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要靠“死记硬背”还是刷题?高考语文148分的清华才女这样炼成!

有人说,高考高考,能不能拿高分主要看考试能力,即使是语文,会考试即能拿好成绩。

但也有不同的意见,有人坚信,语文从来是一个有关素养、无关应试的学科。培养高语文素养的学生比培养高分数的学生更重要。一个有素养的学生,应该是会读书、会写作的学生,而不是会考试的人。有两个人也赞同这种说法,一个是复旦大学附属中学的校长,一个是北京市语文高考状元孙婧妍。

黄玉峰,复旦大学附属中学校长,《中国青年报》曾以“语文教学的‘叛徒’”为题,对黄玉峰做过长篇报道。这个带引号的“叛徒”一词,并不带有贬义色彩,而是对其多年来义无返顾地探索语文教学改革新路的赞誉,也是他实施教改历程的形象写真。

现在很多老师上课讲很多,不断提问、搞很多活动,看上去气氛很热烈,其实可能只是提了一些很没有意义的,甚至幼稚的问题,比如:“这里换个词可不可以啊?”“这句话没有可不可以啊?”

其实,有什么不可以啊?!你如果问作者本人,他的回答也可能和老师的答案不一样。所以说,好老师的点拨不是“话多”,而是在根本问题上进行点拨,或者引导你喜欢语文,这才是最重要的。

现在语文最大的问题就在这里,你会背书就说你是“死记硬背”,大家群起反对。这样的人根本不懂得怎么样学语文。我们古人基本上都不讲解,等学生读到了,自己体会,老师只是稍微点拨一下。

语文的学习,在最初就是要靠“死记硬背”!

他认为语文教学的根本失误在“不读书”,那么,最简单的办法就是“还我琅琅书声”,“读书人要读书”。在读书的过程中,体会其中的人文精神,在读书的过程中,学习运用语言文字的某些规律,也就是说,把学生带到语言的海洋中去,带他们游泳,让他们自己弄潮击水,学会游泳。这个方法可以用一句现成的话来说,那就是“归真返朴,走向传统”。

“三味书屋”里的教学方法,学生在读,老师也在读,学生读“秩秩斯干,悠悠南山”,教师在读“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座皆惊呢……”

只有直接接触文本,才能体会到前人的思想、语言,才能提高自己的能力。

所谓语文的基础,就是读了多少,记了多少,领悟了多少,表达得怎么样,而不是专门研究某一语言现象到底是属于哪一个知识点的伪本领。

“死记硬背”的语文的学习,不该被简单粗暴的归为“应试教学”,如果说考试指挥棒是个“因”的话,那么要使其变成“果”,还有个中介,这中介是值得我们去讨论的。从小学开始,长期以来,忽视了语文学习中的背诵、默写,是一个重要原因。

怎样学好语文,提高学习成绩?

怎样学好语文?

一、向大作家学,别无他途,向最严密最丰富最深刻的语句中去学,而不学那平庸语句。

要学好“大作家”们的经典著作必须要化力气去涵咏体悟,这就需要去朗读,重要的地方还要背诵,只有达到这一点才有可能学好语言。

二、重视“背诵”“默写”,这同语言学习的规律有关。学习任何一种语言没有丰富的词汇积累、语言素材的积累是不行的。这一点中国语文教学有优良的传统:“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劳于读书,逸于作文”。

我们的语文学习主要是学习书面语,从心理学角度看,书面语的学习必须完成从“识别”“再认”词语,“回忆”、“应用”词语这一过程,这一过程只有不断重复达到烂熟于心的程度才能完成。

而语言学习中的“回忆”最好借助于“富有意义的前后联系”,背一些孤立的词语和词语理解是无效的,学习了很多语言信息,但仅仅停留在“再认”阶段也是不行的,因为它们既不能牢固地在头脑里编码,更不能很好地在实际应用中发生迁移。“再认和回忆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再认是针对再现的对象:而回忆则要在记忆中找到不在眼前的对象。”

三、切记盲目反对背诵,反对多记多默,将这种传统语文教学中有效做法一概斥之为“死记硬背”诬之为是封建社会束缚读书人的一套笨办法,因而试图找出一种“多快好省”、举一反三、行之有效的先进办法来。

自然,不管学生理解不理解,老师不讲解,只管用填鸭式方法向学生灌输,然后要他们去背诵,这是让学生“嚼木札”“念藏经”,效果当然不会好。但是如果走到另一极端,学生自己不活动或活动甚少,教师讲解分析得多,以分析去代替朗读,以习题代替背默,结果出现了教学中的分析肢解,明明一节课可完成的,分析了两节课,明明读一遍可使学生明白的,非要“精耕细作”,深挖“微言大义”,不但使本来生动的课文变得索然无味,更严重的是损害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胡适也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

“我9岁的时候特别喜欢一句话:人心曲曲弯弯水,世事重重叠叠山。我就是觉得好玩,并不是很懂。到了60岁,我还是喜欢这句话,这时候才真正理解其中的含义。”

9岁的胡适真的不理解吗?不是的,如果不理解,不可能喜欢。其实9岁的孩子有他的理解,60岁也有他的理解,只是程度不同罢了。很多东西小时候解释再多,也理解不了,长大了,阅历到了,自然就懂了。

所以“生吞活剥”没关系,吞下去了,葡萄糖够了,脂肪有了,维生素也有了。可是如果你天天分析这里面有没有葡萄糖,有没有维生素,却没有吃东西。你说十年下来,你会瘦成什么样?

说到学古文,这也是很多学生的痛点。因为我们现在学的都是简化字,只能用简化字去学习古诗文。但如果孩子在识字的时候,知道这个简化字是怎么来的,文言文就更容易看懂了。

中国字是有活力的,它的生命力特别强。每个字都有它的源头,知道了它的发展脉络,就如同从一个人一出生就认识他一样,不管他打扮成什么样子,我们都能认出他来。

比如:“正大光明”的“正”字,下面就是一个“止”(迈步走的意思),上面一横,这样拼在一起,表示对着正确的方向走,不偏不倚就是正,也是走路走得很直的意思。

再比如“原”,“原野”的“原”没有三点水,三点水是“源头”的“源”,但是在古文里面根本就不出现三点水的“源”,这个“原”本来就是“源头”的意思,因为“原”字在造字的时候,它的本意就是一个山崖下边的泉水,他何必要三点呢?后来由于被“原野”这样的词借用了,所以它就要再造一个带三点水的字出来。

所以,我想再次强调“背诵”,记忆力是任何能力的基础,失去记忆力的人,比如像老年痴呆症,可以想象他其他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没有了。

写好作文,要独立思考更要积累感情

其实孩子“吞下去”这么多,也是为了“吐出来”,也就是写出好作文。

很多家长发愁,孩子写作没创意,其实关键在于,我们总是让孩子按照套路写作文,现在就算写好了,长大后就肯定也不会写。因为他的思维被放进了框里,被锁链锁住了。

记忆是一个基础,但不能所有的事情都只依靠记忆力,我们要吸收记忆的是经典和值得记忆的东西,而不是记忆一些条条框框套路性的东西。创造力是不容易培养出来的,关键是我们不可以阻碍、压抑孩子的思考。

1、独立思考。

这种东西看多了以后,就懂得如何把“事实”与“观点”分开。自己在表达时也会考虑——哪里该写事实,哪里该描写,如何来摆事实讲道理。

2、积累。

还有,你积累得越多,你知道的越多,你的语言越丰富,你的表达就越好。

3、不要怕孩子犯错。

孩子的思考能力是一点点建立起来的,快不得。

我们一方面要让孩子具备这种大量吸收的能力,另一方面不能阻拦孩子的独立思考,不要动不动就说孩子错了,特别是语文、文学方面没有简单的对与错。要将吸收记忆与独立思考两者融合起来,孩子自然就会慢慢创造自己的文字了。

4、学会观察,学会感动。

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书读得多了,路走得多了,见多自然识广。但是旅行也要讲求点方法,要让孩子学会观察,尤其是学会感动非常重要。

我们培养孩子除了知识方面的积累,还有感情方面的积累。因为一个受过教育的人,他的感情是丰富的,一个没受过教育的人,感情往往单薄。

那么,我们要让人的感情丰富起来,就要在生活、旅行中积累起来。

我带学生们到河姆渡去,看到一些赤膊男女在太阳底下劳作,他们的平均寿命不过是20几岁,他们辛辛苦苦就是为了活下来,然后传宗接代。你就可以想象到——如果没有这些人一代代的艰苦,哪会有我们今天的生活?你对他们就有一种崇敬感。而不是简单地一看了之,甚至还在心里嘲笑:他们古代人怎么这样,连裤子也不穿……

你要培养孩子注意观察,同时还要感谢别人:你到了一个非常干净的地方,就马上要想到感谢打扫的人。不要感情很淡薄,觉得我反正是付了钱的,这是我应得的享受。

“我们每个人都要有追求,但是追求的一定要‘发乎情,止乎礼’,要有规范。并不是想追求什么东西都能够得到的。中国古代一方面强调要追求,一方面强调要有礼仪,有限度——你通过什么形式去追求,用什么办法去追求,追求时你也要有所节制。”

小贴士:

下面就为爸爸妈妈介绍几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帮助孩子有效背诵。

十六个背诵方法

1、抄诵法

俗话说:“抄一遍胜过读十遍。”读诗词或短文时先看一句抄一句;再看几句抄几句;最后看一段抄一段,直到看一篇抄一篇,也就是先读再抄,抄完再读。

2、时空法

3、人物法

4、情境法

创设具体情境,根据情境熟读容易理解和记忆。尤其是优美的诗歌与散文,运用此法效果更佳。

如《望天门山》《江南春》《敕勒歌》《钱塘湖春行》等,我们可以绘画出多幅图画,根据图回忆,图文结合,快速有趣地借图成诵。

5、情节法

掌握故事的起因、经过、发展、高潮、结果等具体情节,据情而背就容易的多了。

6、延伸法

背短文或诗歌,可从开头逐句延伸背诵,即背会第一句,背第二句时把第一句带上,背会第一二句,背第三句时再把第一二句带上,如此延伸,直到全篇

7、对比法

把课文中具有对比的部分找出来,记住这个对比的性质、特点、作用,就容易背诵了。

如背诵《白杨礼赞》第七段,抓住先抑后扬,先否定,再肯定,最后是四个排比反问句的句式特点。抑:没有……没有……也许……(否定句),如果……那么……(假设);扬:但是……更……它是……(先转折,又递进,然后肯定)。

当你……难道……难道……难道……难道……(第一句是肯定反问,后三句是否定反问,四个反问构成一组排比句群)。背《愚公移山》第三段则要比较对话双方的语气:智叟的话句句是嘲讽,愚公则先斥后驳。这样,从比较中抓住了特点,背得快,记得牢,有效果。

8、问题法

提出几个具有连贯性、系统性的问题,根据问题答案的顺序,记取背诵内容。

9、提纲法

列出一个简单的提纲,然后根据提纲练习背诵。

10、列表法

记忆时先将需要背诵的内容进行列表归纳,使繁杂的内容简单化、特征化、条理化,一目了然,便于举一反三,加深印象。

11、间隔法

记忆课文的词语不能怕重复,第二、三天还要再读第一天读的词,温故知新,常读常新。

12、歌诀法

将要背诵的内容,编为歌诀,读来顺口,记忆深刻。

13、点线法

14、分合法

先分句背,在句中背关键词,这样逐句背,而后合背,由词连句,由句连段,再由段连篇。或先抓要背内容的主要部分,再带动次要部分,再合背。

如背诵《春》这篇课文:可先背熟春草图;再背熟春花图;接着把春风图背熟;再背熟春雨图;最后背熟迎春图。然后再把这几幅图画串连起来,一气呵成。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第二、第三、第四段,亦可抓住其内容层次:先历数艰难情状;次说艰难能造就人的原因;最后作结。然后再把三个层次串连成诵

15、关系法

16、耳听法

这种方法是由一个人或一部分人朗读,大家洗耳恭听。或自己先把要背的东西录音,然后放音,仔细听记,用这种方法训练背诵,比单纯反复朗读效果会更好些。

其实,现在小学的课程,需要记忆的东西越来越多,如何有效提高孩子的记忆力显得尤为迫切。

记忆训练游戏

在我们的平时生活中,其实只需做一些轻松的记忆训练游戏,也能轻松提高孩子的记忆力,同时促进与孩子的情感交流。

一、限时强记游戏

1、在3分钟内,背诵圆周率小数点后30位数字;

2、在2分钟内,背诵十个陌生的人名;

3、在10分钟内,背诵十个外文生词。

二、图文记忆游戏

三、精细回忆游戏

我们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识记了很多东西,却很少去回忆。识记和回忆之间的不平衡,使我们的记忆变得十分模糊。经常回忆,回忆得尽可能精细,是锻炼记忆力的好方法。

1、想一想一小时前你在做什么?你在哪里?和什么人在一起?你们在一起都说了什么?那个人长得什么样?你如何向别人描述他的长相?

2、回忆一下你最近看过的电影,电影里都有哪些主要人物?发生了什么事?他们都做了什么?结局如何?要尽可能回想电影中每一个镜头。

3、回忆一下你童年的伙伴,你们在一起都做过什么?还能记起他们的名字吗?他们的家都住在什么地方?

作者:孙婧妍

毕业于北京十一学校,2013年北京市语文高考状元,如今已经是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大四学生。她从一个孩子的角度让我们了解到阅读给她的学习、生活甚至人生带来了怎样的助力,也让我们看到在这个过程中父母的重要性。

语文从来是一个有关素养、无关应试的学科。培养高语文素养的学生比培养高分数的学生更重要。一个有素养的学生,应该是会读书、会写作的学生,而不是会考试的人。

01

你是不是做了很多题?

不是!

我高考语文考了148分的消息传开后,我发现了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在所有学弟学妹、亲戚朋友的问话中,被问得最多的问题不是“你是不是很爱读书”,也不是“你是不是很爱写作”。

而是,“你是不是做了很多题”。

听了这样的问题,我很诧异,因为在我心中,语文从来是一个有关素养、无关应试的学科。

这是一件奇怪的事:似乎在我们的教育中,任何学科只要和考试扯上关系,那么它往往就会走向应试;而对于这个学科的佼佼者,人们普遍的第一反应也不是他有天赋或者他有素养,而是他一定做了异常多的题目、接受了异常多的训练。

拿语文来说,在应试观念的影响下,很少有人会去注意语文这个学科本身的宏大、它内在的韵律与美感。大家在注意什么呢?分数——或者说,能拿到分数的方法。

对这种观念,我感到难过且可惜,因为我热爱语言、热爱文学,我希望更多的人能去注意到中文的博大精深与多姿多彩,而不是戴着功利眼镜去审视它。

当然,对于语文这个学科,分数与素养是有关系的,但是这种关系是一种单方向的关系。分数高的人,他的素养不一定好,他只是掌握了特定某种类型的试卷需要的东西,而那类试卷之外,或许他是空白的;而有着相当语文素养的学生,他的试卷分数一定不会差,因为他有着足够的积累,那些积累足够他挥洒任意一张试卷了。

也就是说,如果要选择一个作为教育目标的话,那么,我认为培养高素养的学生比培养高分数的学生更重要。无论是对于学生的未来还是学校的教学目标,素养永远比单纯的分数要可靠得多。

说了很多话,还没有说到我理解中的素养。在现在的教育模式下,其实一个学生有没有语文素养是很难看出来的。试卷有着固定的标准答案,一个凭死记硬背做出题的学生和凭自己发挥做出题的学生,在答案中是看不出来的,结果只是大家都拿了满分而已。那么,什么样的学生我会觉得他是有语文素养呢?

这就要回到开篇的两个问题:读书和写作。我认为一个有素养的学生,应该是会读书、会写作的学生。

02

关于读书

而随着人渐渐长大,他认字的水平越来越高,已经开始不满足于正确地读出一个字时的成就感,而开始对阅读的内容产生好奇时,他就要开始读书。

所有学生都是读书的,而语文素养的区分,在于读什么、怎么读、能不能坚持。

一个有素养的学生能够区分出一本书的时效。一本言情小说、一本参考书、一本名著,都是人类智力与体力的凝结,去读他们也都可以称为读书。

一个有素养的学生应该能够区分出三者的区别:

言情小说或许能够给人一时的愉悦,看过以后却什么都不会留在记忆里;参考书对升学固然有用,然而高考后也会迅速地被忘诸脑后;经典名著给人的教育则是永恒的、无法磨灭的,通过阅读名著得来的思考与精神洗礼,很可能将会伴随人的一生。

如果能够清楚地分辨这些书籍的时效,那么我相信,每个人都能够做出选择。

至少就我的阅读体验来看,一本好书至少值得阅读两到三遍:

我认为,只有当你抱着学习的心态去品味、去研究、去思考甚至去质疑书本时,它于你才算得上有意义。

除了阅读方法外,读书应当是一件精细而持续的事情。

与填鸭般在假日里一天读十本书相比,培养细水长流的读书习惯无疑更为重要。读书的目的不在快、不在多,而在于从书中汲取营养,在于通过整个阅读过程修养一颗宁静而富有感知力的心灵。我从在小学学会选择正确的书开始,阅读的动作在十年里从来没有一天间断过,我读名著、读国学经典、读诗歌、读历史、读哲学文学的理论、读时事。

如果没有纸质书就用电脑、手机,每天短则二十分钟,长则十余个小时。在高考前的那个学期,为了保持语文学科的感觉,每天我至少要抽出一个小时来读书,教室后面的窗台堆满了我带到学校的各类书籍,有时候抽出一本会造成大规模的坍塌,尼采压在泉镜花上,紫式部淹没在赫胥黎、刘勰和纪伯伦里。

阅读实在是一个太有益的习惯,即使是抱着功利的目的,如果能因此潜下心去读书,也是大大的好事情。读书多了,就会培养出语感。语感是一种玄之又玄的东西,你叫一个有语感的人去做卷子,他或许并不能清楚地告诉你那些字词的正确读音与写法,也没法给你讲出来阅读题的答案为什么该是这个,因为他做题目凭借的不是系统的训练与大量题目的积累,他没有那种足以归纳成经验的东西。但是,他一定能做出最正确的答案。

这就是语感。

当一个人见多了经典、熟悉了经典中语言的运用方式,他再回过头去做题时,很容易便可在密密麻麻的试卷上找到正确的东西,因为他一直以来都在阅读着那种语言的“正确”。学英文我们讲究读原著,是同样的道理。没有什么比读书更能培养语感,没有什么比语感更能保证分数,这就是阅读最为显性的益处。

03

关于写作

说完阅读,接下来必然是写作。阅读与写作简直是玻璃的两面,无论你看着哪一面,都意味着你也正在凝视另一面。我喜欢写作也擅长写作,所以不管从哪个方面来讲,这个版块我都很有得写。

对于中学写作,也就是以应试为目的的作文,我的建议只有六个字:多读、多仿、多写。

从阅读与写作的关系上来看,读书多的人绝大部分是会写作的人,而一个能写出很好的作品的人更不可能不爱读书。这只因在看了足够数量的文化精品后,哪怕只是东家模仿一点、西家拼凑一点、再加上一点点自己的领悟与润色,最后拿出来的成品,也足以令许多人拍案叫好。

我写作的一个特点是引用多。高三下学期语文老师的女儿为我们班的期中作文写点评,她数了我54分的作文里引例的数量,有接近二十个,有直接引用也有化用。这些引例都是平时我从阅读中积累下的东西,也就是说在一千一百字的篇幅中我每写五六十个字就会用到我的阅读成果。

这里我想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一篇作文里同样是大量引用,有的人的作文会被评价为“丰富”,有的人则是“杂乱”、“堆砌”。为什么?我觉得这是对作文中所引用的内容理解程度的差异造成的。

同样的东西,有的人是在阅读中看来、研究并思考过的,有的人是从类似《高中生议论文论点论据大全》中看来的;前者是深入理解,后者则只得了个皮毛。

比方说,同样引用尼采,有的人写“尼采,这个伟大的哲学家教会我一种高贵的精神”;而有的人直接引用他的作品《苏鲁支语录(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写道:“‘太阳!若无你所照耀之物,你的光辉为何?’,由是开始了苏鲁支的堕落,亦开始了尼采在这世间无止境的追求。他像苏鲁支一样为世界奉献着他的热爱与智慧,也像苏鲁支一样不断经受着世俗的冷笑与中伤。尼采,这个‘疯子’、这个智者,从来没有放弃,也没有停止过他的追寻。”

孰优孰劣,不言而喻。

阅读对于写作而言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提供模仿的条件。

我最早开始写东西,正是始于阅读中的模仿,不管是何种作家,只要我觉得好,我就会按他的风格仿写。小学时我就开始有意识地在我的作文中学习一些冰心儿童文学奖获奖者的风格,后来读的书更多也更杂,我能记起来自己模仿过的作家有鲁迅、夏目漱石、郭敬明、村上春树、钱钟书、杜拉斯、三毛……还有一些恐怕是忘记了。我还自己写古典诗词,甚至模仿司马迁为自己写了一篇文言文小传,可惜没能保留下来。

到这时我就知道,这是我写作的第二个阶段了,我在从模仿走向创作。

但这背后呢,是我从初中起每天不间断的练笔。初一是每天当作业似的逼出三五百字,到后来越来越喜欢,课间也写、午休也写、回宿舍也写、上课都趁老师不注意偷偷写,每天能写一两千字,假期还能翻好几倍。这些练笔大多没有特定内容,写完了我也不回看,大部分都直接进了垃圾桶,就是为了保持一个手感。越来越多的人找我写东西,给网站啊、给学生办的杂志啊、给校刊啊,我很少拒绝,因为反正写什么我都喜欢。

春蕾杯一等奖?高考满分作文?登报登刊?都是这么一点点练出来的。

最后要说的是,对于作文而言,要学会自我分析。我不会写那种标准的议论文,但高考作文写议论文会比较稳妥,怎么办?我分析自己写东西的习惯,我不擅长说理,结构不够简明,但我的文笔好,同时有着丰富的阅读积累。

作文是很灵活的东西,当判卷人看到你能用文言文不出错地写一千多字、或者你的语言像诗歌和散文一样漂亮时,他对议论本身的标准就会有所放松。作文考的归根结底是文学水平而不是议论水平,换言之只要你能体现出你的水平高,实在不必太拘泥于文体与所谓的标准。高考前我拿着自己高三下学期的作文看,二十多篇教师打过分的作文中我拿到50分以上的至少有二十篇,其中有一篇满分,还有不少55分、58分。这就是我说的一切最好的证明。

04我的阅读初感觉

源于父母

写到最后,我忽然想起了我的童年,想起了我是如何懵懂地对中文之美有了最初的感受。

必须感谢的是我的父母,我的明智的、感性的、性格中很有些浪漫主义因素的父母。他们对我在语文上的启蒙教育不是看我在几岁时能认得几个字、标出几个拼音、读出几个词语,他们从来没有要求过我这些,我因此感激他们。

我的父母,他们是最早让我明白中文的内核是什么的人。我的父母通过一个个童话、一篇篇传奇、一段段故事,通过他们戏剧性的朗读声和投入的富有张力的表情告诉我,在那些冷漠的方块字背后,在那些繁复的语法规则背后,在那些千变万化的读音背后,那些文字传达出的精神,那些讲述的声音蕴含的感情,才是中文真正的所在。正如《海的女儿》的内核是爱与牺牲,《夸父逐日》的内核是执着,《秘密花园》的内核是自然与成长,中文的内核,是它所包含的精神,是它所蕴藏的感动。

儿时的学习过程,对我来说已经太过模糊,在幼儿园和小学学习的拼音规则、笔画顺序等等,我几乎全都不记得了。然而,我仍然有着绝不会褪色的记忆——我永远会记得我和母亲一起为《卖火柴的小女孩》重新写了一个幸福的结局,永远会记得父亲为我完成了小学所有抄写词语的作业、让我在他抄写时去读我想读的书,永远会记得我第一次为书中的悲惨泪流满面、第一次为书中的欢乐欣喜若狂……我绝不会忘了这些。

语言对于任何人来说,都应该是工具而不是目的。我们学习语言是为了什么?为了在考试中拿好看的分数?为了考各种各样的语言能力认定证书?为了自豪地告诉别人这个字我认得?

如果对于上面的问题一个人的答案是“是”,那么,他已经忘记了语言这种东西产生的初衷。

语言,是为了表达,是为了表达精神,是为了为这个世界表达爱、表达美、表达动力、表达希望。读那些经典的文学作品,我们会发现无论国家、无论时代,那些作品所拥有的打动人的力量绝不是因为它的文字有多么华丽、布局有多么复杂、词语有多么精准,而是由于它其中蕴含着人类最为高贵的、永不过时的某种精神。

有很多成功的作家,他们出道时接受文化教育的水平绝不比现在的中学生要高,让他们去做我们的考卷,他们不会有比大部分普通高考生更能看的分数。但为什么他们可以成为语言大师、文学巨匠?是因为他们能够抓住语言的内核,他们知道该如何运用语言去表达,也知道应当用语言表达些什么。

只要能运用语言去传递你想要送给这个世界的东西,那么,你在这门语言上的学习就是成功的。

诚然,我有个很不错的语文分数,然而这确实是有很大运气成分在里面的。我的语基很薄弱,高中时我是班里有名的白字先生。如果换一套题,我可能会连着错前三道选择,就像我在之前的考试中有过的那样。

但是,我从未因为我在任何一次考试中的分数而怀疑自己在语文这门学科、在中文这门语言上的能力,我最自豪的绝不是我是语文状元,而是——

我能够如我所愿地运用文字

这才是学习语文真正带给我的、令我感激的礼物。

这才是我为什么热爱语文。

延伸阅读

05孙婧妍高考作文

阅读下面的对话,按要求作文。

科学家:假如请爱迪生来21世纪生活一个星期,最让他感到新奇的会是什么呢?文学家:我想,手机会不会让他感到不可思议呢。科学家:我同意。手机是信息时代的一个标志物,简直称得上是一部掌中电脑,丰富的功能一定会让这位大发明家感到新奇。文学家:手机的广泛应用,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交往方式、思想情感和观念意识,或许这也是爱迪生意想不到的吧。

THE END
1.我的母亲作文提纲,经典解释定义经典款61.97.67公司主题摘要:本文是一篇关于母亲的作文提纲,将阐述经典解释定义与母亲之间的关系。文章将介绍母亲的特质和品质,以及这些品质如何体现了经典解释定义中的某些要素。通过描述母亲的日常生活和与孩子的互动,展示母亲的伟大和无私,强调母亲在家庭和社会中的重要性。文章旨在表达对母亲的感激之情,并呼吁读者珍惜与母亲相处的时光。 http://app.i-nong.org/post/5601.html
2.八年级上期末押题作文,人物传记写作指导,期末考试突破115八年级上期末押题作文,人物传记写作指导,期末考试突破115 写作指导 一、明确传记写作目的 传记的写作,旨在通过生动的人物故事,展现人物的特质、经历和成就。在写作时,应深入挖掘人物的特点,以及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使读者能够全面、立体地了解人物。二、选择合适的传记类型 自传:由本人叙述自己的生平、经历和心路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87892627827883118&wfr=spider&for=pc
3.人物小传范文妈妈2000字.docxPAGE PAGE 1 人物小传范文-妈妈2000字妈妈的传记2000字左右 我的妈妈,中等个头,圆脸,戴着一副度数很高的眼镜,不了解她的人常常会误认为她是个老师,有次妈妈去学校开家长会,许多同学见了她,向她敬礼称呼她为“老师”,这让她快乐了好多天。 妈妈诞生在一个偏僻的小山村,她说那是一个漂亮的地方,依山傍水,风景https://mip.book118.com/html/2021/1111/7141036012004041.shtm
4.老舍我的母亲节选五、自学提纲1: ? 1、默读课文,圈点出能表明时间的词句,并给文章分层。(写作顺序—时间顺序)? 2、找出能概括母亲一生生活状态的语句。 六、学生代表回答,教师总结: 1、全文是按时间顺序来写的: 母亲出嫁→我的出生→我一岁半(庚子闹“拳”那一年)→我小学毕业→我师范毕业→我廿三→我廿七→七七抗战https://www.360wenmi.com/f/filepseo5cy7.html
5.写作指导和训练7篇(全文)小传也应写出一个人经历的全貌, 只是笔墨着重放在几件典型事情上, 但它决不是人物小故事。无论是传还是小传, 都不应写成传记体小说或故事, 它要写出人物的诞生地、出生年月、主要经历等。 为了让学生对小传有一个更具体的了解, 我给学生印发了《胡适传》中关于母亲的一部分文字:“胡适的母亲冯顺弟 (1873—https://www.99xueshu.com/w/ikeysbrjz43c.html
6.《七十年沧桑巨变》这是我的父亲和母亲的照片——是用父亲40年代、母亲60年代的照片合成的。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这时我虽出生不足“百岁”,但早于建国几十天,有时会笑谈“我也是建国前的老干部”。 1951年我父亲病故,时年49岁,当时我年幼无知,对父亲没有啥印象。 https://www.meipian.cn/2masf9m3
7.《鲁迅自传》教案优秀9篇第—段:(1)鲁迅幼年家庭生活有什么变化,原因是什么?(2)鲁迅母亲为什么送他外出求学,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事? (3)可否把“破折号”后的一句去掉? 第二段:(1)鲁迅有哪些求学经历?(2)他为什么“求医”,后又为什么“从文”,这说明了什么? (3)这些经历中哪些详写,哪些略写,为什么? http://m.yueduku.com/jiaoan/chuerjiaoan/72/72249.html
8.军队文职汉语言文学考试大纲军队文职考试基础知识发布时间:2017-12-31 18:13:15故事类影片文学元素鉴赏1.了解主要的文学元素:主题、人物、环境2.关于《红高粱》的文学元素分析1.文学元素的主要构成2.关于《红高粱》的文学元素分析讲授,结合影片分析文学与影视关系1、电影不等于文学,文学不同于电影与文学相比,电影是一门年轻的艺术,是继文学、戏剧、音乐、舞蹈、https://www.zjjks.com/bkzl/ggkm/gj/42653.html
9.考场写作技巧(1)先列提纲。 平时训练中,有的同学不注意编写作文提纲,写出的,往往前紧后松,头重脚轻。由于高考语文的文字书写量较大,作文时,一般考生都不写草稿,这样先列一个详细的提纲,然后按照提纲行文,就显得尤为重要。 (2)迅速入题。 迅速入题就是开门见山,迅速表现的主要内容,有时分几层说,也要做到“开篇点题”,https://www.fwsir.com/fanwen/html/fanwen_20210928153513_1363134.html
10.毛泽东小传这个很关键,毛主席在不断地探讨真理,一下子就被新思想吸引住了,主席就说北大当图书馆管理员的时候,已经坚定的成为共产主义者,马克思主义者,他想改造中国的世界,他想实现母亲的理想,让全世界人民、全中国人民过上好日子,得有方法,方法就是马克思主义指出的道路,他认为这个是比较正确的,怎能说毛主席恨北大知识界呢http://www.wyzxwk.com/Article/lishi/2009/09/57908.html
11.从淦女士到冯先生——作为教师的冯沅君———人物——中央纪委她指导的研究生陈其相回忆,有时她辅导研究生,只有两三个人,她也事先写好详细的提纲,一丝不苟。1962年,冯先生总结自己辅导研究生的体会时,讲到提纲的好处:“保证指导时既重点突出,又无遗漏。碰到应解答的问题多,而指导时间不够时,导师可以只讲重要的,次要的可将提纲交研究生带下去自己看……为此,我虽然觉得写https://www.ccdi.gov.cn/lswhn/renwu/202101/t20210111_31066_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