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定义有点抽象,也比我们一般语境下的范畴更宽泛一些。
工作事务与生活事务不同,往往存在强烈的外部压力。
工作不按时完成,老板、同事一定会不停督促你,甚至拿钉钉这样的变态工具滴滴你。
所以在我看来,提醒功能在工作场景下能提供的价值是很有限的。
工作事务,更需要工具辅助的地方在于记录和梳理工作思路。
可以想象一下:你是更容易忘记老板交办的一项工作任务,还是更容易忘记女朋友的生日?
生活事务与工作事务的另一个显著差异在于,生活事务一般颗粒度更小、可执行性更强。
这意味着生活事务多数不需要做进一步拆分,本身就是一件可以直接执行的事情。比如:每月还信用卡、周五跟朋友看电影,诸如此类,简单录入一条提醒即可满足需求。
工作事务不同,往往不具备直接执行的条件,且职业层级越高越是如此。
但即便是职场基础岗位,每天的工作任务也很少有颗粒度小到可以直接无脑执行的。
通过搜集信息、分析可行路径并寻找最优解、进而把粗颗粒度任务拆分成具体可执行动作这一系列过程,才是高效完成工作的关键。
总而言之,在工作场景中,我们需要的是能辅助我们思考并寻找任务最优可执行路径的工具;在生活场景中,我们需要的则是一个简单易用的提醒工具。
先说GTD(GettingThingsDone),我个人认为GTD是让一个人获得效率提升幻觉的最佳方法,它最突出的优势是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
根据官方定义,完整的GTD方法包含收集、厘清、组织、回顾、执行5个环节,每个环节又包含进一步的细分流程或原则。
复杂本身并不是什么问题,但GTD的问题在于你学习、实践这套复杂理论要花10分成本,但它带给你的收益可能只有1分,完全是得不偿失的。
具体来说,GTD方法最致命的缺陷在于其冗长的流程设计消耗了使用者过多心智。
《自控力》书中讲到过,我们每个人的自控力就像肌肉一样有极限。你的每一个决定,无论多小,都会带来自控力的损耗。所以提高自控力的一个小窍门是尽量避免在无谓的小事情上做决定。
扎克伯格、乔布斯常年穿同样的衣服,巴菲特每天早上固定去麦当劳买一份早餐,背后都有类似的考量。
但GTD方法的流程设计中存在大量需要你做决定的地方,以第二步「厘清」为例,官方定义你应该这么做:
这是个可执行的事件么?如果是,请决定下一个动作或项目(如果需多个动作即为一个项目);如果不是,请确定它应归为参考资料、日后可能要处理或者垃圾箱。
依照GTD理论,你放到收集箱的每一条记录都要走一边这个问询流程,难以想象这到底会消耗多少无谓的精力。
我相信这也是很多人尝试一下GTD就很快放弃的原因:本想借助GTD方法来提升自己的自控能力,结果GTD不仅没能有所助益,反倒更快的消耗了一个人的自控力。
45页似乎也很繁琐,但实际上番茄工作法在实操层面并不复杂,简单总结一下:
上述是番茄工作法的主体部分,完整的方法还包含一份当天的待办事项表、全部待处理事项表、和回顾记录表。
依据官方指南,番茄工作法建立在三条基本前提下:
二是番茄工作法认为保持专注和清晰的思维有助于提升效率。
有趣的是第三条,我把原文翻译如下:
我觉得最后这句完全就是在影射GTD。
番茄工作法的基础理念我认为是很好的,但完整的番茄工作法就比较冗余了,犯了与GTD一样的毛病(虽然程度上轻很多)。
我猜测正是因为番茄工作法真正精华的部分比较简单、纯粹,不足以承载足够大的商业价值,才不得不画蛇添足来这么一下子。毕竟无论番茄工作法还是GTD理念提出者的背后,都是纯粹的商业公司。
番茄工作法的核心价值在于提升专注力。
如何保证在一个番茄单位内100%专注、如何屏蔽内部和外部的干扰是番茄工作法的精华。官方指南对此有详尽的阐述,简单来说,对内部干扰(即个人分心,如忽然想刷会微博、抽根烟之类)可以延迟处理,以提升专注能力;对外部干扰(如同事交流、手机来电等)则应设法化被动为主动,学会如何让别人适应你的工作节奏。
但在此之前,我强烈建议所有对番茄工作法感兴趣的朋友读一读官方指南的2.1和2.2小节(仅8页的篇幅,分别包含了基础操作和如何抗干扰的具体建议)。
番茄工作法关于如何对抗外部干扰的理念,与我在职场,尤其走上管理岗位后,习得的一条经验非常契合:不要被事情推着走,要学会如何推着事情走。
不然你迟早淹没在做不完的事情里,且产出低效。
用一个词可以精准的描述这种行为:瞎忙。
确实,Time-boxing工作法跟GTD或番茄比起来显得很「简陋」,远不如后两者那样有震慑力。尤其GTD,其庞大的架构让人一见就「不明觉厉」,潜意识忍不住就有一种「这东西看起来这么厉害,我用了肯定能开挂」的幻觉。
反观Time-boxing,简直配不上「工作法」这个后缀。
也即精益软件开发提出者MaryPoppendieck所言:
这是一条极其深刻的智慧,毫不夸张的说,从制造业到互联网行业在内的诸多领域都有它的影子。如我们常听到的精益生产、敏捷开发、产品迭代等等。
程序员届有一句被奉为圭臬的话:Firstyoumakeitwork.Thenmakeitbetter.(先完成,再做优化)。Facebook最知名的一条公司文化DoneisBetterthanPerfect(完成比完美重要),讲的都是同样的道理。
完全按Time-boxing的方式工作,等于是给每件事划定了一条Deadline。通过强制自己在Deadline前完成工作,效率提升自然水到渠成。
不过无论ElonMusk或者BillGates是否直接表达过自己使用了Time-boxing工作法,都无损这个工作法所包含的核心价值。我个人更倾向于认为许多日程严谨的商业领袖实际上践行了Time-boxing工作法,只不过并不确切知道这么一个名字罢了。
吹了这么多Time-boxing的彩虹屁,似乎这是个完美的工作法。其实不然,关于Time-boxing的局限我们后文再谈。
四象限工作法,又称艾森豪威尔法则,据传是美国前总统DwightD.Eisenhower的日常守则。
四象限工作法本身也不复杂,先把所有事情通过是否紧急、是否重要两个维度分成4部分:
然后再依据事件所属象限按如下规则处理:
但我认为四象限工作法存在两个明显缺陷。
一是衡量一件事情应该归属于哪个象限并不像看起来那么容易,而这个权衡的过程会带来额外的精力耗散。正如我们前文所提到过的,无论多小的决定都会占用我们的自控力。
二是对多数普通人来讲,执行有困难。
四象限工作法要求个人只处理重要的事情,不重要的要么不做、要么委托他人处理。总统当然可以委托他人处理事情,但普通人总还是要亲力亲为的。此外,四象限工作法对娱乐活动也太过苛刻,我认为完全不具有可行性。
我的看法,四象限工作法的源头思路很有价值,但这个工作法本身很有扯虎皮的嫌疑。没有任何直接证据证明艾森豪威尔使用过该法则,甚至在细节上跟艾森豪威尔的原话就存在冲突。艾总统原话是这么说的:
我有两类问题,紧急的和重要的;紧急的都不重要,重要的也从不紧急。
换句话说,在艾森豪威尔看来,压根就不存在紧急且重要的事情。
如果你足够敏感,应该已经发现日程似乎能很好的作为我们前文聊到的Time-boxing工作法的承载形式。
背后既有认知的局限性,也有客观存在的外界环境因素。
关于这一点有一个很有说服力的案例,来自字节跳动(今日头条、抖音母公司)的创始人张一鸣。
这就像很多人使用待办清单,打勾上瘾。甚至事情都已经处理完了,还要补录一条待办打上勾。这时App再识趣的来上一句「今天完成了9条任务,同比提升20%,环比提升35%」,就更难免觉得自己效率爆表了。
可任务内容天差地远,工作量甚至完全不在一个量级上,这样的统计能有什么意义?
都是幻觉。
我尝试过各种类型的工具,从待办清单、GTD日程,到Trello看板、轻量项目管理工具(如:tower),折腾一圈后我发现最合适的还是以笔记软件为主、轻量提醒工具为辅的组合(目前我的组合是Notion+Dislike)。
原因在于所有非笔记类软件,都有一个共同点是过于结构化。这导致它们一无法很好的承载原始信息,二在对原始信息做结构化加工的过程中也起不到什么辅助作用。
具体来说,实际工作中老板给我们的工作任务,往往是简单粗暴的、目标导向的,提供的信息也一定是零散不成体系的。这也无可厚非,把只言片语的工作要求,通过信息搜集、路径拟定、任务拆分等手段转化为结构清晰的可执行动作,正是多数脑力劳动者的核心工作价值所在,也是提升工作效率的关键。
而在辅助我们记录原始信息、并进一步梳理完善为结构化可执行的工作任务这一场景里,笔记可能是最适合的产品形态:它即支持录入松散信息,又完全支持输出足够结构化的信息。
反观非笔记类软件,几乎无一例外有着较强的结构化输入要求。
但我们大脑的思考活动却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且对于困难问题,需要反复推演才能得到一个有价值的结果。虽然这个结果本身往往是结构化的,但获取这个结果的过程一定是连续的、需要反复推演修正的。
这些结构化工具的正确使用方式应该是作为个人工作结果的承载(及再加工),而笔记才是最能从根本上辅助我们提升工作效率的产品形态。
这也符合我10年来对身边优秀同事的观察,他们几乎无一例外都是重度笔记用户(清单日程类工具反倒不常见)。
对于可以直接处理,仅需要记录或提醒的简单任务,录入任何一个你喜欢的提醒工具即可。
试图用提醒工具去处理复杂事务,在我看来无异于负薪救火。这背后有一个不那么明显的制约因素:移动端与桌面端(手机与电脑)的差异。
移动端屏幕小、内容输入不便、易于随身携带。这些特性注定了其不适合处理较复杂的工作,但却非常适合提醒、简单记录的场景。
桌面端正相反,作为生产力工具天生适合处理复杂任务。
这也正是为何多数笔记软件以桌面端为主、移动端为辅,而提醒工具则多是以移动端为主、桌面端为辅的格局。
提醒工具琳琅满目,似乎比笔记软件有着更多的可选择空间。
其实不然,我们前文对提醒工具的两大产品形态(清单和日程)的优劣有过详细剖析,在我们构建的这套系统里,一个完美的提醒工具应该满足以下几点:
一般App满足第一条要求都不成问题,但同时满足第二、三条的则是凤毛麟角。
多数此类App的问题不是功能太薄弱,而是功能太多太复杂,不够克制。总是试图通过功能的堆砌来完成一些完全不适合在移动端处理的任务。结果赔了夫人又折兵,连原本擅长处理的那部分也变的难用起来。
我目前使用的提醒工具是Dislike,是基于以上考虑我个人开发的一款App。瓜田李下在所难免,但我想说的是,其实任何一款提醒工具只要你用着顺手,也都完全满足需求——只要把那些看似强大实则无用的功能抛到一边就好。
艾森豪威尔的那句格言表达的是同样的思路。
巴菲特也讲过这样的话:
一般成功的人士和非常成功的人士之间的区别就在于,非常成功的人士几乎对所有事情都会说「不」。