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通过搜集和阅读整理,发现了数十种小说、纪实文学,上千首诗歌和数百篇散文作品。拟就作者群体的形成和作品的规模,代表性作品的社会意义和文学艺术特色等,分别加以述评。
清华校友的文学创作传统由来已久。1949年以前,就有一批清华出身的作家蜚声文坛。但多为文科出身。如闻一多、曹禺、洪深、钱钟书、杨绛、端木蕻良、孙毓棠等,均为外文、历史、经济等系毕业。与理工科有关的,只有电机系出身的顾毓琇、建筑学方面的林徽因、数学家郑之蕃等。
1952年,清华改为工科大学。在50、60年代,学生也有文艺社团,部分文学爱好者组成了诗歌组、话剧团等。但总体来说,并无重要作品出现。1966年的那场运动中,人们惊讶地发现,一些清华学生的大字报具有若干文学性,颇为可读。这些大字报当然算不上文学作品,但已显示了清华理工科学生的文学写作才能。
1968年后,运动中在校的学生陆续离校,到基层“接受再教育”,他们在生活中磨练,在沉默中思考。
1978年后,清华理工科毕业生的文学创作开始活跃,并持续至今。以下,按照体裁分别介绍。
1.诗歌
1)边国政
2)刘涛
196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自动控制系,以“可以教育好的子女”身份被分配到北京铁道分局承德车辆段当工人;1972年10月调回北京;1979年后,她曾以“清子”署名在报刊上发表诗作,并以《涅磐》为书名结集出版。现退休居北京。刘涛的诗歌创作,在忧郁中有对历史和人生的思考,语言精致优美,形成了显著的个人风格。
3)林海
林海1968年毕业于无线电系。对古体诗词格律有研究,著有《林海谈诗》一书,并创作了一些古体诗和现代诗。林海的古体诗写作规范,语言考究,体现了较高的文学修养。内容宽泛,含义隽永,十分耐读。
4)范力
范力1970年清华动力农机系毕业,后在军事院校工作,著有《留住美好》《难得宽容》《接通血脉》《回归善良》四部诗集。范力的诗歌创作内容涉及国际国内诸多领域,表现了充沛的爱国热情和深刻的人生思考。
5)吴硕贤
吴硕贤(1947-)建筑技术科学专家。福建诏安人。中国建筑界培养的第一位博士。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第一任主任;200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是中国建筑技术科学领域唯一的中科院院士。曾任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副主任、咨询评议工作委员会委员。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第二届广州十大优秀留学回国人员,全国师德标兵,广东省劳动模范,香港理工大学杰出中国访问学人。曾获广东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长期从事建筑与环境声学研究,承担70多座观演与体育等建筑的音质设计与研究,发表论文200余篇,著作11部,包括《室内声学与环境声学》、《建筑声学设计原理》、《吴硕贤诗词选集》、《吴硕贤书法选集》、《成语新解与杂谈》、《音乐与建筑》、《吴硕贤文集》、《吴硕贤行书选》《吴硕贤序跋诗文集》等。
6)王玉明
王玉明,号韫辉(叶嘉莹先生所赐),1941年生于吉林省梨树县,1965年清华大学六年制本科毕业。机械设计及理论专家。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并被天津市授予“流体密封技术专家”称号,2003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教授,系学术委员会主任,校学术委员会委员,汽车安全与节能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曾任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工程院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副主任;北京化工大学兼职教授,浙江大学“求是”讲座教授。作为第一发明人和第一完成人获国家技术发明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三项、省部级科技奖八项;获中国发明专利54项,美国发明专利2项;在国内外发表论文100余篇。2004年获“全国机械工业优秀企业家荣誉称号”,2015年获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科技成就奖。
中华诗词学会顾问,北京诗词学会顾问,清华大学荷塘诗社名誉(创社)社长,中国工程院院士书画社理事。已有三本诗集(《王玉明诗选》《荷塘新月》《心如秋水水如天——韫辉诗词百首》)出版,其诗词作品在《中华诗词》《诗刊》《光明日报》《人民日报海外版》《北京诗苑》《诗国》等报刊上发表并收入多种诗集选本(如中华诗词研究院编的《诗人荐诗》等);出版摄影集一本(《智水仁山——王玉明摄影作品选》);其书法作品以隶书为主,在中国工程院、清华等高校、香港、韩国等展出,在“沈鹏诗书画展”中作为特邀作品参展。
7)清华工会荷塘诗社创作群体
该诗社成立于2008年,现有会员70余人,包括多名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以诗词知识研讨和诗词写作交流为宗旨。社员的作品体裁包括传统诗词、歌赋和现代新诗。10年来共创作诗词作品5000多首,出版《清风荷韵》《荷塘月色——纪念诗社成立5周年诗词集锦》,出版《荷塘月色》诗刊10期。许多优秀作品在报刊上发表,并被收入各种诗词选集。
8)杜万国
杜万国是文革期间入学的学员。毕业后从事无线电技术工作。他在清华校友社区发表过多篇诗作,反映了他的生活经历和人生思考。有些已被谱成歌曲,在校友间传唱。
2.纪实文学1990年代以后,在非虚拟性作品的写作方面,出现了二位重要作家,他们就是丁抒和杨继绳。此外,有相当多的校友著有回忆录等纪实文学作品。
1)丁抒
本名丁正明,祖籍江苏东台,1944年出生于四川合川,1968年毕业于清华工程物理系。后旅居美国,执教于美国明尼苏达州诺曼岱尔大学(NormandaleCommunityCollege)。著有《阳谋》、《人祸》等著作。《阳谋》、《人祸》分别记述了1957年反右派和1959—1961年经济困难时期的历史事件,材料丰富,论述得当,对后人了解1949年之後的中国历史具有较大启发,并在海内外赢得广泛赞誉。
2)孙怒涛
3)阎淮
1970年毕业于工程物理系,在工厂任过厂长,在煤炭部任副部长秘书,后在中组部青年干部局任职,1989年出国,从事政治学研究与写作。他是干部子弟,与许多高干子弟均有交往。他在中组部从事青年干部的考察、推荐工作,接触到许多高层内幕,出国后又与多国政治人物有往来。他的《进出中组部》一文,对80年代后的中国历史和政治有深入的反思,因此,得到读者的广泛好评,认为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当代中国政坛的真实记录和另类“红二代”的反思录。
4)陶德坚
陶德坚,女,50年代初毕业于天津大学,分配至清华土建系任教师。1957年因同情右派受党内处分。1966-1967年组织教师和职工成立群众组织“红教联”,后被打成516分子。文革后到华中工学院(现华中科技大学)任建筑系副主任。退休后赴加拿大,1997年去世。陶德坚解放初期满怀爱国热情回大陆读书,参加工作后积极从事教学科研,是一名好教师。因其独立思考和反主流的思想行为,受到不公正待遇。她在去世前抱病写作回忆录《风雨人生》,记录了一位爱国知识分子一生的曲折经历,读来催人泪下。《风雨人生》在网络发表,并长期在网站保留。
5)马雨农
1970年毕业于土建系,被分配到鞍山冶金部第三冶金建设公司工作。在鞍钢的建筑工地,干了近三年的苦力活。后来,和另外两位清华同学一起抽调到工会,带领几十名青年工人,办起了当时在鞍山颇有影响的“三冶工人宣传队”。1974年进入光明日报,做起了记者。在光明日报工作20年,马雨农1993年调回故乡,担任浙江日报副总编辑。此后,调任浙江电台台长,出任浙江省广播电视局局长、浙江广播电视集团党委书记、总裁、省记者协会主席,一生以新闻为事业。
6)傅培程
傅培程,1968年毕业于土建系。他在1964年前后的四清中,因私下谈话中对若干问题有不同于当时主流的看法,被中学同学告密,毕业分配时被作为“反动学生”送往沙城农场改造,后又在陕北山区劳动。1978年后走出山区,在深圳从事建筑设计,取得较好业绩。他的特殊经历,反映了历次政治运动的荒谬,也体现了一位正直知识分子在逆境中的成长与反思。他的《云卷云舒》(清华笔记),记述了近50年的个人境遇,折射出时代的变迁。
7)韩文亮
1945年生于安徽砀山,1965年考入清华水利系,毕业留校,现为水利系退休教授。长期从事河流及近海泥沙、固液两相流理论、固体粒状物料管道输送研究工作。有多部论著发表,曾获教育部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在吉林大学出版社出版《路——从赵寨走进清华园》,由全国政协常委、中科院院士王光谦作序。该书20万字,分“楔子”“童年”“走向炼狱”“炼狱”“炼狱之光”“迈入圣洁的殿堂”等篇章,真实记述了安徽三年饥荒时期的的惨状和个人艰难的求学经历,是描写20世纪五六十年代社会现实的一部不可多得的纪实文学作品,读之令人泪下。
3.小说
在1980年代,又有一些清华毕业生进入文坛,在小说创作方面显示了才华。
1)胡小胡
197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系。历任木工,宣传干事,办公室调研员,段长,科长,鞍山三冶公司宣传部长、工会主席。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中短篇小说集《嘿,妈妈球队》等。中篇小说《阿玛蒂的故事》获辽宁省政府文学奖。后成为中国作家协会辽宁分会专业作家,辽宁作家协会副主席。近年来,发表了《寻找郁达夫》、《爱之殇》等长篇小说。《爱之殇》将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故事与时代变迁密切联系,描述了正直知识分子在历史风云中的命运,对某重大事件做了大胆的剖析。文笔细腻,情节感人,在校友中得到好评。
2)金品玮
2010年左右,金品玮的《非常年代的清华女生》正式出版。
金品玮,天津人,1963年考入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曾在河北、天津等地工作。她以自己和自己的同学为原型,讲述的是那个非常年代一群清华女生的非常故事。
故事分为四部分:一、幸福。1963年前后考入清华大学的学生们,满怀对未来的无限憧憬踏进清华校门,接受着清华精神的滋养,接受着扎实的基础教育,接受着学校领导和老师的无微不至的关怀。他们的学习生活充满幸福,他们努力地学习着,期待着学成后报效祖国。二、迷惘。1966年,革命运动开始。他们积极地投入大革命中。随着运动深入,社会、学校里发生了一些让他们不理解的事情,特别是学校武斗时,一些同学的受伤甚至死亡让他们产生迷惘。有的同学还因参与武斗犯了政治错误和有了血债。三、成长。毕业后,他们被分配到基层与工人、农民一起生活、劳动了多年,他们深入了解了中国的工人、农民和老百姓,使他们人生观的形成,建立在中国老百姓的现实基础上。他们在劳动实践中逐步成长。四、幸福又回来了。改革开放的大潮给有抱负有能力的人搭建了广阔大舞台,给这批清华人创造了发挥才能、报效祖国的机会,他们在各个工作岗位上迅速成长,成为各个领域的骨干力量。幸福又回到了他们身旁。
这部中篇小说感情细腻,描写生动,在大学生读者中引起较大反响。但在历史思考的深度上有些不足。
金品玮等8位清华女生
3)徐葆耕
笔名达江复。1955年考入清华大学水利系,毕业后留校任教,1990年晋升为教授。80年代创作《邻居》(合作)等五部电影剧本和小说《同窗》。据《邻居》拍摄的同名电影获金鸡奖和文化部优秀影片奖。上个世纪90年代以降,撰有理论著述《西方文学:心灵的历史》、《西方文学十五讲》、《电影讲稿》、《叩问生命的神性——俄罗斯文学启示录》和《清华学术精神》以及学术性随笔《紫色清华》等;编撰有《清华文从》《会通派如是说——吴宓集》《瑞恰慈:科学与诗》等。《半个月亮半个太阳》(长篇小说,中国青年出版社,2010年出版)是作者的第一部长篇小说。
内容简介:深居北京什刹海小红门里的蓝眼睛少女耶娃先后邂逅了大学学子章一丁和卓风之,三人情深意笃。耶娃相信雪莱所云:人之所爱,需要有一个月亮、一个太阳,缺一不可。当时中国正处于黎明前的黑夜,三个风华正茂的青年并没有沉湎于个人的感情中,而是分赴美国和法国留学深造,攻读各自的学位,决心用科学报效祖国,拯救民族。临行前他们签下三人协议,率先取得学位的男士归国后将迎娶耶娃。两个优秀的青年同时爱着耶娃,耶娃也深爱着他们两人,由此,开始了三个人相伴一生的传奇般的相知、相恋、相助。全书以耶娃的女儿,从美国归来的中国女孩小恍的视角进行叙述,从起初强烈反对母亲的月亮太阳观,到自己也不免陷入爱与婚姻的对决,甚至还出现了自毁花容的悲剧,淋漓尽致地刻画了两代人的悲喜哀愁,并处处折射出中西交化的冲突,为当代中国小说中难得一见的作品。
徐葆耕先生几年前因病去世。他主持清华中文系的业绩和文学创作的成就为清华师生和广大校友所铭记。
4)邱仁森
1966年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毕业,获布鲁塞尔大学理学博士学位和法国核电工程指挥长证书。
1968—1986年在核工业第一设计研究院,参加我国第一座快中子零功率反应堆、第一座高中子通量反应堆的建造和实验研究。1979年以四川省第一名的成绩首批公派出国留学,在比利时核能研究中心参加德国快中子堆核安全研究,十个月完成博士论文的研究课题,国际上第一位完成液钠过渡态传热规律研究。1987—1993年担任大亚湾核电站建设的中方工程现场总指挥。1991年被国家表彰为“全国有突出贡献的回国留学人员”。1995年主持岭澳核电站现场工程建设。
邱仁森既是一位著名核工业专家,又是一位优秀的作家和画家。2005年起,五年完成四部长篇小说,2010年成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长篇小说《大漠涛海未了情》《情陷地中海》《魅影情侠——三百年前相识的男女生》和《神魔双刃剑(核科学史话)》。业绩被载入《世界优秀专家人才名典》、《中国当代科技专家辞典》等二十多种名典名录。
4.散文
进入21世纪后,对那场政治运动的回忆与思考,开始成为清华校友的主要话题。同时,对20世纪中期以来的中国社会各阶层的生活与个人命运的反思也成为重要话题。这就促进了最便捷的文学写作形式——散文的发展。随着网络的发达,许多校友建立了自己的博客,并陆续推出了一批网络文学作品。经过网络的传播,读者群相当可观。有些纸质出版物,也不失时机地刊登了这些作品。
1)叶志江
叶志江1968年毕业于力学数学系,后分配到四川雅安。文革后考取研究生并出国进修。回国后定居上海。
2008年,万象杂志(2008年8月至9月第10卷)刊登了叶志江的《救美》。此后,许多报刊相继转载。《救美》是一篇记载清华百日武斗的纪实散文,因其文笔活泼,内容曲折,很容易打动读者,一时好评如潮。
此后,作者叶志江将《救美》和数篇回忆非常年代的散文集结成《走出》一书,印刷赠送给校友。2014年,作者又补充数篇,在溪流出版社(美)出版。近期,作者又补充修改,整理出最新的电子版。新版的《走出》有了很大的变动,增添了16篇新作,有十万字之多,也删去了原书中的若干篇章,多篇旧作都作了重大修改和润色。
叶志江在校学习期间是“又红又专”的典型,在大学一年级就发表了研究卫星轨道的数学论文,是有名的清华才子。他的经历曲折,思想活跃,写作勤奋。《走出》里的各篇既可独立成篇,结集出版后又相互呼应,蔚为大观。他的文笔生动活泼乃至俏皮,旁征博引,想象力丰富,引发读者的联想,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在清华校友的散文写作中独树一帜。
3)胡鹏池
4)王克斌
5)范雨臣
6)顾耀文
7)王璋
8)王文中
9)高晋占
高晋占,生于河北西部山区农村,幼年即遭父母亡故,与弟弟成为孤儿。1964年考入水利系,1970年留校,后出国留学,回国后在自动化系任教授。高晋占发表的作品不多,每篇的篇幅也不长,但仅有的几篇,给读者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特别是《那年回家过年》,写作者考上清华后第一年寒假回家过年,因农村贫困,自己家又没有劳动力,只能与弟弟用一只羊头过年。当他离家返校时,12岁的弟弟送他到冰冻的河边,依依不舍。看着幼小的弟弟,作者一步一回头地走着。读到此处,读者不能不一掬同情之泪。作者在其他散文中,反映了因错误政策带来的天灾人祸,对历史有深刻的反思。高晋占文风朴实,以河北农村为主要题材,从小故事中映射出真实的历史,尤为难得。
10)吕述祖
11)周志宏
12)谭昌龄1970年毕业于自动控制系。他是清华校友中较早出版文集的。他的文集《书生乱弹》在2010年之前即出版,有些篇章在校友社区刊载,引起了较大反响。文集中有多篇杂文,议论时政,漫谈人生哲理,表现了作者的深刻思想。谭昌龄已经去世,但他的精彩篇章还留在校友的记忆中。
13)王普赵伟力(太阳翁媪)
由以上简单介绍,可看出,散文写作是清华理工科校友的强项。除以上作者以外,还有许多写作风格各异的作者,不再一一介绍。
张比(1945-),北京人,196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编审,曾任华北科技学院学报副主编。
作者:张比编辑:章雪芳
公寓楼周边接二连三出事,父母在惊恐中度日如年
妈妈感到风险日益逼近,周边一张无形的网正在收口。妈妈同一个办公室的同事林洙嫁了梁思成,她的右派前夫程应铨也是与母亲熟悉的建筑系教授。他跳清华游泳池自杀,被我和胡晓明、陈冲发现。当我告诉妈妈我们拉出一条卷曲僵硬的尸体时,她脸上的肌肉不由自主地抖起来,面孔都变了形。我同班同学陈虎的爸爸陈南平,是教授兼系里的小领导,说话顶撞了造反派,被拉到16公寓的高坡上对着自己家的窗户跪下,几个年轻人用鞭子和皮带轮流狠抽。陈教授忍着疼不叫唤,白背心被打成血染的碎片,眼看肉翻了出来。陈虎跑出家门,和我一起藏在楼前不远的玉米地里,面色惨白。我们听见皮带打在身上清脆的响声开始导出一声声惨叫,接着变为干嚎,声音终于渐次低下去。邻居金希武教授有一把蒙古牧羊刀,是儿子金笠明“文革”前去内蒙古参加体育比赛组织上赠送的纪念品,金教授怕哪天被抄家的搜出来说不清楚,夜里带着小铁锨准备埋进圆明园的野地里。没想到坑没挖好被红卫兵巡夜抓个正着,连推带打被押回17公寓,哀嚎声和棍棒打在身上的啪啪声使深夜的空气跟着颤抖。
一天,两辆神秘的吉普车在深夜突然出现在我家门洞前,大灯扫醒惊恐不安的居者。从窗子里看出去,七八个神秘人从对门家里搬出一些文件物品,押走了与我们每天见面的老邻居。女的是留美归国的物理系教授,人称中国“居里夫人”的王明贞,男的叫俞启忠,北京农业大学教授。早上一开门,对门门框四周盖着红印的封条扑面而来,两位邻居好友突然人间蒸发,再无音信。不久有人传出话,说他们是台湾国防部长俞大维的亲戚,是暗藏很深的国民党特务。
公寓楼周边接二连三出事,父母在惊恐中度日如年。
史铁生后来依据妈妈的一段素材写了《法学教授及其夫人》
孙立哲,原名孙立喆,1964年考入清华附中,与著名作家史铁生同学并成终生好友。1969年初到陕西延川插队,自学成才成为赤脚医生,是当年风靡全国的传奇人物。1979年考入北京第二医学院(现为首都医科大学),1982年春赴澳洲国立大学医学院留学,1982年秋天,考入美国西北大学医学院攻读博士学位和博士后学位。
朱德夫人康克清失声痛哭:“大半年里,三个伟人,周恩来、朱德、毛泽东相继去世,我们的党和国家损失实在太大了。”
作家茅盾无比悲痛,思绪万千。
作家叶圣陶在日记中写道:“巨星陨落,非止我国,举世将永远追念。”
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李庄“脑袋顿时一片空白”,他跌跌撞撞回到宿舍,十几分钟的路程竟走了一个多小时,想回东单煤渣胡同却走到了东四。之后,他折回宿舍,关起门来,自饮祭酒,“多么苦涩,多少联想。旷世伟人走了,留给后人无穷留念……”
赵朴初、冯友兰、萧军等人写挽诗志哀。张伯驹写的挽联是:“覆地翻天,纪元重开新史;空前绝后,人物且看今朝”。
邓小平女儿邓榕在院子外面,突然听见远远地传来奏乐的声音:“仔细一听,是哀乐!我赶紧跑到屋里,告诉父母亲。我们一起打开收音机,骤然间,听到了毛泽东逝世的消息。”
清华大学全校师生员工和家属分单位集合在一起收听,许多人泣不成声,昏倒在地。被诬为“反革命”的清华大学女教师陶德坚也痛哭了一场:“因为我还等着他来解决我的问题,这下子无望了。”……
……
清华大学原红卫兵头头蒯大富的感受是:周恩来、毛泽东这两个人的去世,都让我很伤心,我的感觉是心里的依靠一下就没有了。我当时也估计到是在劫难逃了,不会再有人护着我,也没有人会和我说话了。……
现在孩子们已有爱巢,去年六月又都喜添新丁,两个鼠宝宝来到了我家,我因此当上了鼠爷爷!临结语前,诚恳向在精神上不断鼓励我笑面人生,战胜病患,始终支持我拿出勇气为完成作业写点话的汪忠,任之致谢!并顺祝建九班同学们,先行者安息!健在诸位安康!
四零后建九学友张强立如面二零零九年三月十八日上海浦东
陶德坚
最近几天老读到一些感人的东西,也不是别的,就是那种平平凡凡几十年过下来的日子,还有纷乱年代那些人的命运。看得我通宵心里难受,就组织不起来语言。“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其实那些相濡以沫患难与共的人是幸福的,但是面对他们一个个离去后寂寥的星空,我做为一个后来人实实在在有些怅惘,希望我也会有自己平淡的幸福。此刻不知说什么好。想起昨夜的梦,天上横亘的银河群星,竟然就是多少年前儿时在外婆家见到的那一颗颗。
…………
或许很多年以后,回望来路,我会深深地感谢那些早已离去的一对对名字。
萧乾·文洁若
巴金·萧珊
沈从文·张兆和
陶世龙·陶德坚
阳早·寒春
。。。。。。
然而好像书生真的是百无一用,看得我这么难受,这一刻我真的不能成文。屋外的黑夜里冷风在灌木与篱笆间喑哑地啸叫,穿过花园,我看见一只受惊的猫跳过小木桌。
众所周知,唐朝是中国唯一万国朝拜的朝代。但是,如果从经济与科技上看,国土面积最小的宋朝才是中国最巅峰的朝代。然而,这个最强大的朝代却以最难堪的方式……
与其他朝代不同,唯有宋朝灭亡于经济文化的最鼎盛时期!这也不是问题,问题是宋朝是被蒙古人灭的啊!于是啊,很多大汉主义者无比惋惜,在他们眼中游牧民族就是“野蛮人”,因此还抬出了“崖山之后无中华”……不过,真的不用可惜,因为蒙古就没想过干掉宋朝,元朝完全是一次历史意外!
有史书为证,元太祖忽必烈把南宋灭了之后,才想起一个问题,蒙古族要中原干毛?于是,他下令,要把中原的良田全部摧毁,改造成草原……
呃,这比把喜马拉雅山脉炸个五十公里长的口子还扯蛋,自然不可能成为现实。不过,这也充分说明了蒙古人对中原的“国土”没有任何兴趣。或者换一个问题,你觉得中原对草原感兴趣吗?
为什么从秦朝之前,有时草原牛逼,有时中原牛逼,但为毛二者没有相互占领呢?因为,文化属性的不同,造成了对价值的认知不同。
即使在今天,你对一个依然延续游牧生活的牧民说,免费给他一片良田,再给他一座砖房,让他定居做农民,呵呵,你还是杀了他吧。同样,你对一个世代从事农业的农民说,免费给他一百只羊,一个帐篷,让他去过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也不如杀了他。这就是对价值认知的不同,你之蜜糖,我之砒霜!
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民族不可能定居,哪里有草原,哪里就是他们的“国家”,你把没有草原的国土送给他们,他们也不要啊。不过,这并不意味着中原没有价值。不会种地,不代表不会抢粮啊!
中原对游牧民族的价值不是土地,而是游牧生活无法生产的物资。所以,在元朝之前的数千年,很多游牧民族都把中原打得稀巴烂,但也只是烧杀抢掠物资,从未在中原建立朝代。那么,为毛数千年都不定居的游牧民族蒙古族,到了宋朝就定居建立元朝了呢?
呵呵,被大宋朝逼的啊!宋朝的历史啊,就是一部韬光养晦的违约史!
宋朝虽然是中国文化的巅峰朝代,也是经济实力最强的朝代,但它并不是一个大一统王朝。这一段时期属于多民族竞争,比如第一大对手大辽。
和大辽打了很多年后,最终两国皇帝都御驾亲征在澶州大干一场,就有了和解的“澶渊之盟”。这个合约很有意思,北宋赢了面子,“宋帝称兄,辽帝称弟”;大辽赢了里子,“钱”。
之后,百馀年间双方再也没有大规模的战事了,辽朝边地发生饥荒,宋朝也会派人在边境赈济,宋真宗崩逝消息传来,辽圣宗“集蕃汉大臣举哀,后妃以下皆为沾涕”。就像“澶渊之盟”中所说,“两国对天盟誓,永结和好”!当然,如果仅此而已,就不配叫封建史了。
大约1110年起,辽国治下的金人发动起义,势同烈火,辽国岌岌可危。这时,金人来提出要和北宋联合灭了辽国,好处就是燕云十六州。瞬间,北宋就撕毁与辽国的盟约,联金灭辽……来宋的辽使当庭哭骂:“辽宋两国,和好百年,盟约誓书,字字俱在。尔能欺国,不能欺天!”呵呵,北宋说,之前签的合约不算,只是为了韬光养晦。
然而,不仅大辽被北宋耍了,连金人也被耍了。联金灭辽,说好了是共同出兵,但北宋放了金人的鸽子。因为,1120年,方腊宣告起义,要干掉宋徽宗自己当皇帝。而且,方腊的起义军势如破竹啊。于是,北宋急忙派准备伐辽的十五万禁军和西北边兵日夜兼程南下,镇压方腊起义。
当然,北宋对金的违约不仅如此,还有很多。So,金国在干掉辽国之后,借着违约为借口把北宋干掉,就有了著名的靖康之耻。不过,漏网之鱼宋徽宗的儿子赵构跑到了南京,建立了南宋。金国当然不准备放过南宋,但南宋有岳飞啊!
金人打不过岳飞,但也别相信岳飞能干掉金国。再牛逼的个人,力量也是有限的,否则历史就不叫历史,而是传记了。于是,南宋主动和金国签订了条约,向金称臣,纳贡。毫无疑问,这远比“宋帝称兄,辽帝称弟”的“澶渊之盟”惨一百倍啊!
不管怎样,契约代替了战争,又是几十年的和平让南宋大国崛起,直到蒙金战争。
聪明机智的南宋再次看准机会,和蒙古形成联盟,联蒙灭金。金国使者就像百年前的大辽使者一样,问我们都和好几十年了,又没违约,你们打我们干什么?南宋再次理直气壮地说,当初签订议和只是为了韬光养晦……
不是我在复制黏贴,而是历史就是这样重复重复再重复……联蒙灭金,蒙古负责打,南宋负责后勤。盟约规定,灭金之后,蒙古要将金的领土划一半给南宋,南宋按以前给金纳贡的方式给蒙古纳贡……以后,双方成为兄弟之邦世代友好互不侵犯。听起来这个契约很划算啊,但只能呵呵。
灭了金朝之后,南宋也确实得到了当初蒙古人的承若。看起来皆大欢喜啊,然而南宋反悔了,认为得到的还不够,应该把祖宗的开封从蒙古人那里要回来。没过两天,又觉得蒙古人是微不足道的蛮夷,应该趁此机会收复中原,收复三京!
于是乎,南宋又再度撕毁合约,主动过淮北偷袭蒙军。好在,当时蒙军团全力西征,对南下真没兴趣。毕竟,往西打有草原,而江南的良田又不能放羊,屁用没有。当然,等忽必烈忙完了后,就开始追究这事了。
很显然,南宋打不过蒙古。于是,南宋再向蒙古称臣,划长江为界,每年向蒙古上供。然而,新的合约刚签订,忽必烈家里就出事了,他弟弟造反,忽必烈赶着回家平乱啊。就是此时,南宋又趁机毁约偷袭蒙古…
这个世界上啊,任何一个民族都不可能十全十美。蒙古有那么高的战斗力,但头脑简单啊。忽必烈转过头来就要抽南宋,但丞相贾似道瞒着南宋朝廷,又给出了天文数字的赔偿,忽必烈就信了。
后来,忽必烈一直没收到贾似道许诺的赔偿金,就派出了自己的心腹郝经,去南宋问赔偿金怎么回事。很显然,如果郝经到朝廷上问起赔偿金的事,那么贾似道肯定露馅啊。于是,贾似道就把郝经拘禁达十几年之久,遭到惨无人道的折磨。然而,郝经家族可是蒙古的名门望族啊!
好吧,其实这些对外的毁约还都不是大问题,真正的大问题是对内的违约。
南宋虽然国土面积不大,但超有钱,而且科技也远高于蒙古人,都有最初级的火炮了。当然,更牛逼的是在岳飞之后,出了一个刘整,蒙古人克星!但是,刘整知道岳飞是怎么死的啊!
刘整的军事才华一点也不亚于岳飞,有智谋,善骑射,在对蒙古作战中屡立功劳,是唯一把蒙古打怕的人。但是,众所周知,南宋的皇帝从来都说话不算话,战功越多,死得越快。
刘整眼看自己就要被杀,就叛逃蒙古。刘整是南宋名将,却要带着四川要塞泸州投降,这让蒙古人完全无法理解,居然不打算接受投降。还好,汉人了解汉人,蒙古大将刘黑马对刘整的投降深信不疑,力排众议……对了,后来元朝水军就是刘整建立的。
其实,也不仅仅是刘整,可以说南宋是被汉人灭了。忽必烈任用了大批汉族将领,而且这些将领们在攻打宋朝时格外的卖力,因为,真的恨啊。别说他们是汉奸,你能不吃饭活下来吗?
这帮将领的部队无法为国捐躯,还没上战场,就尼玛要活活饿死了,没有军费啊。纳尼?南宋是当时世界上最富裕的一个国家啊,那么,你说钱去了哪里?
在丁家洲之战时,宋军溃败,孙虎臣向贾似道哭称:“吾兵无一人用命”。甚至,在南宋灭亡的最后时刻,宋廷还是不给钱,使出最后一招,抬出祖上的积德来感诏残余的宋军……不过,忽必烈建立元朝时,可没少从南宋大臣皇族身上搜出金银财宝啊。
当然了,很多人还会说如果当初如何如何,南宋就不会灭亡。呵呵,那么你能意淫出南宋把蒙古灭了吗?不是意淫,历史上还真有一次机会,不是宋朝被灭亡,而是反过来灭了蒙古啊。
当年表面上看是蒙古和南宋在争天下,但实际中还有一个人至关重要,李璮。就像,楚汉争霸不仅是刘邦项羽,还有韩信一样,两方联合,第三方必死。
不管蒙古多么强大,也都花了三次攻打南宋,怎么着也打了半个世纪啊。这就是说,蒙古对南宋并没有压倒性的优势。那么,如果南宋再加上李璮呢?
李璮是当时地球上唯一一个不鸟蒙古的势力,或者说他就是黄金家族的一员。李璮的父亲李全是山东的一个军阀,他继承了父亲的地盘,也在山东拥兵自重。虽然名义上是蒙古的大臣,但实际中李璮都不去朝见。忽必烈也没办法啊,这货的实力实在太强悍了。
打仗讲的不是道理,是实力。从李全到李璮,这几十年间李家都在山东广积粮,兵强马壮得一笔。而且,李璮很有头脑,娶了两个老婆,一个是中书省平章政事王文统的女儿,一个是斡赤斤后王塔察儿的妹妹。因此,他和黄金家族都沾亲带故。再者,李璮终究是个汉人,他私下里和南宋朝廷的关系也铁得一笔。不过,两面的账他都不买。
名义上李璮是蒙古的大臣,但实际中他不听蒙古的命令。要他出兵,他就借口说要守在山东,防止南宋偷袭,史书上称其“诡辞不至”。不仅如此,但凡他打了仗,地盘归他自己,还向蒙古人要钱要粮。简单的说,李璮是天下的第三势力,而南宋和蒙古的战争与他无关。
忽必烈也想收拾李璮,但首先他需要收拾自己的弟弟。于是,忽必烈出征平乱前,主动加封李璮做江淮大都督。李璮也不傻啊,他明白这是缓兵之计,越是加恩,死得越快,不如先下手为强。再说了,李璮也很有野心,想自己称帝。那么,作为一个汉人,称帝必须是干掉蒙古,而不是南宋。
呵呵,干掉忽必烈,取而代之?李璮敢想就说明他有这个实力,或者说加上南宋就有这个实力了。于是,李璮和南宋形成了秘盟。为此,他还把涟海三城献给了南宋。呵呵,聪明一世的李璮就不想想,为什么那么多南宋将领都叛变到忽必烈那里去了呢?
万事俱备后,听闻忽必烈已经出兵大漠,李璮毫不犹豫的造反了。他士气高昂,杀光了自己守备区的蒙古人,然后进占济南。眼看蒙古的生死劫到了,南宋却再次违约,根本不发兵。更让李璮想不到的是,忽必烈听说他造反以后,连弟弟也不征讨,回头就来打他,而南宋在旁边看热闹……于是乎,一代霸主李璮死了。
那么,你觉得宋朝还有碧莲活下去吗?最后一次啊,南宋使者又向忽必烈求和时,忽必烈命人抬出几大箱子。这几个箱子里面装的全是自南宋联合蒙古攻金以来,南宋与蒙古所签定的全部契约。
忽必烈说,只要使臣能从中挑出任何一份议和条约,南宋曾经兑现过一次,那么蒙古大军就立即全部撤回,永远不犯南宋……So,南宋再也没有韬光养晦的机会了,元朝统一。
很多中国人认为宋朝面对强大的蒙古时,不会韬光养晦。然而,韬光养晦如果有用,还要契约精神干毛?人类啊,终究是一种群居动物,而契约精神是群居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