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霸主齐桓公,有胆有识,能捐弃前嫌任用管仲,夹辅周室,心忧天下诸侯,成就霸业。但同样,齐桓公的毛病也不少。好色,任用小人,迟疑不决,不能在生前选定继承人,这些都算是,最后导致一个凄惨的下场。
齐桓公称霸三十七年,桓公霸政时期纵观春秋来看,是中原地区难得的安定鼎盛时期。齐国的称霸策略大致就是:结邻国、驱戎狄、御荆楚,从而捍卫中原。齐桓公会盟诸侯,周王也派人送胙肉来,并且让齐桓公不必拜谢,但齐桓公仍然下堂拜谢再升堂受赐。晋文公则不同与齐桓公。晋文公在帮周室平定了王子带之乱后向周襄王“请隧”。希望自己死后也能以天子的隧道之礼下葬,但是被周襄王拒绝了。
“霸主”是春秋时期称霸的诸侯国国君,这是春秋时期特有的现象。先有齐桓公,然后才真正有了“霸主”的概念。齐桓公以后又有不少诸侯继之称霸。但真正意义上称得上是“霸主”的,齐桓公还是第一人。后世所称之“霸主”又各有不同。
管仲出身卑贱,没有世卿世禄的家世,当过商人,三次求官被逐,三次打仗时逃跑。但管仲的朋友鲍叔牙一直认为管仲非常有才能。
公子纠死后是鲍叔牙从鲁国要回管仲,并推存给齐桓公。管仲和齐桓公握手言和成为君臣,管仲在齐国进行了一系列改革让齐国日益强大。齐国的强大是齐桓公霸业的坚实基础。
齐国有三位“废公”,公孙无知是“前废公”。他一死,君位虚悬,就引出了著名的公子纠与公子小白争位。
公子纠有两个师父是召忽和管仲,公子小白有一个师父就是鲍叔牙。但公子纠的运气实在是差了点。小白真是太会演了。
宣姜的一生结了两次婚。
头婚嫁给卫宣公,生了两个儿子:公子寿和卫惠公。二婚嫁给前夫的儿子昭伯,又生了五个儿女:一个女儿“齐子”嫁给了宣姜的弟弟齐桓公,应该就是齐桓公的宠姬长卫姬。两个儿子都做了卫国国君,“卫戴公”和“卫文公”。还有一个女儿嫁给了宋桓公,生了宋襄公。
宣姜最有名的一个女儿是春秋时期著名女诗人“许穆夫人”。《诗经*鄘风》里有一首诗《载驰》就是许穆夫人写的。卫戴公死后,许穆夫人归国吊唁时写的作品。直接导致了春秋另一霸主宋襄公和齐桓公复杂的关系:齐桓公既宋襄公的舅姥爷,又是宋襄公的姨父。怪不得齐桓公那么信任宋襄公,把自己的继承人公子昭托付给宋襄公。
春秋时期的婚姻讲究“结两姓之好”。齐桓公的姐姐宣姜被父亲齐僖公嫁到卫国去,目的是姜齐与姬卫以婚姻关系结盟。
宣姜无疑是可怜的,因为她不能由着自己,先被预订给公子急,又被迫嫁给未婚夫的父亲卫宣公。卫宣公去世后,卫国人还没怎么样,娘家齐国却又逼迫宣姜嫁给昭伯。昭伯是卫宣公的另一个儿子,是公子急的兄弟,这就是宣姜二婚的丈夫。
与姐妹无礼,弄死妹夫,找人当替罪羊,对大臣无威无信,还有一个暗中窥伺的堂兄弟……
齐襄公完全不清楚自己的处境。只是最后没想到,只有两个寺人为了他不惜自己性命。齐襄公终于退场,静待齐桓公登场。
齐襄公的父亲齐僖公把自己的侄子公孙无知视为亲生儿子,结果没想到给自己真正的儿子齐襄公找了大麻烦,给齐国也找了大麻烦。
当然啦,要是没这个大麻烦,也就没有后来的一代霸主齐桓公了。齐襄公外有父亲给自己竖敌,内有自己说话不算话为自己竖敌,所以最后导致这么一个结果,也是一点不冤的。
据说齐地有个规矩:家中的长女不出嫁,一辈子留在娘家主持家祠的祭祀。这个规矩是哪儿来的呢?
《汉书*地理志》里讲到过:春秋初期齐国国君齐襄公很淫乱,姑姊妹均不嫁,暗指襄公乱。为了掩盖这种行为,齐襄公就下令齐国之民家中长女都不得嫁,在家主持家祠祭祀,称之为“巫儿”。如果家中长女出嫁了,对于家里是不吉利的事,到汉代仍以为风俗。
父亲是春秋初期的小霸,弟弟是春秋真正的第一霸主,有这样的父亲和弟弟,齐襄公几乎被秒成渣。
西周灭亡,东周兴起,在这个关键时刻,有几个诸侯国表现突出,交替兴起,分别是:秦国、晋国、齐国和楚国。秦国取周土,晋国定天子,楚国开疆土,齐国初会盟。
齐桓公能成为春秋第一霸主,离不开他的爷爷齐前庄公吕购的远见卓识,更离不开爸爸齐僖公的小霸之功。作为春秋三小霸之一齐僖公的儿子,齐桓公终于尊王攘夷称霸中原了。
这是一个拼祖宗的时代,姜子牙的祖上是四岳,他本人是周武王岳父、周成王姥爷。
遥远的东夷曾经是殷商的旧势力所在地,所以周公旦把它托付给值得信任的姜子牙。姜子牙是齐国的始封君齐太公。真正就国的国君是姜子牙的儿子、周武王的小舅子、周成王的舅舅齐丁公吕伋。齐桓公称霸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姜姓吕氏与周王室的密切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