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六十四卦图”解--尚古玉

摘要:本文通过论证“龟甲九宫”与“八卦图”组成“九宫八卦图”,进而揭示出“八卦相重(八乘八)成六十四卦”的生成原理,纠正了《易》学界流传至今的宋代邵雍、朱熹所谓“八卦变十六卦变三十二卦变六十四卦”错误理论。

关键词:龟甲;洛书;八卦图;九宫图;九宫八卦图;六十四卦图

一宋儒成卦论质疑

关于《周易》中“六十四卦”的形成,宋代大儒朱熹在《周易本义》卷首按语中说:“邵子曰:一分为二,二分为四,四分为八也。……若逐爻渐生,则邵子所谓八分为十六,十六分为三十二,三十二分为六十四者,尤见法象自然之妙也。”(1)为形象说明,朱熹在《周易本义》的扉页,用黑白色块画出了“六十四卦生成图”(见图1)。此“六十四卦生成论”及“六十四卦生成图”,自宋至今被易学家们奉为真理,似乎已成定论。但笔者却不以为然。二十年前,笔者写作论著《周易图解》时,已破解“六十四卦”的生成,并扬弃了邵、朱“六十四卦生成论”。因种种原因《周易图解》未得出版,只有其中两章在杂志上单独发表:一为《河图洛书解》(2),二为《太极图、八卦图解》(3)。而其中的另一章《六十四卦图解》,至今未能发表。没想到二十多年后的今天,易学界依然信奉邵、朱的“六十四卦生成论”之教条,其错误观点仍无人纠正。不得已,还须由笔者来作《六十四卦图解》,通过破解“六十四卦”之生成,以纠正邵、朱的错误理论。

邵雍、朱熹所说的“六十四卦”形成次序,实际是根据《系辞》所言的“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4)的规律,延伸推演出来的。由“太极”到“八卦”,似乎均属二倍关系:太极1x2=2仪,2仪x2=4象,4象x2=8卦。于是,邵雍与朱熹便想当然地依此类推:8卦x2=16卦,16卦x2=32卦,32卦x2=64卦;而“六十四卦生成图”的画法,也是“一分为二”法,按两倍数率渐多生成。表面看上去,此“六十四卦生成图”颇有规律,似近完美。所以,自古以来无人对大儒邵、朱敢生怀疑。

笔者以为,由“太极”到“八卦”,固然有二倍关系,但由“八卦”到“六十四卦”却未必然。由“八卦”变为“十六卦”、“三十二卦”、“六十四卦”的“二倍变法”,纯属邵、朱二人主观臆造的错误说法。因为自古至宋,就只有“八卦”和“六十四卦”两种说法,而从未听说过“十六卦”和“三十二卦”;而且,自古以来,不管是《连山易》、《归藏易》,还是《周易》,“八卦”和“六十四卦”均有卦象与卦名,也从未见过“十六卦”和“三十二卦”的卦象与卦名。

《系辞》所言的“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规律,并非只是数学关系,其中蕴涵着远古先民对宇宙自然运行规律的观测总结,体现出天文、地理、气象、物候、时节等等,而且是随着认识的由浅入深,逐渐细化而来得,绝非象宋儒眼中的数字游戏。

《史记·太史公自序》说:“夫阴阳、四时、八位、十二度、二十四节各有教令,顺之者昌,逆之者不死则亡。”(5)《周易·乾凿度》:“孔子曰:《易》始于太极,太极分而为二,故生天地;天地有春夏秋冬之节,故生四时;四时各有阴阳刚柔之分,故生八卦。八卦成列,天地之道立,雷风水火山泽之象定矣。”(6)

初民根据天地、日月、昼夜、寒热、上下、左右、大小等时空的简单两极,先有了“阴阳”两分法;到商周时已有了“四时”(春夏秋冬)和“四方”(东南西北)的“四分法”;春秋之前也有了“八节”(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和“八方”(东、东南、南、西南、西、西北、北、东北)的“八分法”;此后,《春秋》中有一年“十二月”的划分,即“十二分法”;《管子·幼官图》和《淮南子·天文训》中又有了“二十四节气”的划分与名称,可谓“二十四分法”。汉前的《周髀算经》也说:“凡八节二十四气”。赵爽注:“二至者,寒暑之极;二分者,阴阳之和;四立者,生长收藏之始,是为八节。节三气,三而八之,故为二十四。”(7)可见《史记》之言,是有古史根据的。同时,我们可知,自古有“二分法”、“四分法”、“八分法”,乃至“十二分法”和“二十四分法”,而独独没有“十六分法”和“三十二分法”。

孔颖达《周易正义》引东汉马融说:“易有太极,谓北辰也。太极生两仪,两仪生日月,日月生四时,四时生五行,五行生十二月,十二月生二十四气。”(8)汉《易》中,有用“十天干”配“八卦”,而称“纳甲”的;有用“十二地支”配“六十四卦”,称“十二消息卦”,代表十二月或十二时辰;还有将“八节”三分,“三而八之,为二十四”,称“二十四卦气”。但不管是“十二辟卦”、“十二消息卦”或“二十四节气卦”,都是在“六十四卦”基础上的划分,其卦名也是称呼相应的“六十四卦”卦名。所以,不管是早期的《连山易》、《归藏易》,还是后期的《周易》,从未见过“十六卦”和“三十二卦”的卦象与卦名,所以说,所谓的“十六卦”和“三十二卦”,历史上从未有过。只是到了宋代,邵雍和朱熹为解释“六十四卦”的来历,牵强附会出了“十六卦”和“三十二卦”。

那么,“六十四卦”到底是如何演变出来的呢?《周礼·大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其经卦皆八,其别皆六十有四。”(9)由此话可知,“六十四卦”为“别卦”,是由“八经卦”演变而来的,即“六十四别卦”是直接由“八经卦”变化而来,其间并未经过“十六卦”和“三十二卦”两个阶段。《汉书·律历志》:“人者,继天顺地,序气成物,统八卦,调八风,理八政,正八节,谐八音,舞八佾,监八方,被八荒,以终天地之功,故八八六十四。其义极天地之变,以天地五位之合终于十者乘之,为六百四十分,以应六十四卦。”(10)可见汉代易学专家也是认为“六十四卦”直接由“八卦”变来。

那么,这“六十四别卦”是如何由“八经卦”变来得呢?这得从“九宫八卦图”谈起,因为“六十四卦”,就是由“九宫八卦”变化而来。而“九宫八卦图”又源于“神龟洛书”,所以,还得先说说“神龟”。

(附图见《论文附图》相册)

二“神龟”与“洛书”

尚古玉

《周易·系辞》:“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11)《周易集解》:“郑玄曰:春秋纬云,河以通乾,出天苞,洛以流坤,吐地符。河龙图发,洛龟书成。河图有九篇,洛书有六篇也。”(12)古史传说,“洛书”是由“神龟”自洛水中背负而出的。何以非由“神龟”来“背负洛书”呢?这实际与“洛龟”的“神体”有关。

《拾遗记》云:“昆仑山有昆陵之地,其高出日月之上。山有九层,每层相去万里。……第五层有神龟,长一尺九寸,有四翼,万岁则生木而居,亦能言。”又云:“员峤山……西有星池千里,池中有神龟,八足六眼,背负七星日月八方之图,腹有五岳四渎之象,时出石上,望之煌煌如列星矣。”(13)刘向《说苑·辨物》:“灵龟文五色,似玉似金,背阴向阳。上隆象天,下平法地,磐衍象山,四趾转运应四时,文著象二十八宿。虵头龙脰,左精(睛)象日,右精(睛)象月,千岁之化,下气上通。能知吉凶存亡之变。”(14)

“神龟”的背甲呈圆形,而腹甲呈方形,上圆下方,正合古天文学说“天圆地方”。“龟背甲”象“天”,“龟腹甲”象“地”,两眼如日月,四肢应四时,有翼能飞,长命万岁,并“能知吉凶存亡之变”,如此神灵,所以古人常用龟甲占卜,名曰“龟卜”。《尚书·金縢》:“乃卜三龟。”(15)《周礼·宗伯》:“凡国大贞,卜立君,卜大封,则视作龟。大祭祀,则视高命龟。凡小事,涖卜。国大迁,大师,则贞龟。凡旅,陈龟。凡丧事,命龟。……卜师,掌开龟之四兆,……凡卜,辨龟之上下、左右、阴阳,以授命龟者而诏相之。……龟人,掌六龟之属,各有名物,……若有祭事,则奉龟以往。……占人掌占龟,以八筮占八颂,以八卦占筮之八故,以视吉凶。”(16)大龟又叫“鳌”,《淮南子·览冥训》:“断鳌足以立四极。”(17)《列子·汤问》:“龙伯国有大人,举足不盈数步而暨五山之所,一钓而连六鳌,合负而趣,归其国,灼其骨而数焉。”张湛注:“以高下周围三万里山而一鳌头之所戴,而此六鳌为一钓之所引,龙伯之人能并而负之,又钻其骨以卜计。”(18)

“神龟”不仅“能知吉凶存亡之变”,传说还曾帮助大禹治水。《拾遗记》卷二:“禹尽力沟洫,导川夷岳。黄龙曳尾于前,玄龟负青泥于后。玄龟,河精之使者也。龟颔下有印,文皆古篆字,作九州山川之字。禹所穿凿之处,皆以青泥封记其所,使玄龟印其上。今人聚土为界,此之遗象也。”(19)“玄龟”又称“玄鱼”,据说为大禹的父亲“鲧”(又作“鮌”,即“玄鱼”合字)所变,“尧命夏鲧治水,九载无绩。鲧自沉于羽渊,化为玄鱼,时扬须振鳞,横修波上,见者谓为河精。羽渊与河海通源也。海民于羽山中修立鲧庙,四时以致祭祠。”(《拾遗记》卷二)(20)《尸子》卷下:“禹理洪水,观于河,见白面长人,鱼身,出曰‘吾河精也’。授禹河图,还于渊中。”(21)大禹就是根据“玄鱼”授予的“河图”或“玄龟”背负的“洛书”,治理水土,以定“九州”的,看来这“河洛图书”与“神龟”确有渊源,很可能就是取“图象”于龟。

《左传·僖公十五年》载韩简对晋侯说:“龟,象也;筮,数也。物生而有象,象而后有滋,滋而后有数。”(22)所谓“龟象”,便是“龟背甲”圆形以“象天”,“龟腹甲”方形以“象地”,龟眼“象日月”,龟足“象四时”。再具体说,龟甲“纹著象二十八宿”,“背负七星日月八方之图,腹有五岳四渎之象”。因“龟象”体现天地自然之象,所以大禹根据“龟象”治水土,而传说伏羲也是根据“龟象”画“八卦”的。

伏羲、神农均曾建都于宛丘县,《太平寰宇记》卷十:“宛丘县……八卦坛在县西北一里,即伏羲于蔡水得龟,因画八卦之坛。”《太平御览》卷九引《王子年拾遗记》:“伏羲坐于方坛之上,听八方之气,乃画八卦。”(23)《太平广记》卷二二六“水饰图经”条引《大业拾遗记》云:“有神龟负八卦出河,进于伏牺、禹治水。”(24)

笔者曾于《八卦图解》述及,所谓“八卦”,即指时、空上的“八节”与“八方”。也就是围绕“中央”,环配“八方(面)”,画成平面图,则酷似一副“龟甲”,加上头、尾、四足,便活脱脱一只“乌龟”,(“乌”为玄黑色,“乌龟”即“玄龟”)。龟背上的花纹,呈环形的九部分,天然一幅“九宫图”(见图2)。伏羲老祖大概就是见到如此“龟甲”,受到启发,顺便将代表天、地、水、火、山、泽、雷、风的“八卦”:乾、坤、坎、离、艮、兑、震、巽的卦爻,分别画入“龟背图”外圈“八方”,作成《八卦图》(见图3)。周围“八方”,加上“中央”,即为“九方”,大禹便据此“龟背九方”,治理“九水”、“九土”,而定“九州”。既是地面“九方”,所以也可画成方形的《九方图》(见图4)。其实,这种“九分图”,画法可圆可方,画成圆图,代表“天圆”,画成方图,则代表“地方”。正如《河洛精蕴》所言:“汉孔安国云:‘《河图》者,伏羲氏王天下,龙马出河,遂则其文以画八卦。《洛书》者,禹治水时,神龟负文而列于背,有数至九,禹遂因而第之以成《九类》。’”(25)

《淮南子·天文训》:“天道曰圆,地道曰方,方者主幽,圆者主明。”(26)《河洛精蕴》引邵子云:“盖圆者,《河图》之数。方者,《洛书》之文。”(26)根据“天圆地方”,似乎“河图”为“天圆图”,“洛书”为“地方图”。于是,有人便理解“河图”与“洛书”为两个不同的图,如朱熹在《周易本义》中,便将两图分别画成形状不同、数目不同的“五十五数河图”和“四十五数洛书”。(见图5)其实,所谓“五十五数”的“河图”,宋代以前并不见经传,所见者惟有“四十五数”的“洛书”,只是称呼不同而已。有称《洛书》,有称《九畴》、《九章》,还有称《明堂》、《九宫》的。如江慎修所言:“然法《洛书》陈《九畴》,刘歆已言之,而《大戴礼·明堂篇》有二九四,七五三,六一八之文,郑康成注云:‘法龟文也’,则亦以《洛书》为龟文也。”(27)笔者于《河图洛书解》中已论述,“洛书”实为“河图”,即“四十五数图”。其画法可圆可方,画成圆形,可称“天圆图”;画成方形,可称“地方图”。

三“洛书”与“九宫”

上文所说的《九宫纳八卦图》和《洛书九宫图》,均为笔者推理画成。两图画得对否?还须做一番考证。

据说,汉代魏伯阳《周易参同契》中曾画过“九宫八卦图”,可惜失传不见。但我想大概与阜阳双古堆出土的西汉《太乙九宫占盘》相类(见图8)。此盘形制由《发掘简报》的描述可以见出:“太乙九宫占盘的正面,是按八卦和五行属性(水、火、木、金、土)排列的。九宫的名称和各宫节气的日数与《灵枢经·九宫八风篇》篇首图完全一致。小圆盘的刻划则与《河图洛书》完全符合。”文中还介绍说:“小圆盘过盘心划四条等分线,四条等分线分别由‘一君’对‘九百姓’,‘二’对‘八’,‘三相’对‘七将’,‘四’对‘六’,绕圆心刻‘吏’、‘招’、‘摇’、‘也’四个字,与圆心相加,正好为五,与洛书中间五个白圆圈得分布式样正同。”(31)

文中所说的“小圆盘”即《太乙九宫占盘》中的《天盘》,我们将此《天盘》与《洛书九宫图》两相对比,不难看出《九宫天盘》即是《洛书圆图》,两者的数列阵式完全一致。略有不同之处仅在于《洛书圆图》中用“黑白圆点”表示数目,而《九宫占盘》则用“数字加文字”来表示数目。不知《占盘》与《洛书》谁早于谁?但两者如此相似,可见都是有根有源的。《太乙九宫占盘》为西汉之物,估计《洛书》也不会晚于汉代。

《楚辞·天问》问及禹治洪水:“洪泉极深,何以填之?地方九则,何以坟之?”(32)《汉书·五行志》:“禹治洪水,赐洛书,法而陈之,洪范是也。”《史记·夏本纪》:“禹乃……以开九州,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33)所以,史传大禹根据“洛书”,治洪水,定“九土”。“九土”又称“九畴”,《尚书·洪范》:“天乃赐禹洪范九畴”。(34)因此,孔安国注《系辞》曰:“洛书,则九畴也。”于是,后世径称“洪范九畴”为“洛书九畴”。由此可知,“洛书九畴”早至大禹时代便已产生了。同时也可知,“洛书”与“九土”、“九则”、“九畴”相仿佛,按“地方九则”说法,《洛书》也可画成方图:《洛书方图》,此图亦可称之《九畴图》(见图9)。

《太乙九宫占盘》又称《太一九宫式盘》,是古时占星术士用于观天象定吉凶的,“太乙”即“太一”,是古天文星图“天垣”中的“北极星”。《史记·天官书》:“中空天极星,其一明者,太一常居也。”(35)《易纬·乾凿度》郑玄注:“太乙者,北辰之神名也,居其所曰太乙,常行于八卦日辰间,曰天一,或曰太一。”(36)“太一”常居于“太空天极”,用易学家言,故又可称“太极”。汉易家虞翻说:“太极,太一;分为天地,故生两仪也。”(37)而《易传·系辞》则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天地变化,圣人效之,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38)《礼记·礼运》:“夫礼必本于太一,分而为天地,转而为阴阳,变而为四时。”(39)“四时”即春、夏、秋、冬四季气象,亦即“四象”。“四象”标志为“二分”(春分、秋分)、“二至”(夏至、冬至),再加上后来细分的“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就是一年的八个节气,也就是所谓“八节”。正如《周髀算经》赵爽注:“二至者,寒暑之极;二分者,阴阳之和;四立者,生长收藏之始,是为八节。”天地气象“八节”,用易学家言,就是“八卦”。

古人观念中,天与地相互对应,“圣人仰观俯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43)天上既然有“九天”,地下必然有“分野”,《淮南子·原道训》:“上通九天,下贯九野。”(44)于是,地下则有“九野”、“九土”、“九州”、“九丘”、“九山”等等。《山海经·大荒北经》:“共工之臣名相繇,九首蛇身,自环,食于九土。”“共工之臣曰相柳氏,九首,以食于九山。”(45)《山海经·海内经》:“有九丘,以水络之。”(46)《淮南子·览冥训》:“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47)这“九野”、“九土”、“九丘”、“九山”、“九州”,均在地面,均可称“九畴”。根据“天圆地方”学说,地面“九畴”可画为方图,而天上“九天”可画为圆图。《淮南子·天文训》:“天有九重”。《楚辞·天问》“圜则九重。”王逸注:“言天圜而九重。”(48)“圜”,“圆圜”也。表示天上“九圜”,可画出“九圜图”。我们可将“洛书九数”填入“九圜图”,可称《九天图》(见图10)。《九天圆图》与《九畴方图》,均为“九则”区域不同画法,即围绕“中央”环配“八方”(八个空间),再加上“洛书九数”,明明就是《洛书图》的方、圆变形图。

《大戴礼·明堂》:“明堂者古已有之也,凡九室,二九四,七五三,六一八。”(51)我们看《洛书方图》中的数字排列,按从右至左、从上至下的次序,正好是“二九四,七五三,六一八。”“中宫”为“五”,周围“八宫”分别排成“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六八为足”,组成“洛书九宫”数列。可见“明堂九室”就是“洛书九宫”,画成数字填空图,便是《九宫数图》(见图9)。据说“明堂九室”同于汉初的《九章算术》的纵横图,均源于战国时代的阴阳五行家邹衍。(52)还有传说《九章算经》为伏羲、黄帝所作,如魏刘徽《九章算经序》曰:“包羲氏始画八卦,作九九之数,以合六八之变,黄帝引而伸之。”(53)可见“九宫图”古已有之,源远流长。此“九宫数图”颇为奇妙,“九宫”内的数字,纵、横、斜各宫数字相加之和,均为十五。因此,此“九宫数”又称“纵横数”,是历史上最早的数阵及矩阵。因其数列演变奇妙,《九宫数图》又被后世称之为“三阶幻方”或“魔方”。

四“九宫八卦图”考

《后汉书·张衡传》载张衡上疏曰:“臣闻圣人明审律历,以定吉凶,重之以卜筮,杂之以九宫。”“且律历卦候,九宫风角,数有徵效。”(54)究竟“圣人”如何将“卦候”“杂之以九宫”呢?

春秋战国时的《灵枢经·九宫八风篇》曰:“太一常以冬至之日,居叶蛰之宫四十六日,明日居天留四十六日,明日居仓门四十六日,明日居阴洛四十五日,明日居天宫四十六日,明日居玄委四十六日,明日居仓果四十六日,明日居新洛四十五日,明日复居叶蛰之宫,日冬至矣。太一日游,以冬至之日,居叶蛰之宫,数所在,日从一处至九日,复反于一,常如是无已,终而复始。……是故太一入徒,立于中宫,乃朝八风,以占吉凶也。”(55)

《易纬·乾凿度》:“《易》一阴一阳合而为十五之为道。阳变七之九,阴变八之六,亦合于十五。”“故太一取其数,以行九宫,四正四维,皆合于十五。”(56)看这说法,明显是指“洛书”之数。“洛书九宫”数列,不管是上下左右“四正四维”的哪三宫相加,其和均为十五。郑玄注《易纬·乾凿度》曰:“太一者,北辰之神名也,居其所曰太一,常行于八卦日辰之间。……四正四维以八卦神所居,故亦名之曰宫。……太一下行八卦之宫,每四乃还于中央。中央者,北神之所居,故因谓之九宫。天数大分以阳出,以阴入。阳起于子,阴起于午。是以太一下九宫,从坎宫始。……行则周矣。上游息于太一、天一之宫,而返于紫宫,行从坎宫始,终于离宫,数自太一行之。”(57)

郑玄注言,与《灵枢经·九宫八风篇》的说法,均是参照古宇宙模式“天球九宫”而言的。笔者《河图洛书解》中已论证,“天球九宫”同于“洛书九宫”,本源于古天文“紫微垣”星图。中央五星,乃“中宫北辰”星宿:“五帝座”,为“天神太一”之所居。“太一”由“中宫”出行,周游“八卦之宫”,终而返于“紫宫”(“紫微垣”中宫)。据此,我们也可绘出《九宫纳八卦图》,较之前文推理绘出的《九宫纳八卦图》,图式一致。因此也可证《九宫纳八卦图》,并非笔者臆造,文献中,汉前的《灵枢经·九宫八风篇》已有论述,而实物,则可证之以西汉的“太乙九宫占盘”。

胡渭在《易图明辨》中,力辨“洛书”为宋儒抄袭汉代的“太一九宫图”和汉前的“明堂九室图”,也许言之有理。但有一点可得世所公认,“九宫图”乃古已有之,非因后世改名“洛书”而抹杀之。那么,“八卦图”呢?如同“九宫图”一样,也是古已有之,甚至更古于“九宫图”。因为传说伏羲画“八卦”,要早于大禹受“九畴”。当然,也不能因为被孔安国等人称之为“河图”,而将“八卦图”抹杀。实际上,“八卦图”与“九宫图”联系紧密,相辅相成,恰如《汉书·五行志》中刘歆所言:“庖牺氏继天而王,受河图,则天画之,八卦是也。禹治洪水,赐洛书,法而陈之,洪范是也。……以为《河图》、《洛书》相为经纬,八卦、九章相为表里。”我们看,“八卦”的排列方位,正是“九宫”阵式,所以《灵枢经》称为“八卦九宫”。此项结论,还有前几年出土的文物为证。

1989年安徽含山凌家滩出土了新石器时代的“龟甲玉版”(见图13),在玉制的“龟背甲”和“龟腹甲”之间,夹放着一块玉版,玉版雕刻的图画,正是“九宫八卦图”。玉版方形,代表“地方”;玉版中心刻一圆图,代表“天圆”。圆图内部分为“九宫”,围绕“中宫”的“八宫”里,各有一“卦爻”,合为“八卦”。更妙的是,此“九宫八卦玉版”置于象征“天圆地方”的“龟背甲”和“龟腹甲”之间,明白无疑地标示“九宫八卦”代表着“九天八方”。此5000年前的“龟甲玉版”之发现,证实了伏羲老祖“观天察地”,并受“龟甲”启发,发明了“九宫八卦”,即后世传说的“河图洛书”。其后,大禹根据“龟甲九宫八卦”治理水土,商周人亦用“龟甲玉版”占卜吉凶祸福。有新石器时代的“龟甲玉版”作证,笔者所画的《九宫纳八卦图》有理有据,真实可信。

此《九宫纳八卦图》虽真实可信,但仍非完全意义的《九宫八卦图》,周围“八宫”中各配一卦,而“中宫”无卦,严格意义上讲,实为“八宫八卦图”。这可能为最初伏羲所画的“八卦图”,史称“伏羲先天八卦”。胡渭说:“京房引孔子之言曰:神农重乎八纯,谓取伏羲八纯卦而重之,为六十四卦。《史记》亦云:神农始作重卦。”(58)“神农氏”又称“连山氏”、“烈山氏”,传为神农所作的《连山易》,便为较早的“六十四卦”。那么,“神农”又是如何将“八卦”“演之为六十四卦”呢?史书缺载,但我们或可由“神农九井”的传说中找到线索。

《汉唐地理书钞》辑《盛弘之荊州记》:“随县北界有厉乡村,村南有重山,山下有一穴,父老云,是神农所生处。村西有两重堑,内周回一顷二十亩,地中有九井。相传神农既育,九井自穿,汲一井则众井皆动。”(59)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漻水》:“(漻水)西经厉乡南,水南有重山,即烈山也。山下有一穴,父老相传,云是神农所生处也。故《礼》谓之烈山氏。水北有九井,子书所谓‘神农既诞,九井自穿’,谓斯水也。又言‘汲一井则众水动’。井今湮塞,遗迹仿佛存焉。”(60)

“神农九井”形制,大概为“九圜”形的“九宫图”,中央一井,周连八井,“中井”与周围“八井”地下水系有机相连,因此,“汲一井则众井皆动”。所谓“神农既诞,九井自穿”,是暗寓神农利用“九井连动”原理,将“八卦”演变为“六十四卦”。

五“六十四卦图”解

综上所述,伏羲氏根据“龟甲九宫”,画成“伏羲八卦”;神农氏或周文王又将“伏羲八卦”纳入“九宫”之“中宫”,称之为“八经卦”;然后,又将“伏羲八卦”分别纳入周围“八宫”,称之为“八别卦”;然后,又用“中宫八经卦”,分别与周围“八宫”中的“八别卦”,相配重合,八八六十四,最终生成“六十四卦”。此演变模式用图画出,便是《九宫八卦成六十四卦图》(见图15)果真如此吗?为验证对否,我们不妨将此图与马王堆出土的汉帛《六十四卦圆图》比照看看。

刘大钧先生《周易概论》中有汉帛本《六十四卦圆图》,(63)今摹画于下,并顺便套入“九宫八卦”,画成《汉帛六十四卦配九宫八卦图》(见图16),看是否符合“六十四卦”生成规律。

我们逐一观看“八宫别卦”。先看“乾宫八卦”,由“中宫乾卦”分别与“外宫”中的“八别卦”:乾、坤、艮、兑、坎、离、震、巽,一一相配,便生出了乾、否、遯、履、讼、同人、无妄、姤,这“八别卦”就是“六十四别卦”中的“乾宫八卦”。

依此类推,“中宫艮卦”分别与“外宫八卦”相配,生成“六十四别卦”中的“艮宫八卦”:艮、大畜、剥、损、蒙、贲、颐、蛊。

“中宫坎卦”分别与“外宫八卦”相配,生成“六十四别卦”中的“坎宫八卦”:坎、需、比、蹇、节、既济、屯、井。

“中宫震卦”分别与“外宫八卦”相配,生成“六十四别卦”中的“震宫八卦”:震、大壮、豫、小过、归妹、解、丰、恒。

“中宫坤卦”分别与“外宫八卦”相配,生成“六十四别卦”中的“坤宫八卦”:坤、泰、谦、临、师、明夷、复、升。

“中宫兑卦”分别与“外宫八卦”相配,生成“六十四别卦”中的“兑宫八卦”:兑、夬、萃、咸、困、革、随、大过。

“中宫离卦”分别与“外宫八卦”相配,生成“六十四别卦”中的“离宫八卦”:离、大有、晋、旅、睽、未济、噬嗑、鼎。

“中宫巽卦”分别与“外宫八卦”相配,生成“六十四别卦”中的“巽宫八卦”:巽、小畜、观、渐、中孚、涣、家人、益。

《汉书·楚元王传》:“往者博士《书》有欧阳,《春秋》公羊,《易》则施、孟,然孝宣皇帝犹复广立《谷梁春秋》,《梁丘易》,《大小夏侯尚书》,义虽相反,犹并置之。”(64)《汉书·儒林传》还说蜀人赵宾“持论巧惠,《易》家不能难,皆曰‘非古法也’。……上闻(孟)喜改师法,遂不用喜。……京房受《易》梁人焦延寿。延寿云尝从孟喜问《易》。会喜死,房以为延寿《易》即孟氏学,翟牧、白生不肯,皆曰非也。至成帝时,刘向校书,考《易》说,以为诸《易》家说皆祖田何、杨叔、丁将军,大谊略同,唯京氏为异,党焦延寿独得隐士之说,托之孟氏,不相与同。”(65)可知,汉初,解《易》者,就有多种流派。所以,“八卦图”的画法,也会有所不同。不仅“八卦方位”,而且看卦的方向也有不同。如看圆图,有“自外视内”看法,也有“自内视外”看法。朱熹《周易本义》中的“六十四卦圆图”,(以下简称“宋书六十四卦圆图”)(见图19),便为“自内视外”看法。

比较“汉帛六十四卦圆图”和“宋书六十四卦圆图”,画法及看法相反,一为“自外视内”,一为“自内视外”。而最主要的差别则是:两图中的“八卦方位”和“六十四卦排序”不同。“六十四卦排序”的不同,是由“八卦方位”不同所造成的。(关于“八卦方位”之考证,详见笔者《太极图八卦图解》,此处不再赘述。)“汉帛六十四卦圆图”可由“九宫八卦图”解之,那么,“宋书六十四卦圆图”呢?也照样可用“九宫八卦图”解之。

现将“九宫八卦图”套入“宋书六十四卦圆图”,其“中宫八经卦”方位和周围“八别卦”顺序,按照邵、朱所说的“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定位原则,此定位原则实际为《周易参同契》的“八卦方位”,只不过将其编成S曲线一至八号的顺序,并改用“自内视外”的画法画成(见图20)。我们依据邵、朱的定位顺序,画成《宋书六十四卦配九宫八卦图》(见图21)。由此也可验证“九宫八卦生成六十四卦”原理。

看《宋书六十四卦配九宫八卦图》,“中宫乾卦”分别与“外宫八卦”相配,生成“六十四别卦”中的“乾宫八卦”:乾、夬、大有、大壮、小畜、需、大畜、泰。

“中宫兑卦”分别与“外宫八卦”相配,生成“六十四别卦”中的“兑宫八卦”:履、兑、睽、归妹、中孚、节、损、临。

“中宫离卦”分别与“外宫八卦”相配,生成“六十四别卦”中的“离宫八卦”:同人、革、离、丰、家人、既济、贲、明夷。

“中宫震卦”分别与“外宫八卦”相配,生成“六十四别卦”中的“离宫八卦”:无妄、随、噬嗑、震、益、屯、颐、复。

“中宫坤卦”分别与“外宫八卦”相配,生成“六十四别卦”中的“坤宫八卦”:坤、剥、比、观、豫、晋、萃、否。

“中宫艮卦”分别与“外宫八卦”相配,生成“六十四别卦”中的“艮宫八卦”:谦、艮、蹇、渐、小过、旅、咸、遯。

“中宫坎卦”分别与“外宫八卦”相配,生成“六十四别卦”中的“坎宫八卦”:师、蒙、坎、涣、解、未济、困、讼。

“中宫巽卦”分别与“外宫八卦”相配,生成“六十四别卦”中的“巽宫八卦”:升、蛊、井、巽、恒、鼎、大过、姤。

由此《宋书六十四卦配九宫八卦图》可证,“宋书六十四卦圆图”也是由“九宫八卦图”生成。虽然朱熹在《周易本义》中声称书中的“六十四卦图”传自邵雍,而邵雍又说传自陈抟,但陈抟由何处传来却不得而知了。因此可以说,“六十四卦”生成法,到北宋时已经失传。现在,我们根据“九宫八卦图”,还原了“宋书六十四卦圆图”生成法,同时也纠正了邵、朱的错误观点。

由《汉帛六十四卦配九宫八卦图》和《宋书六十四卦配九宫八卦图》看出,不管是“汉帛六十四卦”,还是“宋书六十四卦”,均是由“九宫八卦”中的“中宫八经卦”与周围“八宫”中的“八别卦”,分别相配而生成。“中宫八经卦”的“三爻卦”,按一定规律分别与“八别卦”的“三爻卦”相重合,便可生成“六爻象”的“六十四别卦”。所谓“规律”,就是“八卦定位顺序”。如“宋书六十四卦圆图”的“八卦定位顺序”就是邵、朱所谓:“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66)画成图,便是《八卦定位顺序图》(见图20)。“中宫八经卦”依此来定位,而“六十四别卦”的排序,也是由此而来。我们可举例“宋书六十四卦”其中的“乾宫八别卦”具体予以说明。

我们看“宋书六十四卦圆图”的“乾宫八卦”,依《八卦定位顺序图》,可画出“乾宫八卦圆图”(见图22)。“中宫乾卦”按顺序分别与“外宫八卦”相配,便生出“六十四别卦”中的“乾宫八别卦”。为便于观看,我们将此圆图展开,画成长方形的“乾宫八卦方图”(见图23)。看图可知,“乾宫八别卦”是由三爻乾经卦按照“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的规则,分别与三爻的乾、兑、离、震、巽、坎、艮、坤八卦相重叠,而组成六爻的乾、夬、大有、大壮、小畜、需、大畜、泰,成为“乾宫八别卦”。依此类推,其它各宫的“八别卦”都是这样形成的。

若将所有八宫的“六十四别卦”的“配卦图”画成平面方图,实际就是《周易本义》中的“六十四卦方图”。我们只须略加标注,就不难看出,此图其实就是“纵横八宫图”(见图24)。由下至上的纵向三爻卦,可称“八经卦”,其排序正是“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而从右至左横向的三爻卦,便是“八别卦”,其排序也是“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有此“宋书六十四卦方图”也可证明,“六十四卦”正是由“八经卦”与“八别卦”相重叠而生成,八乘八得六十四卦。

我们用“九宫八卦”分别解出《周易本义》中的“六十四卦圆图”和“六十四卦方图”之生成,既验证了“九宫八卦相重,成六十四卦”之原理,也以子之矛攻子之盾,驳斥了邵、朱“八卦变十六卦变三十二卦变六十四卦”之谬论。最终我们可得出结论:《六十四卦图》源自《九宫八卦图》。

THE END
1.台湾大学《易经》解读1—4课狭义的易经=周易本身,即六十四卦的卦画(象)和卦辞爻辞(文字)。 广义的易经=上篇+下篇+孔门传下来的10篇传。 易纬:那个时代对《易经》做的时代性解说的著作。 谶:对那个时代而言,对政权有所威胁的预言性论述。 易传:除了孔门的,其他人对《易经》的解释。传——对经的解释。 https://www.douban.com/note/337770243/
2.《易经》64卦象图与解(学生收藏)易经二十四卦至二十六卦 转自 今古易林探源之断易天机《地天泰》公益讲解 易经下经 第三十四至三十六卦 六十四卦之天风姤卦,他乡遇友之象,我是这样解的 关提人卷章 罗云熙白鹿官宣!高甜来袭,“罗狮粉”没白等!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https://www.360doc.cn/article/27495204_1098558664.html
3.周易六十四卦图解下.pdf将此图画为从外圈往内里中心看 即 自外视 内 图中 六十四卦 排序 与汉帛图同 圆圈内的 八经卦 与 八别卦 为笔者所补画 此 中宫八卦 方位 是根据 汉 帛六十四卦圆图 而定的 与 周易参同契 和 周易本义 中 的八卦方位 有所不同 如坎 离两卦和艮 兑两卦的方位 与 参同契 中的方位正好相反 https://www.renrendoc.com/p-42202540.html
4.大篆汉字对照表甲骨文汉字对照表大全传说伏羲氏时,有龙马从黄河出现,背负“河图”;有神龟从洛水出现,背负“洛书”。伏羲根据这种“图”、“书”画成八卦,后来周文王又依据伏羲八卦研究成文王八卦和六十四卦,并分别写成了卦辞。 5、图画说 有学者认为,汉字真正起源于原始图画,一些出土文物上刻画的图形与古文字对比的相似度,足以让人确信汉字由图文演变https://blog.csdn.net/weixin_34749183/article/details/112906779
5.善见城灵谣易经金钱爻八卦六十四卦扑克周易解卦手册卡牌预测《灵谣》全称为《灵谣-易经金钱爻》,英文名SONG OF DESTINY,由上海善见城开发制作,2011年7月7日上海CCG(国际漫展)首发,源自历史悠久的《易经》和鬼谷子所创的“金钱爻起卦法”, 由铜钱、卡牌、图书组成的一个完整体系,对易经及八卦、六十四卦的解读深入浅出,对六爻铜钱六十四卦起卦法也有独到的设计,整个过程http://guangzhou.witcp.com/shop/c103/t19a9e8e6b11.html
6.山东昆仑山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山林子自然智慧教育《易经》产生可以这样说,《易经》中有占卜的成分,但这个占卜是大层面的。《易经》的内容更多的是研究过程,研究过程中的变数。因此,我们学习《易经》,要紧紧围绕“《易》与天地准”这个中心,把六十四卦看作是一个演绎自然法则、认识社会规律、解剖社会现象的经典。不要陷入遇卦解卦、逢爻说爻、依辞解辞、说文解字的怪圈。http://www.ziranjiaoyu.com/jy_detail.asp?lanmuid=7&id=18399
7.有木刻图画:河图洛书伏羲八卦六十四卦及方位图卦变图线装古籍,宗教, 尺寸:24.6 x 15.9 cm (长 x 宽)册数:3册刻印方式:木刻纸张:竹纸作者:不详装帧:线装出版人:不详年代:明代 (1368-1644) 网上拍卖交易?▓ 明刻本《周易本义》一套四卷三册全 有木刻图画:【河图 洛书 伏羲八卦、六十四卦及方位图 卦变图】,首选孔夫子拍http://www.kongfz.cn/13311063/
8.周易铜钱算命六十四卦六十四卦金钱课就是用三枚铜钱占卦每掷出三枚铜钱一次即得到一爻掷六次得到六爻排成卦象即得到六十四卦之一用以占卜吉凶。后世亦传有简易的金钱课占法只需掷出一次,周易铜。 周易铜钱占卜的方法?(我要最正式的) 这是《周易自测牌》正确占卜方法,你可以看下 https://www.16757.com/ysh/suanming/352.html
9.自資出書,製作,出版,印刷如果我們能熟悉卦象及全盤理解六十四卦的道理,就有能力知道自己正在經歷怎樣的處境;如果能掌握卦爻辭的內容,就能知道事情變化的可能性,把握機遇,知所進退。 不過,初學《易經》,一定要面對艱澀的文字和難懂的筮辭,這著實不「易」,更何況還要理解卦辭和爻辭的隱含意義,人人初學時都會覺得它是一本「難」念的經! https://www.easy-publish.org/allbook.htm
10.房地产风水大全(近100页)管理工具试举一例说明如下:某人生肖属猪,五行属水,居住在一楼或六楼,则水可助其主命水,吉论;居住在四楼或九楼,则金生其主命水 ,吉论;居住在五楼或十楼,则土克其主命水,凶论;居住在三楼或八楼,则木泄其主命水,凶论;居住在二楼或七楼,则火被其主命水 克制,中等论。 新居家风水观 很多因素会影响住宅https://www.qg68.cn/managetool/detail/13287.html
11.揭秘八卦与六十四卦古人智慧的结晶伏羲在五千年前绘制出了八卦,孔子在两千多年前阐述了“一阴一阳之谓道”的道理,朱熹在一千年前的《周易本义》中详细解释了六十四卦的方位图。这一图画的奥秘被法国传教士白晋带到了德国,莱布尼兹在看完这幅图画后,终于明白了二进制的真谛,尽管他花了二十年的时间去研究。然而,在中国,早在两千年前,人们就已经https://m.sohu.com/a/768524548_1218948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