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中旬,我坐在拥挤的旅游大巴上,驶出深圳湾口岸前往隔离酒店。不知道是不是因为空调开得不够大以至于空气有点闷热,我的心情也有些沉闷,全然没有回家的兴奋。其实真要想,原因也很明了,因为自己在香港找工作的尝试失败了。
我认为找工作是否成功包括两个衡量标准:
我相信主观能动性的力量,但是一个人的成功,除了个人的奋斗,还需要考虑其他的客观因素。我认为找工作并不是从投递简历时才开始,甚至不是准备简历的时候开始的。很大程度上,一个人从事的职业在选择所学专业以及选择学习内容的时候就开始逐渐被决定了,甚至无论最后从事的工作和学习的内容有没有直接的联系。
如果所学专业能更好地匹配当地市场环境和当时大背景的需求,那么找工作确实会显得事半功倍。香港作为一个外向型经济为主导的转口贸易港,如果想要留港工作,那么那些和「钱」字沾边的专业:金融、经济、统计、会计、数据分析等,找起工作来无疑会更有优势。
学院也会有一些实习推荐计划,不同的学院会和一些企业合作,学生只需要申请和通过学院层面的筛选就可以进入公司实习。我就读的学院就会每个学期学期都会有短期实习计划推荐,雇主既有凤凰卫视、中国日报这种内地背景的公司,也会有明报集团这种本土公司。当然,这样的实习也是有缺点的:因为不能和课程冲突,只能够在暑假和寒假实习,所以实习期普遍不长,实习补贴也并不算高。但是对于想要增加履历丰富度的同学来说,这也是一个值得留意的机会。
除此以外,国内也有一些公众号会发布一些在港岗位的招聘信息,大家也可以多加留意。
每个学期初的选课也是影响就业的重要因素。结合就业期望,我认为有两个维度需要考虑:
当求职者在内地或者香港需要应聘某些岗位时,可能会对于某种技能有要求(比如一些非技术岗也可能需要掌握Python或者SQL)。我读的专业可以选择新闻类选修课程(中文新闻写作、专题写作、新闻视频制作)、公共关系课程、市场营销课程或数据自动化课程等。根据日后的工作方向不同,可以选择不同的选修课程。如果你已经习得一些需求比较大的技能(哪怕只是略懂些皮毛)也会有更好的竞争度。所以,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以后的就业方向对选修课进行挑选。
其实,就我和身边同学的求职经历而言,能够一击即中的投递经历实在很少很少,成功的offer后面往往是马拉松式的「搜寻岗位-投递-失败-再搜寻-再投递」的过程。多投几份简历,被offer砸中的概率也会多几分。但我并不是说,求职者往往就需要放弃自己的梦中情「司」。我们不妨把参加其他公司的面试作为对自身面试技巧的打磨以及对过往经历的复盘。不断的训练是为了在更好的时候遇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