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我所欲也》阅读答案

现如今,我们经常接触到阅读答案,阅读答案可以给我们提供解题指导和解题思路。一份好的阅读答案都具备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鱼我所欲也》阅读答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阅读《鱼我所欲也》(节选),完成问题。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①

万钟则不辨②礼义而受之。③万钟于我何加焉?④为宫室之美、⑤妻妾之奉、⑥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向⑦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⑧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注】①有教材不分段。②有教材为“辩”。③有教材为逗号。④有教材为叹号。⑤有教材为逗号。⑥有教材为逗号。⑦有教材为“乡”。⑧有教材为冒号。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粗词的意思。

(1)蹴尔而与之蹴:____________

(2)是亦不可以已乎已:_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

呼尔而与之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此之谓失其本心”中的'“此”指的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及,到践踏(用脚踢;踢)(2)停止。这里是“止而不为”的意思。(放弃;止)

2.轻蔑地呼喝着给他吃(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吆喝着给他)。

3.(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意对即可)

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1.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所欲有甚于生者甚:厉害

B.故不为苟得也苟得:苟且得到

C.万钟于我何加焉加:增加

D.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

12.与“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这句话中“而”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B.学而不思则罔

C.然得而腊之以为饵D.朝而往,暮而归

13.下列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将鱼与熊掌进行对比,提出了他的主张:当二者不能两全时,应舍生取义。

B.作者运用了比喻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和道理论证证明自己的观点。

C.屈原纵使路途再漫长,也要上下求索,终遭奸臣毁谤,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怀着悲愤投入汨罗江。用自己的`行动实践了孟子舍生取义这一主张。

D.继孔子之后著名的儒家大师孟子,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富有哲理的名言,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等。

14.把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译文:

(2)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20xx年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初中毕业升学考试语文试题

[参考答案]

11.C(加:益处,好处。)

12.B(原句中的“而”与B项中的“而”都是转折连词,但是。A.并列连词,又,并且;C.顺承连词,来,就;D.表修饰,可不译。)

13.A(将生比作鱼,将义比作熊掌,是比喻论证。)

14.(1)那么一切可以用来得到生存的办法,什么手段不用呢?(则:那么,0.5分;可以:可以用来,1分;者:……的方法,0.5分;句意通顺1分)

(2)用脚踢着(践踏或踩过)(的东西)来给别人(人家)吃,是乞丐也不愿意接受。(补充省略充分“之”:东西,0.5分;“之”:代词,别人,人家,0.5分;句意通顺2分。)

阅读《鱼我所欲也》,回答问题。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本文作者孟子市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_________学派代表人物之一,被尊称为________。

2.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万钟于我何加焉()(2)蹴尔而与之()

3.“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中的“是心”是什么意思?它和本文中的中心论点“舍生取义”有什么关系?

4.孟子的散文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生动活泼,,体现了孟子的雄辩、善辩。请选择一个角度,对选文加以分析。

5.根据本文的内容,结合你的阅读感悟,补全下联。

赴正义,杀身成仁见品德

因苟利,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儒亚圣

2.(1)高官厚禄(2)用脚踢

3.羞恶之心,即舍生取义之心。义产生于一个人的'羞恶廉耻之心,有羞恶廉耻之心的人便会按照义的原则去行事,即便生命受到侵害也会努力坚守道义。于是,为了义,便可以舍生,即使死去,也不做不义之事。

5.示例:舍生取义失本性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孟子是______时期思想家,他是继孔子之后______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世人把孔子和他并称为“孔孟”。

2.解释下列加粗的词语。

①故患有所不辟()

②如使人之所欲()

③万钟则不辨礼义()

④乡为身死而不受()

3.从本文提炼出的一个成语是什么?它的含义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这句话隐含作者什么思想?

5.取义成仁,舍生取义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修养中的.精华,这种观点影响深远,一脉相承,请你举例说明并简要评价具有这种伟大精神的人物。

1.战国儒

2.①通“避”,躲避。

②如果,假使

③指优厚的俸禄

④通“向”,原先,从前。

3.舍生取义指为正义而牺牲生命。

4.反面论证。人一旦将爱惜生命和恐惧死亡发展到极端,那么在生命受到考验的时候,人的行为就会失去准则,做出让人不齿的事情来,最终,价值和尊严丧失殆尽,具有警醒人心的作用。

5.如“闻一多”“谭嗣同”“文天祥”等,评价扣住人物行为来谈,切忌空泛。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有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有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又不用业,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仪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2、解释划线字的含义。

有甚于生()可以辟患()一箪食()

蹴尔()为宫室之美()得我与()

3、翻译句子。

(1)如使人之所欲有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万钟则不辩礼仪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5、为了证明作者的'观点,作者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写出两种即可)

6、本文说明的道理可以用一个成语概括——舍生取义。课文中提到的鱼和熊掌有什么作用?你如何理解舍生取义这个道理?

7、作为继孔子之后著名的儒家大师,孟子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富有哲理的名言。请根据自己的积累,试写出其中的两条。(不得从本文选取)

1、孟子告子.上政治家

2、超过,胜过;祸患;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践踏;为了;通“德”感激

3、(1)如果人所想要的东西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可以求得生存的方法,什么手段不能用呢?

(2)优厚的俸禄如果不分辨一下是否合乎礼仪就接受了,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益处呢?(重点词语翻译正确,意思对即可)

4、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5、比喻论证、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答出任意两种即可)

6、以鱼和熊掌设喻,得出结论,“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然后由这一层设喻引出论点:“舍身而取义者也”。道理“略”,言之有理即可。

7、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合。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答案不唯一)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小题1】下列各组加点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妇拍而呜之(《口技》)

B.此之谓失其本心/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C.所识穷乏者得我/与至于负者歌于途(《醉翁亭记》

D.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小题2】翻译下面文言语句。(3分)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小题3】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作者交代这一句的意图是什么?

答案

【小题1】C

【小题2】优厚的物质待遇,如果不考虑是否合乎道义而去轻易接受,那么这种优厚的物质待遇对我有什么好处呢?

【小题3】强调人生本来就有羞耻心,这是一种善心,可以帮助人们在义与不义之间作出正确的选择。但有的人却因经不起利欲的诱惑,丧失了这种善心,干出见利忘义的事;而那些敢于坚守正义的贤者,只不过是能够自觉保护和发扬这种固有的善心罢了。

解析【小题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虚词而、其、者、则的意义和用法,找出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只要根据句位和搭配,再结合上下文就能找出来。A中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中而表转折,却的意思。妇拍而呜之中而是表顺接。B中此之谓失其本心中其是代词,指代人们的。其真不知马也中其是其实,'强调语气。C中所识穷乏者得我与至于负者歌于途中者指的`人。D是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中则是如果的意思,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中则指就是。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2】

试题分析:本题的翻译,句中的礼义受于何加等,都是重要的采分点,做翻译题,要注意几点:1、字字落实,直译为主;2、注意词类活用、特殊句式;3、注意句子整体连贯。在翻译句子的时候,我们也要注意对译。翻译一般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根据语境,做到文通字顺。因此,此题可以翻译为:优厚的物质待遇,如果不考虑是否合乎道义而去轻易接受,那么这种优厚的物质待遇对我有什么好处呢?

考点: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3】

试题分析:解答此类题,首先要分析题干的要求,确定筛选信息的标准和方向,然后采取排除法,排除不符合题意的句子,确定答案。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作者交代这一句的意图是强调人生本来就有羞耻心,这是一种善心,可以帮助人们在义与不义之间作出正确的选择。但有的人却因经不起利欲的诱惑,丧失了这种善心,干出见利忘义的事;而那些敢于坚守正义的贤者,只不过是能够自觉保护和发扬这种固有的善心罢了。

考点:理解文言文内容要点。能力层级为理解B。

《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蹴尔而与之:

(2)是亦不可以已乎:

(3)乡为身死而不受:

(4)万钟于我何加焉:

(5)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6)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1)呼尔而与之

(2)此之谓失其本心

3.“此之谓失其本心”中的“此”指的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4下列各组加粗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妇拍而呜之(《口技》)

B.此之谓失其本心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C.所识穷乏者得我与至于负者歌于途(《醉翁亭记》

D.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5.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翻译:

(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6.文反复论证了一个什么观点?主要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答:

7.下列加粗字解释相同的一组是()

A.弗敢加也万钟于我何加焉

B.故不为苟得也为宫室之美为之

C.得之则生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D.乡为身死而不受便扶乡路

E.宫室之美吾妻之美我者

8.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1)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9.孟子提倡的“舍生取义”曾经造就了一大批仁人志士,而现在的学校教育则强调我们中小学生要“珍爱生命”,教育部新修改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就删掉了“见义勇为,敢于斗争”的字样,对此,你是怎样看待的?

10.作者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列举了“不食嗟来之食”的事例,请你给本文补充—个论据。

11.儒家认为“性相近,习相远”,即人们生来本性是相近的,都是善的,由于后天的社会环境与物欲使人的“性”差距变大,有人变“恶”了。阅读选文第一段,想想第一段中哪一句和这一观点相近,并写下来。

1.用脚踢;停止;从前,通“向”;益处;感激,通“德”;高官厚禄

2.吆喝着来给他;这就叫失掉了本性。

3.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4.C

5.(1)假如人所喜欢的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可以用来求生的手段,那种手段不可以使用呢?

(2)不是只有贤德的人才有这种性情,每个人都有,只不过是贤德的人能坚持下去不丧失而已

6.舍生取义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

7.D

8.(1)当这两者(生死)不可同时得到时,要舍弃生命来获取大义。

(2)先前(有人为了大义)宁肯死也不愿接受(一箪食一豆羹),现在(有人)为了熟识的穷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

9.“略”。

10.“略”。

11.“略”。

【甲文】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鱼我所欲也》)

【乙文】王荆公①病喘,药用紫团山人参②,不可得。时薛师政③自河东还,适有之,赠公数两,不受。人有劝公曰:“公之疾非此药不可治,疾可忧,药不足辞。”公曰:“平生无紫团参,亦活到今日。”竟不受。

【注释】①王荆公:即王安石。②药用紫团山人参:这里指药方中需要用到紫团山出产的人参。③薛师政:人名,即薛向,字师政。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1)所识穷乏者得我与()(2)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3)适有之()(4)药不足辞?()

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今为宫室之美为之?项为之强(《幼时记趣》)

B。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余则缊袍敝衣处期间(《送东阳马生序》)

C。公之疾非此药不可治悍吏之来吾乡(《捕蛇者说》)

D。万钟于我何加焉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

3、翻译下列句子。(6分)

(1)此之谓失其本心。

译:

(2)公曰:“平生无紫团参,亦活到今日。”竟不受。

(3)亲给钱粮,不扣一厘,而随官人役亦未尝横索一钱。(《治水必躬亲》)

4、联系甲乙两段文字及翻译句(3),说说人该如何保持本心?(3分)

1、得同“德”,感激恩德;侍奉;黄河;值得。

2、C

3、①这种做法就叫做丧失了天性(是非羞恶之心,即“义”)。

②荆公曰:“(我)平生没有紫团参,也活到今天。”竟不接受。

③亲自发钱粮给民工,一厘也不克扣,并且随同的'官吏差役也不曾横行勒索一文钱财。

4、坚持原则,坚守底线,以身作则,(1分)拒绝金钱等的不良诱惑,(1分)始终保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1分),关心人民群众的疾苦(1分),管好自家的人、身边的人(1分),才能保持本心。(答出其中4点即可)

《“王荆公病喘”》参考译文:

王荆公(安石)有哮喘病,用药需要紫团山人参,买不到。其时薛师政自河东还朝,正好有这药,就送给荆公几两,荆公不接受。有人劝荆公说:“您的病,非这药不能治。病是可忧虑的,这点药物不值得推辞。”荆公曰:“平生没有紫团参,也活到今天。”竟不接受。

【原文展示】

孟子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复习题与答案】

1、此文节选自《孟子告子上》,它论述了孟子的一个重要主张是什么?

义重于生,当义和生不能两全时应该舍生取义。

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舍生取义。

3、什么是“义”呢?

孟子说:“羞恶之心,义也。”他认为自己做了坏事感到羞耻,别人做了坏事感到厌恶,这就是义;义是有道德的君子所必须遵循的正路。一般指公正的道理或正义的行动。

4、孟子是怎样提出和政论他的主张的?

把生命比做鱼,把义比做熊掌,在二者不可得兼的情况下,用舍鱼而取熊掌设喻,由此及彼,由浅入深,自然引出“舍生取义”的主张。

5、为什么用比喻形式说理,而不直接提出来?

这样说理形象通俗,易于接受。

6、第一段分几层论述?分别从哪个角度论述?

三层:

第一层:“鱼,我所欲也一一舍生而取义者也。”用比喻引出中心论点“舍生取义”

第二层:“生亦我所欲一一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用生与死进行对比论证为什么要“舍生取义”。(指出人间有比生更宝贵的东西,就是义,也有比死更可怕的东西,就是不义。)

第三层:“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贤者能勿丧耳。”激励众人,此心人皆有之。

7、文中至今流传的一个成语是?舍生取义。

8、作者说“舍生取义”之心“人皆有之”意图何在?

激励众人崇尚道义。

10、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是什么?有比死亡更令人厌恶的东西是什么?

义:不义。

11、为什么不能做苟且偷生的事?为什么有的灾祸不能躲避?

因为苟且偷生的事往往违背道义,如果背弃信义去做,就会为人所唾弃。因为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义。

12、“贤者”和普通人的区别在于什么?

能否固守道义。贤者能坚持操守,勿丧失。

13、“一箪食……乞人不屑也”。运用的论证方法是:

举例论证。

14、“一箪食……乞人不屑也“。化用成语故事是:

嗟来之食。

15、用这一生动的事例的目的是为了证明什么?

“一箪食,一豆羹”看似微不足道,但却关乎生死。如果带有侮辱性的施舍即使是无人认识的路人和贫贱的乞丐宁愿饿死也不接受,说明“所恶有甚于死者”既义重于生。

16、“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此之谓失其本心。”段主要运用什么论证方法?作用是什么?

对比论证;举例论证。作用是从反面论证“万钟”亦不该接受。

与“一箪食,一豆羹”段进行对比,从正反两方面印证了“舍生取义”。

17、孟子在文中表扬了哪些人?斥责了哪些人?

表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贪图享受、见利忘义的人。

18、如何看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义”字是一种充塞天地之间的正气,无处不有,但当面临生死存亡的考验时,大多数人不是不想做,而是做不到。

19、对孟子“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的评价。

他认为每一个人一生下来就有仁、义、礼、智等善心,在文中这种思想显然有它的进步性。但是这种结实没有强调后天教育和社会环境对人的作用。在文中阐发了唯心主义的性善说,说什么羞恶之心人皆有之,这是不合事实的。此类糟粕,应予剔除。

20、从古到今,无数的事例验证“舍生取义”的人可以流芳百世,见利忘义的.人遗臭万年。请举例一一加以验证。

舍生取义之人如,文天祥、史可法、谭嗣同、李大钊等。

见利忘义的人如,吕师孟叔侄、秦会、洪承畴等。

21、联系全文的大意,用“生”与“义”开头,拟写一副对联(不少于五字)。

22、你过去一定也做出过许多次选择,,其中哪一次对你的影响最大、印象最深?你从中总结出一些经验或教训。

(思考人生选择的意义及应当遵循的原则,树立起义重与利、舍生取义的价值观念。)

比喻,因为本文是论述“舍生取义”的,重在“义”,“义”是抽象事物,难以把握,理解,用比喻使人容易接受。

24、本文围绕什么展开议论?

孟子设喻,从人的口腹之欲开始通篇议论,也围绕着人的口腹之欲展开。

应采取一个正确的原则态度,要进行正确的抉择和取舍。

鱼喻生命;熊掌喻“义”,形象的区分“生”与“义”的价值高下。

27、面对生与义不能得兼时,孟子认为应该怎样做?

宁可取义,也不苟且偷生。既故不为苟得也。

28、面对死与不义不能同时避开时,孟子认为应该如何处理?

拧可赴死,也不愿躬躬不义。

29、作者在文中把什么看作比死更令人厌恶?(用两个字概括)不义。

30、作者认为面对正义时,人表现应如何?

为了正义绝不能贪生怕死,屈辱人格,而要无所畏惧,义无所顾。

31、指出文中从反面论述:如果人只是欲生恶死,那么凡是可以苟且偷生的无耻手段都做得出来的句子: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32、指出文中:有的人明知采用某种手段就可以生存却不采用,其原因是:

所欲有甚于生者。

33、指出文中有的人明知采用某种手段就可以躲避辟患却不采用,其原因是:

所恶有甚于死者。

34、为什么世人的行为仍有贤与肖,义与不义的区别呢?

因为贤者能坚持“舍生取义”,始终“勿丧”,一般人则难免因环境改变,而“失其本心”

35、文中作者认为“舍生取义”之心,不仅仅是贤人所具有的语句: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36、文中“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有何作用?

承上启下

37、“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为什么饥饿的行人,乞丐不接受呢?

因施与者态度不好。他们认为接受这“嗟来之食”,将陷身于不义,这是人们天生的羞恶之心。

38、用者对于“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的行为,是如何回答的:

万钟于我何加焉!

39、文中指出昔日宁死不受嗟来之食的人,此时却不辨礼义而受之,你如何理解这种现象?

这类人是在无尽的利欲的旨诱一丧失了本心。即受环境影响。

进一步论证“义”重于生命,并在篇末点题,指出不应为物欲所蔽。

41、指出文中点题的句子:

此之谓失其本心。

42、孟子在文中虽讨论的是一般人的道德标准,但实质另有它论,你认为作者意在职责谁,体现什么思想?

意在职责统治者,不应被物欲所蔽,而丧失羞恶之心。体现了孟子的“民贵君轻”的政治思想。

43、出自《鱼我所欲也》一文中的成语有什么?

舍生取义嗟来之食

44、用原文语句回答下列问题:

①体现中心论点的句子是: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②以“鱼”与“熊掌”比喻引出中心论点的句子是: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③为什么不做苟且偷生的事?

④作者从正反两方面进一步论证论点,得出结论的句子是: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⑤强调人人都有向善之心的句子是:

⑥强调“一箪食,一豆羹”看似微不足道,但却关乎生死的句子是: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⑦作者赞颂无人认识的路人和贫贱的乞丐宁愿饿死也不接受带有侮辱性的施舍,说明“所恶有甚于死者”即义重于生的句子是: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辨礼仪而受之。

⑧结尾“此之谓失其本心”照应开头哪句话?

45.从全文看,本文先后运用了道理论证和举例论证的方法,有力地证明了当义和生不能两全时,应舍生取义这一观点。生活中有许多人将这个观点奉为行为的准则,请你根据对这个观点的认识,列举一个奉行这种行为准则的事例,加以简要阐述(要求:举例典型,叙议结合)。

答案示例:南宋末年,文天祥组织力量坚决抵抗外来入侵,失败被俘后,面对元朝的威逼利诱毫不动摇,视死如归,最终被杀,他这种高尚的民族气节和为正义献身的精神是永远值得后人学习的。

《孟子》

鱼,我所欲者;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也,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也,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孟子是_______________时期思想家,《孟子》是_______________家经典著作。

2、解释下列加粗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2)蹴而与之()

(3)万钟于我何加焉()

(4)此之谓失其本心()

4、文中“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而为之”本可以一句话写完,可作者却把它分成三句排比起来,为什么?

5、孟子提倡的“舍生取义”曾经造就了一批仁人志士,而现在的学校教育则强调我们中小学生要“珍爱生命”,最近教育部新修改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则删掉了“见义勇为,敢于斗争”的字样,对于这一问题,你是怎样认识的'?

1、战国儒

2、(1)同“避”,躲避(2)用脚踢(3)益处(4)天性、天良

3、围绕“用‘鱼和熊掌’设喻,把生命比作鱼,把义比作熊掌,形象生动地阐明义比生命珍贵,就像熊掌比鱼珍贵一样,自然引出‘舍生取义’的论点”回答即可。

4、(1)三句排比,可以加强语势,增强感情,显示出说话人的义正词严,理直气壮,把孟子对一些人丧失本心的痛心和遗憾表达得淋漓尽致。

(2)体现出孟子散文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的特点,充分体现了孟子大义凛然的个性,表现了孟子雄辩、善辩的才华。(围绕任意一点回答即可)

5、围绕“珍爱生命,量力而行”回答即可。

示例:人的生命是宝贵的,我们应当珍爱这仅有的一次生命,但并不表示我们不见义勇为,不伸张正义,只是我们再见义勇为时,要量力而行,在与坏人斗勇的同时还要斗智,尽量避免对自己的损害,对生命的威胁。(意思对即可)

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小题1】解释下列文言句中划线的词语。(4分)

①非独贤者有是(▲)心也②故患(▲)有所不辟也

③蹴(▲)尔而与之④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文言句子。(2分)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小题3】作者在文中赞扬和批评了怎样的人?(2分)

【小题1】(1)这,这样(2)祸患、灾难(3)用脚踢(4)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4分,每小题1分,意思对即给分)

【小题1】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我就放弃生命而选择正义。(2分,意思对即给分)

【小题1】赞扬舍生取义;批评苟且偷生(见利忘义)。(2分,意思对即给分)

解析【小题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认知能力。结合具体的语境来理解即可,有时还要注意加点字的特殊用法。

【小题1】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翻译句子时注意关键字、语序,有时还要补出舍去的主语才行。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选文“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与课本原文一样,没有书写错误。

B.第一段空白处应填写的句子是“如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

C.“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与“得之则生”两句中的“则”字用法不相同。

D.“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与“是亦不可以已乎?”两句中的“是”字翻译的意思相同。

2.解释下列句中加粗字词的'意思。

(1)故不为苟得也:_______________

(2)故患有所不辟也:_____________

(3)今为妻妾之奉为之:___________

(4)是亦不可以已乎:_____________

3.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4.文中以“舍鱼而取熊掌”这一生活常理为喻有什么作用?

5.试分析选文第二段画线句体现了孟子语言的什么特点,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1.A

2.(1)苟且取得,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2)通“避”,躲避。(3)侍奉。(4)停止,放弃。

3.(1)按照这种方法就可以生存,但是有人却不用它。

(2)从前为了道义宁愿身死也不接受别人的施舍,如今却为了得到妻妾的侍奉而接受了。(意对即可)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

(1)万钟于我何加焉()

(2)乡为身死而不受()

(3)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4)是亦不可以已乎()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补出下面句子中括号里省略的内容。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4、《孟子》中有这样的名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你认为其中的哪一句话最能说明“行道之人”和“乞人”的行为?

1、(1)益处;(2)通“向”,从前;(3)侍奉;(4)停止,放弃。

2、轻蔑地、呵斥着给别人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踢着(或踩过)的东西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3、义万钟或施舍

4、“贫贱不能移”或第二句。

(意思对即可)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也,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摹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由是则生而不用也

B.呼尔而与之公与之乘

C.所欲有甚于生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D.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

2.翻译下面的句子。

(1)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义者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3.“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我们学过的一个成语典故“____________”就反映了这样的事实。

5.古今中外有许多舍生取义的英雄人物,试举出一位,并用一句话概括其事迹。

2.(1)生命,是我所喜爱的`,大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具有的话,(那么我宁愿)牺牲生命丽选取大义了。

(2)不仅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这种本性,(只是)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3.不食嗟来之食

4.舍生而取义;用“鱼”和“熊掌”作比喻提出的。

5.示例:文天祥宁死不降元;朱自清宁可饿死也不吃美国的救济粮。(答案不唯一)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鱼我所欲也(节选)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遭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蹴尔而与之:____________________

(2)是亦不可以已乎:____________________

呼尔而与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此之谓失其本心”中的“此”指的`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1.(1)用脚踢。(2)停止。这里是“止而不为”的意思。

2.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吃。

3.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富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找而为之。

THE END
1.[石树林]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29年来,我国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变化,一个一穷二白的旧中国正在朝着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迈进。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社会发展与进步的伟大旗帜。 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增强了国家实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引下,我国社会https://www.yueyang.gov.cn/yyswdx/24389/24392/content_598256.html
2.不意当时完妾命是什么意思亲,您好,这是《红楼梦》中的一句诗句,原文是"不意当时完妾命",出自《金陵十二钗汉文江词·玉钗记》这一章节。这句诗句的意思是:没想到当初的婚姻决定最终导致了我身陷困境或遭遇不幸。在《红楼梦》中,这句诗出现在林黛玉日记中。黛玉感叹自己的悲苦遭遇,她本来不愿意嫁给贾家,但是因为众人的https://wen.baidu.com/question/1713480598414878940.html
3.知识问答甲子研究院网友问:八字里的「红鸾」、「天喜」是什么意思? 力总说:红鸾、天喜是广义桃花,与姻缘有关,但不是正统八字理论,而是从星命理论中借来的(紫微斗数、七政四余之类)。流年遇到,有利姻缘;自身带有,则容易跟人私奔。 网友问:弱弱问一句,「七杀」大运怎么样? http://www.jiazimao.cn/7
4.《古代十大美发》的故事无论在诗词歌赋中,还是现代文学中,总能偶尔看到关于卫子夫以一头乌黑靓丽的秀发见宠于武帝的故事。 文学家、天文学家张衡的 《西京赋》。赋中描述说: 卫皇后兴于鬓发之美, 赵飞燕得宠于体态轻盈。 《汉武故事》其中一处写到: “上见其发美,悦之,遂纳于宫中”。 https://www.meipian.cn/27u53qbf
5.女人命带双官好不好,女人命带双官就是二婚命吗八字四柱一是指有两次婚姻或是两次以上的婚姻,次婚姻不长久,会离婚再娶。二是指金屋娇,结婚后外面还有女人小孩。用现代花来说就是、了,家外有家。在古代,男子有一妻一妾的家室也属于双妻命。 婚姻受多方面因素影响的,不是说双妻命格就一定会离婚,或是在外有婚外小家庭,如果确实影响婚姻稳定了,可以采用五行通关、圆融https://www.dadaojiayuan.com/bazisizhu/16923.html
6.读书女人最好命——在中国历史中重新“发现”女性读书女人最好命——在中国历史中重新“发现”女性 从鲁迅笔下的祥林嫂,到柔石 " 为奴隶的母亲 ",经由 " 五四 " 作家们的反复描述,人们对传统中国女性形成了一种根深蒂固的刻板印象:父权制下的受害者。美国汉学家高彦颐的《闺塾师:明末清初江南的才女文化》一书,通过解读明末清初江南才女们所写的诗歌、书信、https://www.xdkb.net/m1/js/20220619/2981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