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风马牛不相及”,很多人都在用,知道“风”字意思的人很少
其实,关于这个成语的来历,有一个有趣的小故事。
《左传·僖公四年》记载,公元前656年,齐桓公会盟北方七国准备联合进攻楚国。
楚成王得到消息后,认为齐国出师无名,便一面集合军队准备应战,一面派大夫屈完出使质问齐国。
楚国使臣说:“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涉吾地,何故?”
这句话的意思,我们差不多能明白,但其中“风马牛不相及”中的“风马牛”一词,特别咬嘴,特别是“风”字,煞是费解。
古往今来,关于“风”的具体解释,也是吵得不可开交,解释也是花样百出。
第一种观点认为,“风”,“放也”。
“放”又作“牧”,即放牧之义。也就是说,各自放马、牛,互不到对方境内,也就是互不用兵。
第二种观点认为,风象征巽卦,马象征乾卦,牛象征坤卦。
“风马牛”用以表示三个不同的方位——东南、西北、西南,借以说明两国并不接壤、毫不相干。
翻译成现代汉语应为:“您在北海,我在南海,这就好比,东南、西南、西北三个方向并不挨着、毫无关系。没想到您跑到我的国家,为何?”
不过,这两种的解释还比较小众,只有少部分人赞同。真正主流的观点还是下面两个。
主流观点一:
“风”字的含义是“走失”。
据明代文学家张岱所著的《夜航船》中记载:
“马喜逆风而奔,牛喜顺风而奔,北风则牛南而马北,南风则牛北而马南,故曰‘风马牛不相及’也。”
也就是说,马喜欢逆风行走,而牛喜欢顺风奔跑,一旦刮起了北风,马就会逆着风向北行走,而牛则顺风向南奔跑。如果刮起了南风,则相反。
所以,对于上述故事中的“风”,解释过来就是大风的风,衍伸意义为放逸、走失。
意思是说,就算是刮起了大风,由于两种动物的行为喜好不同,也不会跑到对方的境内去。
因此,“风马牛不相及”是说齐楚两地相距甚远,不管发生什么情况,连马、牛都不会走失到对方境内。
主流观点二:
“风”的含义,指的是兽类雌雄相诱。
说白了,就是现在所谓的动物发情期。
古代没有这个名词,不等于古代的牛、马没有发情期,肯定是一个粗俗不堪的词。
楚成王用“风马牛不相及”这六个字,认为公牛不会找母马谈恋爱,反之雌牛发情了也不会找雄马交配,故曰“不相及”。
他将这不登大雅之堂的“末界之微事”,出乎礼,止于文,还不失幽默地表达出来,很符合他的君王身份。
以此理解:
你们居住在大老远的北方,我们楚国在遥远的南方,相距很远,即使是马和牛与同类发生相诱而互相追逐的事,也跑不到对方的境内去,没想到你们竟然进入我们楚国的领地,这是为什么?
另一方面,如“风骚”、“风流”、“风情”等词,大都讲男女情爱之事,男欢女爱说的是人,往粗俗里说,也可以理解为“牝牡相诱”所致。
由此可以推断,古义中的“风”,很有可能是古汉语类似“发情期”这句粗话的隐语。
正如我们读《红楼梦》第三十九回,刘姥姥神侃白衣小姐草堆抽草,忽报东南火起,大家急出门看,才有人告知马棚发生火情,所有人都讳言“失火”,而曰“走水”。
显然,“走水”乃“失火”的隐语。在现实生活中,凡是急切要表述出来,又不能照直说出口,只好以他语代之者,就叫隐语。
我个人比较认同这一种说法。
我觉得,语言的奥妙,一在于其无穷的变化,二在于无穷的出新,前者让人目不暇给,后者令人来不及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