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喜欢游泳、钓鱼,但是这些活动受潮汐的影响比较大,因此了解潮水涨落的规律就显得很有必要。
潮汐现象是由月球和太阳等天体的引力造成的。
引潮力和引潮天体(月球、太阳、星星)的质量成正比,和该天体到地球的距离的立方成反比。
可以这么理解:如果某地潮水高1米,那么差不多0.7米是月球造成的,太阳的影响只有0.3米,其他行星不足0.06毫米。
由于海水的涨潮退潮主要是受到月球引力影响而产生的,因此涨潮退潮的规律实际上就是月球绕地球运动的规律。
一个太阴日大约要比一个太阳日长50分钟。
因此,月球通过当地的时刻总比前一天延迟50分钟。
因白天为朝,夜晚为夕,所以把白天出现的海水涨落称为“潮”,夜晚出现的海水涨落称为“汐”。
高潮是涨潮的结束又是退潮的开始,低潮则是退潮的结束和涨潮的开始。
福州所谓“初三、十八大”的谚语,说的就是每当农历初三和十八的时候,地球、月球、太阳的位置几乎在同一直线上,月球和太阳的引潮力一致,两种力量迭加在一起使海水出现大潮的现象。
实际的潮汐还会受地理环境、海岸位置、洋流运动等诸多因素的制约。
另外,本文所引用的天文数据都是平均数值,因此计算出来的结果也只能是大概的数字。
而随着海水的涨落、水位的升降,出现了海水的水平流动,这种海水流动的现象叫潮流。
海水有周期性涨落规律,如在每日里出现两次大潮和两次小潮。
通过长期实践、观察、发现每日的高湖大多出现在月亮的上、下中天(即过当地子午线时)前后。
每月的两次大潮是农历初一、十五附近几天,两次小潮是在农历的初七、八和量二、廿三附近几天。
人们还发现,潮汐现象同月亮、太阳、地球的相对运动有密切的关系。
地球在一定轨道上绕太阳运转,月亮又在一定轨道上绕地球运转,它们之间有一定的吸引力和离心力,这种力就是产生潮汐现象的基本因素。
但实际潮汐涨落的主要成因却是月球对地球(表层)的吸引力,其次是太阳对地球的吸引力,太阳的作用较小,约为月球的2/5,因月球离地球较近,故此月球的作用较大。
据科学推测是:月球绕地球转,每一个月(29.5天多一点)转一圈,当月、日、地三者成一直线时,潮涨落的最大,这时是新月和望月(初一、十五)的时候,当日、月、地三者成直角三角形时潮涨落的最小,这是月上弦(初七、八)和下弦(廿二、廿三)的时候。
如:山东半岛沿海每月的初三和十八潮的涨落最大,而初十和量五前后潮的涨落又最小。
由于地球本身的自转,使地球上某点与月球的相对位置随时发生变化,这种变化每天(太阳约24时48分)为一周期。
每24时48分,发生两次高潮和两次低潮。
由高潮到低潮约经过6时12分,由第一个高潮到第二个高潮约经过12时24分。
但各地的高潮间隙又大不相同。
如:威海是10时50分,烟台是10时25分,龙口是10时20分,足见地理位置的不同,而导致高潮间隙的差异。
低潮时=1∶36′+6∶12′=7∶48′(则是第一个低潮)。
低潮时=5∶36′+6∶12′=11∶48′(则是第一个低潮)。
潮流也叫潮汐流,这是水位升降起伏的潮信现象,是由于海水受到引潮力的作用发生了水平流动后所导致的结果。
因此潮流和潮汐一样具有周期性的变化规律,但海水流动受到地形条件的影响,故常呈现两种状态,一种是往复性,一种是回转性。
这里就不说回转流的成因,只介绍一下近海的往复流。
往复流(即东流和西流)就是涨潮流和落潮流;它是在两个相反方向上作周期性变化的潮流叫往复流。
经多年实践证明,山东半岛沿海它的变化大约在起流之前两个钟头左右是平流(无流),一般是在高潮前约两个钟头西流起,即涨潮流,高潮时流速最大,高潮后约两个钟头西流完,底潮前约两个钟头东流起,即落潮流,低潮时流速最大,低潮后约两个钟头东流完。
以上所述,在开阔的大海上不一定能适用,特别是航海人员一定不能按此法拟定航行计划,这种方法只适用于沿海,尤其是山东半岛更为准确,对近海钓鱼爱好者很有实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