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2024.02.21北京
CICS
编者按
“视频化社会”的来临
——从ChatGPT展望媒介通用性变革
孙玮|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主任、新闻学院教授
本文原载《探索与争鸣》2023年第12期
非经注明,文中图片均来自网络
具体内容以正刊为准
视频将逐渐成为社会主导性媒介,乍看并非什么新鲜事,视觉文化、影像社会的崛起也不是晚近的现象。但模拟影像无法与数字视频相提并论,数字时代视频有很多重要特点,如大众从专业生产(PGC)的对象转变为用户生产(UGC)的创作者,从全然被动的观看者转变为生产的主动参与者;视频不再局限于叙事影像,信息可视化的数据图形类视频大量涌现;视频的应用场景超越记录、娱乐等传统主流领域,趋向多元化等。但目前视频生产和应用的智能化水平远低于语言、文字、声音,ChatGPT的出现,意味着人工智能正在将媒介提升至全新水准,即将到来的视频智能化预示着社会形态也即将发生变革。
通用性:从人工智能到媒介
sora视频裁图
因此,尽管视频的生产与接受数量远超印刷文字,显示出接近大众的普及性优势,但不可否认的是,文字媒介仍然占据着社会主导地位,ChatGPT之所以破圈而出,正说明当前文字媒介广泛的社会应用无可替代。文字媒介在社会制度层面的权威性依然显著,举凡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法律、学术等领域,官方或共同体认可的正式文本和交互方式,仍然以印刷文字为主流。与之对照,视频大多应用于非工作领域。日常工作中使用最多的媒介仍然是文字,特别是在脑力劳动中,通用媒介是文字而非视频。当前ChatGPT的现实冲击之一,是它可能替代依赖文字输入输出处理信息的社会中上层工作,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文字媒介在社会中的重要地位。推崇文字,将其代表的思维方式视作文明的基石,更是长久以来形成的主流观念。
上述情形正在悄然变化,文字的垄断遭遇数字技术的冲击,视频正在各个方面撼动文字的霸权。大众媒介时代的影像,主要是中心化机构传递信息,而数字时代的视频正在以各种方式嵌入社会领域及个体日常生活。直播带货、视频营销,显示出消费视频化的趋势;远程视频会议则普及教育及多个领域的交互;汽车的操作系统越来越多采用视频方式;远程医疗需要视频作为重要技术支撑;艺术馆、博物馆、美术馆的众多展品是视频化的;图书馆的藏品正在从主流的印刷文本拓展至数字影像产品;档案馆的历史记录也大量转向视频化;遍布于城市空间的摄像头采撷的视频,大规模地流转于合法或非法的领域;个体日常生活中的视频运用,也不再局限于娱乐或审美的观赏……生活记录、社会交往、工作实施等都大量运用视频,这已远超电视影像时代大众观看的传统范畴。
交互变革:社会的视频化
其一,将大众视为视频生产及广泛应用的主体,破除仅仅在“用户”“娱乐”“观赏”等层面理解视频社会化应用的传统观念。当前,这种观念很明显地体现在对短视频现象的主流看法中,比如即使将大众看作视频生产者,也大多将其理解为互联网平台短视频的用户生产,这正是大众媒介时代内容生产机构中心论的典型思路。这种思路将视频主要地理解为专业机构的社会生产,大众的身份就是专业机构的用户。这种以专业机构为中心的观念抑制了对于视频通用性的认知与未来想象。它的盲点在于,忽视了媒介通用性的重要意涵——个体大众作为媒介生产主体,创造性地将媒介应用于个体工作与生活的各个方面,得以绕过专业机构的中心化组织,直接与新媒体产品连接以实现个体化、生成性的应用与交互。这也是当前ChatGPT激起强烈震荡的原因之一。
其二,充分挖掘视频作为趋向全息化高维媒介的独特价值,反思将文字与高级思维连接在一起的传统观念。文字传统绵亘人类文明数千年,崇尚文字、轻视影像的观念根深蒂固,社会普遍认为文字有助于加强理性、抽象逻辑能力,而视频则是偏重于感官、零散化的具象呈现。尽管这种认知并非完全空穴来风,但由此将文字与视频两种媒介形态分出等级,将专注连续的文字阅读与碎片化的视频观看形成高下对照之观念,却是需要深刻检视的。这种观念可看作推崇线性逻辑的现代理性主义遗存,须高度警醒。一方面抽象理性思维与具象感知思维具有独特价值,并非二元对立,可以互相转化,视频就是可以包容二者的融合媒介;另一方面空间化的非线性思维正在成为数字时代的主导思维方式,数据、图形、影像、图表等非文字媒介形态正在成为人类认知世界的崭新模式。
可以想见,相较基于自然语言文本的ChatGPT,高维的视频媒介通用性的未来进展,必将激发更深层次社会关系的变革,乃至建立人工智能支撑的新文明。从媒介研究视角看,在个体与社会连接方面,生成性、全息化、全能型新型智能媒介的普及,将极大地释放个体的潜能,普通个体作为分布式独立节点,能够跨越现代性以来专业分工的社会系统,直接接入社会网络。就此看,目前ChatGPT引发的就业问题,不单单是个体或者某一行业的危机,更涉及整个社会专业分工系统的崩塌与重组,乃至人与社会连接方式的颠覆性变革,这触及媒介通用性意涵的第三个方面,即智能媒介系统正在成为基础设施,全面支撑社会运作。在更为宏观的视野中,智能媒介正进展到人类主体的重塑,ChatGPT作为人工智能的最新产品,引发了新一轮对于人类、主体的思考。如果我们认同斯蒂格勒援引考古学证据所指出的,人是一种技术存在物种的话,那么,ChatGPT及其后继者,必将创造人—机共生的新型主体,这种新型复合主体的共生性不仅仅表现在可以协同工作,更表现为创造了人类历史上崭新的人机协同的普遍社会交往模式。
ChatGPT的对话社交属性,仍然受到文字的极大限制,难以下沉到社会各个层级,而且由于技术维度的单一性,剥离了场景感,目前大多用于文书类的工作和交往。随着技术升维,人工智能的媒介通用性将获得极大地拓展。视频人工智能将广泛应用于各种社交场景,渗透在社会各个圈层中,成为通用性媒介。科幻电影中呈现的场景,如图书馆、档案馆中的文献储存与接触,从文字及阅读转变为沉浸式视频及观看,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可以通过大量的虚拟在场对话进行,人之主体性从碳基肉身离散为硅基数字替身等,正在创造人与世界交往的新模式以及人本身。基于此,米歇尔将“数据替身”视为图像学3.0的一个核心议题,人、机、物的交互达至史无前例的状态。社会的视频化,意味着视频成为通用性主导媒介,视频成为社会系统运作的基础性媒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