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的夏天,我第一次来到西双版纳,走向我心仪多年的河流。这次之行使我下了一个决心,我一定要把这条大河从源头到出海口走上一遍。”
作者于坚在澜沧江的一个源头,2006
众神之河
——从澜沧江到湄公河
本书记录了诗人于坚从澜沧江到湄公河流域的旅行游记,翔实地记载了沿着河流生长的数十民族的风土人情,从荒芜苍凉的可可西里无人区,到密密麻麻的热带生活区,这条大河在国内的名字是澜沧江,而流出国界线后,便成了湄公河。
文明的样貌随着河流的水量和位置而改变,不同的生活方式习惯也由这条大河塑造。人们依水而居的远古传统传承至今,一切都来自这条河流的赋予。
“窗子直接朝着田野,没有围墙。出现了巨大的石头山,有一座就像一个白色的大萝卜。”
语言,在作者娴熟的运用下具有动人心魄的描述力。地理游记,同时也是富有审美性的诗化散文,其中还有诗行、照片,多种表达方式的结合,极尽描绘出此河与沿线文明的伟大与壮阔,使人产生蒙太奇般的惊异感受。
而表达,是忠于现实的成果,奇崛瑰丽的表述背后,是真实存在的一个个遗落之神般的地理存在,相信在阅读过程中,我们将无数次产生向往的念头。
嘎玛寺的澜沧江源头之一、信奉的玛尼堆(石头堆)、南诏古国的过往、宗教的相融、东南亚五国在现代化中的演变与历史,都焕发着超乎日常的吸引力。它们是西方人眼中的神秘东方,是当地人悠长坦然的当下,是相近语境文化下的理解共生,也是最靠近神的地方。
杂多,荒原上的玛尼堆,2006
本书没有目录这样的阅读指南,而以简单的数字作为章节提示,正如于坚在书中所说,在大河之中“一切都是只能退后的事物”,与其对抗,不如跟着水流的速度,融入之中,便有另一番天地。
阅读此书也是如此,去感受作者的思维之流,便能在这本毫无保留的见闻奇录中,找寻到更多关于文明的思考与激荡。
众神之河(节选)
于坚
现在,也许是我这一生走得最慢的时候,那条大河,澜沧江一湄公河的源头已经不远了,还有十几米吧,我想我应该欢呼着雀跃过去,电视里的探险队抵达目标时都是这样的嘛。但我跑不动,这里不是山顶,海拔4875米,呼吸困难,只可以小步小步气喘吁呼慢慢地挪。就像遥远的婴孩时代,后面有一只大手扶着。其实后面什么也没有,回头看了一眼,那是亘古的荒原,沉默得令人绝望,有些干燥,九月,高蓝的天空上挂着刺眼的太阳,无数溪流在戈壁滩上闪闪发光。这源头不过是扎那日根山一处山包中部的一片小沼泽,长年细细地渗着水,像一只腐烂的眼。
令我惊奇的不是这源头,而是在它的旁边,建着一个红色的小寺庙,叫作嘎玛寺。当时我没有多想其意义。许多日子过后,回想起来,在一条大河的源头,立着一个寺庙,这情况在世界上也许是独一无二的。而且,这是澜沧江-湄公河的第一座神寺。那时我还不知道,世界上没有第二条河流,会像澜沧江-湄公河这样,沿水而下,屹立着无数的庙宇。
老挝,万荣,2006
在地质学上,这个运动叫作喜马拉雅运动。喜马拉雅运动是新生代地壳运动的总称,因为这个运动形成了喜马拉雅山而得名,这一运动对亚洲地理环境产生了重大影响,科学界认为,在上新世末期至更新世初期,在印度板块的强大推挤下,中国和印度之间的古地中海消失,青藏高原整体强烈上升,隆起为世界最高的高原,产生了无数新的峡谷、河流,形成了我们今天所见的地貌格局。
吴哥窟,2003
山河各得其所,天空了无痕迹,大地被完成了。大地是什么意思呢,没有意思,就是这样,你第一次看到的样子。老子说,天地无德。2006年的秋天,我在澜沧江大峽谷中漫游,河流在高原的底部沉闷地响着,很难看见它,它只是在刀背一样笔直切下的褐色山脊的裂缝里偶尔闪一下粼光。忽然,一块巨石如囚徒越狱般地脱离了山体,一跃,向着峡谷滚去,带起一溜黄灰,滚了很久。以为会听见石块砸进河水的声音,却像流星划过宇宙那般哑然了。在遥远的童年时代,朦胧中我经常感觉到遥远群山后面有流动者的声音传来,来自西方的风中似乎藏着滚滚车马。那时候,我不知道群山深处藏着一条河流。而现在,这河流就在我脚下的地缝里,我们的越野车停在碎石路上,我们将前往这河流的源头。
澜沧江源头地区,2006
1999年6月,有两支中国科学考察队先后出发:一支为中科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关志华教授带队的德祥澜沧江考察队,中国德祥澜沧江考察队测定的澜沧江源头坐标为东经94度41分44秒,北纬33度4231秒,在海拔5224米的拉赛贡玛的功德木扎山上。另一支是中科院遥感所刘少创的澜沧江考察队,这个考察队其实就是他和几个带路的当地牧民,三次考察后,他确定澜沧江的源头在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杂多县吉富山,海拔5200米,地理坐标是东经94度40分52秒,北纬33度45分48秒。如从这里算起,澜沧江-湄公河的长度是4909公里。刘少创的考察是科学界对澜沧江源头考察的最后数据。
我抵达的这个源头位于扎那日根山海拔4875米处的一块岩石旁。2006年的9月18日正午,我来到这里,看到未来的大河就从这石头下泪水般地冒出来。我踉跄几步跪了下去,我一生从来没有这样心甘情愿地下跪过。泉水在我的两膝下泪汩而出,那不只是出水的地方,也是诸神所出的地方,是我的母亲、祖先和我的生命所出的地方,一个世界的源头啊!
吴哥窟,2014
《众神之河——从澜沧江到湄公河》
于坚著
中信出版·大方2024年5月
1990年的夏天,诗人于坚再次来到西双版纳,走向心仪多年的澜沧江,他被河流的伟大和神圣震撼了。他在心中默默许愿,一定要把这条大河从源头到出海口走上一遍。十三年后,诗人终于有机会揣着一本护照出境,开始他的澜沧江-湄公河之旅,前后历时多年,行程上万公里。*后熔铸出二十余万字的散文力作和近百张摄影图片,中间还穿插了许多古今诗歌,为读者献上一部图文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