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阴历:阴历别称太阴历,在天文学中主要指按月亮的月相周期来安排的历法,以月球绕行地球一周(以太阳为参照物,实际月球运行超过一周)为一月,即以朔望月作为确定历月的基础,一年为十二个历月的一种历法。
2、阳历:阳历是以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运动周期为基础而制定的历法,历年近似等于回归年,一年12个月,这个“月”实际上与朔望月无关,月份、日期都与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较好地符合,在一年中可以明显看出四季寒暖变化的情况。
3、农历:农历是一种阴阳历,取月相的变化周期即朔望月为月的长度,参考太阳回归年为年的长度,通过设置闰月以使平均历年与回归年相适应,按照华夏始祖轩辕黄帝登基为元年,我国传统历法比西方历法早2697年。
如果问起朋友的生日,很多人会被反问道:“是农历生日还是阳历生日?”或者干脆是“阴历生日还是阳历生日”。
生活中,我们习惯把阴历等同于农历,将阳历与阴历相对。但如果被问到三者的关系,很多人会一头雾水。
辛亥革命之后,中国开始采用西方的公历,俗称“新历”,与中国旧有的历法相对。1949年后则正式采用公元纪年。
那么,旧有的历法是阴历还是阳历呢?其实都不算。中国自古的历法是一种阴阳合历,一般称为“农历”。
阴历也叫太阴历,是以月亮围绕地球转动的规律制定的。阴历的一个月叫做“朔望月”。每月初一为朔日,十五为望日,因朔望月易于观测,远古的历法几乎都是阴历。但是阴历一月之长,即月亮绕地球周期约为29天半,十二个阴历月只有约354天。
太阳历又称为阳历,是以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运动周期为基础而制定的历法。太阳历的历年近似等于回归年,一年12个月,这个“月”,实际上与朔望月无关。而太阳年一年之长,即地球绕日的周期约为365天又四分之一日。
由此可知,二者每年相差大约11天。如果不调整,差不多过10年,就有出现六月降霜下雪、腊月挥扇出汗、冬夏倒置的现象。为了解决这个矛盾,古人根据阴历和阳历的岁差,在适当的年份里增加一个月(即人为规定这一年有13个月),这种方法就叫“置闰”。
而农历又根据太阳的位置,把一年分为二十四个节气,便于安排农业生产。所以二十四节气来自农历,而非阴历。
但是,除了清明节之外,中国的其他传统节日都是根据阴历设置的,比如中秋节是阴历八月十五。
在农历的时序中,人们的生活更加和谐一致,春耕秋收也得到了有条不紊的规划。
日月相合的农历,其实用价值远远超过了其他历法。
它不仅仅是一种历法,更是上下求索的炎黄子孙们,千百年来生活经验与智慧的化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