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说法是没有科学依据的,任何生肖是否能表明一个人犯罪,主要是受法律、道德、社会环境和家庭教育的制约,与生肖没有关系。所谓盗窃等重罪多的生肖是偏见,是没有根据的。
凌晨三点是十二点。
以前的小说里有“午三刻开斩”的说法。也就是说,如果在午时三刻入刀斩杀,阳气最盛,阴气消失,所以这个罪的意思是“鬼也不能做”。
阴阳家所说的阳气之盛,与现代天文学的说法不同,不是正午之盛,而是午三时。
一般正午砍刀,让鬼做;凶犯和凶犯一定会在中午三刻开刀,不会让鬼动手。
所谓时刻,是古代人把一天分为十二个时刻,每个时刻相当于现在的两个小时。
古代的劳动人民最初给一天的气象加上了代表词。
例如,早晨太阳出来,植物开始生长,所以别名为“树”。
到了白天,太阳最旺盛,空气中和泥土都灼热,所以时又被称为“火金”和“火土”。
19:00-21:00是一更。
21:00-23:00是二更。
23:00-01:00是三更。
01:00-03:00是四更。
03:00-05:00是五更。
注:这个“更”在方言中读“jīng”,规范化后读“gēng”。
十二时制
从西周的时候就开始使用了。
汉代夜半鸡,命名为平旦,日出,食时,角落中,日,日昳晡时,日黄昏,名定。
另外用十二支表示,半夜二十三时到一点为子,一点到三点为丑,三点到五点为寅。
(23点~01点)。
【丑的时刻】鸡鸣,又名荒鸡:是十二点的第二个时刻。
(01~03点)。
【寅时】平旦,又名黎明、清晨、日旦等:时为夜与日之交。
(03~05点)。
(05~07点)。
【巳时】隅中,又名日禺等:近正午时称为隅中。
(09~11点)。
【午时】白天,又称日正、正午等:(11点到13点)。
【是】日昳下降,另外,名日央等,是太阳,日连续下跌。
(13点~15点)。
【申时】吐出来的时候,别名是日铺,晚饭等。(15点到17点)
【酉时】日入别名:日落、日落、黄昏:指太阳落山的时候。
(17点~19点)。
【狗年】黄昏。别名日夕、日暮、日晚等。天快黑了,天快黑了。
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曰黄昏。
(19点~21点)。
“亥时”人定,又名定昏等:夜深人静,人们停止活动而睡觉。
人固定,就是人安静。
(21点~23点)。
二十四点
宋以后在十二辰中把每个时辰分为初和正两个部分。这样做。子初、子正、丑初、丑正......按照这个顺序,正好是二十四小时,和现在一天的二十四小时一致。
古代意义
另外,还有很多常用的名称。
一般来说,日出叫旦、朝、朝,日出的时候叫夕、暮、晚。
太阳的正中,亭壬午日中、中午叫最近在给角落,连续时,日昃昳据说。
入日之后是黄昏,黄昏之后是人定,人定之后是夜半(或夜分),夜半之后是鸡鸣,鸡鸣之后是暧昧、平明——这是天亮的时候。
中国古代用“铜壶滴”的方法,将一昼夜分为十二时辰,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相当于今天的二十四小时。
半夜十一点到一点为子时,一点到三点为丑时,三点到五点为寅时。
古代的一小时相当于今天的两小时。所以,钟表刚传到中国的时候,有人把一个小时叫做“大时”,把新的一个小时叫做“小时”。
后来,随着钟表的普及,“小时”这个词消失了,但“小时”至今仍在使用。
刻---在古代,用漏水来计时。
漏壶分为水壶和受水壶两支进行广播。
播水壶分为两层到四层,上面都开了孔,水会滴落,最后流入受水壶。受水壶里插着箭,箭上刻着100刻。
一昼夜24小时是100刻,相当于现在的1440分钟。
这相当于现在的14.4分钟。
“凌晨三点”是现在的上午11点43相当于两分钟。
古代小说中有“午三刻开斩”的说法,意思是在午三刻(距离正午十五分钟之差)内入刀斩杀,阳气盛,阴气立刻消失,对这个凶恶的犯人“连鬼都不要做”,要严惩不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