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月底,“猝死”的产品越来越多,各种宣传大坑也是越来越多了。
像上个月财子刚跟大家讲过,
线下银行,有人用现金价值增长率当做收益忽悠人,没想到最近居然忽悠到线上来了。
而且手段不止这一种,真给人恶心的够呛!
1、大坑!现金价值增长率≠实际收益率
这点之前讲过,但太容易混淆,所以还是有必要再跟大家强调一下:
现金价值的增长率≠实际收益率
以这款产品举例,
比如投保第15年3.58%的收益率,
是直接用第15年现金价值-第14年现金价值=558419-540512=17907元,
再用这个数字,直接去除以本金50万,得到3.58%的增长率。
以此类推,越往后,收益率越高,
甚至能达到6%+的收益率,让你觉得这产品简直太牛了!
但是,这样算下来的收益率,和真实情况一点关系都没有。
真想看一款产品的实际收益,只能去算IRR(内部收益率),财子以前跟大家讲过计算方法,这里不再赘述,
2、注意,保额增长率≠实际收益率
这种话术非常常见了。
从去年3.5%的产品下架就一直有人在用,到了今年居然还是有人在用。
很多朋友对增额终身寿的收益了解并没有那么清晰,看到条款白纸黑字写了3.0%,就觉得一定没问题。
但很可惜,只要你这么想了,问题就大了。
问就是在拿条款忽悠人。
条款中按照3.0%增长的“年度保险金额”,它最多也就影响身故的赔偿,
只有在交完费且被保人大于18后噶了,算赔偿金时,年度保险金额才有可能被用到,实际上和增额寿的收益一点关系都没有。
对于储蓄险,
到手的钱和现金价值有关,收益率真的只需要认准IRR就行了。
(IRR计算方法同上)
增额终身寿实际收益具体是多少,需要通过现金价值来测算。
再加上本身产品有回本期,实际上前期压根儿达不到3.0%的收益的,更别说每年按照3.0%复利递增了。
3、看清收益,别混淆年化单利和复利
听起来很简单,但有不少人会上当:
要不,宣传时直接跳过了复利的解释,用单利来迷惑大家的眼睛;
要不,只说单利不说IRR。
比如这样,封面直接摆出一个很大的数字,进去发现是单利;
仔细一算产品的IRR真实收益,发现才2%出头,差得远。
咋说呢,这么宣传也没什么毛病,但确实有点太讨巧了。
毕竟平时大家宣传储蓄险都是复利增值,这么写很多人都会默认是高复利产品了。
实际收益并没有那么高。
简单跟大家说下单利复利的区别。
复利,就是利滚利,利息也计算利息,储蓄险增值就是复利增值的一种,
比如X%的利率,存n年,一般本息和=本金*(1+X%)^n。
而单利,就是只有本金才计算利息,
比如银行存款,到期还本付息,就属于单利,一般本息和=本金*(1+n*X%)。
本身而言,单利复利的计算方式都是对的,
但混淆这两种利率之后,再以此去卖自己的产品,这行为才是真的过分。
因为储蓄险基本都是复利计息,
像是本金10万,同样4%的利率,
前期差距很小,但到30年,差距就有10万多,50年差距甚至达到41万多!
所以,挑选产品时:
对于增额终身寿险,目前都还是预定利率3.0%的产品,
长期IRR算下来都只会贴近3%,不会超过3%。
而养老年金,长期有在3%以上的可能,但复利不会夸张到7%、8%……
大家心里大概有个数字,超过就得拉响警铃了。
4、现在的万能账户,不懂千万别碰
讲这个没别的原因,主要还是收益问题。
以前的万能账户什么样?
保底利益写进合同,而且保底利率能达到3%,
不管经济有多不景气,都能达到这么高的收益,可以说压根儿不用考虑折损。
再加上万能账户本身又比较灵活,不像增额寿本体一样需要审批,完全能够当做一个高收益的活期账户去使用。
可现在呢?
万能账户经过不断的调整,曾经的优势几乎已经没有了。
现在万能账户的保底利率已经降到2%,收益完全没有亮点。
而且非常重要的一点是,没法无限制的往里存钱了。
本身很多人附加万能账户就是为了当活期赚钱用的,现在直接卡了脖子,用处大大降低了。
看到万能型的产品就可以直接pass。
要么,这产品直接就是主险到期,自动转入万能账户的产品,
要么,产品干脆就是万能账户。
不管哪个,在目前的市场环境下都没什么优势。
而且,万能账户调整后,
对目前想锁定利率的朋友们来说,甚至算的上坑了:收益不高,还有上限。
真要考虑入手产品,直接认准固收类的产品,增额终身寿或者养老年金都可以。
5、注意分红产品:预期收益不一定拿得到
最后一点则是有关分红的,不算坑,但需要跟大家提个醒。
这个月下架的储蓄险,几乎都是固收类的产品,也就是单纯的增额终身寿、养老年金这种类型。
但有些朋友会看到高于3%IRR收益的产品,很多都是分红产品,加了分红收益的。
比如这样:
分红产品今年和大家讲过很多次:
保底会比固收类产品低一些,但可以依靠分红去够到更高的收益上限。
产品是好的,但要注意一点:
分红部分是浮动的,是预期收益,不一定能拿得到。
如果一些朋友,本身并不愿意去接受这点浮动的风险,更喜欢固收,
那近期还是要擦亮眼睛看清产品,别只顾着收益忘了看产品类型。
写在最后:
其实到这会儿了,各种坑,无非就是拿各种计算逻辑来绕晕大家,让大家误以为是收益率。
储蓄险真的很简单,
增额寿看现金价值,年金险看领取和现金价值,收益率只认准IRR,
这就够了。
实在分不清,或者担心自己被业务员坑的,
可以直接按照前面教过大家的方法计算IRR,或者直接来找财子(sidacaizi0303)都行。
——————————
作为经历过4.025%和3.5%时代终结的人,我只能说,预定利率下调带来的收益差别可以说是断档性的,真正有想法的朋友,财子不希望大家错过这个机会,但也不希望在市场的鼓动下晕晕乎乎就上车。所以真正该科普的,这几天还是得给大家讲明白,起码了解过,再去考虑入手。1、什么是储蓄险?储蓄险就是带有储蓄功能的保险,风险极低,和银行定期存款类似。本质上就是一个“存钱罐”,能够保障未来养老、孩子教育、家庭经济这种没钱花的风险。2、储蓄险都有什么类型?比较常见的其实就是增额终身寿和养老年金。再往下细分,还会有分红型和万能型这类包含浮动收益的产品。为了方便大家理解区分,财子给大家做了张表格:
接着,投资得来的钱,去掉承诺的收益、成本等等,剩下来的就是利润。200亿的可投资保费,哪怕只获利1%都有2个亿。重点是这笔保费资金足够优质,能去投资一些很牛X、很稳定的项目,比如南水北调、比如京沪高铁,都是一等一的现金奶牛,给大家3%的收益还是很轻松的。再说保单。一纸合同,把所有的收益都写的明明白白清清楚楚,该是多少就是多少。像一般的增额终身寿和养老年金,的确是保本保息、收益确定,合同里会把现金价值表写的清清楚楚,哪一年,现金价值有多少,没有任何不确定的地方。但这里要提醒大家的是,一般的分红险、万能险,虽然保本,保底利率也写进合同,但是保底收益以外的部分,是浮动不保证的。4、为什么建议用储蓄险锁定利率,收益如何?很简单,目前储蓄险的收益率,是秒杀其他无风险收益产品的。
比如国债,3年期收益率只有2.38%,5年期2.50%,甚至20年期都降到了2.49%。短期打不过储蓄险,长期随着负利率的加重,更难匹敌。
而且储蓄险一般都属于人寿保单,受“保险保障基金”保护,即便保险公司破产,也会依法转移到其他的保险公司,效力依然有效。另一方面,保险或多或少押上了GJ的一部分信用,在GJ力量的支持下,保险能赚多少钱,什么时候赚钱,全部写入合同,说到做到。完全不用担心,而且足够稳定。7、这次储蓄险预定利率调整,影响有多大?直白点讲,下个月开始,无风险的高收益产品是真的完全没了。新上的产品,收益可能比大家预想中还要低很多。一方面是预定利率本身就在降低,3.0%和2.5%的产品收益差距已经非常大了。
第20年时,0.5%的复利下调幅度,就会产生大约10%的收益差距,大概会少拿10万多;第30年时,2.5%的产品和3.0%的产品,收益差距拉大到几乎18%,会少拿20万左右;到了80岁时(第50年),这种收益差距已经达到51万了,下降了差不多25%。本金才50万,这直接就少拿了一倍本金!往小点说,直接损失两辆小米SU7;往大点说,这可是直接损失了小城市一套房的首付啊!另一方面,报行合一还在继续落实,未来产品的收益可能要比现在更低一档。表面上看是0.5%的利率下调,实际收益差距可能远不止0.5%。
用增额寿来举例,目前3.0%的预定利率,一些产品的实际收益率还可以做到2.7%左右;但如果未来严格执行报行合一,那20-30年这个阶段,2.5%的增额寿实际收益可能只有2.0%左右。表面上0.5%的收益差距,实际上可能还得再拉大到0.7%甚至更高,前面算下来50万的差距,到了下个月,差距可能会变成60万、甚至70万!你以为可能会差两辆小米su7,实际上已经差3辆了。8、如果现在这个节点想入手储蓄险产品,有什么推荐的吗?(1)增额终身寿先说增额寿吧,鑫玺越下架之后,目前好点的产品是星盈家(虎啸版)。
星盈家虎啸版允许0-70岁的人投保,年龄限制较为宽松,缴费期限也可以灵活选择,支持趸交/3年/5年/10年交,对高风险职业人群也很友好,1-7类职业都可以买。这款产品严格来说收益会比鑫玺越低一丢丢,但减保要求没那么严格,每年度累计减少金额不超过基本保额20%就行。
而且保单权益非常丰富,还可以附加保底利率2%,目前结算利率3.5%的万能账户。此外满足条件后,还有养老社区可以对接,优势很大。至于收益,算是目前市场下固收类增额靠前的了,以30岁男投保,年交10万为例:
现在距离大下架真的也没几天了,如果大家真的有疑问,千万别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