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学考试类型多样,考试内容庞大。高校在教育考试保密工作处理的过程中对考试试题、试题答案、命题人员等保密元素进行处理,围绕上述部门及人员开展保密工作。
2.科研项目方面
该方面的高校保密内容主要包括高校承担的高端科研项目基地、科研项目人才、科研项目成果等。科研过程中部分专家或教授有时需要对科研成果进行鉴定,当其涉及科研核心内容时也会成为人员,列入保密工作范围内。
3.党政工作方面
高校在发展的过程中存在大量党和政府机关下发的保密文件,这些文件存贮在高校机要室、档案室中,对党政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是党政保密工作的重点。高校部分专家、教授参与机要党政工作并了解到高校党政机要核心时,这些人员也会被列入保密范围内。
4.高校内部机密方面
高校在发展的过程中具有一定的内部机密,如高校自主评测试题和评分标准、学校领导考察状况、学校工作评价材料、财政机要等。上述内部机密一旦泄露非常容易导致学校运行风险上升。
(二)高校保密工作特征
1.保密工作幅域较广
高校保密工作涉及范围较广,包括国家科研、人才培养、对外交流、知识传输、体系服务等多个方面。在上述过程中高校保密的内容大大增加,保密环节复杂多变,加大了保密人员工作的难度。高校保密工作需要对威胁到自身安全的因素进行全面控制,从各项资源、部门、人员着手,形成层次化管理,工作内容体系庞大,结构层次多样,保密工作具有非常高的广泛性。在上述过程中即使微小的环节出现失误,都会造成保密工作效益大打折扣。
2.保密工作要求较高
高校在日常教学和工作的过程中非常容易形成内部资料的外泄,这种资料的外泄很容易造成学校安全性降低,导致学校安全环境受到威胁。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高校机要文件、资料已经由传统形式转变为移动存储介质存贮,存贮的安全性大大降低,泄密的可能性逐渐提升。在上述时展下,提高高校保密工作要求,强化保密工作效益已经势在必行。当前高校保密工作已经由传统单一保密方式转变到多种保密方式并用,要求保密人员从各个层次、各个方面加强保密效益,不断更新保密手段,形成新时期的保密信息化管理体系。
二、高校保密工作信息化管理的可行性
(一)人力资源为信息化管理奠定了基础
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场所,高校不仅为各个行业发展提供了不竭的人才动力,还为自身工作的开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高校各个专业人才共同参与到保密工作信息化管理建设过程中,由专业人才共同设计、共同开发、共同构建,形成了完善的保密系统。上述过程中人才优势为高校保密工作信息化管理注入了新的活力。当前高校保密人员具有非常高的文化水平,可以顺利完成信息化管理建设,在原有保密工作基础上加入信息化管理元素,保证保密工作效益。上述保密人才为开发高校保密工作信息化管理提供了非常优越的辅助条件,对信息化管理的发展具有非常好的促进作用。人力资源优势让高校能够更快、更好地融入保密信息化管理过程中。上述科研人才、专家学者等优势人才通过利用各项资源开发出了完善的信息化管理软件和系统,为高校保密工作提供了新的契机。
(二)专业构建为信息化管理创造了条件
高校保密工作信息化管理构建需要信息工程专业、计算机专业、管理专业、数学专业等作为支撑体系,由上述专业知识作为体系构建基本内容,提升保密工作的安全性、可靠性。这些专业学科在社会范围内很难集中在一起,而高校却为其集成创造了良好的环境。高校的教学体系包括不同层次、不同专业。这些专业涉及国家发展的各行各业,内容非常广泛,例如计算机专业、物联网专业、通信专业、经济管理专业等。高校各个专业之间建立密切的联系,专业间形成良好的融合,在保密信息化管理系统构建时可以高效地融合在一起,提升信息化管理工作效益,为信息化管理创造条件。除此之外,高校具有丰富的科研经验,可以将各个专业先进的科研技术结合,有效降低保密工作信息化管理构建过程中的失误,大大提升体系的构建效益。这些专业经验也正是高校保密工作信息化管理构建的优势。
(三)平台发展为信息化管理提供机会
平台发展主要是高校在发展的过程中科研知识或科研体系构建的结构平台。当前高校每年都会投入大量资金用作科技研究,或与国内外领先专业领域进行科技交流,这些科研知识或科研技术为高校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会,提升了高校的科技水平。在上述知识平台发展的过程中,高校在构建自身保密工作信息化管理体系中愈发得心应手。上述平台中的科研课题、科研项目、科研知识、科研设备等资源对信息化管理的开展具有非常好的促进作用,高校可以通过平台资源将保密工作与信息化管理协调一致,从根本上实现两者的互利互惠,达到双赢。平台发展过程中的各项资源为高校保密工作信息化管理的开展创造了非常好的环境,为其体系的完善提供了机会。
三、高校保密工作中信息化管理体系的构建
(一)构建信息化保密制度
在高校保密信息化管理体系构建的过程中,保密人员要从制度着手,依照信息时展状况,制定对应保密体制。
1.建立保密组织结构制度
高校要依照自身状况,合理设置保密组织结构,由保密委员会人员对各级保密工作制度进行订制,形成系统化、规范化保密体制;高校要选取固定保密工作人员,在组织结构制度上形成专业保密网络体系,在体系内部形成定向组织网络制度。上述制度建立后要确保保密人员签署保密责任书,对保密工作进行责任划分,完善制度系统,保证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2.建立健全的保密法规
(二)构建信息化保密系统
1.构建保密知识考试系统
高校保密工作管理构建的过程中要首先对教职工、科研人员等人员进行保密知识考试,由保密知识考试结果选取专业的合格的保密人员,实施保密监控,提升保密工作效果。传统保密知识考试系统构建的过程中主要通过纸质试卷对人员进行考试,考试方式较为单一,考试内容涉及面较为狭窄,保密工作教育和考试效果并不理想。在信息化保密系统构建的过程中,高校要利用信息化工具,开发新型的保密知识考试体系和教育体系,在原有知识考试系统基础上增加信息化途径,改善考试质量。上述信息化保密考试系统构建时可以通过图片、声音、视频等提升人员对保密工作的兴趣,在信息化环境氛围下,提升人员保密意识;可以在纸质考试的基础上增加多媒体考试,由专业人员对真实情景下的保密工作进行判断、分析,提升信息化保密考试的应用效果,增强考试的实用性。高校要不断开发新型、优质的考试类型,提升考试体系的个性化和适用性。
2.构建人员、设备管理系统
人员、设备管理系统在构建的过程中要先明确人员、设备范围,保证保密管理系统能够包括全部人员和设备。传统人员、设备管理系统构建的过程中主要通过纸质类文档进行记录,通过纸质表格完成人员及设备的控制,对各项保密信息进行处理。这种处理方式操作效益低下,非常容易出现误记、漏记现象,严重影响了高校保密工作效果。信息化管理系统构建过程中通过新型管理系统,以计算机或移动存储器等作为媒介,对各项信息进行处理,提升了信息的保密效益。在上述体系中高校信息化软件系统可以对保密信息实时处理,计算效果得到本质性改善,系统具有非常高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完全符合高校信息时展需求。在人员、设备管理系统构建的过程中,高校要开发软硬件资源,对保密知识、保密技术进行应用,提升保密系统设计效益。高校要在设备生命周期内实施全方位控制,对设备的审批、修护、报废等操作进行全面管理,将管理操作落实到设备的各个时期,防止泄密。
3.构建保密内容定密系统
定密系统是高校保密工作落实的关键,可以明显提升高校保密工作管理效益。在信息化定密系统确立的过程中,高校要在原有保密工作基础和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对各项保密信息进行采集,要保证保密信息与高校保密内容一致,从而提升定密工作的准确性。信息采集完成后,高校要建立数据库,依照当前保密工作中的密级的指南细则和条款,将采集信息录入数据库中。保密人员要对上述数据库进行指令控制,通过建立密级初始意见及准则,由处理器和运算器完成对数据库信息的处理和定级,对保密信息的密级进行明确。保密内容定密系统的构建对提升保密工作效益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上述密级内容下,保密工作可以无须进行复杂的咨询及调查,只依照密级状况及环境状况就可直接开展,工作效率大幅提高。与此同时,保密内容定密系统的构建还提高了高校保密工作信息化管理的质量,从密级重点着手,解决保密中的关键问题,脱密期控制效益大大改善。
(三)细化信息化保密技术
作为保密工作体系的基础,保密技术直接影响着保密信息的保密质量,直接影响着系统的安全系数。高校保密工作内容非常复杂,系统涉及范围较广,单纯进行常规保密技术处理根本无法满足信息时代需求。因此,在保密工作信息化管理体系构建的过程中高校要丰富信息化保密技术,将各项技术交叉融合,从根本上提升保密控制效益。高校要引入先进保密设备,及时更新保密手段,保证信息化保密工作的及时性、有效性、可靠性。高校需要建立自身信息安全监督体系,通过网络内容安全监督及秘钥技术对校园网络进行加密处理,防止外部入侵导致的保密信息泄露状况。与此同时,高校还要与其他保密工作机构形成良好联系,不断更新保密设施,提升系统安全性。
(四)细化信息化保密检查
在实施信息化保密检查体系构建的过程中,高校要对信息化技术进行合理利用,要加强信息化监督。高校可以在保密机要部门设置自动监督控制系统,通过联网监督,实现各项保密设备或资料的保密检查。信息化保密检查的过程中要保证保密检查的严、细、全,从重点着手,逐渐拓展,提升检查的质量,要从保密工作制度内容出发,对保密系统结构和保密技术进行分析,对上述内容安全系数进行明确。高校要在重点流程设置,完善保密检查设施,设置保密载体对各项信息进行记录、分析、处理,从根本上落实各项保密工作。一旦发现保密工作中存在安全隐患,保密人员要及时实施相应措施,对设备、技术或系统进行改善。
四、总结
摘要采用密度泛函活性理论研究了以锌指蛋白为基础建立的3种锌指模型,MS4-xNx(M为二价金属离子Mg,Ca,Sc,Ti,V,Cr,Mn,Fe,Co,Ni,Cu,Zn;S和N分别代表组氨酸和半胱氨酸残基;x=0,1,2),并探讨了其金属结合特异性.结果表明,当锌离子参与键合时,体系既表现出最大稳定性,同时又显示出最大反应活性.这种同时把稳定性和反应活性有机地结合于一体的特质清楚地说明了锌指蛋白质分子对金属锌离子键合的专一性.
关键词锌指;密度泛函活性理论;金属键合专一性
Thezincfinger,aubiquitousprotein-nucleicacidrecognitionmotifinvariantlyconservedineukaryoteproteins,isaglobularminidomaincontainingatetrahedralmetal-bindingsitecoordinatedbycysteineandhistidineresidues.ItsgeometryhasbeenwellstudiedbyEXAFS[1],spectrophotometrics,NMR[2-4],andsyntheticmodels[5-6].Experimentalevidencehasunequivocallyshowedthatspecificnucleicacidbindingactivitiesoftheseproteinsdependontheavailabilityofzincions[7-10].RemovalofzincwithchelatingagentscouldresultinacompletelossofthespecificDNAbindingactivity,whiletheadditionofZn2+,butnotothersimilardivalentfirst-rowtransitionmetalionssuchasMn2+,Fe2+,Co2+,Ni2+,andCu2+,wouldrestorethereactivity.Thereasonbehindisunknown.Inthiswork,densityfunctionalreactivitytheory(DFRT)reactivityindices,whichareconceptuallyinsightfulandpracticallyconvenientinpredictingchemicalreactivityandregioselectivityofamolecule,areappliedtoelucidatethemetal-bindingspecificityofzincfingers.
Scheme1
Athree-layerONIOMmodelforMS4insubunit(a)andtwotruncatedhighlayermodelsforMS3NandMS2N2insubunits(b)and(c),respectivelywithadivalenttransitionmetalioninthecenterofeachmotif.VisualizationsofthemolecularstructureswererenderedusingGaussView5.0.Colorcode:S,yellow;N,blue;C,gray;H,white.
TheONIOM(OurownN-layeredIntegratedmolecularOrbitalandmolecularMechanics)modelwasemployedtomakethecalculationstractableforthegeometryoptimizationwitheachofthesystemsinahigherspinstate,followedbyaharmonicvibrationalfrequencyanalysistoconfirmthatthestructuresobtainedwereindeedaminimumonthepotentialenergysurface.ThesemiempiricalPM6approach[27]wasusedforthemiddlelayer;themolecularmechanicsUFF(universalforcefield)method[28]wasemployedforthelowlayer,andthehighlayer,treatedattheDFTB3LYP/6-31G(d)leveloftheory[29-31],consistsofthedivalentmetalionandtheligandatoms(SandN)fromtheHisandCysresidues.AllquantumchemicalcalculationsbothforstructuresandpropertieswereperformedwiththeGAUSSIAN-09package[32]withtightself-consistentfield(SCF)convergencecriteria,ultrafineintegrationgridsandwithoutsymmetryconstraints.
Next,letustakealookofanotherzincfingerproteinmotifmodel,MS3N1,whoseDFRTresultsareshowninTab.2.Arethetrendandconclusionstillthesame?Theanswerisyes.Inthiscase,hardnessisstillthelargestforthezincionandelectronegativityχ,electrophilictyω,electrofugalityΔEe,andnucleofugalityΔEnindicesarestillthelargestorsecondlargestinvaluesaswell.Thesesametrendsconfirmthatforthesecondcategoryofthezincfingermotif,boththemoststabilityandbestreactivitystillremarkablycoexistinthesamesystematthesametime.
Finally,weswitchourfocustothethirdzinc-fingermotifmodel,MS2N2,asshowninTab.3.AscanbeseenfromtheTable,thesametrendandsameconclusionisstillvalidforsystemsfromthismodel,wherehardnessisstillthelargestforthespecieswiththezincioninplacewhereasitsreactivityindicessuchaselectronegativityχ,electrophilictyω,electrofugalityΔEe,andnucleofugalityΔEnarethelargestorsecondlargest.Again,theseresultsverifytheconclusionwedrewearlierthattheuniquenessofthezinc-fingermotifisitsspectacularcombinationoftwocontradictorypropertiesofamolecularsystem,stabilityandreactivity.
Tab.2Shownhereare12divalentmetalions,highestoccupiedmolecularorbital(HOMO)energy,lowestunoccupiedmolecularorbital(LUMO)energy,electronegativity(χ),chemicalpotential(μ),hardness(η),softness(S),electrophilicity(ω),electrofugality(ΔEe),andnucleofugality(ΔEn)forthezinc-fingerproteinmotifMS3N1.Unitsinatomicunits
Insummary,ourpresentworkemployingdensityfunctionalreactivitytheoryindicesunambiguouslyshowsthattheuniquefeatureofthezinc-fingermotifisitsseamlesscombinationofstabilityandreactivity.Thisremarkablepropertyofzinc-singermotifsexplainsnicelythemetal-bindingspecificityofthezinc-fingerproteins.Astohowthereactivityisimpactedandwhythiscombinationisessential,morestudiesareinneedandstillinprogress,whoseresultswillbepublishedelsewhere.
References:
[1]DIAKUNGP,FAIRALLL,KLUGA.EXAFSstudyofthezinc-bindingsitesintheproteintranscriptionfactorⅢA[J].Nature,1986,324(6098):698-699.
[2]FRANKELAD,BERGJM,PABOCO.Metal-dependentfoldingofasinglezincfingerfromtranscriptionfactorⅢA[J].ProcNatlAcadSciUSA,1987,84(14):4841-4845.
[3]PRRAGAG,HORVATHSJ,EISENA,etal.Zinc-dependentstructureofasingle-fingerdomainofyeastADR1[J].Science,1988,241(4872):1489-1492.
[4]HARPERLV,AMANNBT,VINSONVK,etal.NMRstudiesofacobalt-substitutedzincfingerpeptide[J].JAmChemSoc,1993,115(7):2577-2580.
[5]CORWINDTJR,FIKARR,KOCHSA.Four-andfive-coordinatecobalt(II)thiolatecomplexes:modelsforthecatalyticsiteofalcoholdehydrogenase[J].InorgChem,1987,26(19):3079-3080.
[6]CORWINDTJR,GRUFFES,KOCHSA.Zinc,cobalt,andcadmiumthiolatecomplexes:modelsforthezinc(S-cys)2(his)2centreintranscriptionfactorⅢA(cys=cysteine;his=histidine)[J].JChemSocChemCommun,1987(13):966-967.
[7]HANASJS,HARUDADJ,BOGENHAGENDF,etal.XenopustranscriptionfactorArequireszincforbindingtothe5SRNAgene[J].JBiolChem,1983,258(23):14120-14125.
[8]KADONAGAJT,CARNERKR,MASIARZFR,etal.IsolationofcDNAencodingtranscriptionfactorSp1andfunctionalanalysisoftheDNAbindingdomain[J].Cell,1987,51(6):1079-1090.
[9]NAGAIK,NAKASEKOY,NASMYTHK,etal.Zinc-fingermotifsexpressedinE.coliandfoldedinvitrodirectspecificbindingtoDNA[J].Nature,1988,332(6161):284-286.
[10]EISENA,TAYLORWE,BLUMBERGH,etal.TheyeastregulatoryproteinADR1bindsinazinc-dependentmannertotheupstreamactivatingsequenceofADH2[J].MolCellBiol,1988,8(10):4552-4556.
[11]FENGXT,YUJG,LIURZ,etal.Whyiron?Aspin-polarizedconceptualdensityfunctionaltheorystudyonmetal-bindingspecificityofporphyrin[J].JPhysChemA,2010,114(21):6342-6349.
[12]LIUSB,ESSDH,SCHAUERCK.Densityfunctionalreactivitytheorycharacterizeschargeseparationpropensityinproton-coupledelectrontransferreactions[J].JPhysChemA,2011,115(18):4738-4742.
[13]KUMARN,LIUSB,KOZLOWSKIPM.ChargeseparationpropensityofthecoenzymeB12-tyrosinecomplexinadenosylcobalamin-dependentmethylmalonyl-CoAmutaseenzyme[J].JPhysChemLett,2012,3(8):1035-1038.
[14]HUANGY,ZHONGAG,LIUSB.PredictingpKavaluesforsinglyandmultiplysubstitutedbenzoicacidswithdensityfunctionalreactivitytheory[J].JNatSciHunanNormalUniv,2011,34(1):52-55.
[15]HUANGY,LIULH,LIUSB.Towardsunderstandingprotonaffinityandgas-phasebasicitywithdensityfunctionalreactivitytheory[J].ChemPhysLett,2012,527(0):73-78.
[16]PARRRG,YANGW.Density-functionaltheoryofatomsandmolecules[M].NewYork:OxfordUniversityPress,1989.
[17]GEERLINGSP,DEPROFTF,LANGENAEKERW.Conceptualdensityfunctionaltheory[J].ChemRev,2003,103(5):1793-1874.
[18]CHATTARAJPK,SARKARU,ROYDR.Electrophilicityindex[J].ChemRev,2006,106(6):2065-2091.
[19]LIUSB.Conceptualdensityfunctionaltheoryandsomerecentdevelopments[J].ActaPhysChimSin,2009,25(3):590-600.
[20]PARRRG,DONNELLYRA,LEVYM,etal.Electronegativity―thedensityfunctionalviewpoint[J].JChemPhys,1978,68(8):3801-3807.
[21]MULLIKENRS.Anewelectroaffinityscale;togetherwithdataonvalencestatesandonvalenceionizationpotentialsandelectronaffinities[J].JChemPhys,1934,2(11):782.
[22]PARRRG,PEARSONRG.Absolutehardness:companionparametertoabsoluteelectronegativity[J].JAmChemSoc,1983,105(26):7512-7516.
[23]PARRRG,SZENTPLYLV,LIUSB.Electrophilicityindex[J].JAmChemSoc,1999,121(9):1922-1924.
[24]AYERSPW,ANDERSONJSM,RODRIGUEZJI,etal.Indicesforpredictingthequalityofleavinggroups[J].PhysChemChemPhys,2005,7(9):1918-1925.
[25]AYERSPW,ANDERSONJSM,BARTOLOTTILJ.Perturbativeperspectivesonthechemicalreactionpredictionproblem[J].IntJQuantumChem,2005,101(5):520-534.
[27]STEWARTJJP.Optimizationofparametersforsemiempiricalmethods.V.ModificationofNDDOapproximationsandapplicationto70elements[J].JMolModel,2007,13(12):1173-1213.
[28]RAPPAK,CASEWITCJ,COLWELLKS,etal.UFF,afullperiodic-tableforce-fieldformolecularmechanicsandmolecular-dynamicssimulations[J].JAmChemSoc,1992,114(25):10024-10035.
[29]BECKEAD.Density-functionalexchange-energyapproximationwithcorrectasymptotic-behavior[J].PhysRevA,1988,38(6):3098-3100.
[30]BECKEAD.Density-functionalthermochemistry.Ⅲ.Theroleofexactexchange[J].JChemPhys,1993,98(7):5648-5652.
[31]LEEC,YANGW,PARRRG.DevelopmentoftheColle-Salvetticorrelationenergyformulaintoafunctionaloftheelectrondensity[J].PhysRevB,1988,37(2):785-789.
[32]FRISCHMJ,TRUCKSGW,SCHLEGELHB,etal.Gaussian09,RevisonB.01;GaussianInc.:Wallingford,CT,2009.
论文摘要:加强对高中学生以“八荣八耻”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具有重要意义。而思想政治课是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主阵地,为此思想政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精心设计内容,创设教学情境,优化教学方法,引领学生感受、体验和实践,提高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荣辱观是指人们作为个体或者集体成员在荣誉和耻辱问题上的基本观念,是关于光荣与耻辱的道德评价体系和道德评价标准。它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八荣八耻”是对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系统阐述。树立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现了新形势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道德基石,是凝聚人心、促进社会和谐的坚强纽带,是培养千百万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迫切要求,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实施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必须在充分体现时代性,准确把握规律性,大力增强实效性上狠下功夫,引领学生认知、体验和实践。
(一)坚持教育原则
2.坚持指向性原则,增强教育的目的性,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渗透荣辱观教育,不同于专门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课程,不能作系统的荣辱观教育。每次教育要有的放矢,切实解决存在中的实际问题,不能泛泛而谈
3.坚持随机性原则,保证思想政治课的本色。成功的教育是让受教育者感觉不到教育的教育。因此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只要有机会就进行荣辱观教育,不能牵强附会,把思想政治课变成专业的荣辱观教育课,从而失去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重心、
5.坚持理喻性原则,充分发挥思想政治课特点。思想政治学习具有形象性的特点,因此利用正面形象来影响学生的人格,让学生在形象的熏陶中受到感染,比教师直接说教的效果更好。
6.坚持发展性原则,及时进行动态教育、学生的错误认知具有较大的隐蔽性和动态性,因而教师应该学会善于察颜观色,体察学生的内心世界,及时发现并正确疏导学生的人格障碍问题。还可以从学生的文字资料上,如日记、周记、名言摘抄上可以看出学生的荣辱观状况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人格,在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切实提高学生的自我修养。
(二)科学设计内容
思想政治课是德育教学的主阵地,主渠道,它有自己的逻辑体系和知识框架。教师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针对高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身心发展状况,精心设计教育内容,使荣辱观教育与教材、课标相衔接相照应,而不是将它们人为地强行捆绑在一起,牵强附会地进行荣辱观教育,那样是达不到应有的教育日的的
1.充分挖掘教材,找准荣辱观教育的切人点。思想政治课教材中有许多内容突显“八荣八耻”荣辱观,如“我国公民与国家的关系”、“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树立科学世界观,反对封建迷信”、“生产劳动对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起决定作用”、“坚持集体主义价值取向”、“市场交易原则”、“国家依法保护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找准了这些切人点,我们就要精心设计教学内容。比如热爱祖国的教育,内容太多,教师应该抓住在当代中国热爱祖国最根本的任务是要落实到爱国主义的实践行动中去这一关键点。为此,可从三个方面进行设计:维护统一,反对分裂;在自主创新中实现国家富强;在与世界合作中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坚持“三贴近”原则,增强荣辱观教育的针一对性即荣辱观教育的内容设计应贴近社会生活实际,贴近学生思想实际,贴近学生生活经验,有针一对性地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三)创设教学情境
(四)优化教学方法
社会主义荣观教育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一样,并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而是春风化雨式的细致人微的养成教育,不仅应知,而且应会,诉诸行动更重要。这就要求在课堂教学中找准学生认识的盲点和误区,结合具体的情境,通过学习、讨论、对比、辩论、评价等多种教学方法开展教育,避免空洞说教。
1.组织辩论比赛。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教师应该围绕谁荣谁辱,主动提出“是不是”、“值不值”、“对不对”、“能不能”、“该不该”等问题,使学生经历比较、辨析、评估、质疑、权衡等自主判断的思维活动,明辨道德是非,增强荣辱意识,提高行为的自控性,构建行为控制的防火墙。例如在学习市场交易的原则时,可以组织学生围绕“在市场经济中,诚实守信赚不赚钱”这一命题,分为正方和反方开展辩论。在辩论过程中,教师要提供鲜明的价值标准和价值引导,引导学生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从基本事实出发,弄清在发展市场经济过程中,一部分社会成员的价值观扭曲,诚信缺失的原因,明确诚信缺失的行为表现及其危害。教师必须旗帜鲜明地教育学生: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人人都可以追求合理的正当的个人利益,但不能忘记基本的道义。教育学生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提高诚信约束自己,如考试不作弊,承诺必须兑现,做一个守信、有正义感的人等。
2.安排专题讨论。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要结合学生在荣辱观方面存在的问题让学生共同探讨,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哲学、经济学和政治学的基本原理进行分析。师生双方通过平等探讨,畅所欲言,沟通思想,从而就某一荣辱观问题达成正确认识,澄清模糊认识,纠正错误认识。如针对少数学生看不起劳动人民,轻视“农民工”的体力劳动的问题,可以通过“群众是实践的主体”这一内容的教学,组织学生围绕“为什么要服务人民”“怎样服务人民”这两个问题进行专题讨论。通过讨论,教师要教育学生从小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做到对人民群众的事业有热爱感,对人民群众有亲近感,对人民群众的疾苦有同情感。想问题,办事情要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最高目标,切实做到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并且为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奋斗。
论文摘要:学校的体育教学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师则是通过体育教学去实现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艰巨使命。体育教育者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更为便捷。从体育的本质来看,它不仅造就人的体质,使人具有健康的体魄,还造就人的心灵,使人具有健康向上、团结互助的品质。体育教师作为教育工作的主导力量,应转变观念,提高自身修养,改进德育工作方法,在中学体育教学中贯彻德育教育,提高德育的实效性,使中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推动中学德育工作的开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中学体育教学自身的性质和任务蕴涵着或表现出鲜明的德育功能,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有以下功能:积极引导中学生去追求共同的目标和理想,追求共同的价值取向和集体荣誉。体育教学通过培养学生情感、意志、毅力、信念、习惯达到育人的目的,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时时处处都有,作为一名体育工作者,应自觉坚持对中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促进中学生思想素质和道德水准的提高,使学校体育教学更好地为学校德育工作服务,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一、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教学内容
1.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关心家乡建设;有民族自豪感、自尊心
2.初步具有惜时守信、重视质量、讲求效益、优质服务等与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相适应的思想观念
3.立志为实现四化,振兴中华而学习,正确对待升学和就业,初步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4.相信科学,反对封建迷信和陈陋习俗
5.尊重、关心他人,爱护、帮助他人,热爱班级和学校集体,爱护集体荣誉
6.注重身心健康与个性发展的教育,培养学生竞争进取的精神
二、在学校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应做到以下方面
1.为学生起到表率作用
“身教重于言教”是教育工作者信奉的至理名言。“以身立教”“身正是范”是学校体育工作者所遵循的基本工作原则和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如何教育好学生,作为教师,既要有扎实深厚的理论基础、专业技能和强烈的敬业精神,还要有高尚的思想道德素养。教师高尚文明的言行,以身作则的形象,对学生的思想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2.自身转变教育观念
教师观念的转变是德育渗透的前提。让体育任课教师充分认识到体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以改变教师光抓智育,忽视德育和体育的旧观念,提倡德、智、体、美等诸育共同发展。转贴于3.教师要重视课堂教学
(1)结合课堂常规进行德育渗透
课堂常规教育是体育教学的要求,建立和贯彻体育课堂常规教育的过程也是向学生进行文明礼貌、组织纪律、思想作风的教育过程。
(2)结合教学内容进行德育渗透
在体育课的教学中,学生有多方面的学习内容,如跑、跳、掷、基本体操、游戏、球类等。在这些内容中学生最感兴趣的往往是游戏,因此在各种不同类型的游戏教学中渗透德育无疑是最好的捷径之一。
(3)结合组织教法进行德育渗透
合理地选择和使用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非常重要。因为在体育教学中,学生在完成各种练习任务时,必须用坚强的意志和毅力去克服困难,圆满完成。如在跳箱、跳山羊教学中,往往会有不少的学生由于恐惧心理而完不成学习任务,这时作为教师应及时加强保护措施,用行动和语言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他们勇敢、果断、不怕困难的精神,消除他们对障碍物的恐惧心理,增强自信心。
(4)以点带面,带动全体学生全面发展
学校的课余体育训练是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学校组织的各种代表队是由学校各类体育项目的精英组成。做好这一部分学生的思想工作,对促进学校群体工作的开展有较大的推动作用。因为这些体育尖子生在各自的班级中往往具有极大的影响力,他们的一举一动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班级中其他同学对体育的态度。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可以促进学校体育活动的蓬勃开展,为群体水平的提高打下扎实的基础。
总之,把德育教育与体育教学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寓德育教育于教学之中,并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利用体育教学鲜明动态性和群体性,有组织、有计划地通过身体练习实现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就能全面的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使学生身体和心理都能健康成长,就能保证学校体育工作质量和任务的完成,就能为全民族素质的提高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石鸥.面临考验的教育学边界:关于教育学三分科的理论思考.教育研究,2000(2).
培养高校学生创新能力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主要是依靠知识创新和知识传播发展起来的。创新是它的灵魂,而创新的关键在于人才。无论是知识创新还是技术创新,无论是经济竞争还是科技竞争,归根到底还是要靠大量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培养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才是时代的迫切需要。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进行的是前无古人的事业,改革的模式无路可循,唯有自己在探索中开辟自己的道路。作为发展中国家,要赶超世界发达国家立足于世界之林,只有依赖于大量创新人才作出贡献。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原有的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育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已不能适应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创新型人才,发展个性特长的需要。应试教育只能培养出记忆力好、善于考试和只会模仿的学生,不能培养出富有创造性和综合素质高的人才。我们应把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发展个性特长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去考虑,把协调发展上升为一种现代教育观念。因此,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是摆在高等学校面前的一项艰巨任务,高等学校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基地和摇篮,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必须多层次、全方位地培养高校学生的创新能力,把它作为教育改革的核心。
高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制约因素
在新技术高速发展的21世纪,我国现有的教育观念和人才培养模式已不能适应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要求,造成我国当代大学生创新能力普遍偏低的现象。因此,如何培养高校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就目前来说,制约大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因素主要来自个人和学校两个方面:
(一)个人因素
(二)学校因素
1.思维标准化
思维标准化泛指思维方向、方法和技能的规范化和模型化,是各国创新教育面临的共同挑战。在我国由于应试教育的实施,思维标准化的情况尤其严重,它对学生的独立思考有三种破坏作用:一是功能固着。功能固着指的是学生将某种对象的功能或用途看作是固定不变的,它是思维缺乏灵活性、独创性的突出表现。在学习中,功能固着突出表现在“一题一解”“一问一答”的思维惯性,缺乏“一题多解”“一问多答”的思维灵活性。二是权威迷信。权威迷信指学生绝对相信所学过的知识,全无批判意识,它导致思维的僵化和禁锢。三是思维惰性。思维惰性指学生不愿也不善于对学习内容作深入思考,通常是老师考的就学,不考的就不学,这种功利性的教学对创新的阻滞非常明显。
2.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单一
高校目前的教学仍以传授知识为主,教学方法仍以讲授为主。这种教学模式学生学得较被动,学习积极性不高,而且一部分教师的思路狭窄,创造性不强,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造成学生思维滞塞,缺乏质疑的品质,不会变通,从而影响了自身创新能力的提高。
3.专业范围狭窄,课程设置过细
4.重视认知发展,忽视情感教育
大学教育普遍重视学生的认知发展,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方面起了较大作用,为学生创新能力发展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但同时却忽视了学生的情感培养,忽视了最丰富、最有活力的情感因素,将教育过程变成了枯燥的发展智力过程。这种过程对培养创新型人才极为不利。
培养高校学生创新能力的思路和途径
(一)高校体制改革方面
1.转变教育观念
传统的教育模式把传授知识作为教育的首要任务,注重的是知识的传授和复制,而不是激发创造潜能。在今天市场经济的条件下,这种教育方式很难适应,因此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我们要充分意识到未来社会对素质的要求更高,加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已成为时代教育的必然特征。教育观念的转变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前提,高校作为培养高素质创造性人才的基地,时代必须赋予其新的要求与使命,不仅要传授大学生科学文化知识,而且要全面培养大学生的科技意识和创新能力。高校应站在迎接新世纪知识经济的高度,着手于培养高素质有创新能力的大学生,转变教育思想中不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价值观、质量关、人才观。牢固树立创新教育、素质教育、终身教育、开放教育和个性教育的新型教育观念。
2.推进教育体制的创新
为了扫除高校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培养的体制,必须改革包括教育领导与管理体制、办学体制与各种教育教学中落后的管理体制。建立以现代学校教育制度为核心的管理体制和办学体制,确立学校独立办学的法人地位,给学校充分的创造性办学的空间,为学生的创造性发展提供制度保障。真正使教育教学的管理适应学校的发展,为学生的创新性发展,为使他们成长为优秀的创新人才开辟广阔的道路。
3.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
4.推进启发式教育
启发式教育的基本精神是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自觉主动的学习,引导学生善于发现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完善的人格,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发展,成为终身学习、自主学习的主人。这些基本精神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紧密相连,都可以成为一切教育教学的行动指导。推进启发式教育,为学生的创造性发展注入活力和生命力。
5.改革考试方法,建立全新的评价体系
创新的教学评估应突破传统教学教什么就考什么的套路,而要大力倡导学生对考核的自主性与参与性,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精神。高校的考试可以实现知识与能力并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点测试大学生理解、掌握、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和实践能力。可以采取以过程性考察为主,终结性考察为辅,自我考评和集体考评相结合的评价机制;可以采取书面答卷与科研论文、产品设计、社会调查报告、图解、图示、案例分析等相结合的形式,做到既考知识,又考能力和素质,以促进大学生积极主动地提高自身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创新意识与思维培养层面
1.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一种独特的思维意识,常表现为不受传统思想观念的束缚,敢于大胆联想和想象。虽然创新是人类的基本特征,但积极主动的创新意识的形成却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要靠后天的培养。促进学生实现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使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由地航行在知识海洋中,有利于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第一,集体学习方式。将各种教学信息传递给每一个学生,使学生掌握培养创新思维必备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迸发出创新的火花。
第二,自主性学习方式。学生自主控制的个别化学习方式,以教师解惑为辅。这种方式能有效的实现学生个性的发展,使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知识、经验、任务、需求和学习风格来使用信息。
第三,多层次学习。高等教育的学习环境包括“动作”“图示”和“符号”等信息表达方式。网络提供的信息介于“有目的直接的活动”和“以符号传递经验的抽象方式”之间,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
2.强化问题意识,刺激创新思维的形成
思维是人脑处理问题的运动过程。创新始于问题,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强化问题意识,鼓励大学生提出问题,发现问题,进而解决问题。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探索精神、创造思维。在课文的重点、难点、疑点处设置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起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培养学生求同思维与求异思维的统一,集中思维与发散思维的统一,抽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统一等等。
3.更新思想观念,着力培养创新型教师
(三)具体教学实践层面
1.在教学活动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高等教育面对的青年学生,其心理发展和思维能力已达到了一定的水平,有一定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具备了脱离教师传授而独立获取知识、探求问题的能力。如果还一味填鸭式的“满堂灌”,势必脱离大学生的知识和心理实际,压抑学生独立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因此,高校的教学方法要适应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在教学的实践环节中,如课程设计环节和综合训练环节,除了基本的知识技能的学习内容外,增添训练创新思维的内容,改变一些陈旧的内容,在创新教育中改变那种教师单向灌输的教学方式,采用启发式、交流式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创新能力只有在这种充满主动性的教学过程中才能一点点积累起来。
2.教、学、研三者的有机结合
科学研究是高校的一项重要任务,如何使教学研三者有机的结合对培养高素质人才是至关重要的。对大学生而言,如果把知识的接收和问题的探究结合起来,不断参与和从事科学研究,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科研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实施学研结合的教学活动中,学生的科学研究可以结合当前的学习内容,不必过于精尖和高难。许多学科的作业往往就可以设计成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的科研作业。为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教给学生科学研究的方法,教会学生使用图书资料,学会查找和利用信息,掌握基本的科研程序和步骤,体验科研过程。同时制定出鼓励学生从事科研的措施,引导学生参与和进行科研活动,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