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明明是有立春节气的,为什么还说今年是“无春年”呢?关于“无春年”人们又有怎样的误解?
源自农历和公历的巧合
“无春年”的形成,其实是因为阳历和阴历之间的“阴差阳错”造成的。
阳历,又称太阳历,是以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运动周期为基础而制定的历法。地球公转一周为一年,算作365.24天,一年12个月。根据阳历的日期,可以明显看出一年中四季寒暖变化的情况。
阴历,是根据月相圆缺变化的周期制定的,以月球绕行地球一周为1月,12个阴历月约共有354天。
中国天文学会会员、天津市天文学会理事杨婧解释说,目前国际通用的公历是根据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规律制定的历法,所以节气在公历中对应的日期基本固定,但在农历中对应的日期却非常不固定。春节是农历的节日,它在公历中的日期最早可在1月21日,最晚可在2月20日。由于立春在公历中的日期是2月4日前后,因此随着春节在公历日期中的变化,农历一整年中可能会出现两个立春日,也可能一个立春日也没有。
因此,“无春年”并不是没有立春,而是当年没有立春日。
“无春年”不吉利?
提起“无春年”对现如今人们观念的影响,就不得不追溯到古人生活的年代。
据《礼记·月令》记载,“立春之日,天子亲帅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以迎春於东郊。还反,赏公、卿、诸侯、大夫於朝。”“开春”之后,上至朝廷百官,下到黎民百姓都要开始准备下一年的各项大事,皇帝要祭祀神灵,农民要耕地……足以见得古人对立春节气的重视。但是,如此重要的立春节气,在某些年份里竟然会消失。渐渐地,“无春年”逐渐被古人贴上了“不吉利”的标签。
立春时期水田耕作(图源:中国农业博物馆)
除此之外,无春年在古代还有两种不同的称呼,叫做“黑年”“寡年”。立春代表着冬去春来,万物生长,没有立春,便意味着这一年都不会有好收成,寡即少的意思。
那么,“无春年”是极为罕见的年头吗?
其实不然。
“无春年”不仅不罕见,反而很常见,平均2至3年就会出现一次。
统计显示,在21世纪的100年中,两头春的年份有37次,无春的年份有37次,单春的年份有26次,其中年初立春有12次、年末立春有14次。
从科学的角度来看,“无春年”只是一种历法计算的结果,与自然界的四季变化并无直接关联。而人类的吉凶祸福、婚丧嫁娶等事件,更多的是与个人的行为、心态和命运有关,与“无春年”并没有任何联系。
因此,现如今很多人对于“无春年”的偏见,都是没有科学依据的。而随着社会各界对于“无春年”的科普宣传,相信更多人会了解“无春年”的真相,关于“无春年”的落后观念也会逐渐被社会所摒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