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到上海科技大学免疫化学研究所研究员白芳时,她刚刚从新冠病毒的侵扰中恢复,虽然嗓音还有些沙哑,但她十分清楚自己的科研使命,早早便恢复了工作:指导学生、分析数据、确立下一阶段的研究目标……作为上海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助理教授、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特聘教授及美国莱斯大学访问教授,她担负着多个院系的科研、教学或服务任务,把井井有条的科研日常当成了自己生活的主旋律。听着她对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领域满怀激情的介绍,仿佛科研一线的工作场景正在眼前徐徐展开……
木铎金声树风骨
据白芳介绍,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的发展阶段起始于20世纪60年代,最初是由美国的科温·汉施(CorwinHansch)教授提出的定量构效分析方法。而到了21世纪初,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生物信息学的发展提供了大量潜在的疾病靶标,药物设计正式进入生物学驱动的后基因组时代。2010年以来,系统生物学得到迅速发展,这进一步启发了网络药理学、系统药理学等新概念的诞生,为复杂疾病的精准治疗带来了希望。而白芳便是在这个时候正式投身入这一研究领域的。
▲白芳
蒋华良院士留给世人最后的定格是抗新冠病毒候选新药VV116会议,这位坚守到最后一刻的科学巨匠对白芳的影响极为深远——不仅在她初出茅庐时为她指明前路,更在她失意沮丧之时以孜孜教诲激发其研究动力,这些令她终生受益的木铎金声让白芳在导师故去后产生了“背后少了一道坚实支撑力量”的缺失感。但哀恸无用,唯有向前,对老师最好的回报方式就是接过科研的“接力棒”,让前人的风骨继续流传在后人心中。于是,她尽快调整,重新起航,全力投入到人工智能与药物研发领域的技术攻关和药物研发应用中,这正是老师生前极其看重的方向。
积跬步以至千里
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研究领域,须将计算机科学与化学、药学、生物、数学和物理等多门学科互相融合,建立药物分子作用机制预测和模拟、药效评价等计算模型,进而渗透到药物研发的各个环节。但每每谈及自己的跨学科学习经历,白芳心中总有一块“阴影”挥之不去——2005年前后,刚进入大连理工大学化学工程与工艺(英语强化)专业就读的她在化学实验中接连两次失败受挫,这在对自我要求极为严格的她而言,成了上帝为其关闭动手实验之门的“佐证”,让她沮丧了很久。不过庆幸的是,她很快发现了专属自己的“明窗”。计算机C语言考试中,她成了班里为数不多的一次通过的学生之一。她没有罔顾这份天赋,开始在学识的“宽度”上踔厉奋发。“我经常去我们学校计算机专业旁听专业课,把能听的都听完了。加上自学,应该是学完了所有计算机专业的重要课程,我也报考并一次性通过了国家软件设计师资格证。”而在专业课上,她吃了一堑,也长了智慧,开始越发注重对自身专注力和严谨性的训练与培养。二者双管齐下,再加之顺应时代潮流,她便距离“人工智能+药物设计”的前沿领域越来越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