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①:心灵捕手,最懂女人心的作家,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日读好书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
谈起茨威格,你一定很耳熟,他是奥地利著名的作家、小说家、诗人,代表作有《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象棋的故事》、《人类群星闪耀时》、《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
每一本书都在世界范围内有着经久不衰的魅力,倍受全球读者喜爱。
他最擅长描摹窥探情感和人性,把人们内心的骄傲、虚荣、妒忌、仇恨等等写得淋漓极致,煽情功力十足,用最简朴、纯白的文字,赋予了小说中的不同人物不同灵魂。
他游历四方,经历过炮火战争,见证了改朝换代,体验了世间辉煌和沧桑,最懂得人生所有的痛,能轻易让你与其笔下人物产生共鸣,为之揪心,为之痛哭,也能重燃你对生活的饱满热情。
斯蒂芬·茨威格
他被称为“人类心灵捕手”,也被公认为世界上最杰出的中短篇小说家之一。
在介绍书籍之前,我们先来看看作者茨威格的人生历程。
他的一生,灿烂辉煌又动荡波折。
而茨威格是个例外。
1881年,茨威格出生于维也纳一个富裕的犹太家庭。
他的前半生过得相对富足,没有生存压力,写作生涯也比较顺利。17岁便在杂志上发表第一首诗歌,19岁已有200多首诗歌问世。
在维也纳大学和柏林攻读哲学和文学,之后还接触和研究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在此期间又发表过许多诗集和小说,一路到博士毕业。
无论是学业,还是写作,他都顺风顺水,早早赢在起跑线上。毕业后任职过《新自由报》编辑,后又去西欧、印度、美洲等地游历。他不仅钻研文学、哲学,对戏剧、心理学都有深入研究。
弗洛伊德
然而,世事无常。
随着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陆续爆发,长期处在动荡不安、战争阴云的笼罩下,茨威格的精神世界逐渐崩塌。
他曾长期隐居在萨尔茨堡,埋头写作,后又与离异并带有两个孩子的温德尼茨结婚。曾失去国籍,后又加入英国籍。
他在混乱而碎裂的生存环境下,反复折腾,倍受煎熬。同时,他也亲身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冷漠,情感的沦落,内心的孤独,人性的复杂与挣扎等等。
他把这一切,统统注入作品中,也正是这段沧桑的岁月,使他笔下的人物有一种异乎寻常的勇气和高傲。
然而,茨威格在61岁时,实在忍受不了“精神故乡”沉沦,而绝望自杀。从此,世间便失去了这位将人写透的“人类心灵捕手”。
之后,还是在其他国家,美国日本等,他的作品慢慢引起反响。
如今,已过去百余年,茨威格与他的作品究竟有多受人追捧?
看这你就会知道。
在茨威格去世后,巴西总统竟然下令为他举行国葬,成千上万的民众怀着悲痛的心情为他送葬,而当时巴西当局甚至将他生前最后几天住过的别墅买下来,作为博物馆供人参观。
而他的作品,经过时代的洗礼,在无数读者心中,已是永生。
当然,他的成就,完全值得这份殊荣。
茨威格波折动荡的一生,就这样结束了。惊叹,敬仰,又为他感到深深的惋惜。
茨威格的作品太多太多,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以青春萌发期的儿童视角,去观察探索为情欲所主宰的成人世界,以及人的精神世界。
第三阶段,以经历沧桑的老年过来人的视角,去写这些人在情欲的驱逼或意外打击时心灵的震颤和意识的流动。
每个阶段,都有他不同的感悟,以及书写了无数富有灵魂的精彩人物作品。
谷主麦家曾说:“茨威格的小说有种少见的令人窒息的文学密度和强度,随便读一篇都使我强烈地感到作家内心极其的丰富、敏感、脆弱、善良,而这些是一个作家最重要的。作家是靠内心生活的人。”
是啊,内心丰富的人,哪怕是生活中微小的事物,或一个细节,或一句话,甚至是一个眼神,都可能让他受到启发,从而开启一场精彩绝伦的写作探索,而寡淡的人是很难从生活中去感知、感悟的。
在茨威格的《人类群星闪耀时》中,他用十四个精彩故事,以独特的视角,展示了不同时代和地域的人的复杂情绪与波折命运。十四个生死攸关、超越时代的故事,如群星般璀璨而不渝地照耀着暂时的黑夜。
在《象棋的故事》中,他用业余象棋手打败国际象棋世界冠军的故事,来隐喻表达自己对纳粹法西斯的痛恨。
而本周要解读的《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讲述了一些特立独行、疯魔痴情、孤独现实、心酸又悲惨的命运故事。
本书收录了《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拍卖行里的奇遇》、《月光巷》、《日内瓦湖畔的插曲》与《看不见的收藏》。
其中,第一篇《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最让人印象深刻。
它讲述了一位英国老太太的回忆。当年,她因一时情欲驱使,奋不顾身地将自己的命运交付给一位陌生的赌徒,在惊心动魄的二十四小时内,她的心情跌宕起伏,暗潮汹涌,由兴奋到激动,到遗憾,到愤怒,到悔恨终身......
这二十四小时,足足影响了她半辈子。
故事很短,但看完记忆犹新。
它不仅是一个中年女性邂逅爱情的故事,背后更是隐藏着复杂的人心和人性。
她为什么会魔怔地相信一位赌徒?又为什么会心甘情愿为一位赌徒倾其所有?最后又为何悔恨终身?这二十四小时,究竟发生了什么,让她难忘一生呢?
让我们一起带着这些问题,走进本周的共读吧,去感受“人类心灵捕手”茨威格笔下的精彩世界。
最近很多小伙伴都在追刘慈欣的小说《三体》,改编的同名电视剧。
虽然目前只更新到了第八集,但是并不妨碍书友们的一致好评。
超高的还原度,甚至让人感到头皮发麻。
在我们生存的地球上,有很多像汪淼一样的伟大人物,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在努力。
他们的存在,至少从某个角度让地球、让人类世界充满深情与暖意。
1《渴望生活:梵高传》
读一本好书,等于与一个高尚的人谈话。读梵高传记的过程,就是感受梵高灵魂的过程。
梵高生前的人生是极度悲惨的,但是死后却拥有了不朽的名声。
在有的人眼里,梵高就是一个疯子,一个会画画的疯子。
当他开始画画的时候,他所居住的时代一片喧嚣,没有一个人能看懂他画了什么。
事实上,他也并没有画什么抽象的东西。
只不过是一盆向日葵、一片星夜、一群乌鸦、一块麦田,以及一张自画像,仅此而已。
但是每一件平常之物,当我们凝神的时候,都会发现它闪烁着异世的光芒。
在梵高的画作里,他没有被生活琐事所侵扰,没有精神的痛苦与压力,只有用色彩涂抹的温暖。
2《维特根斯坦传:天才之为责任》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相信大多数人都和我一样,做不到淡泊名利。
但是,有的人做到了,而且做得举世闻名。
这个人就是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奥地利人,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
无论是他传奇的人生经历,还是离群索居的生活方式,维特根斯坦都是西方哲学史上绕不开的人物。
维特根斯坦出生于奥匈帝国的维也纳,父亲是欧洲钢铁工业巨头、亿万富豪。
小时候的维特根斯坦,整天被天才包围,自己没有展现丝毫天才。
维特根斯坦在浑噩懵懂中度过了人生的19个年头,直到遇到了人生导师罗素,才开始转而学习哲学。
接触哲学以后,维特根斯坦找到了自己生命的注脚,第一次开始严肃而认真地对待生活、对待人生。
不论是投身行伍参加一战,还是到偏远乡村当一名被人视为疯子的小学老师,维特根斯坦都过着苦行僧一般的生活。
他的一生看似充满了痛苦,但却是美好的一生,不是因为他征服了痛苦,而是因为他没有被痛苦征服。
3《美丽心灵:纳什传》
数学家纳什,无论走到哪里,总会有几个人如影随形地跟着他。
即使是他获得诺贝尔奖的那一天,也是如此。
他刚刚发表完获奖感言走出会场,就有几个人在他视线所及的地方等着他。
不过那一刻,他已经不再癫狂。
因为他清醒地地知道,那几个等待他的人,是他想象出来的。
纳什的后半生,都被这种幻觉困扰。
在纳什眼中,这个世界是数字化的。
那几个被想象出来的人,其实是纳什灵魂的感性外化。
没有那几个人的存在,纳什可能会彻底滑向精神的深渊,再没有被唤醒的可能。
4《从文自传》
沈从文,和鲁迅完全相反的极端,他用最柔软的语言,写出人性最美好的一面。
在他作品的美不是词藻的华美,也不是场景的精美,而是每个句子的转折起伏之间都透着股自然的神韵。
他用最自然不造作的文字,造就了中国文坛上最纯净的美。
这部沈从文在而立之年的生动回溯,《从文自传》也是如此。
因为世上很少会有一名作家像沈从文那样,少年时代生活在一个野蛮血腥的世界。
他从小便见多了满街的血污人头,听惯了烧杀劫掠的故事。
到了15岁那年,沈从文更是投身军队,过上了半匪半军的生活。
他迷失过、消极过,甚至堕落过,但是最终看清命运并决定走出黑暗的挣扎和决心,才更让我们沉迷不已。
5《列奥纳多·达·芬奇传》
很少有一本人物传记,会用最庸俗的“天才”来夸赞一个人。
但是,《列奥纳多·达·芬奇传》这本书中,“天才”两个字在这本书里出现了近百次。
毋庸置疑,达芬奇就是天才中的天才。
达芬奇几乎是所有画家中,涉猎最广的一位。
除了画画本身,还精通解剖学,发明了简易潜艇,甚至还设计出了坦克与飞行器。
果然每个人变得伟大都是有原因的,除了天分还有勤奋。
□易小荷
编者按:易小荷的新书《盐镇》由新经典/新星出版社出版。这是一本深度书写中国乡镇女性生活、情感与命运的作品,获得了梁鸿、李海鹏、罗新、许知远等人的推荐。
在四川西南的古老盐业小镇,作为前媒体人、作家,易小荷历时一年,采访近100位当地居民,以12位女性在父权、夫权、时代、偏见中挣扎求生的故事,展开一个我们身边的、但可能不曾了解过的底层中国。
古镇也就是随处可见的那种古镇的样子,青色的石板路把两旁青瓦白墙的民居分开,夜晚时分进入田间湿地的人们,手里需要紧紧握着驱蛇的棒子;全身大花颜色的妇人一到出太阳,就连忙抬出簸箕晾晒粮食和咸菜。
在当地,至今人们都相信,只有脾气最怪异的人才能做出味道最辣的冲菜;把内衣裤挂在陈家祠门口的妇人,也能种出最吸引游客的昙花。在这个地方,每逢春节前后,金黄色的油菜花把整个小镇包裹起来,那也是一年一度街上飘洒榨菜籽油味道的时候;暗沉的天空下,所有的街景都呈现出来水墨的颜色,长年居住于此的人,表情闲散,那种表情仿佛从童年开始就似曾相识。
仙市古镇,视觉中国供图。
2010年,我在万米高空闲翻航空杂志,里面介绍的竟然是故乡自贡下面的一个原生态的古镇,叫作仙市古镇。古镇始建于1400年前的隋朝,是我此前从未听闻过的一处地方。自贡,于我从来都只是少年时一直想要出走的起点,这个川南小城天色永远灰蒙,街道永远高低起伏。长大后我的脚步越走越远——大江大河自不必说,海洋和天空的庞大让故乡彻底沦为手机地图上的一个像素大小。于是我也只是默默地感叹一下,也就翻过去了。
每一个出走故乡的人,或许都会在某个时刻重新打量所来之处。砖瓦泥墙,一花一树在抽离之后,生发出许多从前无从发现的奥义。恰如彩色照片被调成黑白,斑斓色彩遮蔽的光影和明暗调子就凸显出来。
抵达古镇的那天是2021年7月14日,我在纸质日历上对这一天勾画良久,当时我所在的上海,新冠病毒尚未肆虐。我远赴千里之外的故乡,最终决定在一间河边的屋子居住下来。
古镇离自贡市区仅有十一公里,和城区的生活却是千差万别。我曾经尝试用GoogleEarth来看它的实景图,然而不知道是不是由于过于偏远孤僻,根本查询不到。
我抵达的前几天,离这里五六分钟车程的高铁刚刚开通,古镇曾经是自贡“东大道下川路”运盐的第一个重要驿站和水码头,也是自贡至隆昌和荣昌的陆路要冲。如果说当初自贡这个城市是因盐设市,古镇则是因盐设镇——这也是后来我给这本书取名为“盐镇”的缘故。四川产天下之盐,自贡以“盐帮菜”闻名天下,我以“盐”冠镇,同时也喻意人生的滋味,自觉也殊为熨帖。
古镇中心其实很小,若画个圆圈直径距离也就一公里有余,当地人的形容说:“点根火柴的工夫,就能在镇上逛一圈。”釜溪河蜿蜒流过古镇,如此数十百千万年,外来的人看来,河流平平无奇,但居于其岸边的仙市人,自然知道它的潮汐、枯竭和洪流。
去往古镇的路上,会路过大片的农田,还能看到成群的白鹭,所有的三轮车、农用车都在用生命狂摁喇叭,阳光冷峻,铁匠铺打铁的火花,和棉花铺里面的片片飞絮却如此充满活力。一个撑着长竿的摆渡人刚刚抵达码头,把河对面的村民带上古镇街头,头顶笼罩着的天空泼上了几片云束,大部分时候,天空和这片土地的人们一样,拥有得并不多。
规模宏大的制盐产业逝去已久,旧日的财富化为云烟,自贡从曾经的“川C”沦为现在的一个五线城市,在镇上生活的人们的生活更是介于贫困和温饱之间。曾经的工厂变成了路边的废墟,年轻人几乎没有什么像样的工作机会,这里找不到任何关于“文化”的痕迹,我不会因为腋下夹着一本余秀华的诗集受人尊重。这里的人几乎不关心什么宏大命题,他们把眼光放在最近的地方,只有金钱才能意味着一个人的尊严。而古镇也只是依靠旅游者的好奇打量,才勉强连接到互联网和现代经济之中。
上天把这样一片宁静的土地赐予他们的同时,贫穷或者灾难也时常降临在他们头上。河水运走井盐,带来财富,河水也常常变成山洪,成为对财产的威胁,地震、雷暴、火灾更是不一而足。这里没有教堂,寺庙的师父大部分时候一个人寂寞地做着早课、晚课。每当一家人遭遇了什么都解决不了的问题,他们最常做的事情就是去请教附近村里的仙婆,她用他们在地下亲人的声音告诉他们:这个世界还有人在记挂他们,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这样的小镇,特别适合作为一个样本,用以管窥更广阔的真实中国的面貌。对于西方人而言,它的位置似乎可以等同于“锈带”——二十世纪之初的伯明翰或者二十世纪后期的底特律。
我在当地陆续住了一年,采访了近一百位当地居民,和无数人做朋友。这里面的女性,尤其让人动容。古镇的辖区总人口约为四万,女性占到其中一半。然而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在北京、上海高谈阔论女性权利的时候,她们仍旧重复经历着古老时代的轮回。我请她们吃饭,参加她们的婚礼“坝坝宴”,看她们做葬礼的道场,甚至和她们一起去请仙婆,尽一切可能感受她们的感受,从她们的角度打量世界,最后,不断“打捞”女性的幸存者。
重庆的坝坝宴(编者注:流水宴席),视觉中国供图。
贫困始终是古镇女性必须时刻抗争的敌人,而伴随贫困的是见识的狭窄和环境的逼仄,更重要的是随之而来的次生灾害——来自家庭男性成员的欺压和剥削。这是一个男性相对游手好闲,不事生产的地方,婚姻和贫困成为套在女性脖子上的双重绞索——我目光所及的古镇女性,无一例外都在挣扎着求生,从十六七岁的辍学少女到九十岁的老妪,所得固然各不相同,努力却都一般无二。而生活本身的重压之下,她们还要遭受来自男人的普遍歧视和无休止的暴力。
书中大部分女性,或者目睹过母亲遭受父亲的暴力殴打,或者自身就是家庭暴力的受害者。当她们通过努力工作改变生活处境的同时,还必须击败来自男性家人的“父权”和“夫权”,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
史景迁在《王氏之死》中写道:“中国人对国史和县史的撰写至为周备,地方记录却多半未见保存。我们通常找不到验尸官验尸、行会交易、严密的土地租赁记录,或教区出生、婚姻、死亡记录之类的资料——而正是这些资料,使我们能对欧洲中世纪后期的历史,作极其周密细致的解读。”
而我只想给这满街的女人做个见证,让她们的悲喜被记录,让她们被听见、被看见。
作者介绍:
易小荷,前媒体人、作家,四川省自贡市人,文学公众号平台“七个作家”“骚客文艺”创始人,历史类公众号“搜历史”创始人,著有《亲历NBA》《我们是否还拥有灵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