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春佳节到来之际,我们带您一起重温悠久的历法,把握美妙的时辰!
历法与人类生活
天文地理本为一体
历法是以某种固定的天象作为比照的依据:地球自转产生昼夜交替的现象,使人们形成了“日”这一计时单位的概念;月亮绕地球公转产生朔望即阴晴圆缺的现象,使人们形成“月”这种计时单位的概念;地球环绕太阳公转产生四季交替的现象,使人们形成了“年”这一计时单位的概念。在这种基础上,人们推算出年、月、日、时的长度并根据天文周期排算出它们之间的关系。从地球上观察,黄道是太阳于一年间在天际所画的大圆,它的平面就是地球公转轨道的平面,约以23.5°的角度与地球赤道相交,交点分为春分点和秋分点;太阳在公历3月21日通过的点叫春分点,太阳在9月23日通过的点叫秋分点。春分以后,即3月21日以后,北半球日照较多,所以北半球昼长夜短,南半球则相反;秋分以后,即9月23日以后,南半球日照渐多,所以北半球昼短夜长,南半球则相反。
年月日时是连续过程
经度和纬度:世界的时空坐标
经度:地球表面东西距离的度数,以本初子午线(假定的沿地球表面连接南北两极而跟赤道垂直的线)为0o,以东为东经,以西为西经,东西各180o。通过某地的经线与本初子午线相距的度数,就是该地的经度。
纬度:地球表面南北距离的度数,以赤道为0o,以北为北纬,以南为南纬,南北各90o。通过某地的纬线(假定的沿地球表面跟赤道平行的线)跟赤道相距的度数,就是该地的纬度。
历法不同本质相同
公历与农历并存时代
阴历与阳历叫法不妥
00∶00子夜钟声是公历时刻
中国农历:子时一到开新律
国历的习俗必须讲究
历法在中西借鉴中相映成辉
“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历法本来就是顺天应时的产物,各种历法一种含义,不同历书异曲同工。在中国,从唐宋时期随着中西交往的拓展,在历法方面已有初步的交流,元朝与明朝前期的历法,结合了中国传统历法和阿拉伯历法的长处,在明朝后期和清时期,借鉴了西方现代天文学成果,充实和完善了中国的历书,但根本的方法和文化未变。从元朝的《万年历》,到汉族天文学家郭守敬制定了更符合中国人习惯的《授时历》,再到明朝的《崇祯历书》《大统历》,清朝的《时宪历》,最终又恢复实行的《授时历》等,一直沿用到民国初年,时至今日,我们仍在享用着农历中精彩纷呈的文化精髓。对于历法和节日曾有过若干次的争议和讨论,但最终都是在相互尊重、借鉴参照、不断完善中融洽共存,文化的血脉与时代的脉搏总是合拍的。
中国历与世界历和谐共生
中国的历法就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最好体现,是人的心理和谐与社会和谐相统一的有效载体。文化的渗透力、感召力存在于民族的血脉之中,不管时代如何变迁,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这正是它的伟大所在,是先进的中华共同文化。中华文化是世界上惟一绵延不断、一脉相承而保留下来的最具生命力的传统经典灿烂文化,是因为有包括历法在内的优秀文化的章法可循。中西历法之争,本质上不是保守与现代之争,实质上是文化传统、民族特色与外来文化与文明的交流碰撞,西方先进科学的东西可借鉴,但不能否定了自己的优秀文化。西方历与公历结合全球地理科学,为人类全球化活动提供了坐标,农历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它的准确、巧妙、谐趣等等凝聚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智慧,两者相辅相成,和谐共生,共同构筑人类现代的文明体系。其对本民族的合理性就是先进性,更是一种区域文明的存在方式,是人的心理和谐与社会和谐相统一的有效载体。中国历法不会按照西方的甚至国际的标准而被消灭,却是在相互借鉴学习交流中不断获得世界的认同,现在每到新春佳节,世界全国政要都通过各种方式向中国人民“拜年”。
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
2006年春节后,保护中国传统年俗文化孟门宣言于山西省柳林通过,宣言认为,中华传统民间年节民俗文化,是几千年来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创造,是中华古老文明的生动表现,具有极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它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科学理念与“和合团结”的民族精神,集中了民众的美好向往与智慧创造。民俗文化是各民族独特的生活方式的反映,是各民族文明进步的结晶,是各民族对全人类的独特贡献,从而形成了世界的丰富多彩。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民俗是中华民族极其可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建设和谐社会、发展民族新文化的根基。树大根深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和文明的结晶,是连结民族感情的纽带和维系国家统一的基础,需要大力弘扬。
源远流长的国历
我国历法的起源,传说是由天皇氏制定十天干十乙地支,伏羲氏制作甲历以天干纪日,又由黄帝氏命令大挠制作甲子纪日;后由太昊氏设历正即月份,颛顼氏制作新历;帝尧氏派羲仲、羲叔、和仲、和叔四人分驻东南西北四地,观测星象,判定季节,用四分法制作历法,每年安排366日,用闰月的办法,规定四季为一年,这与近代推算回归年的方法大致相同。
2003年,位于山西省襄汾县陶寺城遗址的陶寺古观象台遗迹被发现,证实了《尚书·尧典》上所说的“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的真实历史背景与社会现实。是对中国远古时期天文历法研究重要的实物例证。该遗址形成于公元前2100年的原始社会末期,距今约4700年,比世界上公认的英国巨石阵观测台(公元前1680年)还要早500年。后来,夏后氏颁布的夏历,成为我国确定正朔即每年第一个日子的惟一标准。
我国共有六种古历,即黄帝历、颛顼历、夏历、殷历、周历和鲁历,是我国最早的历法。在汉武帝于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颁行《太初历》之前,人们使用过这六种古历。
百炼成金九九归一
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历制并不相同。夏朝以建寅的月份作为一年中的第一个月,现在的农历仍用此法。所以新年春联有“斗柄回寅”的说法;商朝以建丑的月份作为一年中的第一个月,即以现行的农历十二月初一作为正月初一;周朝则以建子的月份作为一年中的第一个月,即以现行的农历十一月初一为正月初一;秦朝又不相同,是以建亥的月份作为一年中的第一个月,即以现行的农历十月初一为正月初一;汉初因袭秦朝历制,到汉武帝时才改用夏历对每年第一个月第一天的规定。后来王莽改用殷历的建丑,以后魏明帝、唐武后和肃宗又先后改变对第一天的规定,但不久又改用夏历,一直到清朝末年。
清朝咸丰四年,太平天国改变历制,在一年中安排366天,一年分12个月,单月排30日,双月排31日,不用闰法,但仍然用干支纪日,注明节气,但节在月首,气在月中,礼拜顺序则按西方习俗。这种历制经历十四年便废止了。历史上从汉朝太初元年直到清朝末年的两千多年间,大多数时候农历都是以建寅为岁首,其间虽曾改变正朔,多则十几年,少则一两年,都在不久之后回归夏历的标准,难怪人们习惯把农历称为夏历,也可见夏历在农历中的权威性。直到今天民间所用的农历也是采用夏历。
我国的历书在封建时代称为“皇历”,必须由皇帝本人审定,而且只能由官方审发。早在公元863年,历书就已经在民间普及了,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现存最古老的历书,是唐僖宗刻印的《中和二年历书》。而目前发现传世最早的明代历书可能是《大明永乐十五年大统历》。现代的民用历书,主要是采用太阳历日期、阴阳历日期和星期对照的形式,这类编制品在民间盛行不衰。
世界上许多民族都在使用本历
现在世界上比较普遍使用的历法除公历和农历外,还有伊斯兰历、佛历、日本历、伊朗历、印度历和希伯来历等民族历法。
伊斯兰历为伊斯兰教国家通用的历法,以公元622年7月16日为伊斯兰教历元年1月1日,不分季节。
佛历为部分佛教国家计算纪元的方式,以释迦牟尼去世当年为计算基准,公元前543年(也有说公元前544年)为佛历纪元元年。
日本历是日本使用的历法,和公历的不同之处在于仍然采用帝位纪年法,新天皇即位时更改年号,如2007年是明仁天皇的“平成19年”。
伊朗历是目前在伊朗和阿富汗使用的阳历,其每年第一天由春分开始,以公元622年为伊朗历纪元元年。
印度历是印度政府于1957年制定的印度官方统一历法。其独特之处在于一年设6个季节,每个季节有两个月,纪年以公元78年为印度历元年。
希伯来历(或犹太历)是以色列目前使用的古老历法,是一种阴阳合历。纪年以《圣经》传说中的上帝开始创造世界的第一个星期一开始,犹太教徒认为是在公元前3760年。
中国的农历“道法自然”
农历文化美轮美奂
家喻户晓惟妙惟肖
我国历法的制订,以及国家对历法的颁行,历史上居于世界领先地位。早在公元863年,历书就已经在民间普及了,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以天干地支纪年纪月纪日纪时,是中国历书中一个显著的特征,由于天干十位,地支十二位,所以每过十二年就是一个小循环,每过六十年就是一个大循环(一个花甲子)。历法规定平年和闰年,大月和小月的日数,使每一天都有一个号码(日期)或名称(如干支),从而使它从属于一定的年份和一定的月份。中国自古采用干支纪年、纪月、纪日、纪时,至今连续无误,准确恰当,是非常科学的,但在当时乃至后来漫长的社会进程中,能识文断字的人毕竟是极少数,要用甲乙丙丁、子丑寅卯等天干地支的组合来记住所生的年份,这对于不识字的大多数人来说是非常困难的。为了便于记忆和推算,人们就按照自身所认识和想象的动物特性采用鼠、牛等十二种动物来与十二地支相对应的方法。每年用其中的一种动物来作为这一年的属相,中国人每人都有一个生肖。这种特殊的属相方法成为中国民俗文化的一大特色。
中国的大年顺天应时
春节,农历正月初一,是农历的元旦,中国人几千年来都是在这一天“过年”,既是中国农历新年之始,又是农历一年当中的第一个节日。春节是中国最具文化的内涵和传统魅力的节日,春节是中国人民俗生活方式的集中体现,是中国人国情、乡情、民情、家情、亲情的强烈表达。我们的春节不同西方的圣诞节,他们过得是节,我们过得是年节合一的“年”,不要以为这是一个节日,实际上这是本历的新年,“一元复始,万象更新”,是中国农历新年之始,民间真正地“过大年”,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最重视的大节日。过年的日子正值冬闲,四季重始,对国人相当自然合理,大地经过一冬的沉睡即将复苏,一切预示着新的开始,中国人年的意蕴、年的行为都是这样“顺天应时”。
时辰错了损失巨大
重归子时过大年
延伸阅读:
“元旦”一词沿用四千多年
2003年12月31日新华社天津电1月1日,是新年的第一天,国人也习惯将这一天称为“元旦”。那么,“元旦”一词是如何来的呢?
据介绍,“元旦”一词,是我国古代的“土产”,并非舶来词。很古的时候,我国就有过“年”的习俗。“年,谷熟也”,是人们庆祝丰收的节日。
在我国夏朝时候产生了“夏历”,就是现在的“农历”。以农历正月初一为“岁首”,岁首这天就叫“元旦”。“元者,始也;旦者,晨也。”“元旦”就是一年的“第一个早晨”。早晨就是一天的开始,第一个早晨当然就是一年的开始。“旦”,是一个像形字,像一轮太阳刚刚升出地平线的样子。
由此可见,我们的老祖宗已经把“元旦”的含义解释得很明白了。“元旦”一词于是在我国农历中沿用了4000多年。
1911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统治,“行夏历,所以顺农时;从西历,所以便统计。”各省都督代表在南京开会,决定使用公历,把农历的正月初一叫做“春节”,把公历的1月1日叫做“元旦”。不过当时并未正式公布和命名。
直到新中国成立前夕,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才决定采用公历纪年,并把1月1日叫“元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