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时娄底地界分属潭州、邵州,直至建国后,才成立娄底市。娄底就这样成了湖南最古老的地区,同时也是一座最年轻的城市。
早前,今日女报/旅行杂志记者深入娄底采访,制作“秘境娄底”专题,也看到这片湘中热土有故事的另一面。
唐僖宗乾符二年,黄巢率众数千在曹州起兵响应王仙芝起义。乾符四年,王仙芝牺牲于黄梅,起义军推举黄巢为领袖,号“冲天大将军”,年号“王霸”。黄巢宰领起义军,南征北战,进行了横扫大半个中国的万里长征,英雄足迹曾遍及娄底的双峰、新化和冷水江。
《湘乡县志.兵防志》载:“唐僖宗广明元年庚子,黄巢出广州,破衡州,自县趋长沙,营于县之旧五十四五都,今其山名黄巢山,在永丰、铜梁二都之间。”千余年来,娄底黄巢山无声地诉说与见证着黄巢的英雄故事。
黄巢出身世代私盐贩之家,深受盐官盘剥克扣之苦,走南闯北,见多识广。他喜欢济困扶危,广结江湖义士。青年时期,他面对唐王朝官吏为盗、农民只能“橡实诳饥肠”的悲惨社会现实,立志要推翻唐王朝的腐朽统治。其伟大抱负,在起义之前就表现在他并不示人的大量诗作中。
黄巢一生爱菊,唐代是崇尚牡丹的,把牡丹视为国花。黄巢一反溯流,对菊花格外青睐,似乎骨子里就有与生俱来的叛逆基因。年幼时,与其父在院中为菊花作诗。巢父刚说出第一句,黄巢马上接吟道:“堪与百花为总首,自然天赐赭黄衣。”父曰:“可令再赋。”果应声云云。
菊花,几乎成了封建文人孤高绝俗精神的种象征。黄巢的菊花诗,却完全跳脱了同类作品的窠臼,表现出全新的思想境界和艺术风格。然而黄巢也并非天生不羁,他是读书人,也曾參加进士考试,可惜屡战屡败。落第后的黄巢绝望了,决定不再应试。他题了一首《不第后赋菊诗》抒发心中愤慨之意。
此诗妙就妙在,虽是咏菊,但全诗不见一个“菊”字,而且,透过那盛开的黄色菊花,仿佛让人看到那威武雄壮的黄金铁甲军,即将攻破长安的磅礴气势。
黄巢山距双峰县城18公里,在沙塘乡与井字镇交界处,两边群峰突起,深沟幽垦,悬胜陡璧,是湘衡咽喉,地势险要。你欲乘车越过巍巍黄巢山,一定会有“跃上葱茏四百旋”的美感。
黄巢山中本无路,当年黄巢率军途经此地,遇上一支土匪队伍在这里封山剪道,烧杀抢掠,当地老百姓早已怨声载道。起义军到时,人民远道迎接。一天深夜,两支义军沿白石峰和鸡冠塞进发,两面夹攻,经过一夜鏖战,全歼匪帮。此后,老百姓自动集合,为义军开山石,把石径改成大道。起义军主力部队抵达时,当地百姓敲锣打鼓,燃放鞭炮,箪食壶浆搞劳官兵。黄巢见状,深受感动,遂命人拿出一把镶珠嵌玉的宝剑,亲手赠予一位长者,以示感谢和留念。后来,人们在山腰一块巨石上,用精工磨琢的花岗岩建起一座五丈高的宝塔,将黄巢馈赠的宝剑珍藏塔底,取名为“剑塔”。
可惜1958年修建梓门荷叶路时,塔和庙不得不拆除。时至今日,黄巢山人仍对黄巢怀有浓厚的情感和敬意。唐诗戡还作了《黄巢山怀古》七绝一首,诗云:
白石崔嵬一峡开,黃巢义旅此中来。
寒霜坠剑遗民爱,立塔永埋心底哀。
站在黄巢山隘远远望去,白石峰犹似一个巨大的等腰三角形,峰顶尖得像一个锥子。若要登上此峰,必须从两侧腰才上得去,不然,她会将你拒之峰下,望峰莫及。《南岳志形胜》云:“白石峰,在衡阳县北五十五里,与应相峰相似,相传龙栖其后洞,水流而不竭。”
千百年来,多少名人志士向往白石峰的雄伟壮观和美好传说。《南岳志》里记载,唐代冯处士结庐于此,并有唐代曹唐(字尧宾,桂州人。初为道士,后举进士不第。咸通中,累为使府从事。诗三卷,今编二卷)《赠南岳冯处土诗二首》为证。
白石峰的南面,怪石嵫岣,一块好像打磨过的百余米长的花岗石从山腰挂下,似一面巨镜,谁也莫想在“巨镜”上爬上半步,人们称之为“长石牌”。太阳照射在长石上,光照晃得人睁不开眼睛,一道道白光直冲峰顶。大概这就是“白石峰”取名的来历。
黄巢率大军进驻湖南后,曾转战新化一带,并亲自到冷水江(当时属新化县)波月洞附近,与峒民起义首领向壤和汉旗农民起义首领周岳一道,联合梅山十峒峒民,向地主武装发起激烈战斗,断邵州道,斩杀七豪。现在的波月洞里还存有唐代的陶器和黄巢点将演武的遇迹。
黄巢率军征战十载,所到之处,严惩贪官污吏,斩杀土豪乡绅,狠狠打击了地主势力,“天街路尽公卿骨”,“甲第朱门无一半”。与此同时,黄巢沿途慰问百姓,救济贫民。进入长安时,“长安市民夹道欢迎,竞送牛酒。大将尚让抚慰百姓说:‘黄王起兵,本为百姓,非如李氏不爱汝曹,汝曹但安居无恐!’”遗憾的是,黄巢也和李自成、洪秀全等多数农民战争领袖一样,并非合格的政治家。公元883年6月,黄巢起义失败。在泰山狼虎谷,黄巢挥剑勿颈自尽。自尽之说,众说纷纭,有人说战死彊场,也有人说他削发为僧,并以诗为佐:
《自题像》
记得当年草上飞,铁衣著尽著僧衣。
天津桥上无人识,融倚栏干看落晖。
此诗既表明了黄巢经历的戎马倥偬岁月,又显示了他后来静如止水的僧侣生涯。尤其是“天津桥上无人识”这一句,生动地也描述了英雄迟暮的那种无可奈何和苍凉悲哀,令人叹息。年迈的他,在明州的望春桥上独倚栏杆,细细品味着风云岁月,冷眼旁观着纷乱的天下,等待着唐朝叹出最后一口气,然后落日一般融入东去江水的尽头,悠然刻画了一种“人生韶华短,江河日月长”的意境,令人回味。
叹息也好,回味也罢,枭雄亦或英雄,是遁入空门还是自刎辞世,宿命已定。黄巢这生,亦将永垂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