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我们90后这一代人现在很少用阴历和农历(农历是阴阳合历,并不等同于阴历)来计时了,但是相信家里的老人还是会念叨今天初几了,会说今年有闰六月了夏天会格外长之类的话。事实上我对于二十四节气和闰月这一话题产生兴趣就是起源于和外婆的对话,加之最近确实热到熔化,所以这对于我这样的胖子极不友好的闰六月就让我不得不和它较劲一番。
中午是在看《新闻30分》的时候一开始主播提到了这个话题,外婆就又说起她上小学的时候怎样纠结于这个问题,我说那不是我以前已经告诉过你了吗?她说哦,但吃完饭她又立刻忘记了,说还是想不通,我突然觉得再用十年前那番话来解释似乎也不是外婆想要的,这十年来起码在这个问题上我完全没有任何进步,这样不是很可耻吗?所以我决心要再次理解闰月的问题,也解决十年前那个我最后产生的那个疑问。我注意到了主播在说到闰六月的时候说这个月里只有一个节气“立秋”,下一个节气“处暑”在阴历七月了,她说这是闰月的一个重要特征,即闰月的那一个月里只会有一个节气,她为什么会从节气的角度来解释闰月呢?我决定以此为突破口,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对于二十四节气我确实是从心底里信服,对于我们这不南不北的地方来说,二十四节气所指出的气候变化真是太准了。
首先我查到了公历2017年二十四节气表,
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地球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视太阳从春分点(黄经零度,此刻太阳垂直照射赤道)出发,每前进15度为一个节气;运行一周又回到春分点,为一回归年,合360度。所以二十四节气是契合农历的,也可以说它契合阳历,也就是说二十四节气所划分的一年是有365.25天的,分割为二十四段之后每段大约有15日5时1刻,但实际上不是平分的,不然也就没有下文了。二十四节气按照古人的规矩依次是:冬至、小寒、大寒、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根据古人使用日晷观测的结果,冬至日日影最短,所以是最早确立的节气)。
本质上来说二十四节气决定了阴历闰哪一个月,而中国古代的历法是农历,上文已经提过农历是阴阳合历,农历置闰的方法可以使农历年的平均长度接近回归年,而农历中的月又有鲜明的月相特征,保持了阳历和阴历两全其美的特点。
上文提到的农历三年一个闰月只是较为粗略的算法,实际在公元前104年汉武帝时期制定的太初历中就已经有极其精确的闰月算法,计算过程较为复杂此处就不详述,但是精确的结果是19年中需要加入7个闰月,这样回归年和农历的误差就缩小到了2个小时,已经算是很精确了。
2000多年前,耕文明时期的先祖们结合农耕生活与月亮和太阳的变化总结出农历以及二十四节气这样的历法,到今天这样的历法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即使公历纪年已经是主流,但是在乡村大家还是按照二十四节气规划着农事,也许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冲击会使得这样的历法最终成为传说,但是古人们的智慧与汗水永远是我们民族最宝贵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