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2020.11.13
中国传统历中的干支纪时系统(干支历)以二十四节气来划分出一年的12个月份,每个月含有两个节气(二十四节气中单数序列的节气又简称为“节”,双数序列的节气又简称为“气”或“中”,就是说二十四节气由12“节”加12“气”组成)。60组各不相同的天干地支进行标注月份。从甲子到癸亥,循环更替,以至无穷。
干支纪月是指在农历中用干支记录月序。部分书籍只用地支纪月,每月固定用十二地支表示。把冬至所在之月称为“子月”(农历十一月),下一个月称为“丑月”(农历十二月),以此类推。故古历中的《夏历》以“寅月”为正月,又称建寅之月或建寅正月等。干支纪月以农历每月初一日作为分界点。
干支纪月是由十二辰纪月发展而来,据《五行大义》中记载:大挠“采五行之情,占斗机所建,始作甲乙以名日,谓之干,作子丑以名月,谓之枝。有事于天则用日,有事于地则用月。阴阳之别,故有枝干名也。”由此知干支发明之初就是:干用于纪日,支用于纪月。
大约春秋战国时代就已有十二支纪月,叫做月建(以十二辰纪月,即为月建)。但据现有材料,似乎到汉代才在历简上置月建。这应该是受到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影响导致。在以钟表盘面理解日月五星的运行时,我们就可很清楚的看到月建是日月相会时的辰位。古代历法选冬至日且日月相会日(月朔日)为对应于“子”刻度,月针绕行一周约27天多,但此时作为太阳视运动的年针已前行了约一个刻度,月针需再前行2天多才能赶上太阳进行日月相会,这时就相会于“丑”刻度,这样日月相会日就会逐步发生在十二刻度中,以此确定月建。
中国传统历中的数序纪时系统以中气雨水所在之月为正月,历书中规定遇无中气的朔望月考虑置闰月,对应月建时使用上月干支作为标记。以干支相配为月建的名,见于后唐同光四年(九二六年)具注历,其年“正月小建庚寅”。月建既是太阳历的月分,不计闰月((数序纪时系统的)闰月分属前后两月的月建)。
古代以十二地支纪月,只是不同朝代以每年开始的月份不同。
夏历是正月建寅,二月建卯,三月建辰(“正月”“二月”“三月”等不是指农历的正月之类,是指作为一年的岁首)。商历是正月建丑,二月建寅,三月建卯。周历是正月建子,二月建丑,三月建寅。秦历是正月建亥,二月建子,三月建丑。至汉代恢复用夏历,就是正月建寅为岁首(武则天改过用周正,建子)一直沿用至今。唐以后,五代历书月名开始注以干支,北宋时又将十干十二辰配合以纪时,至此年月日时分别全以干支注记。
可惜的是,在古代干支历的纪年、纪日多与阴阳历法配合(如目前使用的农历),只在历书中注记或民间用于象数、风水和命理学中,它在历法上的作用一直未能得到很好的认识。
所以,大多数日历中都没有完整标记干支历,需要方法来推断出干支月份。每年的各月地支已经固定,只要推算月的天干一配就行。五年一循环,周而复始。有歌诀为证:
甲己之年丙作首,乙庚之岁戊为头;
丙辛必定寻庚起,丁壬壬位顺行流;
更有戊癸何方觅,甲寅之上好追求。
关于干支纪月法,在《史记·律书》有记载,以十二月配十二子十母十二律……,这里的子即是支,母就是干,律就是钟律。
斗建是《史记·历书》集解所说的“随斗杓所指建十二月”。公元前4000~前1000年间,北斗七星比现在更接近北天极,处于恒显圈内,每天晚上都可见到。在中国古代,发现不同季节的黄昏时,北斗斗柄的指向是不同的。因此,把斗柄的指向作为定季节的标准。《鹖冠子》说:“斗柄东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这就是指当时不同季节里黄昏时看到的天象。春秋战国时期,天文学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有了十二辰纪月,人们将地面分成十二个方位,分别以十二地支表示:正北为子,东北为丑、寅,正东为卯等等。古人发现可以用斗柄的指示来确定辰位,于是在日月相会日(朔日)观察斗柄指的辰位来确定月建。即:夏正十一月朔黄昏时斗柄指北方子,十二月、正月指东北方丑、寅,二月指东方卯,……十月指西北方亥,下一个十一月又回到北方子。这就是古代天文历法中经常提到的“十一月建子、十二月建丑、正月建寅”等十二月建。
为了便于推算,把它们的关系归纳于此表:(注意表中十二地支月转为数序月,并非指农历月份)
天干
正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甲、己
丙寅
丁卯
戊辰
己巳
庚午
辛未
壬申
癸酉
甲戌
乙亥
丙子
丁丑
乙、庚
戊寅
己卯
庚辰
辛巳
壬午
癸未
甲申
乙酉
丙戌
丁亥
戊子
己丑
丙、辛
庚寅
辛卯
壬辰
癸巳
甲午
乙未
丙申
丁酉
戊戌
己亥
庚子
辛丑
丁、壬
壬寅
癸卯
甲辰
乙巳
丙午
丁未
戊申
己酉
庚戌
辛亥
壬子
癸丑
戊、癸
甲寅
乙卯
丙辰
丁巳
戊午
己未
庚申
辛酉
壬戌
癸亥
甲子
乙丑
此外,也可以公式计算干支历月份:首先推算该年干支历寅月的天干,其余月份可按天干号类推,该年寅月的天干号为:取公历年份除以5的余数减2后乘以2再减1当该数是负数时加10。
例如:公历1991年(干支历辛未年)正月的天干:1991/5=398余1,正月的天干序号数为=(1-2)×2-1=-3,因是负数则加10,得7即干支历辛未年正月天干为庚,正月干支为庚寅,二月为辛卯,三月为壬辰,余类推。
史书上的用法
新唐书·本纪六肃宗、代宗
(上元)二年……,九月壬寅,大赦,去“乾元大圣光天文武孝感”号,去“上元”号,称元年,以十一月为岁首,月以斗所建辰为名。
查《寿星万年历》,唐肃宗之元年
冬至所在月(76112):
初一壬午大雪,十三癸巳,十七冬至,十九己亥,廿五丙午,廿八己酉,廿九庚戌
大寒所在月(76202):
初一辛亥,初三小寒,初九己未,十八大寒,廿五乙亥
雨水所在月(76203):
初一辛巳,初三立春,初四甲申,初五乙酉,初六丙戌,十八雨水,廿四甲辰,廿八戊申
春分所在月(7623):
初一辛亥,初四惊蜇,初二壬子,初三癸丑,十五乙丑,十八戊辰,十九春分,二十庚午,廿一壬申,
谷雨所在月(7624):
初一庚辰,初三壬午,初五清明,十五甲午,二十谷雨,廿九戊申
小满所在月(7625):
初一庚戌,初三壬子,初五甲寅立夏,初五乙丑,十六丙寅。
大寒所在月初一辛亥,已称建丑月,初三才小寒
春分所在月初一辛亥,已称建卯月,初四才惊蜇
谷雨所在月初三壬午,已称建辰月,初五才清明
小满所在月初一庚戌、初三壬子,已称建巳月,初五才立夏
由此可见,唐代地支纪月自朔日始,非自节气始。
对应表
农历的干支纪月,每个地支对应一个农历月(闰月使用上月干支),从初一日到三十日(小月为廿九日)。下表是地支纪月时对应的农历月份、近似节气,近似公历月份、以及年天干和月地支构成的月干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