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起连续5年没有年三十,2024甲辰龙年只有23个节气农历节气公历

大家有没有发现,2024甲辰年(龙年)只有354天,而且只有23个节气。有人可能就比较疑惑了,一年不是有365天,24个节气吗?那么,少了这11天和1个节气去哪了?下面来具体分析一下!

我们翻看日历,能够看到:“公元2024年,公历闰年,共366天、53周。农历甲辰年(龙年),无闰月,共354天。”甲辰(龙年)确实只有354天和23个节气。

也是说,2024甲辰龙年,大年初一这天是公历2024年2月10日,到2025年1月28日刚好是除夕,共计354天。从甲辰龙年大年初一往后看,我们能够发现,出现的第一个节气是“雨水”,是在正月初十这天。那么,“立春”去哪了?

其实,2024年立春是在公历2月4日这天,对应农历是2023癸卯年(兔年)腊月二十五。也就是说,2023癸卯兔年有两个立春,一个是在正月十四,一个是在腊月二十五,这就导致甲辰龙年里没有“立春”节气。

出现这种情况,是古代历法学家为了适应寒暑的变化,在农历中每逢19个年头会加入7个闰月。那么,19个年头里就会有7年是没有立春,7年是双立春,5年是单立春。这些都是阳历和阴历之间必须“置正”安排的结果。

那么,阳历和阴历之间为什么要“置正”呢?

在古代没有我们现在这种计时设备,只能是参考一些自然现象和事物来大致判断。

有一些人发现天上的太阳出没的很有规律,就用太阳来计时。有一些人发现月亮的圆缺也很有规律,就用月亮来计时。还有一些人是即看太阳又看月亮来计时的。

经过历史发展,看太阳计时的那些人发明了“太阳历”,就是我们说的“阳历”,看月亮计时的那些人发明了“太阴历”,也就是我们说的阴历。而那些即看太阳又看月亮计时的人发明了“阴阳合历”,我们现行的农历就是一种“阴阳合历”。

我们现行的农历就是一种“阴阳合历”,它是根据月相的变化周期,每一次月相朔望变化为一个月,参考太阳回归年为一年的长度,并加入二十四节气与设置闰月以使平均历年与回归年相适应。这样一来,就能适应寒暑的变化,四季不会脱节。

“置闰”至于闰哪个月,是由二十四节气当中的“中气”决定的。

在二十四节气当中,有“节气”和“中气”之分,其中,“节气”有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中气”有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

例如,寒露节气是九月“节气”,霜降是九月“中气”。寒露可以出现在农历八月里,也可以出现在农历九月里,但是,霜降一定要出现在农历九月里,如果没有,就要闰一个九月,让霜降出现在农历九月里,这样才能适应寒暑的变化。

明白上面这些内容,我们就能明白2024甲辰龙年为什么只有354天和23个节气了。

当然,这种算法也会引来很多人的争议,有不少人认为龙年应该是从当年立春算到明年立春结束,354天只能说是农历年的天数,而不能说是龙年的天数。

他们的观点是,公历年的第1天是元旦,农历年的第1天是正月初一,干之年的第1天应该是立春,而甲辰龙年的说法是源自于干支纪年,因此,甲辰龙年不能够算成是354天,也不会没有立春。

当然这也只是一种说法而已,至于怎么算,多少天,有没有立春,还是要看现行的日历是怎么标注,毕竟,日历上准确度要高于民间的说法。

公历2024年比农历甲辰年多12天

公历和农历各有不同的历史渊源和历法规制。公历的闰年,简单说就是2月有29天。公历一年是365天5小时48分46秒,每年会余5小时48分46秒,累计4年就会多出一天来,所以这一天就安排在2月29日。公历2020年是闰年,2月有29天,全年共有366天。

农历是以一年354天来确定,比公历要少11天,所以要适时增加一个闰月来调节和公历11天的差别。有闰月的年份也叫农历闰年,包含13个农历月。

正是因为这种公历和农历的差别,使得有些年份阳历已经到了立春节气,农历却还没有到大年初一,所以就会出现农历上正月和腊月各出现一个立春。

2025年起连续5年没有大年三十

为什么有些年份会没有大年三十呢?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副研究员成灼对此给予了解释,“这和我国独有的农历算法有关。”原来,公历的一个月,有的有30天,有的有31天,2月只有28-29天。而农历,也有大小月之分,大月30天,小月29天。

这是因为农历是根据月亮的圆缺变化来编算的,在天文学中被称为“朔望月”。根据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起草《农历的编算和颁行》,“朔日为农历月的第一个农历日”,也就是说,每个农历月的初一是朔日。从“朔”到“望”,再到下一个“朔”,一个周期约29.53天,所以计算出来的农历月天数或者是小月29天,或者是大月30天。

实际上,腊月遇上小月的时候并不少,大年三十不见的几率也不算太低。进入2000年以后,2000年、2001年、2003年、2006年、2012年、2013年、2016年都没有大年三十。没有大年三十的日子其实并不少见,有时候还会连续出现,比如从2025年开始,一直到2029年,连续五年也都不会有大年三十了。

THE END
1.技术分析农历日期公式详解:如何准确计算农历日期与节气转换先战胜自己,再战胜庄家。https://www.55188.com/thread-27907839-1-1.html
2.中国农历的算法(含周算法,节气,阴历与阴历对应)王峰炬最重要的是周的算法: public static int dayOfWeek(int y, int m, int d) { int w = 1; // 公历一年一月一日是星期一,所以起始值为星期日 y = (y-1)%400 + 1; // 公历星期值分部 400 年循环一次 int ly = ..https://www.cnblogs.com/fengju/archive/2011/09/13/6174521.html
3.算法系列之二十:计算中国农历(一)农历算法算法系列之二十:计算中国农历(一) 本文介绍了中国农历的历法规则,包括阴阳历的结合、天干地支纪年法、闰月的设置原理以及农历与二十四节气的关系。农历以月相为基础,通过置闰月协调与回归年的差异。天干地支纪年法通过天干(10个)和地支(12个)组合,每60年一个轮回。农历的闰月依据“十九年七闰”或更精确的“中气https://blog.csdn.net/orbit/article/details/9210413
4.python中国农历算法python公历转农历python中国农历算法 python公历转农历 一般使用的万年历,只提供距今前后百年的日历。这是因为其所用的计算方法是一种简便的近似计算,适用范围较小。其次,天文学方法计算量大,不适合日常软件使用。但如果要进行历史研究,范围就超出常用日历,本文即实现计算任意日期的农历。https://blog.51cto.com/u_16099335/8948179
5.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把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始于立春,终于大寒,反映了太阳对地球产生的影响。经历史发展,农历吸收了干支历的节气成分作为历法补充,并通过“置闰法”调整使其符合回归年,形成阴阳合历,“二十四节气”也就成为了农历的一个重要部分。在国际气象界,二十四节气被誉为“中国的第https://baike.sogou.com/v105043.htm
6.24节气农历数据万年历算法——阳历阴历24节气 阳历算法 阴历算法 它首先计算出对应阳历月第一天对应是星期几,然后根据数据 压缩算法确定,确定对应的阴历日期;而阴历节气,则有条件规律算法实现。 上传者:cflag时间:2010-06-06 中国农历ics文件2000-2100年100年带二十四节气 https://www.iteye.com/resource/lin11110-8050169
7.二九天是什么意思?是农历算法吗我国农历有“九九”的说法,用来计算时令。计算的方法是从冬天的冬至日算起, 所以说二九 农历算法 二九天是一个中国传统的节日,也被称为冬至。它是中国农历中最重要的二十四个节气之一,通常在每年的12月21日或22日。在这一天,太阳经过黄经270度,意味着北半球的白天变得最短,夜晚变得最长。二九天标志着冬季的正式http://www.yangyangzhi.com/zhanhui/375814.html
8.天气数据API接口农历、节气、生肖(文档) 查询任意公历日期对应的农历日期、农历传统节日、二十四节气、天干地支纪年月日及生肖属相 机动车尾号限行(文档) 查询北京、天津、哈尔滨、成都、杭州、贵阳、长春、兰州 8 个城市的尾号限行 天气Weather(网格级) 天气实况(文档) 中国1km 网格级天气实况 15天逐小时天气预报(文档) 中国5https://www.seniverse.com/api
9.农历计算方法所以计算农历需要先找出气朔,计算气朔则需计算太阳和月亮的黄经,现代天文学使用行星历表计算天体位置。python有第三方库提供相关功能,本文提供的算法以PyEphem库为例,利用太阳黄经计算节气,由SolarTerms函数处理,合朔则直接使用库中提供的next_newmoon函数进行计算。 https://www.jianshu.com/p/d3b63ee7492f
10.为什么算命过了立秋算七月立秋不立秋六月二十头什么意思之所以会有这种说法,是因为立秋是秋季第一个节气,代表秋季的的开始。 将立秋作为秋季的开始,这是按照节气来划分季节;而从农历月份来划分,农历七月为秋季的开始,所以才会有这种算法出现。 不过这种算法并不准确,因为节气和农历月份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因为二十四节气是看阳历时间的,所以同一个节气在不同年份的农https://www.k366.com/rili/1815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