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地利作家约·马·齐默尔《小丑的眼泪》描绘了这样一个故事:小丑为一群孩子做精彩表演,可是他的幽默滑稽却不能使其中的一个小女孩露出一丝笑意——原来,小女孩双目失明。
小丑决定让小女孩和其他孩子一样为他而笑。于是,在演出的第二天,小丑赶往小女孩的家,让她抚摸他的身体,以了解他的长相。然后,他开始表演,并要求小女孩的手始终不离开他的身体。小丑表演了小猪,又表演了小兔,小女孩笑了,而且兴奋地高喊:我知道小丑是怎么回事了,我什么都知道了!
[教学目标]
1.认识2个生字。会写6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体会小丑为失明的小女孩表演成功后的激动之情。
[教学建议]
1.课前准备
本文所写的故事与学生们的生活体验相距较远。可以让学生搜集有关盲人的资料,了解盲人的生活。
2.课文引入
3.课文品读
4.识字与写字
本课共识字2个,会写6个字。会认的字,要注意读准字音,特别注意“滞”是翘舌音,不能读成平舌音,更不能读半边。
会写字有一些比较难写,如“覆”“檐”“澈”等。这些字要引导学生自己仔细观察,在观察的基础上再运用自己已有的经验去识记。另外,“盲”字要引导学生注意上半部是“亡”,不要加上一点。至于词语的理解,可以让学生查工具书,还可以采取其他的办法,总之,一定要让学生的识字能力得到发展。
5.拓展延伸
在学完课文后可推荐有关盲人的书籍给学生阅读。如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等。还可以推荐有关艺术家的传记作品,让他们在阅读中体会艺术家们献身艺术的精神魅力。
【教学设计举例】
[教学重难点]
读懂课文,体会小丑为失明的小女孩表演成功后的激动之情。
[教学准备]
搜集有关盲人的资料,了解盲人的生活情形。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看过小丑表演吗请谈一谈你们的感受。
假如你是一位盲人,请想象一下,你能欣赏到小丑的精彩表演吗
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就是一个小丑与盲姑娘之间的感人故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快速阅读课文,了解课文讲一件什么事。
2.指名交流阅读情况。
3.教师小结。
三、学习生字、新词
1.自学本课生字新词。请标记生字,并读一读,想一想是什么意思。
2.交流学习结果。
读准下列生字:篷、滞
读准下列各字并组词:
覆、檐、澈、盲、滞、促
说一说你是用什么好办法记住这些字的
3.你有哪些词语不理解,请找出来,可以查阅字典、词典或其他工具书,也可以和同桌讨论交流。
四、理解感悟课文
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也可以与同桌讨论:
1.小丑为什么要到小女孩家为她一人表演
2.小丑是怎样让小女孩知道小丑是怎么回事的
3.小丑为什么哭了
五、全班汇报,教师适时进行点拨与引导(学生讲到哪一段,就组织学生讨论哪一段,并且相机指导朗读)
1.第1—10段。
引导理解:
小丑看着小姑娘那双明澈的眼睛惊讶万分……我将给你一个人表演。好吗
思考:为什么小丑“惊讶万分,不知说什么好”,他过了好一会儿才开口说,你知道他在想什么吗
2.第11段到结束。
(1)突然,这个年迈的小丑发现,无论他怎么表演,坐在第一排的一个头上扎着红蝴蝶结的小姑娘始终不笑。
(2)过了好一会儿,著名的小丑终于开口道:“听着,孩子,我一定要让你知道我为什么可笑。如果你父母方便的话,明天下午六点钟我到你家来。我将给你一个人表演。好吗”
(3)小丑说:“当然,我答应过的。”他向她的父母致意,然后送给爱丽卡三本厚厚的盲文童话书作为新年礼物。
(4)小丑既没戴眼镜,也没穿戏装,完全没化装,表演能不能成功,他心里没底。
(5)突然,爱丽卡吃了一惊,她发现这个伟大的小丑哭了!
当然,还可以找出写父母的句子,这样,理解小丑为什么哭也就水到渠成了。
六、拓展延伸
师:盲人生活我们难以想象,我向大家推荐《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让我们一起走进海伦·凯勒的世界,感受她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像小丑一样伟大的艺术家们,他们的人生也是一笔巨大的财富,请大家搜集一些,读一读,相信你会收获很多很多。
板书
小丑的眼泪
盲女孩:始终不笑→仍然呆滞不变→开始笑了→大笑起来→她笑得气喘吁吁
伟大的小丑:打开心灵之门
备课拓展资料
向命运挑战
一个人有了聪明才智,并不一定能发挥出来。要取得相应的成就,还需要一种精神,一种不怕失败、不怕困难、敢于向命运挑战的精神。
命运对霍(huò)金十分残酷。17岁时,他考取了著名的牛津大学,21岁时,却患(huàn)上了萎缩性脊(jǐ)髓(suǐ)侧索硬化症(zhèng)。医生说他至多只能活两年半。就像正要开放的花朵遭到严霜的打击,霍金的人生面临着严重的挑战。如果他在命运面前软弱一下,对自己说“算了,反正一共只有两年半了”,就可能痛苦地生活,平庸地消失。
疾病不断地向他进攻。他的病情渐渐加重,肌肉一天天地萎缩下去,走路越来越不稳,连站也变得困难起来。为了与咄(duō)咄逼人的病魔(mó)斗争,他努力锻炼。他坚持靠自己的力量上楼。腿的力量弱了,他就用手拉着扶手艰难地走上楼去。
在他的挑战面前,命运好像作了退却,一个两年半过去了,又几个两年半过去了,他还是坚强地活着。
贝多芬与第九交响乐
[日本]志鸟荣八郎
每当我聆听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时,就要想起雄伟的富士山的黎明。那强烈的感受似乎令你浑身都为之震撼。
正如那座富士雄峰,《第九交响曲》傲然耸立在古今众多的交响乐之林。
罗曼罗兰评述《第九交响曲》时写道:
“《第九交响》是汇流点。从非常遥远的地方,而且是从完全不同的地方汇集来的许多奔流——一切时代的、人类的各种各样的梦想和希望,都混杂在里边。而且,它和另外8部交响乐也不一样,也可以说它是从山顶俯瞰(kàn)过去的一切。由于《第八交响曲》和《第九交响曲》之间经过了漫长的岁月,它的视野变得格外宽阔,所以才能俯瞰着他的‘生涯的全书’而飞翔。”
这部《第九交响曲》可以说就是贝多芬的“生涯的全书”。
罗曼罗兰还说:“贝多芬的一生,有如暴风雨的一天。”的确,他的一生就是悲惨的苦难的延续。他出生在“不幸的星光”之下,少年丧母,他不得不为了照顾酗酒的父亲和弟弟们而苦斗,好不容易才盼到他和朱丽叶塔格依恰尔蒂的恋爱将要成熟,却又横遭失败,26岁就患了可诅咒的耳疾,终于导致他决心自杀。
使曾经一度在死亡面前彷徨的贝多芬重新站起来的是音乐的伟大的力量,贝多芬在海利根施塔特遗书中写道:
“唉,我总不能不完成应该做的工作就离开这个世界吧。我就是抱着这个心愿,才继续活下去的。”
贝多芬鼓起勇气站起来了,他扼住了命运的咽喉,而且是拼命地把它咬断。现在,在他的面前闪烁着晨曦,一条新的道路敞开了。罗盘针恢复了正常,扬帆启程了。他那英勇的求生的精神,终于赶跑了死神。
他的第二人生,是他奋发图强、勇于创造的时代。他从社交场里摆脱出来,与大自然和自己的心灵做伴。名曲逐年多起来,交响乐从《第三交响曲》(英雄)到《第八交响曲》相继问世,到他45岁(1815年)时,又开始了他的第三人生。
“在痛苦中求欢乐”是贝多芬当做信条的高尚的语言,他默默地忍耐着像潮水一般涌上来的桎梏之苦,期待着欢乐,期待着不知何时才能实现的人生的目标……
《第九交响曲》是由两股力量促成的。按罗曼罗兰的说法,《第九交响曲》就是两大河流的汇合点。一条河流是席勒的《欢乐颂》,另一条河流则是《第九交响曲》本身。只有这两者完全融合时,《第九交响曲》才能诞生。
贝多芬并不是莫扎特或者舒伯特那个类型的天才,虽然他也是天才,但他是一个勤奋型的伟人。如果你注视他的生涯,聆听他的音乐,你就会认为只有用“伟人”这两个字来概括他才最恰当。特别是听过《第九交响曲》,就更加确信无疑了。
在他完成《第九交响曲》之前的五六年,是他一生当中受到最严酷的肉体折磨的时期。耳病愈来愈严重,和别人谈话不得不借助于笔谈。肺炎、黄疸病、眼疾、肠胃病,相继缠身,经济上也十分贫苦。
然而,他铭记着“卓越的人的特长是在不幸和痛苦的境遇里,默默地忍耐”,长年忍受痛苦、寻求“欢乐”,他终于在音乐史上建起了永恒的金字塔。
在贝多芬57年生涯当中,最激动人心的一天终于到来了。
1824年5月7日(星期五),晚7点,在维也纳科隆特纳托阿剧院举行了《第九交响曲》的首演。
演奏《第九交响曲》时,正指挥由乌姆劳夫担任,贝多芬也手执指挥棒站在指挥台上担任副指挥。但是,耳聋的贝多芬不可能听见乐队和合唱,队员们盯着乌姆劳夫的指挥棒,贝多芬的指挥棒只是在空中徒劳地画着圆弧。
演奏顺利结束了。当乐队奏完最后一个音符时,听众以暴风雨般的掌声来赞美大师的新作。但是,贝多芬没听见。
他背向着听众,茫然呆立着。人们被他的身影引出了眼泪,女中音歌手拉着他的手转向听众,这时他才发现听众们的狂热。听众的激情传到了他身上,他颤抖着。他胜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