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你应该知道和所不知道的

随着今年初我国第三颗北斗导航卫星发射成功,中国自主研制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便进入了组网高峰期,预计在2020年左右形成覆盖全球的卫星导航定位系统。随着中国“北斗”系统的建成,将使中国在卫星应用方面摆脱对国外卫星导航系统的依赖,并带动一大批高技术产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而这其中,不能没有物联网。

2009年如果是中国物联网元年,2010年将是中国物联网产业发展最关键的一年。

在2010年我国的政府工作报告所附的注释中对物联网有如下的说明:是指通过信息传感设备,按照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它是在互联网基础上延伸和扩展的网络。

“现在很多地方都在建物联网中心,但是通过我们所做的一个物联网的咨询项目,我感觉一些地方技术准备、规划还不够。不是说不能建,而是要规划好,要考虑到怎样才能融入产业链中,冷静地看待产业分工。”“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是短期行为,要着眼长远,从技术研发做起。我只是担心,最后很多技术还是要靠国外,那就失去发展物联网的意义了。”

中国工程院副院长、院士,我国光纤传送网与宽带信息网专家邬贺铨,将带领大家走进物联网的真实世界,让你我共同徜徉在正处在革命中的一种网络时代新生活的咫尺梦境。

策划:章勇

执行:王文娟韩言铭

邬贺铨院士为“物联网”正名

物联网你应该知道和所不知道的

从传感网到物联网

RFID:物联网的最早应用

RFID(射频标签)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供应链,这是物联网的最早的应用。Gartner公司报告2009年RFID系统在全球供应链市场规模达到100亿美元。RFID已从第一代最基本功能、第二代RFID(抗碰撞、可重写、外天线和识别功能)、第三代传感RFID(半无源、传感、监控、数据处理、通信、功率管理功能)到第四代主动RFID(有源设备、监控、传感器、数据处理、通信、功率管理、本地化功能),还将发展到第五代交互RFID(智能设备、无源—有源、监控、传感器、数据处理、网络通信、功率管理、本地化-定位、与用户交互功能),此时,RFID与传感器的界限已很难区分。

传感器网,何许物?

传感器是物联网的重要感知器件,在ITU-TY.2221建议中定义传感器为敏感物理条件或化学成分并且传递与被观察的特性成比例的电信号的电子设备。定义传感器节点是由传感器和可选的能够检测数据处理及联网的执行元件组成的设备。传感器网——包含互联的传感器节点的网络,这些节点通过有线或无线通信交换传感数据。

传感器网络可以以自组织(Adhoc)网方式工作,但其与自组织网应用上有不同:传感器网络中的节点数量大,节点的配置非常密集;传感器节点的位置并不一定需要预先设计和计算,传感器网络拓扑的变化十分频繁;传感器网络中的部分或全部节点可以移动;传感器网每个节点既是终端,也可能又是路由器;传感器节点不一定有全球性的标识;传感器节点的电能,计算能力及存储器容量都很有限;传感器网络主要用广播方式通信,而大部分Adhoc网络基于点到点通信方式。

何为物联网?

欧盟关于物联网的定义(InternetofThings:StrategicResearchRoadmap,CERP-IoTSRA,firstpresentation16September2009):物联网是未来互联网的一部分,能够被定义为基于标准和交互通信协议具有自配置能力的动态全球网络设施,在物联网内物理和虚拟的“物件”具有身份、物理属性、拟人化、使用智能接口并且无缝综合到信息网络中。在2010年我国的政府工作报告所附的注释中对物联网有如下的说明:是指通过信息传感设备,按照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它是在互联网基础上延伸和扩展的网络。

物联网(InternetofThings)的主要特征——在物联网中连网的每一件物体均可寻址,每一件物体均可通信,每一件物体均可控制。物联网强调的是认知,是互联网从感知平台到数据挖掘的拓展。

物联网的组成包括三部分,即泛在化的传感单元及网络、异构性的互联网基础设施、普适性的数据分析与服务。

物联网与互联网

当前关于物联网与互联网的关系有一些模糊概念需要澄清。物联网的底层借助RFID和传感器等实现对物件的信息采集与控制,通过传感网将一组传感器的信息汇集,并连到核心网络;基础网络是物联网的重要组成部分,用于承载物物互联或物与人互联的信息传递;物联网的上层实现信息的处理和决策支持。物联网可用的基础网络可以有很多种,根据应用的需要,可以采用公众通信网络,或者采用行业专网,甚至新建专用于物联网的通信网。互联网既可以连接人也可以连接物,既可以连接虚拟世界也可以连接实际世界。通常互联网最适合作为物联网的基础网络,特别是当物物互联的范围超出局域网时,以及当需要利用公众网传送需处理和利用的信息时。

尽管下一代互联网将以支持物联网的应用作为主要目标之一,但物联网并不是互联网的下一代,物联网可以说是互联网上一种业务或应用。物联网与互联网上传统业务相比有不同的特点:在物联网以公众网络(例如互联网)作为基础网络平台的情况下,物联网相当于互联网上面向特定任务来组织的VPN;互联网是全球性的,但物联网往往是行业性的或区域性的;一些物联网的应用例如智能电网对网络承载平台的可靠性有很高的要求;物联网的行业应用的多样性与承载平台的通用性之间需要有中间件来适配;物联网的上层即智能信息处理、数据挖掘与决策支撑等是传统互联网业务不一定需要的功能。

物联网的进一步发展是泛在网(UbiquitousNetworking),ITU-T给出泛在网的定义[ITU-TRecommendationY.2002(Y.NGN-UbiNet),OverviewofubiquitousnetworkingandofitssupportinNGN]:在预订的服务的情况下,个人和/或设备无论何时、何地、何种方式以最少的技术限制接入到服务和通信的能力。

传感网、物联网与泛在网的区别与包含关系可以概括如下:是否利用基础网络是传感器网与物联网的主要区别,物联网的感知单元除了传感器外还包括如RFID、红外感应器、GPS、激光扫描器、二维码、内置移动通信的各种模块等;泛在网与物联网的主要区别是从物与物通信到物与人以及人与人通信,而且泛在网涉及多个异构网的互联。

物理对象,不论是智能的或非智能的物体数量非常巨大,需要联网互动、通信、控制以便参与业务流程或管理的物件,其数量也比人口多百倍

中国工程院副院长、院士,我国光纤传送网与宽带信息网专家邬贺铨

识别技术

识别技术需要支持现有的和未来的识别方案,能够与在互联网和WWW中已经使用的诸如统一的资源识别(URI)结构所互通,未来需要研究全球识别方案、识别管理、识别编码/加密、匿名、使用识别和寻址方案的认证和储存管理、认证和寻址方案、全球查号业务和发现业务。

体系技术

在异构物品及其环境中的可扩展性、模块化和交互性是物联网的关键设计要求,需要研究分布开放体系,该体系具有端到端特征、异构系统可交互性、随遇接入、清楚的分层和应对物理网障碍的可生存性;研究基于节点对等通信的无中心自治体系;研究云计算技术、事件驱动体系、断连操作与同步。

通信技术

需要研究以下方面:物联网能效优化的通信;多频无线前端和协议;通信频谱及频率分配;软件定义无线电;认知无线电;具有协议间通信能力的能效无线传感器网;后IP的无连接通信;高性能可扩展算法和协议。

网络技术

网络发现

在物联网中,网络是动态变化的,新的物品的加入将改变网络的拓扑,而且物品的特征还会随自治程度而变,自动发现机理和映射能力对网络管理至关重要。目前可参考使用的在LAN级别的发现协议有WS-Discovery(作为WS-DD的一部分)、Bonjour和SSDP(作为UPnP的一部分)。

软件与算法

需要研究开放中间件平台;能效微操作系统;能量感知的操作系统及其实现;实现自优化、自配置、自愈的分布自适应软件;基于交互单元/模块抽象的资源和网络功能的轻型开放中间件;目标交互的语言、仿生算法(例如自组织)和游戏理论;避免增加复杂性和节能的自管理技术;提高安全性和隐私性的口令分配机理;在普适和动态环境中优化资源分配的算法;库存管理、产品调度和数据挖掘的数学模型及算法等。

硬件

硅IC技术、纳电子与高分子聚合物电子支持超低功耗、低电压和低漏电设计。需要研究纳米技术、自配置自优化自愈电路体系、天线、能效的射频前端、嵌入的传感器、激励器、低成本制造技术等。

数据和信号处理技术

需要研究语义互操作性、服务发现、服务组合、语义传感器Web;数据共享与合作;自治代理;人机接口;边缘处理、过滤和集成;QOS和流处理。

发现和搜索引擎技术

网管技术

物联网的网管不仅是对设施,还要包括对流量和拥塞管理,这要求识别突发的过载,监视物联网和Web的应用,识别黑客的冲击。需要研究身份、关系和信誉管理。

功率与能量存储技术

需要研究电池和能量存储技术、MEMS和微系统的能量获得/提取技术、静电、压电和电磁转换方案、热电系统和微致冷、光伏系统、微燃料电池和微反应器、微引擎、微功率IC和换能器、能量存储和超电容技术、能源消耗映射、硬件元件的细颗粒测量/估计功率技术、基于能量优先调度的软件技术。

安全与隐私技术

需要研究对网络设备的智能和自感知行为使能的事件驱动代理,研究对异构设备的隐私保护技术,研究无中心的认证和可信的模型,研究能效加密和数据保护技术,研究云计算的安全和可信性,研究物品和网络的认证技术,研究匿名机理,研究云计算的安全与可信性,研究在物品合作“云”中数据拥有者的接入和使用权等。

物联网的支撑技术与标准化方向

物联网在工业领域应用

智能电网

因发电与用电量不匹配,电网利用率很低,美国也仅有55%。每年美国因电网扰动与断电损失790亿美元。智能电网使用健壮的双向通信、高级传感器和分布式计算机来改善电力交换和使用的效率,提高可靠性。以前因发电量不平稳难以接入电网的风电、太阳能等分布式能源可以用于补助主网发电。智能电网实时监控用户的电力负荷,赋予消费者选择电价和能源类型的权力。

智能交通

据统计,交通拥堵造成的损失占GDP的1.5%到4%。美国每年因交通堵塞燃料损失相当于装载58个超大型油轮的装载,每年的损失高达780亿美元。利用物联网技术可以实时监控交通流量,优化交通网络设计和管理。欧盟认为通过利用ICT优化物流安排和智能流量管理,还可以帮助交通运输效率提升17%。

智慧物流

2006年物流成本占GDP的比例:日本为11%,美国为8%,欧盟为7%,中国为18%(其中运输成本占55%,存储成本占30%)。使用分析和模拟软件可以优化从原材料至成品的供应链网络。帮助企业确定生产设备的位置,优化采购地点,亦能帮助制定库存分配战略,降低成本,减少碳排放,改善客户服务。

智慧医疗

智能建筑

物联网在其他领域的使用

物联网在农业、流程工业、环境监测、节能降耗、安防保卫、智能家居、媒体娱乐、保险业等都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物联网在重要领域的应用

参考资料:

[1]EuropeanResearchProjectsontheInternetofThings(CERP-IoT)StrategicResearchAgenda(SRA),InternetofThings–StrategicResearchRoadmap,15SEPTEMBER,2009.

可以预见,继计算机、互联网与移动通信网之后,物联网将带来信息产业新一轮的发展浪潮,更是一场世界性的新技术革命,必将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产生深远影响

培育新兴战略性产业,我国无线传感器网技术研发和标准化已经起步

在专项三无线传感器网总体研究课题的支持下,我国开展了一系列的国际国内标准推进工作。由我国提出的无线传感器网络标准体系、技术领域等已被原ISO/IECJTC1传感器网络研究组(SGSN,该研究组已经与2009年10月正式转化为制定标准的传感器网络工作组,即ISO/IECJTC1WG7)的技术文档所采纳,可作为日后传感器网络工作组开展工作的参考依据。在中国、美国、挪威、德国、韩国、英国等国家的推动下,ISO/IECJTC1WG7工作组(WorkingGroupOnSensorNetworks)的建立,为我国在传感器网络国际标准制定中取得重要话语权奠定了基础。在工作组中我国担任了“传感器网应用和服务参考架构”以及“传感器网安全框架”提案的联合编辑。另外,由我国提出并担任编辑的“智能传感器网络协同信息处理支撑服务和接口规范”也已经进入了新工作项目投票阶段。术语、总体技术规范、网络传输协议、安全机制、标识、传感器接口等6项国家标准已经立项,为形成无线传感器网标准体系、产业分工和产业链奠定了重要基础。

我国提出的F-DSSS物理层技术标准和EGTS媒体接入层技术标准已被IEEE802.15.4所采纳,基于上述标准的低功耗核心芯片已顺利完成第一版样片的研制,同时正在开展全球第一款针对IEEE802.15.4e的专业测试平台的研发。

基于已有的中国移动M2M(物与物)平台,初步实现了传感器网与TD-SCDMA网络的结合方案,并在智能家居、智能停车场管理系统等得到了验证,为下一步实现传感器网和TD的融合以及物物互联奠定了重要基础。

延伸阅读

2010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政府工作报告》所涉“物联网”部分

1.“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部分

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国际金融危机正在催生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占经济科技制高点,决定国家的未来,必须抓住机遇,明确重点,有所作为。要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医药、信息网络和高端制造产业。积极推进新能源汽车、“三网”融合取得实质性进展,加快物联网的研发应用。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入和政策支持。

2.注释部分

物联网:是指通过信息传感设备,按照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它是在互联网基础上延伸和扩展的网络。

THE END
1.网络安全中的无线传感器网络安全能量受限性:由于感知节点的能量来源有限,因此需要设计低能耗的安全算法以延长网络寿命; 无线传输: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数据传输容易受到窃听和干扰,需要保障数据的机密性和完整性; 节点部署环境恶劣:感知节点通常部署在野外或者工业环境中,容易受到自然灾害或人为破坏,需要考虑安全可靠性。 https://www.jianshu.com/p/7d05170e8cfb
2.无线压力传感器的精度如何受环境因素影响?以下是环境因素对无线压力传感器精度的影响: 温度:温度变化会使传感器的敏感元件特性改变,导致零点漂移和灵敏度变化,产生测量误差。一般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使精度下降,超出正常工作温度范围,影响会更显著 湿度:高湿度环境可能使传感器内部元件受潮、腐蚀和老化,损坏电路和敏感元件,影响测量精度,尤其在长期处于高湿度条件下时https://m.elecfans.com/article/6364353.html
3.无线传感器网络面临的挑战有哪些汽车问答无线通信和低功耗嵌入式技术的飞速发展,孕育出无线传感器网络(Wireless Sensor Networks, WSN),并以其低功耗、低成本、分布式和自组织的特点带来了信息感知的一场变革,无线传感器网络是由部署在监测区域内大量的廉价微型传感器节点,通过无线通信方式形成的一个多跳自组织网络。信息安全很显然,现有的传感节点具有很大的安全https://m.58che.com/wenda/804360.html
4.通信工程师:电信网络管理基础知识测试题(每日一练)263、多项选择题 资源管理对网络割接/优化支撑的关键环节包括()。 A.分析掌握网络资源的分布和业务承载情况 B.通过资源系统进行割接优化影响分析 C.根据资源系统导出割接/优化所影响的客户和业务 D.核实割接前后业务承载信,释放割接前业务所占资源 点击查看答案 264、多项选择题 无线接入网能力指标分为()两种能力http://www.91exam.org/exam/87-4535/4535134.html
5.哪些因素会影响空调温度传感器的寿命?影响空调温度传感器寿命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1. 质量问题:本身质量差的传感器,在使用中容易出现故障,缩短寿命。 2. 安装不当:位置不对或与室内机连接不良,影响其准确感知温度,长期可能导致故障。 3. 环境因素:使用环境恶劣,如灰尘多、潮湿等,容易使传感器脏污,影响传感效果和寿命。 4. 线路故障:传感器的连接线https://www.pcauto.com.cn/ask/454039.html
6.无线传感网络技术与应用知识考试复习题库(含答案).docxPAGE PAGE 1 无线传感网络技术与应用知识考试复习题库(含答案) 一、单选题 1.气体传感器是一种把气体中的特定成分检测出来,并把它转化成()的器件。 A、电信号 B、模拟信号 C、数字信号 D、频率信号 答案:A 2.天线主要工作在OSI参考模型的哪一层?() A、第1层 B、第2层 C、第3层 D、第4层 答案:Ahttps://m.book118.com/html/2023/1112/8075120042006005.shtm
7.无线传感技术范文11篇(全文)目前常见的无线通信网络包括移动通信网、无线局域网、蓝牙网络、Ad Hoc网络等, 无线传感器网络与无线通信网络有着本质的区别:无线通信网络的主要功能是提供网络上点对点的建立连接、互相通信和操作, 为数据共享提供正确、可靠的传输, 而由微型传感器节点构成的无线传感器网络则一般是为了某个特定的需要设计的, 是一种基于https://www.99xueshu.com/w/ikeycxrkmuld.html
8.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中的关键性问题无线传感器网络被布置在无人值守的环境中时,更换能源几乎不可能,为了节约能源,发射功率要尽可能小,传输距离要短,节点间通信需要中间节点作为中继。在地震救灾或者是无人飞行器中,网络的自动配置和自动康复功能显得异常重要,而大规模的多跳无线传感器网络系统的可测量性(scalability)也是一个关键问题。实现可测量性的一种https://blog.csdn.net/weixin_33970449/article/details/92167515
9.组织生活会发言记录(通用10篇)实际应用中, 构成无线传感器网络的传感器节点是海量的, 并且被部署到各种不同的目标环境中, 这就要求传感器节点是低成本的, 只有有限的能量、有限的处理能力、较弱的抗干扰能力[5]。任何一个传感器节点受到扰动, 或者传感器节点的无线通信受到影响, 都可能使系统彻底偏离原来的网络形态。 https://www.360wenmi.com/f/filew9ystl1k.html
10.基于ZigBee技术的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的设计与实现AET核心设计一种用于温湿度测量的无线传感节点,为了降低节点功耗,在ZigBee协议栈的基础上进行改进,为传感节点设计了空闲、触发和主动等3种工作模式,使节点能够按照实际需求控制采样的时机和速率,以减少传感节点用于无线通信的能量开销,从而满足无线传感器网络对节点低功耗的设计要求,同时根据已知参数预测传感节点寿命,并通过http://www.chinaaet.com/article/166108
11.4.3无线传感器网络无线传感器网络与其所在的物理环境密切相关,并随着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地变化。这些时变因素严重地影响了系统的性能,因此要求无线传感器网络系统要具有动态环境变化的适应性。 网络节点采用短距离低功率无线通信技术,通信覆盖范围一般只有几十米,需要多跳中继传输才能把数据发布到收集信息的基站。环境因素的影响会导致通信质量http://www.360doc.com/content/23/1123/18/55518189_1105043584.shtml
12.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多sink部署和路由算法研究在大规模无线传感器网络中,部署在环境中的传感器节点一般是由微型电池供电的,能量有限且在应用过程中不易更换,在网络中部署多个sink节点,能够减少普通传感器节点到sink节点的跳数,减少数据转发过程中的能量消耗,避免某些传感器节点过早死亡,从而延长网络的寿命。无线传感器网络中sink节点部署的个数和位置以及能量高效的路由https://wap.cnki.net/lunwen-1016707661.html
13.无线传感网络基础知识无线传感器网络(Wireless Sensor Networks, WSN)是一种分布式传感网络,它的末梢是可以感知监测区域的传感器。无线传感网络将采集到的信息按照一定的方式将这些信息发送到网关,以实现对目标区域对象的监测。WSN中的传感器通过无线方式通信,因此网络设置灵活,设备位置可以随时更改,还可以跟互联网进行有线或无线方式的连接。通https://cooc.cqmu.edu.cn/course/knowledgepoint/7298.aspx
14.《电器工业“十四五”发展指导意见》(第四章)智能配电网用多功能无线传感器网络关键技术。 18、新型配电网络中的储能应用技术 新型配电网络中储能应用的稳定建模及动态仿真、虚拟同步机、能量管理系统及协调运行等关键技术。 19、电力物联网技术 研究电力物联网技术,构建产业链共同参与生态建设的良性循环,通过智能设备的全面感知化和可视化,实现电力物联网平台的高级分http://www.beri.org.cn/site/content/80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