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天文与历法常识感悟思考中学历史组教研组天地教研视窗

进入奴隶社会以后,天文学逐步得到发展。相传在夏朝已有历法,所以,今天还把农历称为“夏历”。根据甲骨文的记载,商代将一年分为春、秋两个季节,平年有十二个月,闰年有十三个月,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天。商代甲骨文中还有世界上关于日食、月食的最早记录。西周已设专门人员管理计时仪器和进行天象观测。春秋时期,人们已能由月亮的位置推出每月太阳的位置,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二十八宿体系。根据《春秋》一书的记载,当时已将一年分为春、夏、秋、冬四季。在同一书中还记有“鲁文公十四年(公元前613年)秋七月,有星孛于北斗”。这是世界上关于哈雷彗星的最早记录。

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我国天文学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战国时期的甘德、石申撰写了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后人将他们的著作合在一起称为《甘石星经》。随着天文观测的进步,人们创造了二十四节气,使天文学更好地服务于农业生产。

秦汉时期,天文学有了长足进展。全国制定统一的历法。西汉武帝时,司马迁参与改定的《太初历》,具有节气、闰法、朔晦、交食周期等内容,显示了很高的水平。这一时期还制作了浑仪、浑象等重要的观测仪器,对后世有深远影响。特别是两汉时期,在天文学理论上,人们对宇宙的认识逐步深化。先是提出“浑天说”,认为“浑天如鸡子,天体圆如弹丸,地如鸡子中黄,孤居于内”,即将宇宙比喻为鸡蛋,地球如同蛋黄浮在宇宙中。进而又有人提出“宣夜说”,认为“天”没有固定的天穹,而是无边无涯。这实际上是说宇宙空间是无限的。

隋唐时期,又重新编定历法,并对恒星位置进行重新测定。一行、南宫说等人进行了世界上最早的对子午线长度的实测。人们根据天文观测结果,绘制了一幅幅星图。在敦煌就曾发现唐中宗李显时期(705--710年)绘的星图,共绘有1350多颗星,这反映了中国在星象观测上的高超水平。

宋元时期,制造、改进了许多天文仪器。北宋苏颂等人的“水运仪象台”,以水为动力,带动一套精密的机械,既可观测天体,又可演示天象,还能自动报时,成为世界上著名的天文钟。元代郭守敬制的简仪等在同类型天文仪器中居于世界领先地位。他还创造了中国古代最精密的历法——《授时历》,规定一年为365.2425天,这和现行公历——格里高利历是一样的,但比格里高利历早了300多年。

明朝前期,天文学没有什么进展。明中期,欧洲传教士带来欧洲天文学知识,促进了中国天文学进一步发展。徐光启等人翻译了一批欧洲的天文学著作,并制作了一些天文仪器,安装在北京天文台。清建立后,在中国的传教土又督造了6件铜制大型仪器,这些仪器保存至今。清代学者在天文学理论上也取得一些突破,如在《仪象考成续编》一书中提出恒星有远近变化,也就是认识到恒星有视向运动。欧洲在1868年才提出这种概念。总之,中国古代天文学取得了辉煌的成绩。

二、四象、星宿

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太阳的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内移动的轨道,叫黄道。古人把黄道附近的星空分出东、南、西、北四方,并分别用相应的吉祥灵兽代表,即东方:苍龙;南方:朱雀;西方:白虎;北方:玄武。此即所谓“四象”。简要地说,四象就是四种表示星的形象。

古人又将每象分七宿(宿念休xiu,即一撮星的宿舍),则四象共二十八宿。下面作一些简要的说明。

东方苍龙,形象是一条腾空而起的飞龙,双角、三爪四脚、遍体鳞甲,呈现吞云嘘气、目空万物、不可一世之势。东方苍龙包括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

角:在室女座,因如羊角,故名。有二星,角宿一去黄道不远,角宿二位于黄道线上。

亢:在室女座,有四星,皆三等星。《礼·月令》:“仲夏之月,昏,亢中。”

氐:在天秤座,有四星。《尔雅》:“天根,氐也”氐作底、根柢,故名氐。

《礼·月令》:“季冬之月,旦,氐中。”

房:在天蝎座,是天蝎的头,有四星。《尔雅》云:“天驷,房也。”

心:在天蝎座,心又名商星。有三星:一个是一等星。《诗·绸缪》“三星在户。”注:“三星,心也。”

尾:在天蝎座,是天蝎尾。有九星。《礼·月令》:“孟春之月,旦,尾中。”

箕:在人马座,似箕,有四星。

南方朱雀,又称朱鸟,在黄道南形象类凤凰,呈昂首展翅、翘足扬尾、振奋有力之状。它包括井、鬼、柳、星、张、翼、轸七宿。

井:在双子座,似井形,黄道在此穿过,夏至点在此。有八星。《晋书·天文志》:“南方东井八星,天之南门。”

鬼:在巨蟹座,有四星,星光均暗。中有一星团,晦夜可见。

柳:在长蛇座,有八星。《礼·月令》:“季秋之月,旦,柳中。”

星:有七星,在长蛇座。

张:在长蛇座,有六星。

翼:星数最多,有二十二个,其象翼,故名。翼在巨爵座。《晋书·天文志》:“翼为二十二星,天之乐府,主俳倡戏乐。”

轸:有四星,在乌鸦座。如车厢的轸,后开一口。

西方白虎,形象是一只张牙舞爪的跃虎,四脚五爪、怒目短耳、长尾,呈腾云驾雾之姿。它包括奎、娄、胃、昴、毕、觜、参七宿。

奎:有十六星,九座在仙女座,七座在双鱼座。

娄:有三星,在白羊座。

胃:有三星,在白羊座。《史记·天官书》云:“胃为天仓。”似胃。

昴:有七星,在金牛座。《尚书·尧典》:“日短,星昴,以正仲冬。”

毕:有八星,在金牛座。

觜:有三星,在猎户座。

参:有七星,在猎户座。

北方玄武,是蛇绕于龟上的灵兽。它包括斗、牛、女、虚、危、室、壁七宿。

斗:在人马座,有六星。箕、斗都在黄道上,斗在北,箕在南。

牛:在摩羯座,有六星。<礼·月令》:“季春之月,旦,牵牛中。”“仲秋之

月,昏,牵牛中。”《诗·大东》:“皖彼牵牛,不认服箱。”《尔雅》:“河鼓谓之牵牛。”其实,在黄道上的牛才是牛宿,与织女星相对的才是牵牛星(河鼓)。

女:有四星,在宝瓶座。《尔雅》:“婺女又谓之嬃女。”但这个女为女宿而非织女。

虚:有二星,一在宝瓶座,一在小马座。《尔雅》:“玄枵,虚也。”“北陆,

虚也。”

危:有三星,一在宝瓶座,一在飞马座。

室:有二星,在飞马座。《礼·月令》:“孟春之月,日在营室。”《诗·定之方中》:“定之方中,作于楚宫。”《尔雅》:“营室谓之定。”《广雅》:“营室谓之豕韦。”

壁:有二星,在飞马座。《礼·月令》:“仲冬之月,昏,东壁中。”

以上即二十八宿及其所属各星。除此而外,还有启明星、长庚星(或名太白星)、天狼星、彗星、天津星等。

三、日月、五星

日月即太阳、月亮,五星即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日、月、金、木、水、火、土合称“七曜”,也叫“七政”。太阳系中金星也叫太白星,早晨在东方出现时叫启明星,傍晚在西方出现时叫长庚。木星也叫岁星,是古代用来纪年的,它是太阳系中最大的一颗星。《物理论》:“岁行一次谓之岁,则十二岁而星一周天也。”水星一名辰星。先秦古籍中的“水”,不是我们说的九大行星中的水星,而是二十八宿中北方七宿中的室宿。火星也叫荧惑。先秦古籍中所说的“火”,并非九大行星中的火星,而是二十八宿中东方七宿中的心宿二,也叫大火。汉以后说的“火”则是今天所说的火星。土星就是九大行星火的土星,和今天叫的一样。

四、北斗与北极

北斗星由天枢、天璇、天机、天权、玉衡、开阳、摇光七星组成的星群,古人把这七星联系起来想象成为古代舀酒的斗形所以称北斗星。天枢、天璇、天机、天权组成斗身,古曰魁;玉衡、开阳、摇光组成斗柄,古曰杓。北斗七星属于大熊座。

五、三垣十二次

《史记·天官书》将地球上看到的北天极一片天空划分为紫微垣、太

微垣和天市垣,合称“三垣”。紫微垣以北极星为中心,太微垣位于紫微垣东北部,天市垣位于紫微垣东南部。

六、分星和分野:

在汉代,阴阳五行家们将金、木、水、火、土五行加以扩大推演,提出天人相应的观点,并将星空与地面配合,即将二十八宿对准地上九州,各有所指,这就分出了星野。

今按{汉书·天文志》、<广雅》所定排列如下:

角、亢、氐:兖州。《广雅):角、亢:郑。

房、心:豫州。《广雅》:氐、房、心:宋。

尾、箕:幽州。《广雅》:尾、箕:燕。

东井、舆鬼:雍州。《广雅》:东井、舆鬼:秦。

柳、七星、张:三河。《广雅》:柳、七星、张:周。

翼、轸:荆州。《广雅》:翼、轸:楚。

奎、娄、胃:徐州。《广雅》:奎、娄:鲁。

昴、毕:冀州。

觜、参:益州。《广雅》:觜、参:魏。

斗:江、湖。

牵牛、婺女:扬州。《广雅》:斗、牵牛、婺:吴越。

虚、危:青州。《广雅》:虚、危:齐、嬃

营室、东壁:并州。《广雅》:营室、东壁:卫。

古人迷信思想比较严重,把天上的二十八宿,依其位置,与地上的列国州郡相对应,认为分野的这个星宿或附近出现天象的变异,就预示着所分野的国,州郡有灾异。这种以天象占测地上吉凶的观念,纯属迷信。分野是在地上的叫法,在天上应叫分星。《史记、天官书》云:“天则有列宿,地则有州城。”我们掌握分野,主要是为了理解古人作品中有关“分野”的意义。

第二部分历法知识

一、夏历、殷历、周历

二、阴历、阳历、阴阳历

世界上的历法比较多,比较通行的是阴历、阳历、阴阳历。

阴历也叫“太阴历”,有些地方叫月亮年,是按照月亮圆缺的一个周期为一个月,十二个月为一年。这种历法只管月亮圆缺,不管四季寒暑变化。由于月亮圆缺的周期只有二十九天半,每年只有354天,和回归年相比每年少11天多,三年就少30多天,因此,它的过年月份不固定,每隔三年要换一次。这种历法在大部分地方已被淘汰,现在只有信仰伊斯兰教的国家或地区在宗教活动中还使用。

三、公元、世纪、年代

“公元”是公历的纪元,始行于6世纪。它以传说中的耶稣基督诞生的那一年作为公元元年,从公元6世纪到10世纪,逐渐成为基督教国家通用的纪元,所以原先也叫“基督纪元”,后来被世界多数国家所公用,于是就改称“公元”,常用A.D表示。在历史书上,耶稣诞生前的年代被称为“公元前”,常用B.C(BeforeChrist的缩写,意为“基督以前”)表示;耶稣诞生那年以后的年代是“公元后”,简称“公元”。公元元年相当于我国西汉平帝元始元年。

“年代”是指一个世纪中的某一个10年,如说20世纪80年代,就是从1980年开始的那10年。从1990年起,就进入20世纪90年代了。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了中华民国政府的成立,以这一年为民国元年,改用公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正式采用公元纪年。

四、上古、中古、三古

上古,又称“远古”,指有文字以前的时代。《易》云:“上古穴居而野处……上古结绳而治。”《韩非子》:“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如与“中古”并提时,一般指秦汉以前即夏、商、周三代。

中古,次于上古的时代。但说法不一。《易》云:“易之兴也,其于中古乎”“中古”指商周之间。《韩非子》云:“中古之世,天下大水,而鲧禹决渎。”“中古”指传说中的虞夏时期。现在一般称汉代以后、宋以前为中古。

三古,即上古、中古、下古。但说法不一。《汉书》:“伏羲上古,文王中古,孔子下古。”《礼》:“状羲上古,神农中古,五帝下古。”

五、纪年法

我国古代纪年的方法很多,重要的有以下几种:

1、谥号纪年法。先秦时一般用王侯即位的年次前边加上谥号来纪年,如鲁隐公元年,齐醒公十年,秦穆公十五年等,这种纪年方法叫谥号纪年法或帝号纪年法。

2、年号纪年法。公元前141年,汉武帝刘彻即位,使用年号“建元”,首创年号纪年法。以后历代帝王都仿照他而建制自己的年号。从汉武帝开始用年号纪年,一直延续到清末,所不同的是汉至元朝,一个国王可以拥有许多年号,明清两代一个国君只有一个年号。如汉武帝建元元年,太初三年,天汉四年;明太祖洪武三十一年;清圣祖玄烨六十一年。从汉武帝至清宣统三年,前后2051年中,共建立过600多个帝王年号。

3、岁星纪年法。岁星也叫“岁”,就是木星。古人把天体中黄道附近的一周天,分为星纪、玄枵、诹訾、降娄、大梁、实沈、鹑首、鹑火、鹑尾、寿星、大火、析木十二次,岁星由西向东(逆时针)运行,每年行经一次,十二年(11年10月)绕天一周。当其运行到某一“次”,就称某某年、如在寿星,这一年就叫寿星年。

4、太岁纪年法。由于岁星由西向东运行,和由东向西(顺时针)配以十地支的“十二辰”顺序恰好相反,岁星纪年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起来很不方便,因此人们假设了一个与十二辰同步的“太岁”,并给起了摄提格、执徐、大荒落等十二个名称来纪年,这种纪年方法称太岁纪年法。

5、干支纪年法。它是运用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与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相配合而形成的纪年方法。天干地支循环相配成甲子,乙丑,丙寅,丁卯……癸亥共六十个不同的组合,通称为六十花甲子。这种纪年法大约产生于东汉(有人认为江初己有),东汉章帝刘炟元和二年(公元85年),政府正式下令全国推行这种纪年法。大约在东汉时期,又产生了十二属(十二生肖)纪年法,并与地支相配成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戊狗、亥猪。今天的属相就是从这里来的。

六、纪月法

古代纪月,一般是按序数来纪,如一月、二月、三月……只是把一月称作正月,或元月(秦朝因避讳称端月),十一月叫冬月,十二月叫腊月(古代在周历十月——一年的最后一个月举行腊祭,祭祀百神,所以叫腊月。后来使用夏历,便改为夏历的最后一个月——腊月)。古人还常常把一年四季的三个月与孟、仲、季结合在一起,每季度的第一个月称为孟,第二月称仲,第三月称季。如“孟春”指农历正月,仲夏指农历五月,季冬称腊月等。

此外,还有以地支配十二月的地支纪月法(这种方法以11月为子月,依次类推)和以乐律纪月的乐律纪月法(即按音乐上的十二律名来纪月)。

七、纪日法

古代纪日法,除日序(一、二、三)纪日法外,最早最常见的就是干支纪日法,这种纪日法起源很早,甲骨,金文中的记载基本上就是干支纪日。日序纪日法中,上旬十天序数前边习惯上加“初”字,如初一、初十等。古代对一些特殊的日子还有些特殊的叫法。如初一叫朔,初三叫朏,十五叫望,望的第二天叫既望,每月的最后一天叫晦。

八、纪时法

古人纪时,一般是按照天色把一昼夜分成若干时段,把日出前后叫旦早朝晨,日落之时叫夕暮昏晚,所以古人常常把旦暮,朝夕,晨昏,昏旦并举,表示一天一夜。汉武帝太初历法改革以后,一昼夜正式定为十二个时段,叫做十二时辰,并取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因为没有计时器,所以用日出,日落,吃饭,睡觉,鸡鸣等给时段命名。古人一般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每天只食两餐--食时指早饭,晡时指晚饭。《诗经·郑风·女曰鸡鸣》:“女曰鸡鸣,士曰昧旦”,其中的“鸡鸣”、“昧旦”指的就是“鸡鸣”“平旦”两个时辰。《孔雀东南飞》中“淹淹黄昏后,寂寂人定时。”黄昏人定指的就是太阳落山以后的两个时辰。这种纪时法在我国有些农村还使用。有了更漏以后,把夜间又分为一更、二更、三更……古人还用十二地支来表示十二时辰,每一地支代表一个时辰(两个小时),每个时辰又分为初、正两个时段,晚11点(23点)为子初,夜半十二点为子正,23——1点为子时,1——3点为丑时,3——5点为寅时,5——7点为卯时……依次类推。古人说的“天开卯时”,指的就是天亮时候,依季节,地域不同,大约就是早上5——7点。

九、四时

四时就是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在商代和西周时期,一年只分为春秋两季,春包括夏季,秋包括冬季,即前半年是春季、后半年是秋季。《庄子·逍遥游》:“蟪蛄不知春秋”。意思是蟪蛄生命短促不到一年。春秋战国时期,已经把一年分为春夏秋冬四季,一直延续至今。

十、二十四节气

我国古代把一年分为“二十四节气”,这个独特的创造,为天文学和农业活动做出了伟大的贡献。“二十四节气”的发明,是对天象长期观察、反复探索的结果。英国学者李约瑟赞道:“中国人在阿拉伯人以前,是全世界最坚毅、最精确的天文观察者。”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

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二十四节气是用来表示一年里天时和气候变化的24个时期,也就是表示地球在围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运行的24个不同的位置。天文学上,用太阳的黄经度来计算:分黄道为360度,取“春分点”为零度,由此起算,每15度为一个节气,6个节气为一季,合四季而得“二十四节气”。我国劳动人民远在春秋时代已通过农业生产实践,定出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大季节。在秦汉时期,二十四节气的概念已完全确立,成为农业活动的主要依据。

二十四节气的传统含义如下:

立春,春季开始的意思;雨水,降雨开始;惊蛰,开始响雷,冬眠动物复苏;春分,春季的中间,昼夜平分;清明,气候温暖,天气清和明朗;谷雨,降雨量增多,对谷类生长有利;立夏,夏季开始的意思;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子粒逐渐饱满;芒种,芒种忙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夏至,夏天到,此时白天最长,夜晚最短;小暑,正当初伏前后,气候开始炎热;大暑,为一年中最炎热的时节;立秋,秋季开始,气温逐渐下降;处暑,“处”有躲藏、终止的意思,表示炎热即将过去;白露,此时节,因夜间较凉,空气中的水气往往凝成露水;秋分,秋季的中间,昼夜平分;寒露,气温明显降低,夜间露水很凉;霜降,开始降霜;立冬,冬季开始的意思;小雪,开始降雪;大雪,降雪较大;冬至,进入“数九寒天”,白天短,夜晚长;小寒,气候已比较寒冷;大寒,为最冷的时节。

十一、置闰

置闰就是安排闰日和闰月。阳历有闰日或阴历(农历)有闰月的一年都叫闰年。

公历一般每4年有一个闰年。平年365日,闰年366日,这多出来的一天加在二月末,闰年的二月就有29日。这一天就叫闰日。

公历一般年份凡是能被4整除的都是闰年,如1984年就是闰年。

至于下世纪的历法,联合国历法修订委员会已经制定出下世纪的新历法;每年四季,每季三个月,每年12个月;每季的头一个月为31天,后两个月各30天,每季均为91天,半年182天,全年364天。剩下的一天安排在年末,为国际性节日。四年闰一天,安排在六月末到七月之间,也是国际性节日。

十二、主要节日

1、元旦:大年正月初一。(现在一般把阳历元月1号叫元旦,阴历正月初一叫春节)。

2、人日:正月初七日。据传说,正月初一为鸡日,初二为狗日,初三为猪日,初四为羊日,初五为牛日,初六为马日,初七为人日。唐代高适《人日寄杜二拾遗》:“人日题诗寄草堂。”可见人日是人们互相访尉的节日。

3、上元(元宵):正月十五日,也叫灯节。旧俗以元宵夜张灯为戏。朱淑贞《生查子》:“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至今各地在上元日仍有赏灯习俗。

4、社日:立春后第五个戊日(在春分前后),是农家祭社祈年的日子,叫春社。杜甫《遭田夫泥饮美严中丞》:“田翁逼社日,邀我尝春酒。”王驾《社日诗》:“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辞人归。”立秋后第五个戊日叫秋社(在秋分前后)。

5、寒食:清明前两日。《荆楚岁时记》:“冬至后一百五日,谓之寒食,禁火三日。相传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晋文公的辅臣介之推的。介知重耳忘归,故背母入绵山之中。有人建议火烧绵山,介之推定能背母出逃。烧山后未见出来,后发现他抱树而死。晋文公为了纪念他,除以木做屐为“足下”尊称外,下令之推死日禁放烟火,故谓之寒食节。

6、清明:公历每年四月四日或五日,为扫墓祭祖节日。

8、浴佛节:传说农历四月初八日是释迦牟尼的生日,各地都有在佛都圣地、寺庙朝圣拜佛的习惯。

9、端午(端阳)节:农历五月初五日。相传是伟大诗人屈原投入汨罗江的祭日。现在南方竟龙舟,投粽子,都是打捞救助屈原活动的延续。

10、伏日: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叫初伏(头伏),第四个庚日叫在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叫末伏,合称三伏。伏是隐伏避盛暑的意思。古代伏日要进行祭祀,是一个大节日。一般说的伏日是指初伏,入伏的头一天。杨恽《报孙会宗书》:“田家作苦,岁时伏腊,烹羊鱼羔,斗酒自劳。”说明和腊祭一样,还要举行宴席。

11、七夕:七月七日,相传这天晚上是牵牛织女相会之夜,妇女结綵缕穿七孔针,陈酒脯瓜果于廷,以乞巧。所以也叫乞巧节。杜牧《七夕》诗:“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街夜色凉如水,卧看帝牛织女星。”

12、中元:七月十五日,鬼节。佛教传说:目连的母亲坠入饿鬼道中,食物入口,即化烈火,目连求救于佛,佛为他说盂兰盆经,叫他在七月十五日作盂兰盆(梵语译音,倒悬的意思),以救其母,后世遂称为鬼节。鬼节往往举行法会,念经超渡亡灵。

13、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日。

14、重阳节:即农历九月九日。古人认为九是阳数,日月均逢九,所以叫重九或重阳。这一天古人有登高饮酒的习惯,王维《九月九日忆同东兄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便是其例。

15、腊日:腊是祭祀名。《说文》:“冬至后三戍戊日腊祭百神。”汉以前是在十月,后来变为腊曰初八。

16、除夕:大年三十。合家团圆日,有守夜习俗,意即除旧布新。

THE END
1.干支纪日纪月纪时用干支纪年始于西周的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至今已有二千八百多年的历史。现在,这种纪年法除了用于农历外,在中国历史学中也被广泛使用,特别是近代史许多重大历史事件的年代如甲午战争、庚子义和团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都用干支纪年表示。 在中国古代,还用干支纪日、纪月、纪时。干支纪日就是每日用一对干支https://www.jianshu.com/p/bf519a8aedd2
2.月份的天干地支如何推算详解2. 上周写了一个天干地支年份的推算,知道每年的天干地支怎么推算了,下一步就要知道每个月的天干地支是什么样。首先讲地支,地支每年都是固定的,都是从寅开始,即一月、二月、三月、四月、五月、六月、七月、八月、九月、十月,子是十一月,丑是十二月。 3. 知道地支后,看天干,在天干下边写了一个年上起月诀,这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7441904184921817627/
3.怎样计算干支纪月方法(怎样计算干支纪月方法)问题:怎样计算干支纪月方法 答案: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干支纪月是一种古老的纪月方法,它以天干和地支为基础,与农历相结合,用以标记时间。干支纪月不仅在中国历史上有深远影响,而且在现代仍然有人在使用它来推算吉日和节气。 总的说来,干支纪月的计算方法有以下几步: https://www.zaixianjisuan.com/jisuanzixun/zenyangjisuanganzhijiyuefangfa.html
4.干支纪日法对照表:天干地支十二时辰详解干支纪日法是 汉族 民间 使用 天干地支 记录日序的方法,是农历的一部份,也是历代历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干支是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的合称,它与干支纪年法一样,用干支相匹配的六十甲子来记录日序,从甲子开始到癸亥结束,六十天为一周,循环记录。与干支纪年"天道“https://m.wang1314.com/doc/webapp/topic/21202448.html
5.天干地支纪年法中文名 干支纪年 称呼 天干和地支的总称 使用周期 60年 使用方法 周而复始、循环记录 性质 一种中国纪年法目录 1历史沿革 天干 地支 六十花甲子 十二生肖年 十二时辰 2转换规则 方法一 方法二 方法三 方法四 方法五 掐算法 3纪年起点 正月初一 立春 4干支纪月 5干支纪日 6词条图册 1历史沿革编辑 干支纪年法https://baike.sogou.com/v8268424.htm
6.天干地支纪年法怎么算?需要注意哪些细节装修问答兹将搬屋选择吉日良辰之要点简述有这些:(一)迁移(搬屋)的日子不可与家人的「生肖」及「日柱」(农历https://ask.zx123.cn/show-6315273.html
7.天干地支纪年法纪月 节气时间段 中气 近似农历 甲或己年 乙或庚年 丙或辛年 丁或壬年 戊或癸年 寅月 立春—惊蛰 雨水 正月 丙寅月 戊寅月 庚寅月 壬寅月 甲寅月 卯月 惊蛰—清明 春分 二月 丁卯月 己卯月 辛卯月 癸卯月 乙卯月 辰月 清明—立夏 谷雨 三月 戊辰月 庚辰月 壬辰月 甲辰月 丙辰月 https://www.douban.com/note/134041410/
8.什么是月干什么是月支月干支怎么算问:什么是月干什么是月支? 答:月干和月支是干支纪月中用干支记录月序的方法。 干支纪月是由十二辰纪月发展而来,在古代早以十二辰纪月,即为月建,把冬至所在之月称为“八月”(近似农历十一月),下一个月称为“丑月”(近似农历十二月),以此类推。 https://www.qiyuange.com/minsu/chuantong/66522.html
9.天干地支如何纪月如何用干支法来纪月? 通常情况下,除了闰年有闰月以外,农历年的一年是十二个月,而地支刚好也是十二个,每一个月对应一个地支。 我们规定,各个月份所对应的纪月地支是固定不变的。这种以十二地支固定分配年内各月的方法,古人称之为“建”。 譬如:建子、建丑、建寅等。将各月的固定地支,再配以天干,就构成了天https://www.meipian.cn/4zlp1fpi
10.文化与传承——古代历法农历是我国传统历法,但农历并不是阴历而是一种阴阳合历,取月相的变周期为月的长度,参考太阳回归年为年的长度,设置二十四节气以及闰月。 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 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 六十甲子纪法 关于六十甲子纪法的发明者究竟是谁?虽然有以下一些说法来考证干支的来源https://www.hbdfxy.cn/traffic/detail/36/36/7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