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历史悠久,人情古朴,文化别具一格,风景名胜美不胜收,是一个集宗教文化、礼仪和文明于一体的旅游城市,有着浓郁的多民族韵味。宗教方面,泉州有儒、释、道三教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局面,且三教并盛,互为融合。文化方面,泉州素有“海滨邹鲁”之誉,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曾经是世界级的港口。这里人文荟萃,文化昌盛,中西文化长期在这里交流荟萃,造就了灿若繁星的文化名人,留存了以南戏、南音、南少林为代表的辉耀古今的文化遗产和罕见的中外历史文化瑰宝。泉州也是著名的侨乡和港澳台同胞的主要祖籍地。目前,分布在世界各地的祖籍泉州的华侨、华人达600多万人。也因这个特点,泉州获得“2012年中国特色魅力城市”的称号。
泉州有着“宗教胜地”之称。历史上多种宗教汇聚于此并且留下大量珍贵的宗教遗迹遗物,被誉为“世界宗教博物馆”。现存的五大宗教,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和天主教都在此拥有众多的信众和数目可观的寺观教堂,还有数以千计的民间信仰宫庙。泉州现有宗教活动场所603余处,宗教教职人员2871,宗教团体37个。
泉州位于福建的东南沿海,泉州先民凭借着这些自然条件,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在此生活。在新石器时代时,泉州就有闽越族居民,他们分散的生活在山林海滨,过着从渔猎到种植水稻的农耕生活,制造舟楫,涉江环海,原始手工业,纺织和制陶都具有一定的水平。
秦统一中国后,实行郡县制,泉州属闽中郡。秦末闽越首领无诸参加反秦起义,又帮助刘邦灭楚,受西汉封为闽越王,辖地改称闽越国,泉州属之。汉武帝废封国,闽越国改为会稽郡,泉州改属会稽郡,与中原联系日渐紧密。东汉末至南北朝时,北方战乱,生产破坏,南方相对安定,海上交通发达。中原汉人不断通过陆海两路进入泉州,带来铁制农具,牛耕,翻车等先进生产工具,开发晋江流域。
唐朝时,泉州进入兴盛时期。唐末五代藩镇割据,两宋末,金,元先后入主中原,北方多次陷于战乱,南方较为安定,政治,经济中心南移。中原人民几次大批进入泉州,传播其先进的技术和文化,推动泉州经济的发展。五代闽国开创者王审知,泉州统治者留从效,陈洪进,南宋寓泉赵宋宗室,都对泉州经济发展起过一定的作用。盛唐至清朝初年,泉州的农田水利发展迅速,与山海争地,扩大耕种面积。山区开辟梯田,沿海围垦海棣,有府城东南郊的下围,大围,晋江海滨的陈棣等。
泉州被称为“戏曲之乡”、“戏窝子”,拥有一批风情万种、不可多得的传统艺术珍品。同时泉州也是南派少林拳术的摇篮,五祖拳、白鹤拳等南少林武术祖拳独树一帜,流传于福建、广东、台湾以及东南亚、日本等地。古代泉州民间练武之风极盛,至今传承有人。在传统工艺方面,彩扎、剪纸、刺绣、竹编等千姿百态。木雕、石雕、瓷雕闻名于中外,尤其是惠安青石雕更是让许多海外华人华侨引以为傲。
泉州境内山峦起伏,丘陵、河谷、盆地错落其间,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西部为戴云山主体部分,山地1000多万亩,耕地217万亩,山地、丘陵占土地总面积的五分之四,俗称“八山一水一分田”。
本书生动记述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八闽三村镇的风貌、古建筑、民俗风情、特产、名人名胜、文物古迹、也着力探讨了海峡两岸的因缘关系,记录古村镇曾经发生的中国历史重要事件,不光描述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更侧重借助村镇这一载体,探索闽文化与其他区域文化的不同特色。
《泉州南音》带着普及南音知识和传播南音曲韵的使命,以期通过通俗简洁的图文读物,让社会上更多的人了解南音、体味南音,这对于南音恢复其民间的亲和力并在民间引发更广泛的文化认同,有着现实的价值和意义。
影片以二·二八事件为背景,讲述了林氏家族兄弟四人的遭遇和生活。
以主人公林清文在台湾时期的成长经历为主线,通过对祖父、父亲、母亲、阿黛、阿兰、阿忠、秀子、武夫等人物的思想、行为和命运的艺术表现,展现了一幅生动细腻的台湾乡土生活长卷,演绎了动荡年代台湾人民荡气回肠的亲情、友情、爱情、故土情和民族情。
该剧以国家命运大变革为背景,讲述了清末民初,岭南儿女不怕路途危险漂洋过海,历经磨难来到南洋荒芜之地,依靠自己的勤奋和努力打拼,彻底改变了自己和家族的命运。
郑成功,本名森,又名福松,字明俨、大木。福建泉州南安人,明末清初军事家,抗清名将,民族英雄。中国历史上不朽的名字,家喻户晓的民族英雄,既有政治家的韬略,又有杰出的军事才能,他率部抗清、收复台湾、建设台湾。
施琅,字尊侯,号琢公,福建省泉州府晋江县(今晋江市龙湖镇衙口村)人,祖籍河南固始,明末清初军事家,清朝初期重要将领。康熙帝决定攻台,命施琅与福建总督姚启圣一起进取澎湖、台湾。施琅在收台后反驳当时清廷内部有人提出“宜迁其人,宜弃其地”的意见,上疏吁请清廷在台湾屯兵镇守、设府管理,力主保留台湾、守卫台湾。
李贽,福建泉州人。明代官员、思想家、文学家,中古自由学派鼻祖,泰州学派的一代宗师。他在社会价值导向方面,批判重农抑商,扬商贾功绩,倡导功利价值,符合明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要求。
黄健中祖籍福建泉州,1941年出生于印尼,1948年回国,中国第四代导演的中坚力量。以多变的风格一直活跃在影视创作的一线,代表作品有电影《小花》《如意》《良家妇女》,《一个死者对生者的访问》《龙年警官》《过年》,《大鸿米店》《红娘》,《我的1919》,电视剧《笑傲江湖》、《海棠依旧》到《大风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