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有一部投资不高的三线剧,因为集狗血之大全,而在社交平台有了声响。
《良辰好景知几何》,窦骁+陈都灵,民国虐恋题材。
一张图概括它的梗:
可谓是套路摞着套路,狗血叠着狗血,所以大家开玩笑说:主创不知道大家喜欢什么,所以每样都来了一点。
这就有点让人奇怪,一边是观众嫌弃国剧剧情越来越老套,套路感强到看十分钟就能猜出全剧走向;另一边却是无狗血不流量,只有狗血能让观众边吐槽边刷得欲罢不能。
所以老套归老套,狗血剧,是有一些永恒奏效的套路吧?
不妨聊聊。
1
情侣刀兵相见
——我爱你,但我要捅死你!
这是过去的武侠剧、现在的仙侠剧最爱之套路,十几集的相知相恋铺垫下来,就为了情侣捅刀的那一刹那。
尤其是捅也捅不死、真捅死也可以复活或转世的仙侠剧,谁要是没有捅个对穿的剧情,出门都不好意思跟别的仙侠剧打招呼。
从霍建华捅赵丽颖
到杨紫捅任嘉伦
杨紫继续捅
任嘉伦继续被捅
《琉璃》更是N生N世花样捅
当然也有周冬雨捅许凯这种让人想笑的名场面。
总之除了个别发挥失常的选手,这种情侣先爱得死去活来再恨到刀兵相向的大梗,就是永远奏效永远让人热泪盈眶。还能帮助演员炮制无数飙泪、咆哮、吐血、濒死和悲痛欲绝的“演技”名场面,绝对是主创爱编、观众爱看、演员爱演的三赢套路。
2
报仇报成情侣
情侣刀兵相向是先爱后恨,反目成仇。而报仇报成情侣是反着来的,先恨后爱,以情感为赌注实施报复,结果丢掉了自己的心。
虽然我从小到大都想不明白这种报复的爽点在哪里,但不耽误一部又一部的剧集在这个套路上玩出了花样。
著名的《情深深雨濛濛》,我恨我爸我恨我爸的小老婆我恨我爸偏宠的女儿所以我要抢走她的男朋友,行叭……
被指有抄袭《情深深》嫌疑的人鱼小姐,我恨我爸我恨我爸的外遇对象我恨我爸跟外遇对象的小女儿所以我要抢走她的男朋友,这个核心套路真是一模一样。
性转+“明着来”版就是前幂姐夫刘恺威的内地成名作《千山暮雪》。你我隔着血海深仇,所以我把你囚在身边酱酱酿酿又酿酿酱酱(???),最后在酱酱酿酿中产生了感情,爱恨交加继续酱酱酿酿。
这种狗血套路的魅力就在于观众打从一开始就知道一方的别有用心,也从一开始就跟着提心吊胆,知道爱情萌发于仇恨或欺骗,主角最终必将迎来一场大虐,要么虐于真相大白,要么虐于伤害过深而难以无芥蒂相爱。
3
追妻火葬场
这可能是广大女观众最喜闻乐见的故事套路了。
往大了说,它是狗血剧的一大分支。从梗的角度,它也广泛存在于各种剧集里,成为涉及情感的剧集最喜欢用的情爱情节。
追妻火葬场,追回来了,那就是破镜重圆,有很多还叠加着“带球跑”,是钟爱花好月圆的观众最喜之套路。因为有虐有甜,大虐后喂大糖,最后一家N口喜团圆,观众一边抹眼泪,一边得到精神上的满足。
比如在内地有着无数个片名的《命中注定我爱你》,虽然有先婚后爱+奉子成婚+不幸流产等多重狗血梗,但核心大套路绝对是纪存希的追妻火葬场,多少女观众自我代入后哭哭笑笑欲罢不能。
追妻火葬场,要是追不回来,那就是风光大葬。追不回来的原因,要么是生死相隔,要么被追一方决绝得直接换人。匪我思存的那些BE虐心大剧,无论《来不及说我爱你》还是《东宫》,都在男主深悔时搞死女主,把虐度拉满。
追妻火葬场的魅力,就是前期虐女主,后期虐男主(性转版的以此类推),男人前狗后惨,女人前惨后决绝。哪一个过程都不能含糊,效果才能顶格。
4
变身复仇
可追溯至基督山伯爵的通俗文学大套路:亡者归来,改头换面,报仇雪恨。
无论是已经成为流行文化符号的《回家的诱惑》
还是已经被奉为经典的《琅琊榜》
或是剧外故事更丰富的《陈情令》
还有近期著名垮剧《君九龄》
都是以“亡者归来复仇”为整个故事的核心套路。
至于那些只用“假死”作为情节梗之一的剧集,就更加数不胜数了。无论是情感权谋还是刑侦悬疑,处处都有假死的身影。
复仇本就自带一切狗血元素,而亡者归来改头换面的复仇,又多叠加了一层戏剧效果。复仇者的身份只有观众和复仇者自己知道,其他人都被蒙在鼓里,share同一个秘密不仅带来隐秘的快感,也将观众与复仇者紧紧绑在一起,共情指数直线上升。
5
换孩子
可能源于“重视传宗接代”的文化基因,东亚观众好像特别喜欢换孩子这个梗,催生出无数故事套路。
男女互换,就是著名的《梅花烙》套路,为了自己的孩子能继承皇位/爵位/家产,用一个无血缘关系的男孩换掉亲生的女儿,这对男女后续八成会相爱。
于正的《宫锁连城》就因为把这核心套路copy得一丝不错而被判抄袭。
牛莉的古装代表作《绝色双娇》,倒是在这个套路上讲了相对不同的故事。
同性相换,那就是真假千金(少爷)梗,经久不衰,这几年又再度火爆,一路从网文烧到短剧。
TVB古早剧《天地豪情》
内地剧古早剧《错爱一生》
近几年里,《璀璨人生》《因为遇见你》《遇见爱情的利先生》和《换子成龙》的陆续播出,也从来没让这个套路遇冷。
换孩子叠加原生家庭的兄弟姐妹,那就是骨科伪骨科,东亚著名大虐剧《蓝色生死恋》。
而换孩子套路的分支——拆开那对双胞胎,也是特别容易出彩的故事套路。
《绝代双骄》
《千金百分百》
换孩子的要义,在于两个孩子出身与成长环境的彻底错配。在巨大的落差下,观众发自内心觉得不公,却又无法指责被错换的当事人。于是心情在“本可以”“但如今”这样的假设里被反复搓揉,与角色同悲同喜。
6
替身
宛宛类卿,真是情感中的大虐套路。
《甄嬛传》中,它是是皇后用来攻击甄嬛最好的武器,甄嬛对皇帝彻底心死的症结。
《如懿传》中,它是如懿死后海兰用来整治魏嬿婉的最佳报复手段。
细究起来,替身梗之所以死虐,是因为揉和了对白月光的“求而不得”、替身的“浑然不觉”与“一厢情愿”,以及最终的“假戏真做”,狗血度与复杂度双双满格。
而随着通俗作品中女性意识的进一步强化,女主被视为替身这样略显卑微的故事套路已经开始迭代。网文圈发展出反替身、双替身等套路升级,我们大概很快就能在影视剧中看到了。
7
自古套路得人心?
列举这些套路,只是为了让大家感受一下,这么多年来我们作为观众,是如何被套路玩弄于股掌之间。
但仍有一些问题必须回答与澄清。
1、既然套路有效,又为什么要批判老套?
看剧情细节。就像我们之前探讨过《摔跤吧爸爸》之所以成功时说过的,“从一个好故事(套路),到一个好剧本,这中间需要的,是对无数可信细节的合理编排,是符合人物身份的台词,是恰到好处的情节铺陈与推动,是对节奏和结构的合理把握”。
上述所有举例的剧集水准有高有低,但能被观众记住的角色和情节,都在套路之内填充了丰富的情节去支撑其鲜活的生命力。而如果只是偷懒,想什么套路有效就用起来,所有的台词和人物行为都在观众预期之内,那被骂真的不冤。
2、套路到底为什么这么有效?
这些故事套路,都经历了千锤百炼,历久弥新,隔几年就能卷土重来再度流行。为什么?奥妙在哪里?
因为它们都指向观众内心的强情绪,且必能指引多重强烈情绪的交织。
一些经典但情绪相对单一的梗,奏效程度就远不如上述套路。比如“一见钟情”“欢喜冤家”“先婚后爱”,经典归经典,但不够强烈,也不够复杂,最好只用来搭建具体情节,而不是成为整个故事的核心套路。
3、要套路还是要创新?
既然套路这么奏效,还要创新吗?
确实,我们看到无数挑战经典故事套路的创新折戟而归,刻意反套路,得到的结果很可能是反高潮、逆情绪。
但这不意味着前人已把路走尽,大家只能按图索骥。
当我们发现一个套路常常奏效,偷懒的创作者也许会图省事直接复刻,而真正有想法有野心的创作者会去拆解套路生效的秘诀,进而去探索和开发新套路。
难度低一些的尝试,还包括在原有套路上叠加新人设、新视角、新变化,让套路更适应观众的口味变化。
也许吧,但即使在叠加狗血套路上做到了极致,整个剧集还是弱于经不起推敲的细节、为追求狗血而抽风的剧情和毫无cp感的主演上,播出成绩并不若短视频红火。
创作初衷决定着创作者对套路的态度。套路拿来就用,不研究、不填充、不迭代、不贴人物,流水线一样炮制故事,是一条捷径,当然也有机会像《良辰》一样,纵然未大胜,起码不败。
但我也深深怀疑,如果整个行业都热衷于走这样的捷径,大家螺丝钉拧久了,还会画图纸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