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注:本文主人公为KennethLin,美国信用卡管理巨头CreditKarma的创始人兼CEO。
KennethLin有个习惯,每天在Reddit上看新闻。那天,他突然眼前一亮,哎呀这不是我的公司吗!我们CreditKarma终于打入主流了。当时情况是这样的:一位用户怀疑CreditKarma的免费信用调查服务是骗局,底下另一位用户极力为公司辩解,并给予了极高的赞美。
“我的天哪,”Lin想着,“这个人根本都不是公司员工。”Lin没有想到的是,这类言论正预示了公司未来几个月里的用户爆发。
10年后,CreditKarma已经成了行业主宰,50%的用户都是从其他网站听说这家公司的。CreditKarma在谷歌上被搜索的次数比著名保险公司Geico还多,员工数量却只有后者的1%。
经常有人问我们,创企怎样在没有任何资源的情况下,抓住用户的心。Lin做到了,现在CreditKarma净值30亿美元。以下内容整理自与Lin的访谈。
创业初期三件事
颇为讽刺的是,Lin从来没觉得品牌建设是什么重要的事。
“对我来说,品牌建设就像一团雾,只有大公司才在这上面花钱,还得不到任何可靠数据。至少说在最初的时候,我们没觉着品牌建设有什么要紧。”于是,CreditKarma就这么成立并运作起来了,在发展过程中,这支团队总结出三条经验,痛恨自己没能早些明白这些道理。
1.调查创始团队,定义自身。
Lin和早期员工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列形容词,搞清CreditKarma在市场的定位。他们写下了三个词:有益的、诚信的、务实的。显然,这些词无法激起用户的共鸣。后来他们意识到,他们写下的是对公司的期望,而非公司本身。
Lin说道:“你可能会说,我们公司这样那样,但公司不会自然而然变成那样。从团队的信仰和经验着手往往更实际。”
你可以问员工这样几个问题:我们有什么共同特性;如何形容我们之间的沟通;是什么信念支持着我们?
之后把员工的回答收集起来,找到共同点,然后反馈给他们。
“没想到我们拿到手的答案与预期完全不同。”Lin说,“梦想和现实是截然不同的。我们收到了谦逊、有益、正直等等,最多的是诚信,也就是说,我们要打造一个值得用户信赖的品牌。”
品牌不是凭空捏造的,必须反映现实。
2.不要抄袭自己喜欢的公司,而是利用他们来给公司找到更准确的定位。
抄袭喜爱的公司的特点往往会使你误入歧途。
“当时我们的想法是,肯定得成为像苹果一样的公司啊。但是,追求完美实在不是我们这种公司应该追求的。我们的产品要使用起来更方便,我们的用户期待平台能够不断更新、优化。”
如果让我给新成立的公司一些品牌建设经验,我会说,不要尝试复制理想中的公司而限制了自己。
相反,你应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也许你醉心于苹果的用户体验,但你要注意不断更新;也许你崇拜亚马逊的便利,但你要改变客户服务方式。
你可以拿一张白纸,将其分为三列,在第一列写上自己中意的公司,第二列是你想向他们借鉴的点,第三列是不能借鉴过来的点。
3.清楚哪些事不能做
Lin说:“很多时候我们在说品牌建设,不知怎么着,话题就变成了看起来更重要的设计制造方面的内容。”
“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因为品牌建立影响着你的每一个决策。只有把品牌深深植根在心里,你才能保证每一个决定符合公司定位,包括招聘、团队建设、公司发展等。”
你可以列出绝不容许自己妥协、改变或背叛的事情,这些信念将成为你的“护栏”。
比方说,CreditKarma有一条规定,绝不向用户收取信用信息服务费,因为这会从根本上改变公司理念,背离初心。过去10年间,CreditKarma所做的每一个决定,无论是发展、合作还是营销,无不遵循自己的原则,尽管因此招致许多批评家恶言相向,称我们公司的商业模式不可持续。
勇往直前
CreditKarma成立于2008年,那时的信用评分公司不仅仅是不受喜欢,简直让人厌恶。许多公司虚情假意骗来用户,一旦你注册了,就开始拿着垃圾邮件狂轰滥炸。为了破除这一固有形象,Lin和团队做了几件“勇敢的事”。而这些事情累积在一起,呈现出了一条真正需要胆量的品牌战略。
品牌建设先于营收
即使用户很喜欢你的公司,但如果你不能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便利,他们是不会把你介绍给亲戚朋友的。这就要求你开发能够提高用户交互度的产品功能。
“很多人想不到,无法带来营收的功能会在未来成为你的巨大优势。我们开发了信用模拟器和工具,来解决信用报告的错误问题。虽然这些功能无法带来营收,但却提高了用户交互度。”
品牌建设好比造房子,虽然打地基可能在刚开始的时候消耗太多资源,但是只有地基稳固上面才不会倾倒。
与用户互动
追踪忠实用户
人们都是需要啦啦队的,当你勇敢地往前冲时,不要认为用户对你的忠诚是理所当然。
“品牌不只是你展现给世界的一面,更是公司的灵魂。只有把握公司定位,你才能为每位用户带来价值。这就是品牌建设的重要性所在,它能为公司带来一群忠实用户,永远在背后支持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