论。

关于《西昆酬唱集》的研究,现在已引起不少学者的重视,并取得很大成绩。(38)但我们以为,有些研究似乎又走得远了一些,不免有求之过深的地方。

宋真宗景德二年(1005年)秋,杨亿、刘筠、钱惟演等先后受命编纂《历代君臣事迹》。史料搜寻的枯燥,卷帙披阅的劳累和馆阁生活的单调,使得馆臣们在心理上和生活上都希望得到某种调剂和补充,以“宣其底滞而忘其倦怠也”(39)。加之,唱和本文士之能事,如杨亿所说,“君臣唱和赓载而成文,公卿宴集答赋而为礼,废之久矣,行之实难,非多士之盈庭,将斯文之坠地。”(40)于是西昆唱酬也就是势在必然了。

那么唱和的题目从哪儿来呢?这倒有现成的。大家每天与“历代君臣事迹”打交道,诸如秦皇汉武之类的史实,顺手拈来,实为方便,正所谓“因以历览遗编,研味前作,挹其芳润,发于希慕,更迭唱和,互相切劘”(41)。至于在审美上的追求,则是李商隐和唐彦谦的诗作。杨亿、刘筠等人原来就对李商隐、唐彦谦的诗极为推崇,刘筠曾请人画过李商隐的像,并自题诗于像侧;杨亿则将唐彦谦的诗随身携带,而李、唐二人的咏史诗都比较多,受其影响,《西昆酬唱集》中的咏史咏物诗的题目,便多取自李、唐的诗集中,且这些诗也作得最好。总之,西昆酬唱主要是杨亿等人在受命编书之时,作为一种生活的调剂而进行的创作;《西昆酬唱集》是编纂《历代君臣事迹》的副产品,同时也是学习李商隐、唐彦谦的结果。

这里看杨亿、刘筠和李宗谔的《汉武》诗。三首诗都批评汉武帝求仙的愚妄,但所取的角度却并不相同。杨亿之作是原唱,前三联句句写实,又句句语含讽刺;通篇不加议论,而句句议论。尾联则反讽,尤见笔力。刘筠的和作不同,前两联正面写汉武帝的求仙,“五六言兴亡之运,理所必有,虽汉武帝之力钜心劳,终亦无如之何也”,也是正面批评。尾联则是连当日批评汉武帝的司马相如一并捎带着作了批评。李宗谔和作与杨、刘又不同。他着眼于汉武帝的生前死后,将其生前的奢侈享乐,寻求不朽,与其身后茂陵松柏冷落萧条的景象,构成鲜明的对比。前盛后衰,效果强烈。论者或以为是谏宋真宗信王钦若之说,造为祥瑞,东封泰山。其实,宋真宗东封泰山要在作此诗两年之后(即大中祥符元年),很难相信诸位馆臣当时已有此先见之明。其他像《南朝》、《明皇》、《成都》等咏史诗,是否为讽刺宋真宗之作,实在也大为可疑。

按说,受命修书,荣恩非常,职责在身,理应努力,然在西昆酬唱的主角杨亿的作品中,却丝毫也看不到这方面的内容,让人更多地感受到的,只是对奉诏修书的种种不情愿和忧谗畏讥的矛盾心理。这成了集中唱和诗的又一特点。

关于应酬、次韵和逞才使气

唱和双方是一对矛盾,二者相互依存,互为因果。在这对矛盾中,和方往往处在主导的地位,在很大程度上由他决定着唱和的成败得失。自宋代以来,对诗词唱和持赞赏态度的也好,专门指责其弊病的也好,都把眼光放在和者一方,而其焦点则大多集中在应酬、次韵和逞才使气问题上。所以这里有必要作些辨析。

(一)关于应酬

杨万里在《答建康府大军库监门徐达书》中有一段话说:

大氐诗之作也,兴,上也;赋,次也;赓和,不得已也。我初无意于作是诗,而是物是事适然触及我,我之意亦适然感乎是物是事,触,先焉,感,随焉,而是诗出焉,我何与哉,天也。斯之谓兴。或属意一花,或分题一草,指某物课一咏,立某题徵一篇,是已非天矣,然犹专乎我也。斯之谓赋。至于赓和,则孰触之,孰感之,孰题之哉,人而已矣。(43)杨万里把诗歌唱和之失归于应酬,是有道理的,因为文学创作源于生活,而应酬易于脱离生活。然杨万里作诗是讲活法的,话说得未免过分。

如果和方没有与原唱者相似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或者虽有而缺少新鲜的认识和创作的欲望,那和作就难免随人作计,异口同声,流于应酬。像元稹、白居易这样关系极为密切的诗人,有时唱和也不免失败。如元稹的《酬乐天三月三日见寄》、白居易的《和寄问刘白》等,把对方的话倒过来说一遍,既无新意,手段也不高明,其失就在应酬。

唱和容易失于应酬,但唱和并不等于应酬。诗歌创作是必须有所感触才作得好的,然这种感触并不只限于创作之一时一地的感触,而且还包括着诗人过去曾感受过的外界影响的总和,即过去的全部生活和心理经验。如果诗人确有足够的体验和认识储存于大脑之中,并曾对之作过必要的酝酿加工,那么在唱和之时,他完全可以将其调动起来,有所感、有所为,创作出好作品。因此,我们不能把唱和诗词狭隘地理解为一定是应酬他人的产物。

比如,宋孝宗乾道元年(1165年),陆游与韩无咎在镇江有过一段唱酬之事。陆游说他与韩“念别有日,乃益相与游。游之日未尝不更相和答,道群居之乐,至离阔之思,念人事之无常,悼吾生之不留,又丁宁相戒以穷达死生毋相忘之意。其词多婉转深切,读之动人”(44)。这与朱熹、张栻的南岳唱酬情形很相似。乾道三年秋,朱熹访张栻于长沙。此行不但对朱熹理学思想的形成有一定影响,而且为后人留下了一部《南岳酬唱集》。朱熹说:“自岳宫至槠州,凡百有八十里,其间山川林野,风烟景物,视向所见,无非诗者。(略)今远别之期近在朝夕,非言则无以写难喻之怀。(略)既而敬夫以诗赠吾三人亦各得答赋以见意。”(45)观集中之诗,或题咏山间景物,或抒情写志,多有佳作,而很少应酬之迹。

再如元稹有《答姨兄胡灵之见寄五十韵》,其序云:“昨枉是篇,感彻肌骨,(略)凡次五十一字。”刘禹锡有和元稹之作,题曰《西川李尚书知愚与元武昌有旧,远示两篇,吟之泫然,因以继和二首》。苏轼和苏辙诗《子由将赴南都,与余会宿于逍遥堂,作两绝句,读之殆不可为怀,因以和其诗(略)》,等等,断不可斥之为应酬。还有一些和古人之作,如黄庭坚的《次苏子瞻和李太白浔阳紫极宫感秋诗韵追怀太白子瞻》等,更谈不上是应酬。

例如元稹在《酬乐天雪中见寄》一诗中,就说他与白居易是“对景东西事有殊”,和作而不同。白居易《和答诗十首序》,自称其和作,“其间所见,同者固不能自异,异者亦不能强同;同者谓之和,异者为之答”(46)。确实,观此二人之作,前后诗意略同者有(如《思归乐》等),意同而抒写角度不同者有(如《阳城驿》等),诗意完全不同者也有(如《四皓庙》等)。欧阳修在《戏答圣俞持烛之句》中说:“听我酬君意不同。”(47)梅尧臣在《和永叔桐花十四韵》中也说是:“答君桐花篇,聊以发我衷。”梅尧臣还在和张仲通的《洛中杂题》时,明说自己只和“尝历览者六章”,更是不肯应酬的例子。

(二)关于次韵

次韵是人们否定唱和诗词的又一重要原因。如严羽说:“和韵最害人诗。古人酬唱不次韵,此风始盛于元白、皮陆,本朝诸贤乃以此斗工,遂至往复有八九和者。”(48)次韵难度较大,容易束缚人的思想情感,有碍于诗意的表达。陆龟蒙说:“觅句难于下赵城。”(49)黄庭坚说:“老懒不能追韵,辄自取韵奉和。”(50)可见次韵不易,以至有时不免要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韵脚上,“因韵求事,至于搜求小说佛书殆尽,使读之者惘不知其所以”(51)。即如“东坡七古亦时有以和韵、叠韵见绌、其运用故典亦有随笔拉杂”(52)者。但是,这同样只是问题的一方面。次韵虽难度较大,然正因为此,又往往逼着诗人们非全力以赴、刻意求新不可,于是难中见巧,反出好诗。正如黑格尔所说,这种诗歌音律上的强制性的要求,有时“还能激发诗人‘因文生情’,获得新的意思和新的独创;如果没有这种冲击,新的东西就不会来”(53)。

欧阳修曾评韩愈与人唱和,得宽韵反“泛入旁韵”,“得韵窄则不复傍出,而因难见巧,愈出愈奇,如《病中赠张十八》之类是也”(54)。费衮也曾指出:“作诗押韵是一奇。荆公、东坡、鲁直押韵最工,而东坡尤精于次韵,往返数四,愈出愈奇。如作梅诗、雪诗,押‘暾’字、‘叉’字;在徐州与乔太傅唱和,押‘粲’字数诗,特工。荆公和‘叉’字数首,鲁直和‘粲’字数首,亦皆杰出。”(55)这些话都是合乎实际的。像袁枚这样似乎对次韵深恶痛绝的人,有时也不得不承认,某诗若不押某字,恐反无此巧妙也。(56)

次韵有灵活性。当次韵有碍于诗意的表达时,诗人们也可以灵活处理,未必要以辞害意。如苏轼《谪居三适三首》其三末句,原作:“谁能更包裹,冠履装沐猴。”(57)苏辙和作:“名身孰亲疏,慎勿求封侯。”(58)就是以意改韵脚用字的例子。

次韵难易也是相对的。五七言古近体诗自唐代以后,是既已普及更有提高,如果说次韵对一般人还比较难的话,那么对元白、韩孟、刘柳、欧梅、苏黄、王安石、辛弃疾等大家名家来说,次韵唱和早已习然,且不必次韵的也要次韵。像“东坡[水龙吟]咏杨花,和韵而似元唱;章质夫词,原唱而似和韵”(59)。次韵了无痕迹。再像元祐六年(1091年)苏轼在颍州作《聚星堂雪》,乃追和欧阳修诗,时刘景文赴任路过颍州,苏轼作诗留之,也还次《聚星堂雪》诗韵。“这样看来,恐怕越有魄力的作家,越是要戴着脚镣跳舞才跳得痛快,跳得好。只有不会跳舞的才怪脚镣碍事,只有不会做诗的才感觉得格律的缚束。”(60)闻一多先生的这番话,很可借用来说明次韵唱和难易的相对性。

其实,次韵唱和确还有易的一面。清人黄子云说:“和韵人皆为难,我独为易。就韵构思,先有倚籍,小弄新巧,即可压众。”(61)这是有道理的。如初学词,要熟知音律很难,但若记住一些名篇,依韵和之,便容易得多。要学某人词也是如此。方千里等人的《和清真词》等所以产生,原因似就在这里。

(三)关于逞才使气

近人梅曾亮曾批评诗歌唱和说:“叠韵之巧,盛于苏黄;和韵之风,流于元白。意在骋捷径之险

,示回翔之善迹。(略)矜此难能,竟于碎义。是犹削足适履,屈头便冠,此又一弊也。”(62)梅氏的话有正确的一面。有时候,唱和双方过于逞才使气,雕章琢句,意欲争胜,不免流于文字游戏。如白居易与元稹的唱和,就有这种情况。白居易《和微之诗二十三首序》中说道:“(元稹诗)‘本’、‘斜’二十篇者流,皆韵剧辞殚,瑰奇怪谲。又题云:‘奉烦只此一度,乞不见辞。’意欲定霸取威,置仆于穷地耳。然敌则气作,急则计生,四十二章,麾扫并毕,不知大敌以为如何。(略)以足下来章惟求相困,故老仆不觉大夸。”(63)唱和诗作到这种程度,不能不说是已走上了过分逞才使气的斜路。还有皮日休、陆龟蒙唱和诗中的那些杂体诗(如回文、双声、离合体等),以及其它他和、十和、二十和的作品,多半也属此类。

但是,文学创作上的逞才使气,同时又是一种有益的竞争。同时代的人唱和,是一种横向的比较和竞争,和古人之作则可以说是一种纵向的较量。这两种竞争、切磋,争奇斗胜,往往是产生好的唱和作品的重要动因。

既然是竞争,就要认真对待。白居易与元稹唱和,常常是“酬答朝妨食,披寻夜废眠”(64)。皮日休与陆龟蒙唱和,也是“苟其词之来,食则辍之而自饫,寝则闻之而必惊”,“未尝不以其应而为事”。(65)如此郑重其事,唱和便容易好。

况且,即使是有逞才使气之嫌的那些游戏文字,也并非绝无可取。清人赵执信说过:“元白、皮陆,并世颉颃,以笔墨相娱乐,后来效以唱酬,不必尽佳,要未可废。”(73)朱光潜先生更进一步指出:“和韵也还是一种趁韵,韩愈和苏轼的诗里,趁韵例最多。(略)都不免含有几分文字游戏的意味。(略)不过,我们如果把诗中文字游戏的成分一笔勾销,也未免操之过‘激’。就史实说,诗歌在起源时就已与文字游戏发生密切的关联,而这种关联已一直维持到现在,不曾断绝。其次,就学理说,凡是真正能引起美感经验的东西都有若干艺术的价值,巧妙的文字游戏,以及技巧的娴熟的运用,可以引起一种美感,也是不容讳言的。”(74)这些看法都较为持正。

总而言之,应酬、次韵和逞才使气,是影响诗词唱和成败得失的三个很重要的因素,对这种影响,应具体分析,笼统地肯定或否定,都是不合适的。

注释:

①严羽:《沧浪诗话诗评》,郭绍虞校释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

②王世贞:《艺苑卮言》卷一,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本,中华书局1983年版。

③袁枚:《随园诗话》卷一,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

④《白居易集》卷六八《与刘苏州书》,中华书局1979年版。

⑤安藤孝行有《唐诗唱和》、《唱和的游戏》等文(参严绍

《日本的中国学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前川幸雄有《智慧的技巧的文学——关于元、白唱和诗的诸种形式》(译载《陕西师范大学学报》1986年第4期)。

⑥如张志烈先生《苏王唱和管窥》(载《四川大学学报丛刊》,1985)、卞孝萱先生《元白次韵诗新探》(载《汉唐文史漫论》,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赵以武先生《唱和诗研究》(甘肃文化出版社1997年版)。

⑦《淮南子》卷一二,《诸子集成》本,中华书局1954年版。

⑧《诗郑风萚兮》,《十三经注疏》本,中华书局1980年版。

⑨沈约:《宋书》卷二一《乐志》,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⑩元稹:《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志铭序》,《元稹集》卷五六,中华书局1982年版。

(11)朱胜非《绀珠集》卷一一引黄鉴《谈苑》,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2)《朱子语类》卷一三九,中华书局1986年版。

(13)程大昌:《考古编》,《四库全书》本。案程氏所引见《洛阳伽蓝记》卷三正觉寺,诗句有不同。

(14)权德舆:《唐使君盛山唱和集序》,《文苑英华》卷七一六,中华书局1966年版。

(15)孟浩然:《同张明府碧溪赠答》,《全唐诗》卷一六○。

(16)陈郁:《藏一话腴》外编,《四库全书》本。

(17)沈义父:《乐府指迷》,蔡嵩云笺释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

(18)毛晋:《和清真词跋》,《宋六十名家词》本《和清真词》。

(19)据陆心源《皕宋楼藏书志》卷一一九,汲古阁亦有影宋本《西麓继周集》一卷,然此处却未提及。

(20)《周邦彦清真集笺》上编,罗忼烈笺注,三联书店香港分店1985年版。

(21)《全宋词》第4册,唐圭璋编,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2490页。

(22)《全宋词》第4册,第3001页。

(23)《全宋词》第5册,第3123页。

(24)《全宋词》第5册,第3129页。

(25)《全宋词》第4册,第3009页,[蕙兰芳]“池亭小”。

(26)《全宋词》第4册,第3009页,[齐天乐]《临江道中》。

(27)(28)《全宋词》第4册,第3008页,[风流子]“行乐平生志”。

(29)《全宋词》第4册,第3008页,[宴清都]“早作听晨鼓”。

(30)魏徵:《奉和正日临朝应诏》,《全唐诗》卷三一。

(31)岑文本:《奉和正日临朝》,《全唐诗》卷三三。

(32)杨师道:《奉和正日临朝应诏》,《全唐诗》卷三四。

(33)唐太宗:《执契静三边》,《全唐诗》卷一。

(34)唐太宗:《春日登陕州城楼》,《全唐诗》卷一。

(35)唐玄宗:《过晋阳宫》,《全唐诗》卷三。

(36)陈岩肖:《庚溪诗话》卷上,丁福保《历代诗话续编》本,中华书局1983年版。

(37)《明史》卷一四八《杨士奇传》,中华书局1974年版。

(38)如曾枣庄《论西昆体》(台湾高雄,丽文文化1993年版)、周益忠《西昆研究论集》(台湾学生书局1999年版)等,都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研究西昆派的重要收获。

(39)此借用欧阳修《礼部唱和诗序》中语,见《欧阳文忠公文集》卷四三,《四部丛刊》初编本。

(40)杨亿:《广平公唱和集序》,《武夷新集》卷七,《四库全书》本。

(41)杨亿:《西昆酬唱集序》,见此集卷首,清人周桢、王图炜注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42)欧阳修:《归田录》卷一,中华书局1981年版。

(43)《诚斋集》卷六七,《四部丛刊》初编本。

(44)《陆游集》卷一四《京口唱和序》。

(45)朱熹:《南岳酬唱集序》,《四库全书》本。

(46)《白居易集》卷二。

(47)《欧阳文忠公文集》卷一二。

(48)严羽:《沧浪诗话诗评》。

(49)《松陵集》卷八《秋夕文宴得成字》,涉园影宋本。

(50)《山谷内集》卷一八《鄂州节推陈荣绪惠示沿檄崇阳道中六诗老懒不能追韵辄自取韵奉和》,《四库全书》本。

(51)《诗人玉屑》卷六引《陵阳室中语》。

(52)施补华:《岘傭说诗》,丁福保《清诗话》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53)黑格尔:《美学》第三卷下,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70页。

(54)欧阳修:《六一诗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

(55)费衮:《梁溪漫志》卷七,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56)参袁枚《随园诗话补遗》卷五。

(57)《苏轼诗集》卷四一。

(58)《栾城后集》卷二。

(59)王国维:《人间词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年版。

(60)闻一多:《诗与批评诗的格律》,见《闻一多全集》,三联书店1982年版。

(61)黄子云:《野鸿诗的》,《清诗话》本。

(62)梅曾亮《柏枧山房诗集自序》,《中国近代文论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第25页。

(63)《白居易集》卷二二。

(64)《白居易集》卷一七《江楼夜吟元九律诗成三十韵》。

(65)皮日休:《松陵集序》。

(66)《元稹集》卷一三《酬乐天江楼夜吟稹诗因成三十韵》。

(67)《刘禹锡集》卷三七《和西川李尚书汉川微月游房太尉西湖》,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

(68)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300页。

(69)参《王直方诗话》。

(70)《白居易集》卷一六《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诗中自注。

(71)《苏轼文集》卷五五《与章质夫》三首其三,中华书局1986年版。

(72)《山谷内集》卷四任渊注引。

(73)赵执信:《谈龙录》,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74)《朱光潜美学文集》第二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版,第47页。

THE END
1.关于戒酒的诗词,描写戒酒的诗词诗词分类戒酒共54首 关于戒酒的诗词 326浏览 0喜欢 长期大量饮酒形成的酒依赖及慢性酒精中毒,不仅对自己的躯体,神经系统,心理状态带来恶劣影响,同时还会影响家庭关系,夫妻关系,还会带来一系列工作和社会问题。戒酒者应该多喝水,多食绿叶蔬菜、不喝碳酸饮料。酒精是一定会经过肝脏的,如果喝的酒很多的话,就会导致很多的脂肪堆积https://www.gushiciqu.com/zhuti/jiejiu32918.html
2.决心戒酒经典诗句1. 关于戒酒的经典诗句 关于戒酒的经典诗句 1. 戒酒的句子经典句子有哪些 一餐喝一斤,一生剩半生。 喝别人的酒是别人出钱,自己出命。以大吃大喝为耻,以滴酒不沾为荣。 近河莫枉费水,近山莫枉烧柴。一点酒不喝,生活更快乐。 耽酒嗜色丧家亡国。近河莫枉费水,近山莫枉烧柴。 http://juzi.yuer51.com/etagid56655b0/
3.推荐关于酒的诗句,有关酒的古诗(精选5篇)第5篇:戒酒的名言警句-其他-其他-300字 关于醉的诗句说说短语 1、赐我三千弱水化作眼泪断桥人不归只为红颜一醉醉人自醉思念却不配赐我三千轮回化作红梅执子相依偎诗我写尽千回墨已成碑只怕你不美——徐良《悲伤的李白》 2、念你,恋你,那已是曾经,已是曾经的你再也不能左右我的如今。 https://www.04oo.com/w/34526.html
4.古今戒酒诗词三首将止酒,戒酒杯使勿近。 杯汝来前! 老子今朝, 点检形骸。 甚长年抱渴, 咽如焦釜; 于今喜睡, 气似奔雷。 汝说“刘伶, 古今达者, 醉后何妨死便埋”。 浑如此, 叹汝于知己, 真少恩哉! 更凭歌舞为媒, 算合作人间鸩毒猜。 况怨无大小, https://www.meipian.cn/50o1n8t5
5.诗词李纲戒酒同韵作品 作品信息已由电脑自动标签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第2 句因包含“涓滴”,据此推断可能引用了典故:涓滴第8 句因包含“贾勇”,据此推断可能引用了典故:贾勇第31 句因包含“枕曲”,据此推断可能引用了典故:枕曲第34 句因包含“醉乡”,据此推断可能引用了典故:醉乡 戒酒(1120年3月) 宋· 李纲 押词https://sou-yun.cn/Query.aspx?type=poem1&id=534115
6.玉蝴蝶叔高书来戒酒,用韵诗词取名从诗词《玉蝴蝶叔高书来戒酒,用韵》提取的高分名字如下: 胜龙(shèng lóng):胜,胜利、优胜、战胜,象征胜利,一切事情都如愿。意为胜利、超过。《说文解字》释云:犬膏臭也。从肉生聲。一曰不孰也。龙,龙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神异动物,是中国最大的神物。人们视其为百鳞之长,乃至生物世界的最高主宰。因此,封https://www.benaiyun.com/sc/p0073775d05.htm
7.沁园春·将止酒戒酒杯使勿近原文[宋代]辛弃疾的诗词沁园春·将止酒戒酒杯使勿近宋代 : 辛弃疾 杯汝来前!老子今朝,点检形骸。甚长年抱渴,咽如焦釜;于今喜睡,气似奔雷。汝说“刘伶,古今达者,醉后何妨死便埋”。浑如此,叹汝于知己,真少恩哉!更凭歌舞为媒。算合作平居鸩毒猜。况怨无小大,生于所爱;物无美恶,过则为灾。与汝成言,勿留亟退,吾力犹能肆https://www.ggl7.com/shici/%E6%B2%81%E5%9B%AD%E6%98%A5%C2%B7%E5%B0%86%E6%AD%A2%E9%85%92%E6%88%92%E9%85%92%E6%9D%AF%E4%BD%BF%E5%8B%BF%E8%BF%91.html
8.悼念父亲的诗词怀念父辈的诗词4.常思爱父就职间,为树清廉戒酒烟。——纪大良《七绝忆父》(清) 每每想起父亲就任期间,为了树立清廉的榜样而戒断了烟和酒。 5.骨血亲情唤不回, 冥钱飞舞泪难持。——纪大良《浣溪沙 念父》(清) 骨肉亲情呼唤不回来,在满天飞舞的冥钱中的我把持不住泪眼汪汪。 https://huai.zupu.cn/gushi/611659.jhtml
9.沁园春将进酒戒酒杯使勿进中华诗词名句鉴赏辞典欢迎收听蜻蜓FM中华诗词名句鉴赏辞典专辑下的音频节目沁园春将进酒戒酒杯使勿进,主播:。在这里“沁园春将进酒戒酒杯使勿进”免费在线听,而且您可以下载蜻蜓FM,该音频节目对应中华诗词名句鉴赏辞典mp3全集都可下载和收藏,随时随地在线收听。更多“沁园春将进酒戒酒杯使https://www.qingting.fm/channels/440104/programs/22993912/
10.关于父亲的古诗唯有诗词祭杏州 14、《秋思》(七律) 远山枫叶渐红妆 湖上残荷入暮香 一地寒霜秋统领 半盘弃子影无双 人生如戏时光短 岁月留痕日记长 欲赋太平无翰墨 只题杂乱有文章 15、《春伤》(七律) 东风猎猎送寅春 细雨绵绵润景新 岁月无声多少事 人生慢步几回真 https://m.yuwenmi.com/shici/gushi/475313.html
11.西江月老夫既戒酒不饮,遇宴集,独醒其旁。坐客欲得小词,援笔为赋推荐 诗词 名句 作者 古籍 搜索 西江月 老夫既戒酒不饮,遇宴集,独醒其旁。坐客欲得小词,援笔为赋。宋代:黄庭坚断送一生惟有,破除万事无过。远山横黛蘸秋波。不饮旁人笑我。花病等闲瘦弱,春愁没处遮拦。杯行到手莫留残。不道月斜人散。 西江月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断送一生惟有,破除万事https://m.gushici.net/shici/439/439490.html
12.沁园春·将止酒戒酒杯使勿近原文翻译赏析出自辛弃疾沁园春·将止酒戒酒杯使勿近 作者:辛弃疾 朝代:宋朝 杯汝来前!老子今朝,点检形骸。甚长年抱渴,咽如焦釜;于今喜睡,气似奔雷。汝说“刘伶,古今达者,醉后何妨死便埋”。浑如此,叹汝于知己,真少恩哉!更凭歌舞为媒。算合作平居鸩毒猜。况怨无小大,生于所爱;物无美恶,过则为灾。与汝成言,勿留亟退,https://www.gushiwenwang.cn/shi/627536751.html
13.关于老子的古诗有哪些写老子的诗句诗词工具全集 诗词查询写老子的古诗大全 《郡斋左偏栽竹百余竿炎凉已周青翠不改而为墙垣》 令狐楚 《促促词·促促复促促》 张籍 《六年春赠分司东都诸公》 白居易 《读老子·言者不如知者默》 白居易 《杜鹃楼·杜鹃如火千房拆》 李绅 《桃源·绝壁相欹是洞门》 章碣 《函谷关·天开函谷壮关中https://www.hao86.com/shici_tag_list/440/
14.古典诗词中的酒文化12篇(全文)苏轼《望江南》:寒食后, 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 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描写的是酒醒后的感受。但他在《行香子. 茶词》中, 则描写了茶的助欢戒酒功效。 茶还能安定心神, 现代人在失眠时, 常会饮用枸杞芽茶, 以改善睡眠质量。古代诗词中, 对此功效也有描述。如温庭筠的“疏香皓齿有余味, 更https://www.99xueshu.com/w/ikey3trza7n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