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君按:11月15日,第24届深圳读书月“年度十大好书”出炉,《中文打字机:一个世纪的汉字突围史》等作品入选。
11月15日,第24届深圳读书月“年度十大好书”揭晓礼举办。
《中文打字机:一个世纪的汉字突围史》《一百年,许多人,许多事:杨苡口述自传》《翦商:殷周之变与华夏新生》等10本图书获选本届“年度十大好书”;《还有谁谁谁》荣获“年度好书大赏·读者赏”,《中文打字机:一个世纪的汉字突围史》荣获“年度好书大赏·评委赏”。
揭晓礼现场还颁发了“年度致敬单元”系列奖项。
年度致敬译者
李文俊
李文俊1930年出生于上海,1952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系。1953年入《译文》(后改名《世界文学》)编辑部工作,1993年退休前任主编。曾任中国译协副会长,1994年获中国作协“中美文学交流奖”,2011年获中国译协“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2011年被授予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称号。著有《福克纳传》与《尘缘未了》等,译有《喧哗与骚动》《我弥留之际》《去吧,摩西》《押沙龙,押沙龙!》以及《爱玛》《变形记》《伤心咖啡馆之歌》等外国文学经典作品。
年度致敬作者
胡续冬
胡续冬(1974~2021),本名胡旭东,人称“胡子”。曾任北京大学外语学院世界文学研究所副教授、北京大学巴西文化中心副主任。出版诗集《日历之力》《旅行/诗》《白猫脱脱迷失》《片片诗》《一个拣鲨鱼牙齿的男人:胡续冬诗选》,随笔集《去他的巴西》《浮生胡言》《胡吃乱想》,译诗集《心呀,你在等什么?》《花与恶心:安德拉德诗选》
年度致敬出版人
魏东
魏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上海公司文学主编、副编审。《出版人》、“书店文学奖”2020年度编辑。主持“文学纪念碑”,深耕文学传记、诗学批评,“从经典作家进入历史”,提升传记阅读品质。丛书已出60余种,含括两卷《纳博科夫传》、五卷《陀思妥耶夫斯基》、三卷《卡夫卡传》、《米沃什传》(两册)、《诗的见证》、《诗的校正》。
年度致敬出版机构
理想国
理想国以人文、社科、文学、艺术等优质书籍的出版为原点,围绕有价值的思想和观念,不断拓展出版的边界,是近年来中国最具影响力和前瞻性的文化品牌之一。
每年持续推出重磅新书之外,看理想APP上的音频视频节目、naive理想国线下空间的生活美学呈现,以及连续举办6届的宝珀理想国文学奖,构筑出新一代年轻人的精神家园。
年度好书大赏
读者赏:《还有谁谁谁》
评委赏:《中文打字机:一个世纪的汉字突围史》
年度十大好书
《中文打字机:一个世纪的汉字突围史》
作者:[美]墨磊宁/著、张朋亮/译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新民说
在近代,汉字曾一度身处“生存还是毁灭”的存亡之境。废除汉字,实现彻底字母化,曾是20世纪初的主流观点。中文打字机的发明为汉字探索了与全球化接轨的路径,拯救汉字,并深刻影响了如今的信息技术。
提起打字机,我们首先会想到雷明顿打字机的经典形态和QWERTY键盘“嗒嗒嗒”的节奏,而很少去思考,在电脑和输入法诞生之前的机械时代,如何把汉字搬上键盘?本书聚焦全球信息现代化进程下中文打字机的发明历程,还原了一段鲜为人知的汉字技术史。
《翦商:殷周之变与华夏新生》
作者:李硕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本书借助考古材料和传世文献,梳理了上古人祭风俗产生、繁荣和消亡的全过程,以及人祭与华夏早期文明从伴生到分离的伟大转折,再现了古人(周人)为终结商朝和人祭风俗付出的巨大努力,使我们对华夏文明的起源有了全新的认知。
《一百年,许多人,许多事:杨苡口述自传》
作者:杨苡/口述,余斌/撰写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本书是五四运动同龄人、西南联大进步学子、翻译名家、百岁老人杨苡的唯一口述自传。她的人生百年是一位女性的成长史、一代知识分子的心灵史、一个世纪的家国史。这部重要的非虚构口述史,站在历史高度体现人性的力量这一文学作品之永恒主题,杨苡先生的志业情怀、刚毅坚卓、乐观优雅,将鼓舞一代代面对未来的青年读者。
《盐镇》
作者:易小荷
出版机构:新星出版社,新经典出品
这是一本让读者时刻都会感到触目惊心的书。在四川西南的古老盐业小镇,女人们过着看似波澜不惊实则惊心动魄的生活。十六七岁就辍学混迹KTV的少女,经济独立却惧怕离婚的女强人,面临家暴威胁却选择复婚的媒婆,历经四嫁开猫儿店的90老妪,她们在21世纪仍旧重复着古老时代的人生轮回,在婚姻和贫困、“父权”和“夫权”的夹缝里,挣扎求生。中国有4万多个乡镇,却只有一个北京、上海、深圳。易小荷回到故乡,选择了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小镇,又在这里选取了12个再普通不过的女人,持续探寻她们对国家、社会、家庭、婚姻的理解,跟随她们再一次经历被“放咸”的人生。她想知道,在这样一个被遗忘的小镇,那些默默无闻的女人们,在新旧交替的时代里,会活出怎样的人生?
历时一年的田野调查,易小荷记录下不被看见、不被听见的她们的生命。在这个如盐一般凝固在时光里的小镇,我们将看到两个中国——城市的,和乡镇的。
《龙与狮的对话:翻译与马戛尔尼访华使团》
作者:王宏志
出版社:东方出版中心,时刻人文出品
本书资料丰富详实,论述严密,对使团研究的许多问题提出了新颖见解,填补现有使团研究的空白,为近代中国翻译史、中英外交史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与典范。
《契诃夫传》
作者:[英]唐纳德·雷菲尔德/著、徐菡/译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启真馆出品
全书共分10部分,重现了契诃夫的魅力形象,并解析了其文学之路上的成长与转变过程。
在这本书中,契诃夫的家人和朋友们占据了重要位置,他们共同构成了一幅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俄罗斯社会画卷。
《幻象》
作者:[美]丹尼尔·布尔斯廷/著,符夏怡/译
出版社:南海出版公司,新经典出品
《亚洲史的研究方法:以近世东部亚洲海域为中心》
作者:葛兆光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本书为“葛兆光讲义系列”之一,是作者2011年后为博士生开设“亚洲史的研究方法”课程的讲稿,经过10年以上的讲述,并反复修订增补后成书。
《中国现代文学新讲》
作者:钱理群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理想国出品
《凉州十八拍(上中下三卷)》
作者:叶舟
出版社:浙江文艺出版社·KEY-可以文化
《凉州十八拍》是实力派诗人、鲁迅文学奖得主叶舟聚焦河西走廊历史、地理、文化,呕心沥血创作的一部纵横历史、气势雄浑、荡气回肠、人物众多、包罗万象的长篇史诗小说。
小说以20世纪上半叶的河西首郡凉州为原点,以现代版的“赵氏孤儿”为故事内核,以诗性飞扬、韵味深厚的叙事语言,着力塑造了一批来自民间且拥有文化自觉与大义担当的凉州子弟、义勇之士和热血少年。在山河板荡、世道浇漓、军阀践踏、官衙腐败的大时代当中,他们心系家国命运,满怀忠义豪情,守护河西大地,进而演绎出一场场生死不弃、惊天撼地的悲壮故事。
“年度十大好书”入围书目
《我在北京送快递》
作者:胡安焉
出版社:湖南文艺出版社,浦睿文化出品
工作是生存的手段,不是人生的目的。一个“底层”打工人的10年,快递员不为人知的内心世界。
进入社会工作至今的10年间,胡安焉走南闯北,辗转于广东、广西、云南、上海、北京等地,做过快递员、夜班拣货工人、便利店店员、保安、自行车店销售、服装店销售、加油站加油工……他将工作的点滴和生活的甘苦化作真诚的自述,记录了一个平凡人在工作中的辛劳、私心、温情、正气。
《一个拣鲨鱼牙齿的男人:胡续冬诗选》
作者:胡续冬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雅众文化出品
本书选入诗人各创作阶段最具代表性诗歌共三辑128首,风格、语言多样化,以其独特的“胡氏语言”,在“戏谑”与“狂欢”的表象下,呈现出“内敛”与“克制”的内核,共同构筑了一个多面的、完整的诗歌城堡。
《困在记忆里的母亲》
作者:[美]斯蒂芬·贾格尔/著,于萍/译
本书记录了一段特殊的公路旅行:与患阿尔茨海默病的母亲进行为期11天的自驾游。在体验露营、骑马、漂流和徒步的乐趣时,母亲的健忘和不断重复的话却形影不离,作者开始追忆母亲的过去,回顾母亲如何照顾同样患病的外婆,思考作为女性,疾病、记忆、身份认同等如何在血缘中传递,以及遗忘与失去、抵抗与妥协意味着什么。
母亲和女儿不息的羁绊之间,疾病、旅行成为弥合母女关系的契机,让我们看到母女之间的爱也是需要练习的。在记录和陪伴中,作者观察母亲,接近母亲,也在不断更新对母亲的认识,最终重铸了一个完整的自己。这趟特殊的旅行,映照了两代女性的成长史。
《范用:为书籍的一生》
作者:汪家明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范用先生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影响力最为深远的出版家。他的一生,是为书籍的一生。本书即以“书”为线索,呈现其一生的出版风貌:从20世纪三四十年代腥风血雨中的读书、做出版,到新时代波澜中的编书、出书、设计书,再到晚年的写书、推广书,凡70余年,历经坎坷,唯文化坚守不变。书中披露了《读书》《新华文摘》等重要刊物的创办历程,《西行漫记》《傅雷家书》《干校六记》《随想录》等经典图书的诞生始末,也叙写了范用与李公朴、陈白尘、田家英、启功、王世襄、罗孚、丁聪等师友的交往故事。“书多、酒多、朋友多”,其行事为人每每见出人情之美、人文之光。今年是范用先生诞辰100周年,谨以此书纪念他。
《图像:从文艺复兴到社交媒体》
作者:[意]里卡尔多·法尔奇内利/著,狄佳/译
出版社:贵州人民出版社,未读出品
图像无处不在。然而,为何有些图片能得到成千上万个点赞,甚至成为视觉文化的标志性坐标,有些则不会,图像是如何俘获、惊艳、催眠我们的?
《秦汉工匠》
作者:[美]李安敦/著、林稚晖/译
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理想国出品
自雇工匠、受薪工匠、合约工匠、学徒工匠、服役工匠、刑徒工匠、奴隶工匠,是这些真实具体的男女工匠,创造了秦汉中国。李安敦教授透过本书,带领我们了解这些活生生的人以及他们所处的复杂的社会、商业和技术网络,让我们从走马观花中停下脚步,开始体悟千年前的物质文化遗产背后,有着与当下的你我一样的人性。
《秋瑾与二十世纪中国》
作者:夏晓虹
《烟霞里》
作者:魏微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还有谁谁谁》
作者:黄永玉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还有谁谁谁》是著名画家、作家黄永玉先生的全新散文集,主要创作于2022~2023年,可以说是《比我老的老头》的续集或补充,两书共同构成完整的当代个人记忆史,映照出一个时代的背影。
在这部新作里,百岁老人回望走过的漫漫人生路,以及一路同行的故友亲朋,讲述他们的情怀与命运、理想与归途。这些文字平静而锐利,从容而跌宕,幽默而忧伤。那些灵魂相映、肝胆相照的交往瞬间,照亮过彼此的生命,也成为不曾磨灭的记忆。他们的惺惺相惜令人深感震撼,高山流水的情义照拂是不可见的绝世风景。直率、诚挚、犀利、自省,笔端尽是一个哲人对生命的厚重之爱。
《略萨谈博尔赫斯:与博尔赫斯在一起的半个世纪》
作者:[秘鲁]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著,侯健/译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99读书人
本书同时收入略萨对博尔赫斯的采访、略萨为博尔赫斯写的诗歌等一系列从未发表过的内容,无论是对略萨爱好者还是对博尔赫斯的爱好者,都是不可多得的好书。
《年代记忆:中国近代意识的形塑》
作者:李天纲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洛阳大火:公元23-220年的后汉史》
作者:[澳]张磊夫/著,邹秋筠/译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接吻的中国史》
作者:胡文辉
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
接吻虽是一桩小事,却是一桩无数人都在做的小事。接吻问题只是学术边缘中的边缘,国外关于接吻的著作本就不多,专门讨论中国人接吻问题的论著更是几近空白。但古代中国人之于接吻,虽不及西方人那么热衷、那么高调,却不是不存在的,中国人自有中国人的“吻的文化史”。本书将中国人的接吻作为文化史问题进行探讨,做了史料性的实证研究。作者随时留意,有闻必录,积久成多,独立搜集了大多数材料并略作论述,写成这本有趣味的中国接吻文化小史。
《碌碌有为:微观历史视野下的中国社会与民众》
作者:王笛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本书聚焦微历史,以微观和宏观相结合的方法,从一个个普通人和家庭的故事,逐步延伸至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从而展现人口的变迁、衣食住行、农村和城市的形成、秘密社会、风俗习惯、文人与教育、宗教信仰、法律与社会、宗族与家庭等,让大家看到更细节的中国。
《欢迎来到人间》
作者:毕飞宇
《人海之间:海洋亚洲中的中国与世界》
作者:杨斌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北京贝贝特
1600多年前,法显浮舟从印度洋取经归国;1300多年前,义净成为第一位经海路完成中国-印度航程有名有姓的中国人;八九百年前,中国制造的海舶在广袤的印度洋上驰骋,中国的技术在东南亚和印度洋扎根。与此同时,“海底磁山”“美人鱼”以及“人参果”的故事也辗转从西向东流传到中国,演化为中国的文化传统。这一切,正是郑和七下西洋的先声。然而,郑和之后,中国海舶再也不出马六甲海峡,中国和印度洋渐行渐远。数以万计的中国人曾经到访,为什么古代中国最终失去了印度洋?
《敦煌!父亲的召唤》
作者:常沙娜
出版社: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本书的作者是常沙娜,她的父亲是常书鸿。他们父女两代都将毕生心血献给了挚爱的敦煌。全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遥远的敦煌、我们的敦煌、永远的敦煌)是常沙娜对人生的回顾,主要记述了父亲常书鸿和作者两代人对艺术的不懈探索,从中亦可见许多大师的身影与风采;其间载入大量珍贵原版照片,部分首度面世,鲜活呈现了人物与时代的风貌。第二部分(传写敦煌情、纤毫入画图)以大量珍贵画作、手稿,集中呈现了常沙娜先生对敦煌艺术的理解与传承。第三部分(一花一世界、古韵扬新风)以大量原创平面及立体作品,集中呈现了常沙娜先生对敦煌艺术的开拓与创新。书末辅以常沙娜年表,读者对作者生平及学术道路可一目了然。
全书文笔优雅、情感真挚、思想深刻,从封面到内文的设计渗透着传统与现代结合的理念,内在的精神与外在的颜值兼备,具有很高的阅读价值、欣赏价值和收藏价值,是感悟艺术大师心路历程、体味正宗敦煌艺术魅力、把握中国现代艺术正确发展走向的经典之作。
《创造欧洲人:现代性的诞生与欧洲文化的形塑》
作者:[英]奥兰多·费吉斯/著、王晨/译
出版社:北京日报出版社,理想国出品
《伊塔洛·卡尔维诺:写小说的人,讲故事的人》
作者:[法]让-保罗·曼加纳罗/著、宫林林/译
出版社:南京大学出版社
这部充满灵性的传记写在卡尔维诺的人生边上,是关于卡尔维诺的寓言。
作者用配得上卡尔维诺的轻盈笔触与节奏,在这位另类作家的文学世界与人生经历之间自由穿梭,借助信件、访谈及他人的回忆等珍贵资料,对其作品进行细致入微的导读与解析,耐心编织其创作演变的线索与脉络,以寓言、想象、游戏、童年、历史、政治等拼图,拼出卡尔维诺的迷人形象——讲故事的人。
《定居地球:深层人类历史的考古学》
作者:[英]克莱夫·甘布尔/著,郭建龙/译
出版社:山西人民出版社,汉唐阳光出品
在这部放眼全球的研究著作中,克莱夫·甘布尔探索了人类想象力的进化。没有想象力,人类就不会成为一个全球性物种。甘布尔确定了想象力的认知基础和社会基础,并将证据追溯到人类历史的深处。他认为,正是因为想象力具有“超越性”,并且创造出人类分开居住却又保持联系的社会,使得我们成为如此卓有成效的世界定居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