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春年”是指农历全年都没有立春的年份。为了适应寒暑的变化,古人在农历中每19个年头加入7个闰月,导致19个年头里有7年里没有立春。
而2023年是闰二月,导致了2024年的立春,提前到了农历的腊月二十五,所以2024年被称为无春年,也叫做“寡年”或“黑年”,而2023年被称作“双春年”。
而2005年的鸡年、2008年的鼠年、2010年的虎年以及2013年的蛇年都被称为无春年。
2024年的“无春年”也被称为青龙年。
2024年的年号是“甲辰”,也被称为“青龙年”。在中国的历史上,每个朝代都有自己的年号,年号所蕴含的意义和象征意义十分丰富。这样的年号可以让人们对未来更加充满希望和信心,同时也可以让人们放眼未来,团结一心,努力奋斗。
青龙年指的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个概念,源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五行、天干地支和生肖的组合与象征意义。在干支历法中,2024年是甲辰年,也就是青龙年。这是因为2024年的天干是甲,代表木,而地支是辰,代表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木和龙都是与青龙相对应的象征。
青色代表着春天,表示新的希望与生机;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神兽,象征着权力和好运;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龙的传人”也代表着勇气、智慧和博大胸怀。因此,2024年被称为“青龙年”,寓意着新生、希望和勇气。
在无春年里,有五种人需要“躲春”,但无春怎么躲?
立春是四季的开始。在古代中国,人们将一年分为四季,即春、夏、秋、冬,每个季节都有三个月。立春作为春季的开始,也即一年的开始,自然被视为岁首。
立春与五行和八卦有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五行(金、木、水、火、土)和八卦(乾、坤、艮、巽、震、兑、坎、离)是重要的哲学概念。立春时太阳黄经为315度,与八卦中的“离”卦相应,离卦代表火,也代表太阳。因此,立春被视为新的生命力和活力的开始,也是一年的吉祥和繁荣的起点。
所以生肖的转变是跟着立春(岁首)转变的,比如今年,公历2024年2月4日立春后出生的人,都应该算是属龙的人,而不是属兔的。
为什么要躲春呢?
其实太岁,是“木星”,这个说法源自古代中国人的天文学观察和哲学思考。在古代,中国天文学家通过长期的观察和测量,发现木星每十二年绕天一周,其轨道和运行速度几乎完美地符合中国传统的天干地支体系。因此,他们将木星称为“岁星”,并认为它对地球上的生命和事物有着重要的影响。
岁星的发现者是甘德。战国时齐国人,他是世界上最早的星官体系的创立者。而岁星的命名者是司马迁。司马迁在《史记·天官书》中,从实际观测发现岁星呈青色,与“五行”学说联系在一起,正式把它命名为“木星”。
需要指出的是,现代科学已经证明,木星对地球的影响是微乎其微的,远远不如太阳和月亮对地球的影响大。因此,对于太岁的信仰和崇拜,应该以理性态度对待,不要过分迷信或神化它。
很多人对“冲、破、刑、害”其实知道,但不是很清楚,我们可以换一种解释方法,可能会比较容易懂,我们按照五行分析,除了生肖龙为“本命年”,这个就不多提了,还有狗、羊、牛、兔“。
那么我们试着用五行理论分析:
其实很多人不清楚,除了这五人以外,还有三人需要躲春。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69岁是“明九”,76岁是“逢九年”,85岁是“暗九年”。这三个年龄段的人被认为处于人生的转折点。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的各项生理机能逐渐衰退,抵抗力和免疫力也相应降低。此时,人体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比如季节交替、气候变化等,导致身体的不适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