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有很多的古老文化,是代表古代人们智慧的结晶,到现在我们也一直引用着,就像十二生肖纪年,六十甲子预测等等。这些虽然有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但是能学会的却很少,因为里面里面的知识面是经过几千年的修补。
六十甲子是中华民族最早、最大的发明创造。六十甲子最古老的用途是纪年、纪月、纪日、纪时。纪年为60年一个周期,纪月为5年一个周期,纪日为60天一个周期,纪时为5天一个周期。
关于干支纪法的发明者究竟是谁?虽然有以下一些说法来考证干支的起源,但是究竟是谁发明?最早出现于何时?始终都是一个谜。据说,天干地支的发明者是四五千年前上古轩辕时期的大挠氏。考古发现,在商朝后期帝王帝乙(商朝第30代国王)时的一块甲骨上,刻有完整的六十甲子,可能是当时的日历。这也说明在商朝时已经开始使用干支纪日了。根据考证,春秋时期鲁隐公三年二月己巳(公元前720年二月初十),曾发生一次日食。这是中国使用干支纪日的比较确切的证据,而使用皇帝年号纪年则是汉武帝时期的建元年号。
六十甲子表甲子乙丑丙寅丁卯戊辰己巳庚午辛未壬申癸酉
甲戌乙亥丙子丁丑戊寅己卯庚辰辛巳壬午癸未
甲申乙酉丙戌丁亥戊子己丑庚寅辛卯壬辰癸巳
甲午乙未丙申丁酉戊戌己亥庚子辛丑壬寅癸卯
甲辰乙巳丙午丁未戊申己酉庚戌辛亥壬子癸丑
甲寅乙卯丙辰丁巳戊午己未庚申辛酉壬戌癸亥
古人是如何划分六十甲子天干地支的呢古人通过千百年来的观察和总结,发现天体中的五个星球不断对地球发生干扰,这五星代表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称为五行,但它仍不够说明世间万象的全部意义。所以,古人把这五行再进行阴阳划分,就形成了十天干,分别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古人还发现,地球本身也放射能量,与天干交互作用,形成了天地间变动的法则。于是又总结出了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代表了一年的十二个月、一日的十二个时辰,每一时辰有两小时。十二地支同时也代表着十二个不同的年代,在天地间不停地运转着。十二地支与十天干配合,每六十年循环一个周期,称为六十花甲。
按道教经典记载:太岁星君为六十花甲子,六十年轮临人间当值,由斗姆元君统帅,审查人间善恶,司本命祸福。每个人都由自己的太岁星君护守本命。拜太岁的时候,要先拜当值太岁(今年是已丑太岁),再拜自己的本命太岁,当值太岁主管你一年的运气,本命太岁则主管你一生的运气。
由三个六十甲子推得一百八十年,叫三元。第一个甲子年为上元,第二个为中元,第三个为下元,这就是风水学的三元运气说。现代天文学证实,三元(一百八十年)是“九大行星”的会合周期。中国风水学称“九星连珠”。
中国采用的第一个甲子年是从黄帝开始计算的。现代沿用的阴历,是夏历。《史记·历书》说:“夏正以正月,殷正以十二月,周正以十一月”。即:夏正建寅,殷正建丑,周正建子。中国风水学使用的年月日时,是采用夏历,实际是阴阳合历,俗称农历,以含立春之月为正首。这便是中国古天文学的“斗建”或称“十二月建”。斗建的意义是《史记·历书》集解所说的“随斗杓所指建十二月”。
公元前4000——前1000年间,北斗七星比现在更接近北天极,处于恒显圈内,每天晚上都可见到。在中国古代,发现不同季节的黄昏时,北斗斗柄的指向是不同的。因此,把斗柄的指向作为定季节的标准。《鹃冠子》说:“斗柄东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这就是指当时不同季节里黄昏时看到的天象。
春秋战国时期,天文学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为使斗柄指示的方向与月份更密切配合,人们将地面分成十二个方位,分别以十二地支表示:正北为子原北为丑、寅,正东为卯等等。夏正十一月黄昏时斗柄指北方子,十二月、正月指东北方丑、寅,二月指东方卯,……十月指西北方亥,下一个十一月又回到北方子。这就是古代天文历法中经常提到的“十一月建子、十二月建丑、正月建寅”等十二月建。
纪时,采用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两个小时。所谓“小时”有“小的时辰”的意思,也就是半个时辰。若遇上这一时刻一秒不差地正处在上下两个时辰的交界处,就应该算作下一个时辰。比如正一点,应算作丑时;正三点,算作寅时。其它类推。中国风水学,特别要求算出准确的年、月、日、时的干支,然后才能由此推测出天地人之间的时空关系,即宇宙参照系。年月日时,古人又称“四柱”,即年柱、月柱、日柱、时柱。每柱有一天干和一个地支,四柱加起来共八个字,所以又称为“八字”。先得准确地推出人、事、物的八字,这在中国风水学中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